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边塞诗是有唐一代的盛世强音,林庚将其作为唐诗高潮的标志之一,并首次提出“盛唐气象”评价盛唐诗歌。边将士卒是边塞诗主流的刻画对象,他们是后人了解唐代社会风貌的司南。盛唐多出现智将、飞将等积极形象,而中唐多将笔触放在下层士兵将领身上,高级将领则作为消极形象成为诗人批判的对象。盛唐至中唐是唐王朝由盛而衰的转折期,透过边塞诗中将士形象的变迁,能够看到这一变型期唐人风貌。  相似文献   

2.
王轶晰 《广东科技》2012,21(11):42-42
盛唐边塞诗以瑰丽而奇崛的描写、浪漫的比喻遐想、波澜壮阔的战争描写和积极昂扬的进取精神充分展示了盛唐文人自信、积极的精神风貌。从社会文化、时代背景、文学审美及诗人自身经历等方面解析盛唐边塞诗的壮美气象的成因。  相似文献   

3.
王昌龄是盛唐名诗人,他不仅创作了大量雄浑豪迈的边塞诗和委婉含蓄的宫怨诗,而且还创作了大量内容丰富脍灸人口的送;别诗,诗人一生坎坷,忧伤感是其送别诗的基本格调,王昌龄的送别诗多方面地展示了诗人的生活和心灵,表现了他的忧伤之情,真挚友情,高洁情操,归隐之情和诗人奋发向上的壮志,王昌龄的送别诗以他独特的风格,丰富了唐诗的表现力,从而成为唐诗百花园中的一株奇葩。  相似文献   

4.
"惊人"作为一种自觉的诗歌美学追求贯穿了唐诗创作的始终,但是,这种追求在不同的时期有着不同的时代内涵,初盛唐追求的是刚健的骨力与斐然的辞采相表里,天然壮丽,产生浓烈的的感染力以达到"惊人"的效果,而中晚唐诗人则追求返诸内心作人力深求来耸动天下。从唐代诗歌"惊人"的美学理想与创作实践的嬗变轨迹中显现了唐诗风格的多元化特征。  相似文献   

5.
高适、岑参同是盛唐边塞诗创作诗人,诗歌创作总的艺术风格为"悲壮".然而二人边塞诗创作又有着不同的特点,其中最为重要的是,边塞诗创作的巅峰期出现在了二人完全不同的人生阶段中.造成差异的原因有很多种,包括高、岑二人的价值观、人生态度以及性格气质,这也决定了高、岑边塞诗在格调、内容、表现手法、风格和接受文学遗产影响等方面的差异.  相似文献   

6.
边塞诗是唐代诗歌的主要题材,其题材多样,内涵丰富,是唐诗当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一部分.唐代的政治经济也得到全面的发展,兼容并包的文化环境自然促进了边塞诗的创作.辽远的地域,奇特的风光以及独有的风情,为边塞诗人的创作提供了广阔的天地.而诗人由于不同的心境,不同的经历,在独特的边塞风景描写中,也就寄托了丰富复杂的情感态度.本文旨在浅析边塞诗所表现出的独特地域特色及其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特征.  相似文献   

7.
文章从唐诗诗体一般性研究和边塞诗研究的现状出发,初步界定了唐代七言古体边塞诗的基本要素,并通过文字和电子文献,基本检索出了现存所有的唐代七言古体边塞诗,并对七古边塞诗人的戎旅经历进行了梳理,探讨了唐代七言古体边塞诗与诗人戎旅经历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本文试从西域历史人物、古代国名、地名等在唐边塞诗中的运用入手,来探讨西域历史对唐边塞诗产生的深远影响。进而揭示在这种影响下,唐边塞诗取得了巨大成就,艺术上也有新的创造,进一步促进了盛唐诗歌的繁荣。  相似文献   

9.
唐人选唐诗的《河岳英灵集》,从其序、论、评,可以看出盛唐诗歌具有“兴象”(象中有兴,兴象结合),“风骨”(激昂慷慨的思想情感和充实的现实内容),声律(自然妥贴,又不因律废诗)和语言(警策,省净等)几方面的巨大成就和某些不足,批评态度公以允、合理,令人信服,可以了解当时人对当时诗歌的看法。  相似文献   

