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自本世纪70年代末以来,经历了并继续在经历着极其深刻而全面的变革。由于世界经济"一体化"大潮的冲击,传统社会所形成的巨大地区差异,正在逐渐为世界贸易的全方位渗透所消解。在这样的形势下,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由于"视界"的大"融合",发生了极其深刻而全面的交流、碰撞和互渗。中国文化开始从一不走向多元,从区域文化走向全球文化,从稳态文化转向动态文化。面对这一巨大的历史文化的转型,被视为第一战略产业的教育的状况如何呢?首先是高校,特别是国家重点高校及文化研究部门、文化艺术界,由于是文化的最敏感的神经,由于自身的特点和优势…  相似文献   

2.
在二语习得研究领域中,对语言迁移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从片面逐渐走向全面、从肤浅逐渐走向深刻的过程。而对语言迁移全面、完整的认识,并且同时从虏时的角度加以分析,对理解二语习得的本质是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3.
一种传统社会文化,在面临严重危机或深度失衡的状况下进行适应性的调整和转变,由于其前后的明显特征,以及这些特征的稳定性,便将其称之为文化转型。文化转型,既是一个地区社会现代化进程中的适应性产物,又是这一现代化进程得以顺利延续和逐步实现其目标的重要条件和标志。它伴随着宏观社会生存环境的深刻变迁,表征着传统社会全面重构的开始,是一个艰难、复杂而漫长的过程。当前西藏,正处于1979年以来全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和平革命”的激流之中,这场“和平革命”正以过去所不可望其项背的广度、深度和速度,推动着整个中国从建筑在…  相似文献   

4.
"道"与"器"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对重要的哲学范畴,人们对二者关系的认识经历了几个发展时期。儒家思想作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主线与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其所提倡的"重道轻器"之价值取向被历代封建统治阶级所赏识,曾一度主导社会价值观念的取向与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走向。在新的社会历史阶段,应客观认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器观",并在中国当代社会建立新型"道器观"。  相似文献   

5.
吕兆芳 《南昌高专学报》2011,26(3):60-61,72
基督教对西方世界的影响全面而彻底。而作为其正典的《圣经》是一部经典的宗教著作,也是一部非凡的历史文化经典,更是打开西方文化之门的一把钥匙。《圣经》在塑造西方人的思想、价值、情感等方面起着无与伦比的作用,西方世界也因此无处不被打上《圣经》的烙印。对于翻译者来说,《圣经》可以使我们更深刻地理解西方的思想、价值和行为,从"根源"上把握西方文化,从而更好地服务于翻译实践。  相似文献   

6.
作为中国现代史上一位重要文化名人,"五四"运动的先驱者,周作人在日本侵略中国后不久就迅速投靠日伪政权,这是极其耐人寻味的文化现象.周作人附逆是由于他首先在精神上被日本文化所征服,进而产生民族文化认同困境所造成的.认识到这一点,对于在全球化背景下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不被西方后殖民文化侵蚀是非常具有启示性的.  相似文献   

7.
按照现实主义精神的标准来衡量百年中国电影,无一例外都是深刻关注现实、共同关心社会、真诚关爱他人的电影。而百年中国电影中塑造的女性形象经历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轮回:从自我走向社会,又从社会走向自我。百年中国电影中的女性人物谱系经历了四个年代,具有不同的性格特征。同时,如果按照代际标准来划分,电影中的女性形象也呈现出鲜明的时代感和独特性,为中国电影的人物长廊奉献了很多经典形象。  相似文献   

8.
贾庆国 《世界知识》2014,(18):22-23
<正>新一届党和国家领导人接任以后,在外交上提出了很多新的理念:从建构新兴大国关系到打造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从拓展"一路一带"的倡议到提议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从强调"你敬我一尺,我还你一丈"的主张到"平等互信、包容互鉴、合作共赢"和"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在这个背景下,正像有人描述的,中国外交好像也在从"韬光养晦"走向"奋发有为"。这些新的理念既体现出了崛起中的中国对理想世界的思考,也反映出全球化的今天中国和外部世界关系出现深刻变化的现实。  相似文献   

9.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也可以理解为建设全面的小康社会。文化地位的提升、功能的扩展和作用的凸现,是“小康”走向“全面”的重要体现,加强文化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大任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所内含的文化兼有先进性和广泛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文化建设,是文化建设过程与实现建设目标、发挥文化作用与积累文化成果的统一。建设上,文化的主导思想必须鲜明,民族精神应深刻蕴涵,科技和教育要紧紧依托,整合与创新亟待实现。而文化要做大,惟有产业化。  相似文献   

