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许爱兵 《咸宁学院学报》2010,30(3):47-48,50
继荷马史诗,但丁的《神曲》,莎士比亚和他的悲剧之后西方文学的第四里程碑:歌德和他的《浮士德)。歌德的伟大:永远努力着,既内向又外向,天生的悟性,很高的资质和诗性的修养和冲动。歌德在政治与生活中的怯懦:思想进步,现实生活中却表现出一种市民的平庸。反映歌德现实生活的《少年维特之烦恼》,宗白华评论《浮士德》:近代人的圣经——《浮士德》:力求解决欧洲近代人所碰到的人生的全部问题,渴望获得生命最高价值的痛苦。浮士德的生命里程,冯至认为《浮士德》的主题在与自强不息;浮士德的两难命题。  相似文献   

2.
《浮士德》是德国诗人歌德的杰作。作品中主要人物浮士德和梅非斯托的个性特征体现了能隐寓古今的相反相成、对立统一的思想;作品还通过对不同阶层人物不同心态的淋漓尽致的分析,纷繁复杂的社会政治现象的揭示,和民间节会情景的描绘,向读者展示了文艺复兴以来欧洲社会丰富多彩、千变万化的历史、文化和民俗。《浮士德》所体现的思想、文化、学术观点,能给我们中国人特别是青年一代很好的教育和启示,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原型是一种在文学中反复运用并因此成为约定性的文学象征或象征群,歌德的《浮士德》中潜藏了许多《圣经》原型,在主题意向、情节结构、人物类型等方面均有所表现,既继承了《圣经》中的原型,又有所发展和超越。  相似文献   

4.
《浮士德》是德国诗人歌德的杰作。作品中主要人物浮士德和梅非斯托的个性特征体现了能隐寓古今的相反相成、对立统一的思想,作品还通过对不同阶层人物不同心态的淋漓尽致的分析,纷繁复杂的社会政治现象的提示,和民间节会情景的描绘,向读展示了艺复兴以来欧洲社会丰富多彩、千变万化的历史、化和民俗。《俘士德》所体现的思想、化、学术观点,能给我们中国人特别是青年一代很好的教育和启示,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在表现手法上,《离骚》、《神曲》、《浮士德》这三部作品都将虚幻的美人作为一个象征的符号;在其化意蕴上,这三部作品对人生的意义作了整体上的发展。通过这两方面的比较我们可以窥见到中西学传统和化传统中的某些共性与差异。  相似文献   

6.
歌德的《浮士德》是“一种生活的发现艺术”。通过阅读作品,我们就会发现无论是“浮士德”形象还是“浮士德精神”,其最终的指向都是人的心灵世界,是人类追求和寻找精神家园的一种艺术化表达,浮士德的一生是寻找精神家园的一次审美体验。  相似文献   

7.
歌德的《浮士德》是"一种生活的发现艺术".通过阅读作品,我们就会发现无论是"浮士德"形象还是"浮士德精神",其最终的指向都是人的心灵世界,是人类追求和寻找精神家园的一种艺术化表达,浮士德的一生是寻找精神家园的一次审美体验.  相似文献   

8.
歌德的《浮士德》是"一种生活的发现艺术"。通过阅读作品,我们就会发现无论是"浮士德"形象还是"浮士德精神",其最终的指向都是人的心灵世界,是人类追求和寻找精神家园的一种艺术化表达,浮士德的一生是寻找精神家园的一次审美体验。  相似文献   

9.
歌德的《浮士德》究竟是悲剧还是喜剧?这种争论至今没有停歇。其根底在于《浮士德》“以悲剧开始,而以歌剧告终”。人们则往往各置一端来证明其或悲或喜。其实,浮士德失明与否是全剧的关键情结。正是这一情结使得《浮士德》在其悲剧之旅中有了光明的结局。也正因为如此,使得该剧充满了“痛苦的神秘”,使得人们对其悲喜剧精神的理解与把握变得扑朔迷离。本文试从神话原型理论出发,来解读“失明”这一情节意象的原型意义,并且全面把握《浮士德》所真正表达的精神。  相似文献   

