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王安石变法大致包括经济改革、军事改革和教育改革。本文以经济改革、教育改革为要,说明其变法具有的实学意义。  相似文献   

2.
王学泰 《科技智囊》2013,(7):I0026-I0027
传统文人上大夫不谈钱。不过作为政治家和变法的主持人的王安石是另一副样子,王安石非常注重物质、极其重视钱,甚至我们可以说王安石变法的核心就是“理财”,这也是他得到神宗这个年轻皇帝信任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王安石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在北宋高度中央集权和守内的政治结构下,王安石的变法以失败而告终,因此史书上记载的都是他丑恶的、执拗的形象特征,对他的评价也是毁大于誉。现存与王安石有关的元杂剧也是采用“褒苏贬王”的模式,其原因是复杂的。  相似文献   

4.
王安石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在北宋高度中央集权和守内的政治结构下,王安石的变法以失败而告终,因此史书上记载的都是他丑恶的、执拗的形象特征,对他的评价也是毁大于誉。现存与王安石有关的元杂剧也是采用“褒苏贬王”的模式,其原因是复杂的。  相似文献   

5.
北宋时期的熙宁变法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一次重要的政治革新运动。王安石作为熙宁变法的领导者和实践着,针对北宋积贫积弱的社会局面,提出了诸多革新措施,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尤其是他继承了先贤孟子“民贵君轻”思想,提出了“国以民为本”、“均财无贫”、“教以孝友”等观点,充分体现了王安石变法革新的民本思想。  相似文献   

6.
王安石变法是我国古代史上的重大事件之一。多少年来,一直是历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对变法的原因、过程和意义,不少专家学者已多有论述。但对王安石两次罢相究竟说明了什么问题的分析似嫌不够。为了更好地总结历史经验,本文试图在这方面加以探讨。一以杰出的政治家王安石为首的变法派,  相似文献   

7.
北宋时期政治思想家王安石是历史上最有争议的人物.他在宋神宗熙宁年间实行的变法,后世或褒或贬,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实质上,王安石新法的本质是以富民为辞而行富国之实,王安石与司马光的矛盾是富国与富民思想的矛盾。  相似文献   

8.
沈括(1031—1095年)字存中,钱塘人,是北宋杰出的科学家,进步的政治家。他是一个积极参加王安石变法的法家。沈括所处的时代,正是北宋王朝内忧外患交迫、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农民起义不断爆发,封建统治基础已经动摇的时期,也是以王安石为首的地主阶级革新派和以司马光为首的地主阶级守旧派斗争非常剧烈的时期。沈括从一开始就坚决站在以王安石为首的地主阶  相似文献   

9.
封建时代对王安石变法评价的主流是否定,近现代学者则以肯定为主。王安石变法的内容涉及经济、军事和人事科举等三方面内容,其核心和争议最大的是其经济改革内容。王安石经济改革的核心思想是国家对经济的管理,这与近现代经济法思想颇为相似,而其中的青苗法和市易法与近现代经济法最相似:青苗法近似近代的政府开办银行;市易法近似近现代政府开办金融控股公司。经济法的产生有其特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基础:经济基础是市场经济中垄断的出现,政治基础是民主政治国家的出现,法治文化基础是对传统公法、私法划分缺陷的超越。宋代显然不具有这样的社会基础:宋代社会的垄断不是市场经济充分发展基础上的垄断,是政府介入经济造成更坏的垄断;北宋政府不是民主政治政府而是集权专制政府,行政权力和经济权利的结合造成更多的腐败;宋代没有公法私法和社会法划分的思想,经济法不可能成为政府管理经济的成功方法。所以,王安石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是其思想过于超前。  相似文献   

10.
宋神宗是历史上一位有作为的皇帝,他曾任用王安石变法,进行过元丰改制,从他的用人和改制两方面可看出他的吏治思想:厚禄养廉。但是一措施没能改变他上台时面临的严重社会危机,其主要原因在于宋朝的封建专制体制。  相似文献   

