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熊玖琦  刘星 《科学技术与工程》2022,22(19):8194-8199
三维地质模型是表征地下地层分布和地质构造的有力工具,可以简单有效的帮助地质解译和空间分析工作,但由于传统三维地质建模方法建模过程复杂、人为干扰影响大,非专业人士短时间内很难掌握并且建模质量难以保证。为满足矿山智能开采对高精度地质模型的需求,提高三维地质建模与可视化的高效性和直观性,提出一种基于支持向量机的三维地质建模方法,将地质体划分为大小均匀的栅格单元,根据栅格单元的属性类别构建三维地质体模型,并使用基于RBF核函数的支持向量机分类器对顾北煤矿北一矿区进行了实例验证,将模型进行开挖显示,与实际钻孔数据构建的地质剖面图进行对比,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很大的适用性,并且可以很好的处理尖灭地层,建模效率以及准确率较高。  相似文献   

2.
数字矿山是21世纪新技术条件下信息化与智能化的产物,建立矿山三维地质体建模是实现数字矿山的基础与核心.为了实现复杂矿山三维地质建模的经济性、真实性和有效性,如何对离散的DEM空间数据进行前期处理,是建立逼真的矿山三维地质模型难点与前提.针对不同矿山与地貌环境条件下,采用几种基本空间插值法对离散的DEM空间数据进行插值,然后对其插值后的数据进行质量评定与交叉验证,确定最优化的空间插值方法.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的空间插值方法适应不同的地矿环境领域,对离散的DEM空间数据进行最优化的空间插值,是实现逼真的矿山三维地质体建模这一目最有效最核心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针对传统基于3D CNNs(三维卷积神经网络)的手语识别方法模型计算复杂度和内存占用较高,及基于RNNs(循环神经网络)的连续手语识别方法的长距离建模能力不足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轻量3DCNNs和Transformer的手语识别方法.首先使用轻量3D CNNs进行孤立词手语识别的时空建模,然后提出RKD(随机知识蒸馏),从多个教师模型中提取知识以提高轻量三维卷积的特征提取能力;针对连续手语,在特征提取后使用完全基于自注意力的Transformer进行全局建模.实验结果表明:所提方法在CSL-500和CSL-continuous数据集上可以获得95.10%的识别率和1.9的WER(词错误率),证明了所提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4.
由于FLAC3D软件建立复杂三维地质体模型难度大、易出错,提出一种新的建模方法,即提取三维地质体建模数据并进行编辑成相应的表,把表导入SQL Server软件中,通过SQL查询语言生成FLAC3D可直接读取模型数据文件,从而实现在FLAC3D软件中准确、快速和自动化建立复杂三维地质模型的目的.通过云南某矿山的三维建模实例检验了该方法的可行性和高效性.结果表明:该方法在FLAC3D中建立复杂地质体模型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钻孔数据能够记录大量的地质实体单元原始信息.针对钻孔和地质体的基本特征及真三维建模要求,采用E-GTP模型、多层DEM-GTP模型,并结合真实的钻孔资料以及各种勘查资料,实现了基于Arc GIS的地下钻孔、三维地质体可视化建模.重点解决了隐伏于地下透镜体的三维可视化,对于实现地质勘查工作的数字化和信息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随着地球科学及计算机图形图像学的不断发展,三维地质建模及可视化已引起地学界的高度重视.自然地质现象极为复杂,二维地质数据在认识三维状态下的地质体有很大的局限性.利用计算机图形学及可视化技术,将二维抽象的地学信息以三维可视化的图形方式直观形象地显示出来,创建逼真的三维空间地质体模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阐述了以会泽铅锌矿区遥感影像为基础,利用3DS MAX中各种建模、材质贴图等一系列工具对会泽铅锌矿区地表信息的可视化模拟.  相似文献   

