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周易》是中国古代一部伟大的哲学专著。它包括《易经》和《易传》两个部分。《易经》成书于西周初年,内容包括六十四卦卦辞与三百八十六爻爻辞,(每卦六爻,乾坤二卦各有七爻),本是一本占筮书;《易传》约成书于战国未至秦汉初期,主要是解说、阐释《易经》的十篇专论,历来被认为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典籍。 《周易》蕴含象、数、理三要素。象指模仿、象征天地万物的卦象和卦、爻辞;数指易象所体现的阴阳、奇偶等交错变化的数  相似文献   

2.
《系辞》是《周易》的传文之一。作为经传,《系辞》推崇《周易》过甚,夸大其辞,神化其说,这是它的不足之处。但是,《系辞》另一方面也继承了《周易》的许多好的思想并加以发展,还反映了它所创作的那个时代的特征以及一种进步的社会历史观,这是值得我们重视的。下面试从几个方面析之:一、“变通”的思想“变通”思想,是《系辞》的一大特色。《系辞》的“变通”思想,一是继承发展了《周易》的主“变”的思想,二是受它创作时的那个时代的影响。一般认为《周易》成书于西周初期,而《系辞》则成书于战国时期。《系辞下》说:  相似文献   

3.
“易”之阴阳乃辨证关系,坤(或阴)与乾(或阳)相互依存。目前学术界对《周易》有两种看法:传统的以之为儒家经典之道,陈鼓应则认为它主要表达了道家思想,似乎有各执一偏之嫌。本对《周易》“一阴一阳之谓道”的学说,提出阴性的坤道哲学是其重要部分并作出阐释。  相似文献   

4.
顾颉刚先生曾对位处五经之首的《周易》作了相当深入的研究。由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推动和“科学与民主”精神的感召,他在1929年至1930年之间,连续发表了《周易卦爻辞中的故事》、《论易系辞传中观象制器的故事》、《论易经的比较研究及彖传与象传的关系书》等论文,冲破了易学研究中的沉闷空气,促使人们围绕《周易》的作者及成书的年代展开了热烈的争论,  相似文献   

5.
学术界至今仍有很多人认为《三国演义》成书于明代,作者对其所持的一些论据进行了辨析,认为“连珠炮”等火器即使确为明初所发明,也不能证明《三国演义》成书于明代,因为这些描写是明人增改的;以“玉带”为贵也不是明代才开始的时尚,而是历史久远的传统;《三国志通俗演义》中皆用“原来”而不用“元来”一词,不是因为它成书于明初而不用“元来”,而是因为嘉靖本《三国志通俗演义》是官刻本,为避讳而将罗贯中原著中的“元来”改成了“原来”。因此,持明代说者的上述论据是不成立的。  相似文献   

6.
《广韵》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官修的韵书,其中有46个字头下引用《周易》或说明《周易》的用字情况,部分保存了唐宋时《周易》的面貌。今就其所引《周易》与今本《周易》相异之处进行勘校。  相似文献   

7.
《白兔记》为明人称为"四大传奇"之一,在南戏中具有较高的地位。关于它的创作年代,学界一般认为是元代,然也有学者认为它或成书于宋。经考证,《白兔记》不可能早于元灭南宋、统一南北,即公元1279年。一是《白兔记》的情节内容完全承袭《刘知远诸宫调》而来;二是"刘知远故事"自北宋始一直在北方流行;三是《白兔记》中的爱情套路与《拜月亭》《琵琶记》等如出一辙;四是《寒山堂曲谱》《白兔记》中的"刘唐卿改过"的小注,恰暴露了南戏改编者借鉴了刘氏的同题材杂剧。  相似文献   

8.
《周易》是《十三经》的第一篇 ,成书于西周前期 ,句末语气词“也”是《周易》中最常见的语气词 ,而且绝大部分位于动词和形容词谓语之后。此外 ,句末语气词“也”还可以位于名词谓语之末 ,位于动词谓语之末 ,位于代词谓语之末 ;位于介宾短语充当的谓语之后。它的主要作用是表示判断、肯定的语气 ,现代汉语中没有与之相对应的语气词。  相似文献   

9.
《诗经》与周代饮食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诗经》反映了周初到春秋时周人经济、政治、生活、信仰诸多方面的社会文化情况.饮食习俗作为一种文化事象,在《诗经》中也有间接或直接的体现.所谓间接,是指诗歌中或用作比兴,或与饮食关联的种养、渔猎等经济活动,或宗教、祭祀均纳入分析.更有一些诗篇直接记载了饮食方面的情况.而《诗经》中反映的饮食文化情况并未引起学术界的重视.本文从《诗经》入手,并证之以《周礼》、《周易》《左传》等重要典籍,试图探讨  相似文献   

