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我国粮食,人口,耕地的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可持续发展理论,探讨了我国可持续发展问题,从粮食、人口、耕地三者的协调发展,阐述了对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
水路运输可持续发展及其评价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结合水路运输的特点,分析了水路运输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提出了我国水路运输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从而为制定我国水路运输可持续发展对策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实施我国矿业城市转型战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矿业城市可持续发展是当前理论和实践研究的热点问题。我国矿业城市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严重的问题,影响了其可持续发展的进程。西方发达国家在矿业城市转型中创造了丰富的成功经验,对我国矿业城市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启发作用。总结、概括了这些经验,立足我国国情,提出了我国矿业城市可持续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4.
必须高度重视我国国有林区可持续发展问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可持续发展是全世界,也是我国当前和21世纪发展经济的主题。我国已将可持续发展作为战略来实施,制定了计划,颁布了文件。但到目前为止,我们对可持续发展艰巨性的认识并不很清楚,对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和措施还不很具体、配套。尤其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重点应放在哪?并没有统一  相似文献   

5.
新时期我国土木工程事业在发展过程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土木工程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极大的促进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然而面对如此迅猛的发展势头,我国土木工程事业的发展既要谋求发展的速度,同时更要追求发展的质量,努力实现我国土木工程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为此本文就目前我国土木工程可持续发展问题所包含的主要内容进行了简单的阐述,并在文章中对土木工程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含义进行了说明,进而提出了如何在施工阶段促进我国土木工程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具体措施,希望通过本文的阐述能够增进业内同行业者对土木工程事业可持续发展问题的认识与理解,文章所阐述内容如有不妥之处,恳请同行业者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6.
林业可持续发展是我国林业未来发展的道路,林业可持续发展有助于改善我国林业发展的现状,提高我国林业发展的整体水平,同时也有助于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对整个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水平的提高具有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本文就我国林业发展的历程进行了简单的分析概括,并在此基础上阐述里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及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具体策略。  相似文献   

7.
论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人力资本开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首先对人力资本及可持续发展的内涵进行了简要阐述,通过分析人力资本投资对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作用.指出我国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就必须要重视人力资本开发.并在进一步分析我国人力资本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促进我国人力资本投资的主要对策.  相似文献   

8.
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可持续发展战略已被纳入我国“九五”计划和2010年的中长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而保护环境是可持续发展战略最主要的前提和保障。本介绍了世界环境问题出现的历史、可持续发展的提出及内涵,概述了发展与环境的辩证关系,结合我国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严峻环境保护形势,提出环境保护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文章阐明了循环经济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在分析我国交通运输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诸多问题后,结合循环经济模式对我国交通运输可持续发展战略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0.
我国可持续发展与水土流失治理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本文通过对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研究,认识到治理充失才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同时针对我国水土流失的现状,从土壤方面具体分析了水土流失的原因,并提出了治理的办法。  相似文献   

11.
基于中心城市经济扩散效应的卫星城市规划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科学规划卫星城市对引导中国城市化朝可持续方向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分析了中心城市对周边城镇经济扩散作用与热传导现象的相似性,引入了经济扩散通量的概念。参照热传导的傅立叶定律,建立了中心城市对周边城镇的经济扩散模型。模型表明中心城市对周边城镇的经济扩散通量与其间两城市间的产业梯度及交通通道的通过能力成正比,说明交通发展对中心城市在区域经济一体化中发挥带动作用具有重要意义。提出卫星城市规划应以经济扩散通量为依据,首先选择经济扩散通量大的城镇为卫星城市,对经济扩散通量小而与中心城市产业梯度高的周边城镇,可以通过交通通道建设来培育其向卫星城市发展。  相似文献   

12.
城镇化正逐步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基于安徽省1978—2012年的城镇化率和人均GDP数据,建立数学模型与向量自回归模型对安徽省城镇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两者数量水平具有双对数关系,同时经济发展对城镇化具有明显的推动作用,而城镇化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则相对有限.根据新经济地理学理论分析原因,安徽省过于注重发展大型城市而忽视小城镇建设,造成城镇化质量滞后于城镇化水平.安徽省需要调整城镇化发展动力,重点开发县域,转变政府职能,推进城镇化与经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3.
旅游业和小城镇发展的互动关系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小城镇必须因地制宜选择优势主导产业,尽快使主导产业形成规模,并带动相关产业,从而推动小城镇向前发展.随着休闲时代的到来,旅游业由于具有关联性强的特点,作为推动城镇发展的动力已显示出巨大作用.大力依托小城镇发展旅游业有利于我国旅游资源的全面、深度开发.小城镇的建设发展是旅游业快速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4.
比较“五普”和“六普”结果可见,我国有6个省、107个地级市(区)、1022个县(区/市/旗)的常住人口出现了负增长,更多的县市正在加速步人人口下降区队列。人口持续下降对这些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严重冲击。以浙江19个人口下降县(市)为例,人口下降区农村城镇化发展正面临三大困境,并有三大演进趋势。为此,政府在推进中心镇和中心村建设时,应遵循人口发展规律有效提升人口集聚能力,调动市场化因素推进农村城镇化发展,采用非均衡路径促进城镇体系空间布局优化,实施重构农村社区的多层面政策革新。  相似文献   

