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9 毫秒
1.
整体煤气化燃气蒸气联合循环的Yong分析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热力学第二定律,从Yong的角度出发,分析计算了整体煤气化燃气蒸发联合循环(IGCC)各组成部分的效能,考查了能量在其中的合理利用情况,系统地提出了一种应用于IGCC的Yong分析方法。通过对一个IGCC电厂算例的计算,从Yong效率和热效率两个角度对其进行了分析评定,找到了循环中的薄弱环节,对进一步提高IGCC循环的效率和性能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应用模块化建模思想,建立了用于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IGCC)系统中余热锅炉与蒸汽轮机子系统(即蒸汽岛)热力性能计算与评估的理论模型,并开发了相应的模块化通用计算软件。此计算软件可用于对国外引进的IGCC系统的余热锅炉与蒸汽轮机子系统的热力性能进行分析与评估;也可用于IGCC系统中余热锅炉与蒸汽轮机子系统的方案设计计算与方案论证。应用所建立的软件,对国外设计的若干IGCC系统进行了热力性能分析与评估,结果表明所开发的软件具有一定的工程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采用蒸汽冷却的各种燃气轮机循环性能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蒸汽冷却以其优异的传热性能有可能成为新一代的冷却技术,以提高燃气轮机的循环性能.以空气冷却为参照,对采用蒸汽冷却的各种燃机循环性能进行了计算分析.对透平膨胀过程中的传热和作功过程进行简化,建立了叶片冷却的计算模型;采用该模型对简单循环、STIG和ISTIG等循环方式中分别采用蒸汽和空气冷却时的性能进行了对比研究,并对在各种循环中蒸汽冷却的应用潜力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4.
麦粤帮 《科技信息》2009,(17):18-19
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是一种先进,高效的动力装置。本文针对深圳某电厂的设计工况,利用热力学第二定律,从火用的角度出发,分析和计算了循环各主要设备的效能,考查了能量在其中的合理利用情况,并找到了薄弱环节,为进一步提高系统的效率和性能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5.
健康人C3/Ig双特异性免疫复合物与体液免疫的相关性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采用直线相关分析法,较系统地研究了健康人 C3/ Ig 双特异性循环免疫复合物( C3/ Ig M  T C I C、 C3/ Ig G T C I C 和 C3/ Ig A T C I C)与 Ig M 、 Ig G、 Ig A 和 C3 的相关性.结果发现, C3/ Ig M  T C I C 和 C3/ Ig G T C I C 含量主要取决于血清总 Ig M 和 Ig G 量; C3/ Ig G T C I C 与复合的 Ig M 、复合的 Ig G、总的 C3 呈正相关,而与复合的 C3 呈负相关.这些结果提示, Ig G 在健康人体液免疫中的重要作用.同时说明,健康人机体免疫反应是复杂多样的,深入研究 C3/ Ig T C I C 与体液免疫的相关性及其形成机理,将为揭示健康人的体液免疫机制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6.
报导了在P/I界面引入CGL:B:C*缓冲层对大面积(2790cm2)单结集成P-I-N型。a-SI:H太阳电池性能影响的研究结果.实验发现:带有CGL:B:C层的a-SI:H太阳电池性能的提高主要是填充因子FF的增加所导致,实验所得电池的FF平均达60.33%,平均有效面积转换效率FF达6.0%,分别比目前的生产水平(FF=53.9%,EF=53%)提高了11.99%和13.2%.最后,依据建立的电池能带模型,从理论上解释了引入CGL:B:C后电池性能得以提高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WWW访问计数程序分析,介绍了用UNIXShel脚本设计CGI程序的方法,分析了表单处理过程中两种参数传递方式的区别和联系,介绍了能自适应两种参数传递的CGI程序的设计方法,同时讨论了其潜在的安全性问题及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船用燃气轮机进行了(火用)分析,考虑到流量的变化,对机组循环和各元件进行了(火用)损失和(火用)效率计算,指出了能量利用的薄弱环节,探讨了合理利用能量的方向和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9.
应用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热力学第二定律 ,通过一个具体的算例 ,给出了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 (IGCC)系统的较为具体的火用分析方法 详细分析了系统各组成部件的火用效率与火用损率 ,给出了各处工质的较为重要的状态参数的确定方法、体现系统整体性的重要关系式和系统及其各组成部件的火用效率、火用损率的具体计算公式 对所采用的算例的计算结果进行分析说明并给出改进意见 ,从火用的角度分析讨论了各部件在系统中的地位和对系统整体效率的影响程度 ,为IGCC系统的优化组合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0.
在简要地阐述了制冷系统(火用)析的基础上,对单级压缩氨制冷循环和双级压缩氨制冷循环进行了 详尽的(火用)损失及(火用)效率的计算,进而可以得知系统各个环节能源利用的情况.同时简单地介绍了减少(火用)损失、 提高(火用)效率的一般措施  相似文献   

11.
针对高等学校教材中的两点不当,探讨了周期函数与周期的定义、周期函数的周期的性质及最小正周期的定义.进一步讨论了周期函数的和、差、积、商函数的周期性,从而得出了周期函数的和、差、积、商函数的周期性定理,并说明了定理的应用.  相似文献   

