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超稠油属难采储量,由于其原油粘度高,开发难度比较大。而通过对地层注入过热蒸汽,可以进一步提高井底蒸汽干度,利用过热蒸汽携带热焓较高、能够更好地加热地层的优势,使超稠油原油粘度进一步降低,增加其流动性,最终改善超稠油的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2.
郭劲松 《科技资讯》2011,(5):108-108
针对超稠油需要较高的处理及输送温度,通过对加热设施的比选,采用导热油做为加热超稠油的热媒,对导热油系统工艺流程进行描述,并对热煤系统进行详细的设备计算,选出经济合理的设备,提高了超稠油加热系统的安全性、可靠性和经济性.  相似文献   

3.
针对辽河油田超稠油的管道输送问题,基于流体力学理论,建立了合理的含水超稠油流变特性物理评价模型。在模拟实际生产条件下,利用所建物理模型对辽河油田杜229生产区块含水超稠油的流动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分析了温度、含水率、流量对超稠油流变性的影响,确定了不同温度和含水率条件下含水超稠油的流变特征。结果表明,含水超稠油的流变模式呈假塑性流体特征。温度和含水率对含水超稠油的流动特性均有明显的影响,温度升高,视粘度下降。含水超稠油的表观粘度随含水率的变化存在一个使粘度发生反转的临界值,临界含水率在50%左右。随流量增加,含水超稠油的表观粘度呈降低趋势,同时流量影响管径选择和输送距离等管输参数。该研究结果为实现超稠油集输和管网合理设计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4.
含水超稠油管输流动特性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辽河油田超稠油的管道输送问题,基于流体力学理论,建立了合理的含水超稠油流变特性物理评价模型。在模拟实际生产条件下,利用所建物理模型对辽河油田杜229生产区块含水超稠油的流动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分析了温度、含水率、流量对超稠油流变性的影响,确定了不同温度和含水率条件下含水超稠油的流变特征。结果表明,含水超稠油的流变模式呈假塑性流体特征。温度和含水率对含水超稠油的流动特性均有明显的影响,温度升高,视粘度下降。含水超稠油的表观粘度随含水率的变化存在一个使粘度发生反转的临界值,临界含水率在50%左右。随流量增加,含水超稠油的表观粘度呈降低趋势,同时流量影响管径选择和输送距离等管输参数。该研究结果为实现超稠油集输和管网合理设计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5.
采用脱水剂强化超稠油脱水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辽河超稠油的含水状况及原油的性质,对辽河超稠油进行了热化学沉降脱水和电化学脱水实验,并对脱水前后的超稠油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利用开发的脱水剂和破乳剂的协同作用,无论是否施加电场,脱水速度都明显快于目前辽河油田应用的超稠油热化学沉降脱水速度.特别是电化学脱水工艺,可以在短时间内实现超稠油的深度脱水.利用脱水剂处理后的油品性质得到明显改善,金属含量显著降低,50℃时粘度降低幅度超过40%,改善了油品的储运性能,有利于超稠油的后续加工利用,为辽河超稠油预处理脱水工艺的升级换代提供了新的储备技术.  相似文献   

6.
渤海某油田原油为重质油和超重质油,具有密度高、粘度高、含硫量低、胶质沥青质含量高、含蜡量中偏高、凝固点高等特点.为了解决特稠油粘度高难以输送的问题,选择加热输送和掺水输送2种常用降粘输送方式并进行对比.经对该油田高粘度原油的水力计算和热力计算,综合考虑输送起点压力、管道压降、加热负荷等因素,最终确定采用掺水输送方式,然...  相似文献   

7.
为了日常油田工作的需要,我们需要进行油田超稠油地面工艺应用环节的优化,针对油田超稠油的运作特点,进行相关环节的优化,以满足日常超稠油开发的需要。在此过程中,我们要进行超稠油管输工艺技术环节的优化,实现对相关设备的有效应用。实现其超稠油管道集输环节及其相关管道输送环节的优化。基于此,本文对油田超稠油地面作业中的集油、脱水、管道运输环节进行技术优化。  相似文献   