15.
目的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小城镇环境质量问题日愈凸显。开展小城镇环境质量评价,找出其环境质量存在问题和原因,制定小城镇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对策。方法基于"居民视角",选择自然、人居环境、公共服务、景观风貌等评价因素,构建小城镇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采取问卷调查和访谈的形式获取咸阳市十三个县区居民对小城镇环境质量满意度的评价得分。并以主成分分析法、借助SPSS17.0统计分析软件对问卷数据进行运算处理。结果得出咸阳市不同县区小城镇环境质量的综合评价值。结论咸阳市小城镇环境质量空间差异较大,小城镇环境质量综合评价值与所在县区经济状况和区位条件并非正相关。  相似文献   

16.
黑龙江绥化市属于经济欠发达农区,在其城镇化发展过程中面临很多问题。从经济发展、社会保障和生态环境3个方面确定19项评价指标,分析绥化市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为绥化市可持续发展提供建议。运用熵值法确定指标权重,通过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指数模型计算得分,判断绥化市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等级。结果表明:2010—2016年绥化市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从低下向优秀状态转变,各市县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差异明显,肇东市、安达市和海伦市发展水平较高,绥棱县、庆安县、望奎县和兰西县发展水平中等,明水县和青冈县发展水平较低。绥化市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整体呈逐步上升趋势,发展前景较好,其中经济基础和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是制约绥化市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因此针对经济欠发达农区建议走特色城镇建设等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7.
改革开放以来,苏北地区城镇化经历了波动徘徊—缓慢发展—快速发展—稳步发展等主要阶段。当前总体上正进入城镇化中期的快速扩展阶段,但存在城镇化与工业化较大脱节、城镇化质量不高、大城市蔓延和低密度扩散趋势加剧、城乡生态环境亟待改善等突出问题。顺应城镇化发展的新特点及新趋势,应当坚持以科学规划为引领,充分发挥城乡规划在城市建设和区域发展中的龙头作用;坚持以农业产业化为基础、工业化为先导的产业支撑型城镇化发展理念;坚持以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完善城镇功能,增强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坚持大中城市和小城镇分工协调、城镇聚合轴和都市圈有机结合的战略布局,优化城镇化发展格局;坚持优先发展特色镇、重点中心镇的“小城镇、大战略”,以科学分类考核推动城镇化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18.
“村改居”是政府指导的社会变迁,是城市化潮流中推进的结构性社会工程,引发了大量的社会文化变迁现象。作者关注在东莞“村改居”过程中的生活方式转型问题,分析了近年来东莞社会在文化调适中的各种变化,由村民变成居民带来的文化层面和社会层面的转型效应.行政性社会工程要增加对社会整合的思考,使“村改居”工程带来持久和谐的社会效果.  相似文献   

19.
在后危机时代,明确海南省城镇化发展现状和趋势,对海南省因地制宜的选择城镇化和经济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基于熵值法,从人口、社会、经济和地域景观等4个维度构建城镇化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海南省2011—2013年18个市县的城镇化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并借助ARCGIS软件和空间自相关分析、抽样标准差的方法,对后危机时代海南省城镇化发展的空间分异进行探索,结果表明:(1)海南城镇化综合水平在逐年小幅度提升,但区域差异较大,形成明显“两极格局”和东、中、西线城市的城镇化水平递减格局;(2)空间自相关分析表明,海南省城镇化水平在空间分布上并没有表现出集聚的特征,不存在城镇化发展的核心带动区,且局部区域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3)城镇化类型区域差异明显,严重滞后、滞后、超前、严重超前型城市并存,积极型城镇化城市不多,且城镇化“双中心”城市城镇化均超前较严重,而积极型城市的城镇化和经济发展在省内均处于低水平.  相似文献   

20.
中国农村城市化存在的问题是农村工业化和城市化未能同步发展,主要是乡镇企业分散布局造成的,但乡镇企业的分散布局有其必然性,人为的使其集中难中成效,应该从乡镇企业自身的特点出发,通过建立企业之间的网络联系使其自然聚集形成新产业区,在此基础上促进小城镇的发展,同时借助企业之间的网络联系将小城镇纳入城镇网络体系中,带动城镇网络体系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