10.
邹梧冈参订的《三国演义》五十一卷毛评本被发现后,就其版本的价值问题引起了学界的关注。笔者认为,此书是《三国演义》版本系列中的一种,大约成书于清雍正、乾隆年间。从版本的种种特征看,它有可能是四堡书坊刻本。依据邹梧冈的生平事迹及著述活动推断,邹梧冈有可能参订并刊刻过此书,但此书不应早于康熙醉耕堂本而成为毛评本的第一个版本。任何拔高或贬低它的价值都是不正确的。它的发现,对研究《三国演义》版本的流传有一定的意义,尤其是对四堡书坊印书史的研究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11.
《周易》与文学表现手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认为《周易》是我国文学光辉灿烂的第一页,它在艺术手法和文学理论上都有许多开创,本文从表现手法、诗歌色彩、语言词汇及寓言故事等方面论述《周易》的文学特色及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正> 阴阳是朴素的辩证法。它是古代解示宇宙的一种哲学思想。古人在长期医疗实践中,对人体生理和病理现象,运用阴阳(当然也运用了五行)这一朴素的辩证法进行探讨、分析和归纳,使之成为中医理论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阴阳概念首先于《周易》。《周易》认为,自然界和人、动物一样,是由两性——阴阳产生的。例如,男女、昼夜、寒暑、雌雄、生死、强弱等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周易》从  相似文献   

13.
《徐仙翰藻》是保留下来的关于元代二徐真人信仰的第一手资料。通过挖掘史料,对《徐仙翰藻》的作者与成书年代、版本源流、基本思想等问题作了较为系统细致的探索,认为《徐仙翰藻》是众人合作的结果,1305年前后陈梦根将其汇编成书;该书有元手抄本、明刊本、现代点校本三种不同版本;《徐仙翰藻》的基本思想是"济生渡死,辅正除邪"。  相似文献   

14.
《周易》热席卷神州大地,书刊报纸论《周易》,有人认为是复古思潮,堪忧;有人却认为《周易》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部珍贵文献,数千年来,阐释《周易》的著作不下三千部,今乃必然,当喜.孰是孰非,言人人殊.《周易》热中有两个方向,一是结合现代科学的发展,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深入研究,为中国当代的社会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作出有益的贡献,从一九八四年东湖之滨首次盛大的《周易》学术会议以及此后一系列《周易》学术讨论会所显示出来的方向;一是《周易》占卜或叫预测这类书籍的大量涌现,也结合不少现代科学的新名词新成果的方向.很明显,前一倾向得到大力提倡,成绩斐然;对待后者,则要慎重,教育引导,以理服人.  相似文献   

15.
关于《金瓶梅》成书年代问题 ,学术界一致认为应是产生于明代的文学作品 ,至于究竟成书于嘉靖还是万历 ,抑或隆庆年间 ,研究者看法不一。本文通过对书中出现的许多干支纪年、纪月及纪日进行推算和考证 ,认为《金瓶梅》应成书于万历中期以后。  相似文献   

16.
先师陆宗达先生当年给我们上训诂课时曾说:“《周易》是运用语言训诂最灵活的,研究训诂必须要读它。”《周易》本来是古代的一本筮书,包括经和传两个部分。经的部分共六十四卦,每卦六爻,乾坤两卦各有七爻,共三百八十六爻。卦下有卦辞,爻下有爻辞。从它的内容和形式来看,大概完成于西周初年。传的部分共七种:彖、象、文言、系辞、说卦、序卦和杂卦。彖、象、系辞各分上下两篇,因此易传共十篇,世称“十翼”,是解释经的。“十翼”都作于东周时代。  相似文献   

17.
我国建国以来唯一的一家易学研究专刊《周易研究》,于今年7月正式创刊发行。该刊由山东大学易学研究中心主办。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周谷城、著明学者梁漱明、张岱年、邱汉生、金景芳及国际易经学会主席成中英先生为该刊题写了贺词。(见创刊号)。《周易研究》以《周易》与传统文化为主题,以“《周易》经、传最新探讨”和“《周易》与自然科学”为内容。设有:“《周易》哲学思想”、“《周易》与传统文  相似文献   

18.
《周易》的翻译研究大多集中于其文本内容的翻译,文章拟以传播学理论作为框架,从传播对象,传播效果以及噪音处理等方面对《周易》的译本进行比较分析,认为贝恩斯的译文优于理雅各的译本,但这两个译本尚有许多欠缺,《周易》在世界范围内更加广泛的传播还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19.
关于《玄怪录》的成书年代,由于涉及到唐代小说与进全行卷的关系等而成为研究者注目的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大致有两种意见:一种意见认为成书于元和以前(即牛僧儒应举做官以前),另一种意见认为成书于牛比晚年(大和以后).两种意见都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寻找依据:一是作品本身所提供的证据;二是宋人赵彦卫《云麓漫钞》、晃公武《郡斋读书志》的有关记载;三是托名唐人韦;李德裕所撰的《周秦行纪》、《周秦行记论》所提供的一些线索。本文试就以上三个方面对两种意见的得失略作剖析,并补充一些自己的看法.汪辟疆《唐人小说》关于《…  相似文献   

20.
《周易》又名《易》或《易经》历来被推崇备至,奉为“群经之首”。它是一部研究“天人之学”的哲理著作,但从它的卦爻辞中保存着许多有文学价值的作品,闪烁着中国早期的文学特色。这里仅从《周易》卦爻辞中有关爱情婚姻,家庭方面的歌谣进行操索,不难发现它在义学艺术上的价值。《周易》卦爻辞有关爱情,婚姻,家庭的歌谣.从思想内容来看,有以下一些特色:《周易》卦交辞中有些对古代抢婚习俗作了生动形象的描述。“抢婚”是父系氏族社会里的一种特色的婚姻礼仪,名叫“掠夺婚”,它虽然是采用劫夺的方式来实现婚配,但男女青年大婚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