8.
李玉英  李明  姜瑞祥 《科技信息》2010,(25):I0090-I0090
1国内外研究概况 国外如加拿大、委内瑞拉等国,有热油管道输送、掺稀释剂等普通稠油输送方式,但未见有超稠油输送的先例。国内胜利油田滨南稠油热采区曙一区有含水超稠油集输的研究和经验,但对超稠油输送尚未有成熟经验。  相似文献   

9.
CO2在超稠油中的溶解特性实验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考察了CO2在不问含水率的超稠油油包水乳状液中的溶解度及不同溶解度下超稠油的体积系数、密度、粘度。结果表明:CO2在胜利油田郑411西区超桐油中的溶解度随压力的升高而增大,但远小于普通原油,超桐油的体积系数随溶解CO2量的增加而线性增加,密度却与之相反;饱和压力较低时温度越高超稠油溶解CO2的能力越弱,但饱和压力较高时与之相反;温度升高溶解CO2的超稠油体积系数略有增大,但密度有所减小;含水率升高超稠油溶解CO2的能力减弱,相同溶解度下超稠油体积系数减小而密度增大;超稠油溶解CO2后粘度急剧降低,且原油含水率越高CO2降粘效果越好。  相似文献   

10.
采用脱水剂强化超稠油脱水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辽河超稠油的含水状况及原油的性质,对辽河超稠油进行了热化学沉降脱水和电化学脱水实验,并对脱水前后的超稠油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利用开发的脱水剂和破乳剂的协同作用,无论是否施加电场,脱水速度都明显快于目前辽河油田应用的超稠油热化学沉降脱水速度。特别是电化学脱水工艺,可以在短时间内实现超稠油的深度脱水。利用脱水剂处理后的油品性质得到明显改善,金属含量显著降低,50℃时粘度降低幅度超过40%,改善了油品的储运性能,有利于超稠油的后续加工利用,为辽河超稠油预处理脱水工艺的升级换代提供了新的储备技术。  相似文献   

11.
超稠油掺稀油开采实验及数值模拟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蒸汽吞吐是增加稠油产量的一种经济而有效的方法,但该方法存在热损失大等问题,使注汽效果达不到预期的目的.采用在注蒸汽过程中向地层掺入稀油的方法来降低地层稠油的粘度,实验研究了超稠油掺稀油后粘度的变化,并按非线性混合方法计算了稠油与稀油混合后的粘度.通过数值模拟,考察了掺稀油的注入量、注入方式、注入时机、注稀油后的生产时间等参数对开发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掺稀油开发超稠油的过程中,焖井结束后可适当延长生产时间,以增加周期产油量;掺稀油的最佳注入时机应选在第3或第4周期开始;周期注入稀油的量为10~15 m3,在此范围内,换油率较大;稀油的注入方式按2~3个段塞注入比较合适.注汽过程中掺稀油的方法可在很大程度上改善超稠油的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12.
针对目前采用油温控制的方法油船货油无法真正反映油品运动特性的问题,搭建油船货油加热模拟实验台,运用货油粘度随温度变化的拟合公式,实现测取温度对粘度的实时转换,并以此提出货油加热控制策略。结果表明:货油粘度在初始加热阶段的下降幅度较大,加热中期变化平缓,后期经短暂波动后再缓慢下降,采用高负荷加热方式可降低加热能耗;依据加热过程粘度变化趋势及耗能可以控制货油加热量。  相似文献   

13.
魔芋胶的流变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魔芋胶的流变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浓度、剪切力、溶解温度、加热时间、pH值、冻融等变化与魔芋胶的粘度有较大关系;魔芋胶溶液具有较高的粘度,当浓度达到1%时,其粘度为428mPa/s;魔芋胶溶液为"非牛顿流体";加热时间与温度对魔芋胶粘度影响较大;魔芋胶溶液在酸性和碱性条件下都较为稳定;冻融处理后魔芋胶粘度下降.魔芋胶与黄原胶、卡拉胶有强烈的协效性,与皂荚胶的协效性较低.  相似文献   

