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2 毫秒
1.
三种煤配合降低淮南煤灰熔点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淮南煤通过配煤降低灰熔点,以探讨符合Texcao气化炉灰熔点要求的配煤方案.选用主要原煤5种:淮南煤A为高灰熔点煤,其他4种原煤(分别为B、D、E和F)为低灰熔点煤.采用高灰熔融性淮南煤A与2种低灰熔点的煤相配加形成配合煤,其中配以C煤(固定50%)调整B煤或D煤等低灰熔点煤与淮南煤的百分比.进行配煤灰熔点研究.结果表明:配合煤的灰熔点比淮南煤显著降低,配合煤灰熔点的变化与3种煤的灰熔点没有简单的比例关系,配合煤的灰熔点与煤灰组成也有关系.ACB、ACE、和ACF三种配合煤在淮南煤比例为35%时,其灰熔点都低于1380℃.符合Texcao气化工艺要求,只有ACD配合煤的灰熔点不符合Texcao气化工艺要求.  相似文献   

2.
本文应用三维荧光光谱指纹技术,研究了Ⅱ、Ⅲ两种煤相不同煤阶煤(R_(max)~°0.67%~1.07%)的三维荧光指纹特征.根据指纹图类型和特征指标F、α、K、R′的量值以及不同化石燃料样品的指纹参数范围,证实了Ⅱ煤相进入生油期的煤阶早于Ⅲ煤相煤.Ⅱ煤相煤生油潜力大于Ⅲ煤相煤.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构造煤对煤与瓦斯突出的控制作用,通过解译钻孔测井曲线,结合现场揭露情况,对7#煤各钻孔构造煤厚度进行了判识,并利用软件Surfer8绘制了7#煤构造煤厚度等值线图,在此基础上对7#煤构造煤分布特征及控制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7#煤构造煤普遍发育,东部构造区较为发育,且构造煤厚度变化较大;中部构造区,构造煤厚度分布稳定;在西部构造煤在向斜核部较发育,两翼相对变小。井田构造分布受褶曲构造和断裂构造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基于13个低煤级煤样平衡水条件下的高压等温吸附实验,分析了低煤级煤的朗格缪尔常数与平衡水分、煤级、显微煤岩组分、比孔容和比表面积之间的关系,揭示了低煤级煤的吸附特征与中、高煤级煤之间的差异,探讨了低煤级煤的吸附机理。  相似文献   

5.
通过TG对煤沥青和煤沥青/炭黑复合物热失重过程的研究,分析了两类煤沥青物料的热解缩聚特征,并对煤沥青和煤沥青/炭黑复合物的热解缩聚行为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煤沥青/炭黑复合物中煤沥青热解挥发过程不同于煤沥青,炭黑的添加使煤沥青易发生缩聚反应,有利于煤沥青稠环芳烃分子缩聚成焦,从而有效地提高了煤沥青的成焦率.  相似文献   

6.
杜印娟 《科技信息》2011,(27):36-36,46
煤的热解是煤气化、液化和燃烧等煤热转化过程的基础。煤热解化学研究与煤的热加工技术关系密切,取得的研究结果对煤的热加工有直接的指导作用。另外,煤的热解作为单独的燃前预处理工艺在提高煤的利用效率和污染物控制方面的功能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其学术思想是:不追求煤的百分之百转化,依据煤结构和组成本质以及不同组份的反应性特征,将煤优化集成为洁净的气、液、固体燃料,使煤利用过程效率提高,同时煤中污染物得到经济有效地脱除。  相似文献   

7.
低煤级煤平衡水条件下的吸附实验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2  
基于13个镜质组最大反射率小于0.65%的低煤级煤样平衡水条件下的高压等温吸附实验,分析了低煤级煤的朗格缪尔常数与平衡水分、煤级、显微煤岩组分、比孔容和比表面积之间的关系,揭示了低煤级煤的吸附特征与中、高煤级煤之间的差异,探讨了低煤级煤的吸附机理。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双鸭山煤油煤浆的流变特性,采用旋转粘度计分析了在30~70 ℃煤颗粒的直径、煤浆质量分数、煤浆温度以及剪切速率等因素对双鸭山煤油煤浆流变特性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实验条件下,双鸭山煤油煤浆体系的流变特性符合幂定律模型;当煤粉颗粒直径增大时,煤浆的流变指数n值增加而稠度系数K值减小;随着煤浆质量分数的增大,煤浆的K增大,n减小;随着温度的升高,K值减小;随剪切速率的增大煤浆体系的表观粘度值减小,煤浆体系表现出一定的剪切稀化行为.  相似文献   