10.
略论从身份到契约的转变--兼论其对中国身份社会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身份到契约的转变是人类社会文明史上的巨大进步和发展,它可以看作是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重要标志。这一转变的意义对社会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思想文化观念都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本文试以身份到契约这一转变为线索,来分析比较和研究这一转变的重要表现及其对当代中国社会产生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1.
章迪禹 《世界知识》2012,(23):46-48
英美和平转移权力的过程在今天乃至未来都难以复制,而且中美关系与英美关系的巨大区别就在于文化的异质,但我们仍然可以从中吸取有用的经验。美国大选又使"未来四年中美关系走势如何"被频频提起,而两位美国总统候选人在彼此竞争中也一再热炒中国话题。正是在本届美国政府在任期间,中国GDP总量超过日本跃居世界第二,而美国和西方世界正在经历一场严重的经济危机。中国崛起后会挑战美国的全球霸权地位吗?不少人自然想起了西方和世界历史上那些霸权兴替的先例。  相似文献   

12.
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是中国革命从挫折走向胜利的伟大转折,其重要意义不言自明。在物质条件极其匮乏、斗争形势极其严峻的长征时期,红军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文化工作,充分发挥了文化工作鼓舞士气、激励人心的作用,有效地服务于红军战斗力的生成,并进而对提升红军的文化软实力、打造独特的长征文化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相似文献   

13.
姬强  闫海瑞 《甘肃科技》2010,26(1):157-158
中国有着悠久的住宅文化,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人口的增加、国外建筑文化的进入,这种由民族文化深刻浸润的住宅建筑逐渐被国外一些"舶来品"所"西"化。在经历数十年的"欧陆风"之后,中式住宅的风向逐渐转向寻找本土根脉和文化上来。  相似文献   

14.
传统社会的职业教育中,艺徒制是最普遍、受众最多、保持时间最久的教育形式。艺徒制的文化符号在近代中国得以传承,并形成个人名利观浓重的文化新因素,这在评弹艺人的技艺传承中表现尤其明显。就普遍流程而言,艺徒都要经历拜师、习艺、出道等三个环节。能否顺利登台取决于经济实力,而经济实力又与习艺经历的努力程度息息相关。就特殊经历而言,艺徒来源分为父子亲属、道众相传、"外打进"艺人、女性艺人四类。不同的成长环境塑造相异的言行举止;由于地域、家庭、性格的不同,艺徒在习艺中会有不同的心态和行为,这种心态和行为所塑造的个人名利观直到今天仍有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15.
宗教是一种特殊类型的人类文化,宗教文化是人类自觉思维的产物,不同宗教文化的表述形式及表述内容都对其本民族的文化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基督教是西方文明的重要思想来源和精神基础,而被中国本土化了的佛教为中国文化带来了新的精神意境和人生观念,对中国文化的发展有着极其广泛和深刻的影响。本文就基督教与佛教不同的宗教理念,从生命意识、家庭伦理以及人际交往三个方面入手来此较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性,探讨宗教对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信息高速公路(NII)"和"数字地球(DG)"是这几年来世界谈论的热点,这是一个震撼全球的新信息技术革命浪潮,也是一项跨世纪,耗资巨大的益国益民造福于人类的高科技系统工程项目.它将决定一个国家能否走向信息社会,从信息经济走向信息文化,关系到一个国家在世界中竞争、发展、繁荣、昌盛、富民强国的问题,社会信息化是一个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它较准确地体现了信息社会的本质特征,科学地揭示了技术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总趋势,也体现了现代社会向信息化过渡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7.
中国曾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国古代就有不少影响深远的科学著作,有灿如群星的科学家,有令现代人叹为观止的工艺精品,更有对世界文明作出过巨大贡献的"四大发明",中国古代科学技术一直走在世界的前列.但是为什么近代科学活动中心转移到了欧洲,而不是在中国.本文就试图从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多方面探讨分析近代中国科技落后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正>不管世界局势如何演变,大国始终是决定世界前途命运的关键少数,大国关系始终是影响世界分合走向的主要变量。当前,世界正在经历自现代国际体系形成五百多年以来最为深刻全面的大发展、大变革和大调整,原来由国家主权分治的世界彼此联系日益紧密,相互依存程度日益提高,全球一体化治理的世界新形态已初步显露端倪。在这场前所未有的世界变  相似文献   

19.
从《道德经》外译的角度探讨了"和谐世界"理念的跨文化传播,认为一部《道德经》的外译史见证了中国文化国际影响力迭宕起伏的历程。近现代,《道德经》译本传播使其蕴藏的深刻隽永的"和谐世界"理念,无论在战后世界的文化反思还是在当代世界问题的思想探源方面都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我国应积极推动《道德经》翻译,推动其解决世界问题智慧的跨文化传播,从而使"和谐世界"理念无障碍地成为世界的主流话语,最大限度地彰显中国文化的无穷魅力。  相似文献   

20.
对原始创新的推崇以及对科研学术乱象的深刻担忧,正在激起全社会对"重塑当代科学精神,建设中国特色科学文化"的强烈诉求。未来,中国科学文化从"科学共同体"的"圈子文化"走向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文化"已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全球发达国家的科学文化建设经验回答了中国建设具有自我特色的科学文化的必要性,并提供了参照。中国科学文化建设对于支持创新型国家战略实施,促进民族文化自信,提升全民科学素质,营造鼓励创新的社会氛围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提出建设中国科学文化需要在科技体制与文化体制双重改革下进行主动培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