10.
岑参边塞诗一直是唐诗研究的重点。近十余年来(2008年—2019年),学界对于岑参边塞诗的研究又呈现出新的开拓和繁荣,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研究者们开始运用出土文献等新材料和从接受学、文学地理学等新的角度考察岑参边塞诗,研究视角趋向多元化,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  相似文献   

11.
王维是个横跨山水、边塞两大诗域的重镇人物.其山水诗向有“覆盖古今”(《西清诗话》)之盛誉,而其边塞诗便从未得到人们应有的珍视.其实,王维边塞诗的成就及其在盛唐边塞诗派里的特殊地位,是显而易见的:第一,王维今存边塞诗30余首,其数量较之边塞诗巨星高适几不相上下,仅次于有边塞诗60余首的岑参,而远远超过了王翰、王昌龄、王之涣、李颀、崔颢诸边塞诗人,第二,从边塞诗创作  相似文献   

12.
本文试从西域历史人物、古代国名、地名等在唐边塞诗中的运用入手,来探讨西域历史对唐边塞诗产生的深远影响。进而揭示在这种影响下,唐边塞诗取得了巨大成就,艺术上也有新的创造,进一步促进了盛唐诗歌的繁荣。  相似文献   

13.
作为初唐渐盛时期的过渡诗人,张说边塞诗和山水诗对诗歌题材深度的进一步开掘,使其起到了接通初唐与盛唐诗歌的津梁作用,进而从另一侧面加速了“盛唐之音”的到来。  相似文献   

14.
陈子昂向来被视为唐诗风气转变的关键人物。这一结论的由来,主要凭据是陈子昂在《修竹篇序》中呼唤诗歌革新的言语。然而通过细读《修竹篇序》,并考察陈子昂生平为人,却能发现陈子昂引领唐朝诗歌理论革新的定论值得商榷。其真实情况是《修竹篇序》对于齐梁诗歌的批判有失偏颇,而陈子昂只是口号式地提出“风骨”、“兴寄”,相关诗学理论的总结和提升有赖他人创作实践的弥补与总结,由此成为盛唐诗歌努力追求的精神方向。  相似文献   

15.
初唐之际,陈子昂"文章道弊五百年"的诗文革新论、"汉魏风骨,晋宋莫传"的文学风格论、"兴寄都绝,每以咏叹"的文学本质论、"当有知音,以传示之"的文学创作论的文学观及其诗文实践,承继汉魏风骨,开启盛唐气象,为盛唐诗文奠定了基调,唱响了"盛唐之音"的序曲。  相似文献   

16.
边塞战争、军旅生活,是自《诗经》以来历代诗歌创作中常见的题材。唐代,尤其是盛唐,边塞诗歌和以写边塞诗见长的诗人,比任何一个历史时期都多。其中,高适,岑参,习惯上被称为边塞诗歌的代表  相似文献   

17.
陈子昂是唐代文学史上有重大影响和重要地位的诗人。就他的创作和理论看,他倡导的“风骨”与“兴寄”成为自此以后唐诗的两个重要质素。开一代诗风,为唐代诗歌的发展开辟了道路。本文旨在从其倡导的“风骨”与“兴寄”的内涵入手,来探讨其创作理论和实践在唐诗学上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唐诗发展受唐朝国运影响至深,自信豪迈的盛唐心态如草蛇灰线,伏延千里,一直延续到唐朝灭亡。同时,唐诗也与自然界四季变化相契合,高低起伏都一以贯之地彰显着大唐盛世山川风物的万千气象,形成了历史上独特的盛唐文化心态。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80年代初,学术界开始关注"新边塞诗"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理论成果.在当下阶段,从"新边塞诗"概念的界说及渊源、"新边塞诗派"的形成及其特征、新边塞诗的评价问题、新边塞诗美学特征的研究、新边塞诗人诗作的研究五方面入手对新边塞诗的研究进行全面的梳理和新的审视,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20.
岑参最有特色的诗是边塞诗 ,其诗内容丰富多彩 ,多方面反映了边塞生活 ,流露了作者高昂的爱国主义格调。其诗风也是独特的 ,特别是那想象奇特的浪漫主义诗风更使其诗显出奇情异彩的艺术魅力。这种浪漫主义诗风的形成是有一定原因的。一是开放的政治生活为诗人边塞诗的发展提供了长足的条件 ;二是“盛唐气象”的影响 ,成为他诗风形成的重要原因 ;三是两次出塞的生活为他的诗歌提供了丰富的题材。可见 ,岑参的诗风形成是有其原因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