9.
采用WCT-2型示差热天平对河南省电网主要动力煤平顶山煤、鹤壁煤、新密煤、义马煤、山西高平煤、义马 和新密煤的混煤(按一定比例如3:7、5:5、7:3)进行热解特性的研究,建立了主要动力煤热解特性数据库。 工业分析及元素分析数据库,为河南电网主要动力煤燃烧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煤燃烧特性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0.
为核定低煤阶镜煤和暗煤的润湿性及主要控制因素,采集大佛寺4~#煤样品并剥离出镜煤和暗煤,进行显微组分分析、工业分析、接触角测定、吸水速率测定、核磁共振测试,并测定不同温度水热处理后样品工业组分、元素含量,分析水热处理煤的分子结构变化,明确镜煤和暗煤的润湿性差异及主要控制因素。结果表明大佛寺4~#煤镜煤相较于暗煤,镜质组、壳质组含量高,挥发分、水分高,而惰质组、矿物质含量低、灰分低,并且H、O含量较高。镜煤和暗煤均表现亲水性,但暗煤的灰分更高,润湿性更好,自由水/结合水呈过渡态,灰分是影响大佛寺4~#煤润湿性的关键因素。水热处理温度增高,煤的灰分、水分、挥发分皆下降,H/C变化不大,O/C降低。煤的低温水热提质本质是减弱煤分子间二级结构的缔合作用,促进灰分重力沉降和羟基等含氧官能团分解脱除,增强煤的疏水性。  相似文献   

11.
选择了三种常用的水煤浆 ( CWS)的分散剂 ,考察了分散剂的用量对水煤浆 ( CWS)的质量浓度及粘度的影响。用 FTIR对分散剂的结构进行了分析 ,同时研究了三种分散剂对义马煤表面性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 :分散剂可通过降低煤表面含氧官能团来改善义马煤的成浆性能  相似文献   

12.
煤浆燃料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扼要综述煤浆燃料的发展和技术特征,介绍了水煤浆、油煤浆、甲醇煤浆等处于能源改型中的代油煤基料浆,介绍了煤质、添加剂,煤粉粒度分布对形成稳定煤浆燃料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水煤浆输送管道磨损过程的解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相似文献   

14.
考察了造纸黑液处理物和 8种添加剂对水煤浆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经一定处理后的造纸黑液可直接用作水煤浆添加剂.酸化液经过滤后,不溶物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磺化,磺化产物与其他 8种添加剂相比性能良好.其用于淮南煤制水煤浆 (煤浆浓度 65% )呈油状,粘度较低 (400~ 500 mPa.s.)性能稳定,与工业 TEAXCO气化装置作用的添加剂 (水剂 )制取的水煤浆性能相近.  相似文献   

15.
改善粒度级配提高大同水煤浆的稳定性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水煤浆是一种重要的可以代油的工业燃料,为了提高水煤浆的稳定性,采用不同的粒度级配,通过湿法成浆工艺制浆,测定了浆体的浓度、粘度和稳定性,提出了一种最佳粒度配比.  相似文献   

16.
苏毅  王世兵  朱书全 《河南科学》2011,29(7):783-788
以烷基酚聚氧乙烯醚为水煤浆添加剂,在不添加稳定剂的情况下,考查了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的EO数变化和烷基长度变化对5种不同煤所制得水煤浆的分散降黏作用及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当烷基酚聚氧乙烯醚分子的HLB值为18.5.±0.4时,其分散降黏作用最佳;当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的亲水链长度和疏水链长度适中时,分子的亲水作用与疏水作用...  相似文献   

17.
灵武煤制水煤浆级配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提出间隙级配模型的基础上,用QQ4A/B轻型球磨机和PSI-200拍击式标准振筛机,分析了煤料粒度为0.1~1.0,0.3~1.25mm,m(钢珠):m(煤)=8:1~12:1,研磨罐转速为90~110r/min,研磨时间为15-60min条件下,钢珠添加种类对研磨效率的影响;并用DV-1+PR0黏度计测试了浆体黏度.结果表明,用直径间隙法可以获得较高浓度的水煤浆,其中钢珠添加种类为R1:R2:R3=1:0.414:0.291模式下水煤浆浓度较大.  相似文献   

18.
本文就灵武、神木等四种煤的岩相对成浆性的影响做了深入的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对于同种变质程度的煤,富镜煤成浆性好于富丝质组分的煤,这是由于孔结构、表面含氧官能团及灰分等因素使得富丝炭吸附更多的水,这部分多余的水对制备水煤浆产生不利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冲击式采煤破煤机理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看重分析了长壁采煤工作面煤壁应力特点和冲击劈裂式采煤的相互作用关系,提出了冲击破煤的作业方式,在煤矿生产现场工业性试验的基础上的确定了冲击式采煤的工艺参数,发现了冲击式采煤的关键问题,为研制和改进冲击式采煤机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任建喜  林海  易归  张琨 《科学技术与工程》2022,22(14):5562-5568
以龙华煤矿3-1煤30203工作面为工程背景,采用现场实测,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的方法进行了区段煤柱宽度优化研究。建立了三维有限差分模型,分析了不同煤柱宽度时煤柱的弹性区宽度,煤柱支承应力分布规律以及巷道围岩变形特征。完成了煤柱松动区数字钻孔成像和煤柱受力特性现场实测方案设计并开展了实测分析,得出了顺槽煤柱松动区范围和塑性区宽度。实测结果表明20 m的区段煤柱宽度有优化的空间。综合分析数值模拟和理论分析的结果,建议龙华煤矿3-1煤综采工作面区段煤柱合理宽度为15 m。最后进行现场工业性试验验证了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的合理性。该研究结果可以提高煤层回采率,增加经济效益,可为类似开采条件下区段煤柱的留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