12.
“循环”投资的评价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决循环投资的整体收益评价与优化问题,采用经典的投资评价方法对一次投资即单次循环投资的收益进行评价,根据循环投资中前次循环对后续循环资金的制约规律,得到了循环投资的总收益模型,并给出投资优化的方法。结果表明:对于循环投资而言,即使每次循环投资的期望收益为正,但如果多次投资,却不能保证总投资盈利,但可以利用模型中的优化公式,使得收益最大化或者损失最小。该结论对于进行金融投资或投机、企业资金管理等具有的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本文提出一种新的闭式气体膨胀循环——绝热膨胀-放气回热式制冷循环,或者称改进型G-M循环,采用该循环的制冷机具有Gifford-McMahon(G-M)循环制冷机的结构简单、无维修运转周期长、振动较小等优点,而该循环的效率比G-M循环高。与G-M制冷机相类似,采用该循环的制冷机也可以做成多级。本文叙述了循环的工作过程,进行了循环的热力学分析及新循环与G-M循环的性能比较,得出了一些有益的结果。这些结果可供制冷机的设计和实验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14.
均质压燃的燃烧循环变动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均质压燃的燃烧循环变动规律,在单缸发动机上进行了不同辛烷值燃料的均质压燃试验.结果表明,在恒定的平均指示压力下循环变动随辛烷值的增大而增大,在恒定的辛烷值下循环变动随平均指示压力的增大而减小;对于高辛烷值燃料,转速对循环变动的影响非常明显,尤其在较高转速时,循环变动随转速的升高急剧增大;在不发生爆震的情况下,燃烧效率、指示热效率以及HC和CO排放随循环变动的减小而改善,而NOx排放几乎没有变化,但一旦出现爆震情况,则指示热效率降低,NOx排放急剧升高.  相似文献   

15.
一种新型蒸气压缩/喷射混合制冷循环的探讨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提出一种压缩/喷射混合制冷循环,该循环相对蒸气压缩制冷循环改动较小,易于实现,钍对此循环进行了理论分析和计算,并与相同工况下的简单蒸气压缩制冷循环作了比较,对7种不同制冷工质讨论了喷射器喷射系数及其效率对循环性能的影响,分析了变工况条件下循环性能系数COP的变化,计算结果表明,新循环能有效地提高循环性能系数。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双温冰箱压缩/喷射式混合制冷循环系统的分析阐明了混合循环的节能原理,同时推导了混合制冷循环的理想制冷系数.理论计算表明混合制冷循环系统的效率比简单制冷循环的高.  相似文献   

17.
梯级回收发动机多品位余热的新型双朗肯联合循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发动机排气、冷却水余热、汽轮机中膨胀后的工质乏气以及经过单级换热后的排气处于不同品位,提出了一种梯级回收发动机余热的新型双朗肯联合循环.此系统中两级循环均采用亚临界饱和循环.在第1级循环中,以水作为工质,没有预热循环,直接利用排气与其换热;在第2级循环中,以 R123作为工质,用发动机冷却水和第1级循环中汽轮机出口的工质乏气对 R123进行串联预热,预热后的工质与经过第1级换热后的排气再进行换热.结果表明:系统发出的净膨胀功和循环热效率随两级循环蒸发压力均是先增大后趋于平坦;当第1级循环蒸发压力大于12,MPa、第2级循环蒸发压力大于1.5,MPa时,净膨胀功和循环热效率增长不大.  相似文献   

18.
采用数值模拟方法,以3 MW储能规模为例,建立水平地层埋深800 m、渗透率0.5×10~(-12)m~2的压缩空气地下含水层储能模型,对初始气囊及系统循环过程中压力、气相饱和度、系统循环次数等参数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经历完整一次循环后,地层中压力和气相饱和度变化较小;随着循环的继续,地层中可供储能释能循环的有效气相体积缓慢减少;周循环过程压力变化范围较大,对储能系统要求较高.含水层作为储气库进行压缩空气储能具有可行性,应根据实际地质条件进行相应系统设计.  相似文献   

19.
回热型吸附式制冷系统的最优运行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在吸附式制冷系统中,许多因素影响着系统的实际运行,包括运行工况、实际循环与理想循环的偏离程度、循环周期以及工质对的匹配等等。要进行系统的优化设计,并使系统优化运行,就必须首先考虑这些因素的影响。文中以连续回热型吸附式制冷系统为例,分析了系统运行的理想循环,以及实际循环偏离理想循环的诸多因素,探讨了系统运行的最优解吸温度和最优循环时间,并以此为依据,完成了最优运行系统的设计。  相似文献   

20.
柴油公交车行驶工况解析及排放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评价ESC和ETC工况与公交车实际行驶工况的一致性,以及其排放限值与实际行驶排放水平的差异,对北京市公交车的行驶工况进行了调查.采用聚类的统计方法对工况数据进行解析和特征值计算,选择合适的公交车采用SEMTECH气态分析仪对气态污染物实时测量.结果表明:ESC稳态及ETC瞬态工况均与公交车的实际行驶工况有很大的差别,采用通过ESC和ETC标准的发动机在公交车上运转时,CO和NOx的排放量会经常大幅度超过限值,特别是NOx超过50%的时间点均处于限值以上,且偏离程度较大,不能有效地对公交车排放进行限定.对公交车可以在台架上采用特定的工况进行型式认证,或者采用车载测量的方法作为补充的监督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