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从热力学观点出发,阐述以羟丙基-β-环糊精(hydroxypropyl-β-cyclodextrin,(HP-β-CD))作为扑热息痛的包合载体时,包合反应的热力学函数(Kc,ΔHθ,ΔSθ及ΔGθ).采用相溶解度方法测定扑热息痛与HP-β-CD的包合物在不同温度下的平衡常数.结果表明,在水溶液中,扑热息痛的浓度随HP-β-CD浓度的增加呈线性增加(相溶解度曲线为AN型);HP-β-CD与PA的包合反应为放热反应;HP-β-CD与PA的包合反应为热力学驱动,低温时增溶效果较高温时好.  相似文献   

2.
从热力学观点出发,阐述以羟丙基书-环糊精(hydroxypropyl-β-cyclodextrin,(HP-β-CD))作为扑热息痛的包合载体时,包合反应的热力学函数(Kc,△Hθ,△Sθ及△Gθ).采用相溶解度方法测定扑热息痛与HP-β-cD的包合物在不同温度下的平衡常数.结果表明,在水溶液中,扑热息痛的浓度随HP-β-CD浓度的增加呈线性增加(相溶解度曲线为‰型);HP-β-CD与PA的包合反应为放热反应;HP-β-CD与PA的包合反应为热力学驱动,低温时增溶效果较高温时好.  相似文献   

3.
利用溶液-搅拌法制备了苯乙烯与β-环糊精的包合物,并通过红外光谱、热重-差热分析对包合物进行了表征,考察了有机溶剂,反应时间,包合温度等不同条件下对包合物的包合速率和包合产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首次采用荧光光谱法研究了水溶液体系中β-环糊精(β-CD)与表柔比星(EPI)的超分子包合行为.考察并讨论了温度,时间和β-CD浓度对包合反应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EPI与β-CD形成1∶2的超分子包合物后,包合物荧光强度相对于EPI增大近一倍.在36℃,pH=7.4时,包合常数K=8.14×103(L/mol)2.最后通过改变pH值考察了表柔比星从β-CD空腔中的释放速率,当pH分别为5和7.4时,5h内EPI的累积释放率分别达到了36.1%和26.1%,该研究结果对于表柔比星的缓释临床应用提供了很好的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5.
以湿法技术制备了诺卡酮的β-环糊精和羟丙基β-环糊精包合物,并通过1H-NMR及红外光谱法、荧光光谱法对包合物进行了鉴定,最后采用荧光光谱法计算热力学参数.结果发现:β-环糊精、羟丙基β-环糊精与诺卡酮以1∶1形成包合物,客体与包合物图谱有显著的差异,包合过程均有负的△G和正的△H、△S.  相似文献   

6.
在碱性条件性下,以环氧氯丙烷为联接剂将俨环糊精接枝到微晶纤维素表面.通过紫外分光光度法研究了该功能化纤维素对肉桂酸的包合吸附能力,每克纤维素可吸附18.375mg肉桂酸,产品中β-环糊精的质量分数高达14%.纤维素表面的β-环糊精保留了天然环糊精的包合特性,是一种优良的固相萃取剂.  相似文献   

7.
研磨法制备益智挥发油β-环糊精包合物的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正交设计法优选益智挥发油β-环糊精包合物的包合工艺的最佳条件,采用研磨法进行了研究.结果:m(益智挥发油):m(β-CD)=1:8,超声3 h,加水量为3 mL时.制备的包合物中益智挥发油含量较高.结论:研磨时间及不同的加水量是影响益智挥发油包合效果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以β-环糊精为微反应器,用NBS作为氧化剂,能有效进行催化苯甲醇氧化制备苯甲醛.实验结果表明,β-环糊精微反应器中一锅法合成苯甲醛,具有反应条件温和、无环境污染、操作简单、用水作为溶剂、环糊精可以循环使用等优点.在反应温度为25℃,反应时间为10 h,β-环糊精、苯甲醇、NBS的摩尔比为2∶1∶2时,苯甲醛的产率可达83.7%.  相似文献   

9.
以4-羟基联苯为原料,在β-环糊精存在下通过Keimer-Tiemann反应一步合成了4'-羟基联苯4-羧酸.4-羟基联苯可以与β-环糊精形成包合物,包合物的形成是反应具有区域选择性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以2-乙基己基膦酸单-α-乙基己酯为载体,考察了料液相pH、膜相载体浓度、反萃相盐酸浓度及温度对液膜迁移镧离子的影响.获得了不同温度下的表观反应速率常数.萃取和反萃取反应的表观活化能分别为15.2 kJ*mol-1和26.6 kJ*mol-1.结果表明,镧离子的跨膜迁移过程可以两个串联的准一级不可逆过程进行描述.  相似文献   