10.
《浮士德》是歌德以毕生精力创造出的融诗的巨大力量与哲学思想的无限深度为一体的杰作,是歌德一生思想和艺术探索的结晶,它凭借博大精深的思想价值及鲜明的艺术特征谱写了"一部灵魂发展史,一部时代精神发展史"。  相似文献   

11.
陈芸 《龙岩学院学报》2003,21(Z1):55-56
浮士德的永不满足、不断追求,不同于中国的"自强不息"精神,因为它不具备东方的乐观进取心态,却有绝望的悲剧意识;浮士德的拯救意识,也不同于基督教的拯救意识.基督教从原罪出发,拯救就是赎罪,最终引导人对神的绝对信仰;而歌德对人的自救是追求人的完美与神性的结合,因此它具有悲剧性,同时也具有审美性.  相似文献   

12.
靡非斯特是歌德诗体剧《浮士德》中的一个重要人物,是魔鬼的化身。从他身上看歌德在《浮士德》中的辨证艺术思想:他主观上作恶,客观上造善,对浮士德形象作了很好的补充;“恶”并非绝对的坏事;他既是社会罪恶的制造者,同时也是社会罪恶的揭露者。  相似文献   

13.
沉默的康桥--徐志摩《再别康桥》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再别康桥》不是一首单纯抒发离情别绪的赠别诗,而是一首政治诗。既是诗人资产阶级理想破灭后的散发弄舟之作,也是诗人心灵苦旅中的一次总结性的沉默放歌。沉黩的康桥既是诠释诗人寂然内心的生动的诗歌意象,又是诗歌主旨之载体。它那轻柔的风格美,和谐的韵律美,整饬的诗体美,散逸着中国式的古典美,熔铸成一个诗的志摩。  相似文献   

14.
《实理公法全书》是康有为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代表作,《全书》采用几何方法,旗帜鲜明、逻辑严密地运用资产阶级自然人性论、“人人平等”等思想,大胆地否定和批判封建专制制度;论证了资本主义自由制度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5.
主客二分是西方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观念,而天人合一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导思想。《浮士德》和《西游记》,一西一中,有着各自文化土壤的痕迹。浮士德作为完整的人是主客二分的人物形象,而孙悟空作为半人半妖是天人合一的形象;《浮士德》中体现个体本位观念的故事情节有着主客二分的影子,而彰显集体本位观念的《西游记》体现了天人合一的观念。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观念具有很大的差异性,但两者并不是相互对立的,而是具有互补性。  相似文献   

16.
文章指出,艾思奇的《大众哲学》及其一生的哲学著作,为宣传马克思主义哲学,开辟了哲学大众化、中国化、现实化的新时代,为哲学事业,也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大众哲学》是艾思奇的成名之作,并且奠定了艾思奇在中国历史、中国现代哲学史上的地位。毛泽东称他是“党在理论战线上的忠诚战士”。  相似文献   

17.
200年前,1809年2月12日,在英国小镇什鲁斯伯里的一个医生世家里,诞生了一个男孩,他便是后来人们称之为一位出自神学院而又违背<圣经>的生物进化论奠基人--达尔文(C.R.Darwin,1809-1882).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知识分子形象的塑造这一角度出发,将张贤亮小说《绿化树》、《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的主人公章永Lin,与哥德笔下的浮士德作一粗略比较,认为章永Lin与浮士德一样,是很成功的知识分子形象。这种横向对比,粗信有助于人们加深对张贤亮小说的整体把握。  相似文献   

19.
在我国现代新文学的艺术巨匠之中,老舍是少数兼顾儿童文学创作的作家,他创作的个性非常鲜明,最擅长表现北平城里“老大的大长进的民族”。那私,表现新加坡儿童的《小坡的生日》的创作动机又源自何方呢?本文就些问题从童年经验的角度来论述其儿童文学创作动机,并分析老舍儿童文学观的得失。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