14.
在对准噶尔盆地西北缘风城地区侏罗系不同原油粘度分布特征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原油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和地质条件,分析了影响原油粘度的各种因素。风城地区原油属于稠油—超稠油,纵向上原油粘度变化具有一定规律性,横向上原油粘度变化较大。不同粘度原油其原油族组成存在差异,具有明显的相关性,原油粘度变化主要受油气运移、保存条件、组分重力分异作用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等温输送是原油管道输送未来发展的方向.为了对原油不加热等温输送的工艺参数进行准确计算,从原油输送管道的热平衡方程出发,综合考虑了保温材料性质、保温层厚度和管道埋深对总传热系数的影响,不同流态对摩阻系数的影响等因素,给出了原油不加热等温输送工艺计算的完整数学模型和计算方法.计算表明,模型及其算法适用于紊流的不同流态区,能较好地反映原油不加热等温输送各工艺参数之间的制约关系.文中模型和算法为原油不加热等温输送的工艺计算和优化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采用稠油井自偿式降粘技术解决了国内稠油超稠油开发中因粘度过高而影响产能的问题 .具体工艺是在井口设计安装了降粘设备 ,把不同比例降粘剂注入油套环形空间 ,降低了原油粘度和原油在井筒及管线的流压 ,提高了单井产量 .单井抽油时率由降粘前 80 3 %提高到 97 3 % ,降粘井周期产油量提高了 3 60t,抽油机耗电平均降低了 2 6 7% .该工艺流程简单 ,投资少 ,见效快 ,经济效益明显 .  相似文献   

17.
江37区块的原油在油层温度下的粘度为18600.0mPa.s,属于典型的稠油。由于原油粘度高,通常采用蒸汽吞吐的方式开采原油,其原理是通过蒸汽加热原油来降低其降粘,增加其流动性,从而从油层中开采出来。本文主要通过几口井的几轮蒸汽吞吐效果对比,来分析注入蒸汽的干度对稠油热采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根据传热学和两相流原理,建立了超稠油双管泵下掺蒸汽井筒加热降粘举升过程中蒸汽与产液沿井筒传热与流动的热力学模型。计算了蒸汽与产液沿井筒的温度分布和压力分布,进行了抽油杆柱受力分析与抽油杆柱设计。运用该模型对辽河油田一口井的超稠油双管泵下掺蒸汽井筒加热降粘效果进行了分析计算,结果表明,只要加大掺汽量或提高蒸汽干度,该项工艺可用于超稠油开采。这一结果为避免抽油杆柱的断脱提供了分析依据。  相似文献   

19.
采油一厂中306转油放水站,通过对收油泵进口管线改造后,降低了老化油的输送粘度,降低了5000 m3污水沉降罐老化油的流动阻力,解决了收油泵不能正常收油的难题。分析其实用性、经济性、简单性。  相似文献   

20.
超稠油掺稀油开采实验及数值模拟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蒸汽吞吐是增加稠油产量的一种经济而有效的方法,但该方法存在热损失大等问题,使注汽效果达不到预期的目的。采用在注蒸汽过程中向地层掺入稀油的方法来降低地层稠油的粘度,实验研究了超稠油掺稀油后粘度的变化,并按非线性混合方法计算了稠油与稀油混合后的粘度。通过数值模拟,考察了掺稀油的注入量、注入方式、注入时机、注稀油后的生产时间等参数对开发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掺稀油开发超稠油的过程中,焖井结束后可适当延长生产时间,以增加周期产油量;掺稀油的最佳注入时机应选在第3或第4周期开始;周期注入稀油的量为10-15m^3,在此范围内,换油率较大;稀油的注入方式按2-3个段塞注入比较合适。注汽过程中掺稀油的方法可在很大程度上改善超稠油的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