11.
聚乙二醇催化合成α-丁基苯乙腈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苯乙腈在氢氧化钠、1-溴丁烷及相转移催化剂聚乙二醇作用下可顺利地发生α-丁基化反应,不同分子量的聚乙二醇具有不同的催化效力,溶剂、温度及催化剂用量对本反应均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了一种高水溶性的环糊精衍生物羟乙基-β-环糊精(HECD)溶液对弱极性有机农药五氯酚(PCP)的增溶作用、土壤中PCP的洗脱去除作用以及对PCP的光降解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HECD的存在使PCP农药在水中的溶解度显著增加,增溶作用主要是由于农药与HECD形成包合物而引起的;但HECD的存在对土壤中的PCP的洗脱去除效果却不明显;而且由于β-CD及HECD与PCP形成稳定的包合物,能保护客体分子反而抑制其光解,HECD对PCP光解的影响比β-CD更显著.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β-环糊精在以水为溶剂从绿茶中提取茶多酚的辅助作用,考察了β-环糊精用量,温度,时间,以及超声波对提取效果的影响.结果显示,β-环糊精对茶多酚的溶出速率和提取率都有较明显的改善,70 ℃超声震荡8分钟茶多酚的提出率高达27.2%.  相似文献   

14.
气相三甲基苯的标准生成热△fHθ298.15(g)用沃森(Watson)经验方程估算,标准熵Sθ298.15用键熵法估算,摩尔等压热容Cp,m随温度的变化趋势通过多项式回归的方法得到.在此基础上,计算二甲醚芳构化体系各主要反应的标准摩尔焓变△rθm、吉布斯自由能变△rGθm、平衡常数ln K与温度T的关系.结果表明,在分析的温度范围内,二甲醚反应生成C1~C0芳烃均为放热反应,吉布斯自由能变均为负值,平衡常数随温度升高而减小,说明反应能自发进行,升高反应温度不利于芳烃的生成.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季铵盐催化合成甲基-1605的反应动力学。导出了反应的速度方程为萃取常数E值的大小决定了反应的动力学特征。将相转移催化条件下与均相条件下反应的二级速度常数进行比较,证实了相转移离子对是水合的。在本反应中,相转移催化作用仅在于加大了亲核试剂在有机相的溶解性。  相似文献   

16.
用绿色氧化剂高锰酸钾对水体中两种磺胺类衍生物及其相对应的氨基衍生物分子进行氧化降解,通过测定不同时间下的吸光度值来确定高锰酸钾被消耗的量,建立假一级反应动力学方程,最终计算出二级反应速率常数,并由此初步掌握磺胺衍生物的降解程度及降解机制:在酸性条件下,磺胺噻唑、磺胺异叼恶唑、2-氨基噻唑和5-氨基-3,4-二甲基异叼恶唑的二级反应速率常数分别为44.17、105.14、19.24和74.86 mol-1·L·s-1;在碱性条件下,它们的二级反应速率常数分别为6.81、0.28、63.75和17.08 mol-1·L·s-1。  相似文献   

17.
香茅油β-环糊精包合工艺条件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研究了香茅油β-环糊精包合物的制备方法,通过红外光谱法对包合物进行理化鉴别,发现包合物的红外光谱与混合物的谱图具有较显著的差异,考察了溶媒、温度等因素对包埋率的影响.采用β-环糊精作为新型的辅料,在开发药物新剂型等方面有广泛的研究,而包合作为新的技术在日用香料领域进行探索,也是一项有意义的工作.  相似文献   

18.
采用水热法合成了V-Co-β和V-Ni-β沸石,并以TMS对V-Co-β和V-Ni-β沸石进行表面修饰,制备了两亲性沸石催化剂.运用XRD、FT-IR和SEM等技术对样品进行了表征.考察了样品在环己烯水化相界面反应中的催化性能.结果表明,改性后的沸石骨架未被破坏,能分布于水、油两相界面,V-Co-β沸石对环己烯水化的相界面反应表现出优良的催化活性,在反应温度为100℃,反应时间为4 h,环己烯与水的体积比为1∶1,相界面面积(cm2)与催化剂质量(mg)比为1∶0.175,环己烯的厚度为0.3 cm,在不加共溶剂及静置的反应条件下,环己烯的水合率和环己醇的选择性分别为6.5%和53.3%.  相似文献   

19.
为评价改性壳聚糖(CS)和CS复合物的抑菌效果,利用过氧化氢氧化法制备不同分子量的CS,通过官能团偶联的方法将甲基聚乙二醇单甲醚(mPEG)接枝到CS分子上制备水溶性的CS衍生物(mPEG-g-CS);戊二醛(gluteradehyde,GA)交联法制备了β-环糊精(β-CD)-CS复合物。傅利叶红外光谱分析证明CS骨架上的-NH2由于发生了衍生化反应而使得氢键消失,CS与mPEG发生了接枝反应。金黄色葡萄球菌(S.aureus)和大肠杆菌(E.coli)进行抑菌实验结果表明:分子量为十万左右,浓度为20 mg.L-1的CS(CS1)对两种菌抑菌效果明显,改性后的CS对S.aureus,E.coli抑菌效果均降低。  相似文献   

20.
用电导率法研究了β-环糊精(β-CD)与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十八烷基三甲基氯化铵(C21H46NCl)的包结作用.研究表明:十八烷基三甲基氯化铵与β-CD形成包结物,当体系中β-CD浓度增加时十八烷基三甲基氯化铵的表观临界胶束浓度(cmc*)增加,实验体系的表现临界胶束浓度(cmc*)与β-CD的浓度呈较好的线性关系.用紫外光谱测得十八烷基三甲基氯化铵(C21H46NCl)与β-CD主要形成摩尔比为1:1的包结物,并计算包结物体系的包结常数和包结过程的热力学参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