11.
王安石偏执的性格导致其情商较低,因此,王安石在变法中因缺乏平衡思维,树敌过多、误用小人和变法措施激进而失败。一个管理者想要在事业上成功,高情商是必不可少的素质。  相似文献   

12.
王安石偏执的性格导致其情商较低,因此,王安石在变法中因缺乏平衡思维,树敌过多、误用小人和变法措施激进而失败。一个管理者想要在事业上成功,高情商是必不可少的素质。  相似文献   

13.
北宋中期王安石变法在历史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细考当时的史实,笔以为,变法失败的原因在于以“聚敛”为特质的“富国之法”和以兵制倒退改革为主的“强兵之术”,导致了社会基础的丧失,因而失败也势所必然。借此反观当代,本提出了点滴新思考。  相似文献   

14.
北宋王安石变法在中国历史上曾留下举足轻重的影响,但却以失败而告终。细考当时的时代背景、理财措施的争论,变法之所以失败乃在于这是一场没有抓住社会症结而以政府的强权干预控制经济事务,强化官营禁榷搜刮民财为特征的改革运动。这样的改革运动对民间经济尤其是商品经济的发展是一种遏制和打击,同时也增加了整个社会的负担。在“人情谘怨”的情况下变法失败也实属必然。  相似文献   

15.
进步的思想家、政治家,伟大的科学家——沈括沈括(1031-1095年)字存中,浙江杭州钱塘县人,北宋时期进步的思想家、政治家和伟大的科学家。他积极参与了王安石变法运动,在变法中,“朝廷新政规画巨细,括莫不予”(《续资治通鉴长编》三八三卷)。他立场坚定,同保守势力作了坚决的斗争,他曾说:“骂募役法不好的,不过是士大夫和城市商人,……对他们诋毁新法,不屑一顾。”为了使新法得到实行,他积年累月,东奔西走。1073年他受王安石重  相似文献   

16.
《水浒传》开篇的楔子写“洪太尉误走妖魔“,并非只是为了简单引出下文,这一部分内容与后面的英雄故事有着脉络一致的内在联系.小说将虚构的“误走妖魔“事件安排在王安石上万言书的仁宗嘉祐三年,安排在与王安石家乡和上书时任职的饶州相邻的龙虎山,尤其是小说中洪太尉的性格和行事特点与变法时期的王安石有诸多相仿之处,应当有其特别的寓意.元祐党人及后来秉持理学的儒家人士大多认为北宋的变乱自王安石变法开始,而以蔡京等人为代表的徽宗朝的奸臣多为变法的支持者,这就更加说明了《水浒传》楔子对王安石的影射.  相似文献   

17.
“不加赋而上用足”是中国古代传统的理财良法,王安石变法以之为理财的指导思想,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有所损益,使之切合时代需要,得以实现其“富国强兵”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千年前,王安石变法就象一颗重磅炸弹,在人们心里激起了剧荡,而余波则更是绵绵不决,一直延续到千年后的现在。秉着读史明鉴的目的,本文着重从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入手,探讨它的价值和总结它的经验教训,以期能对我们今天的改革有所脾益。  相似文献   

19.
商鞅和王安石变法,自古至今,各阶层的人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多样的解读。本文从变法的主体因素、关键因素和根本因素三个视角进行解析,并进而探讨其对中国现今之改革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保甲乡兵是北宋中后期乡兵中十分重要的一种,也是王安石变法中军事改革的重要举措。自神宗熙宁年间保甲法施行后,北方的征籍制乡兵大多并入保甲。保甲乡兵是保甲中定期教阅、番上的部分,朝廷对之亦寄予厚望。但是,保甲乡兵在军事活动中的表现却令人失望。神宗死后,变法废弛,保甲乡兵的教阅陷于停顿。之后的哲宗、徽宗、钦宗等朝虽然都曾试图恢复保甲乡兵,但由于保甲制度本身的缺陷,其最终随着北宋政权的覆灭而消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