7.
吴茹娟 《甘肃科技》2013,29(8):43-44,97
以敦煌磷钒矿为例,分析了三维数据模型的可视化表达与建模方法,基于组件MAPGIS K9技术,通过将二维和三维空间信息统一在一个平台和数据模型下,建立矿山三维地质勘查可视化与立体模型。可以实时修改数据、显示三维模型,查询矿山地质体的空间数据,同时还可以输出打印三维矿山矿体的渲染图,并给人一种直观的感受,为后期矿产资源开发提供了有力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准确地评价砂轮表面形貌对磨削机理研究、磨削过程优化、磨削过程的建模与仿真等具有重要意义,而准确的磨粒识别是砂轮形貌测量和评价的关键. 对超精密磨削所用细粒度金刚石砂轮磨粒粒径的分布特点和砂轮表面上磨粒的轮廓波长进行了分析. 从采样间隔和取样面积的角度对金刚石砂轮表面三维形貌测量仪器的选择进行了探讨. 应用数字滤波消除砂轮表面三维数字信息中的高频分量,然后提取金刚石磨粒的几何特征,提出了依据磨粒轮廓频率特征、磨粒间距和磨粒曲率半径识别金刚石磨粒的方法. 采用基于扫描白光干涉原理的三维表面轮廓仪?3000金刚石砂轮表面形貌进行了测量,对砂轮表面中包含的金刚石磨粒进行了识别,实验结果证明所提出的磨粒识别方法合理有效.  相似文献   

9.
矿山三维模型的构建方法复杂且多样,其应用范围也因需求的不同而具备多层次性的特点,以矿山地质过程和矿山三维建模算法为基础,提出了矿山建模的语义三维尺度概念,对语义环境下矿山空间多模型建模理论进行了探讨,以矿体品位模型为例,描述了基于语义的矿山多模型建模过程和方法.  相似文献   

10.
基于含拓扑剖面的三维地质建模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提出了一种通过引入剖面中空间要素(多边形-弧段-结点)之间的拓扑关系(邻接、关联 和包含)来生成基于边界表达的三维地质模型的方法。该方法特别适合于剖面中有多个相互 连接的地质体单元的多体建模,而该情况在三维地质建模中比较常见。同时,该方法中使用 的剖面不要求共面或者平行,拓扑信息包含于生成的三维模型中。而且,在用户少量干预的 情况下,结合地质知识,该方法可以建立绝大多数复杂地质模型。基于该方法,开发了一个 三维地质建模与可视化系统,并成功应用到北京市奥运场区的三维地质建模中,结果表明该 方法具有建立实际复杂三维地质模型的能力。  相似文献   

11.
基于规划识别的主体协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共享规划主体协作理论为基础,提出了基于规划识别的主体协作模式,本方法将根据协作主体的行动和偏好,对协作主体的行动规划进行识别.规划识别过程是一个双向的推理过程,正向推理从主体的意图出发,给出初始规划假设的集合;反向推理从协作主体已经采取的行动出发,通过溯因推理进一步对规划假设进行识别.与共享规划模型比较,本方法在不增加通信的前提下将更好地避免协作主体间的冲突.  相似文献   

12.
D-S证据理论数据融合方法在目标识别中的应用   总被引:52,自引:0,他引:52  
为解决车辆目标识别问题 ,采用基于推理的数据融合方法 ,分析了 Dempster- shafer证据理论用于多传感器数据融合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并将它应用于车辆目标识别的数据融合中 ,实验结果证明了基于融合后的识别结果较单传感器的识别结果好 ,验证了这一方法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3.
提出了一个用于规划识别的多层次时态推理算法。该算法可将以往的时态推理从单个规划的分解推广到多层次规划系统,使之更具普遍性;可将观察中的时态关系作为约束信息在层次结构中传播,减少候选规划的数目,提高规划识别的效率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14.
针对油藏储层岩石物理相划分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加权模糊推理网络的判别方法.首先根据取心井岩心分析资料和专家解释结果确定研究区域岩石物理相分类类型和划分指标,建立储层岩石物理相分类标准模式库.然后将研究中积累的专家经验和反映岩石物理相变化的定量指标相结合,采用加权模糊推理网络建立油藏储层岩石物理相判别模型.通过对实际资料处理,应用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介绍以Turbo—Pascal语言编写的模式识别计算机软件,报告用逐步判别分析和非线性映照法对中国的绿茶、红茶和乌龙茶进行的识别分类以及用非线性映照结果来鉴定这些茶叶的质量。  相似文献   

16.
融合场景及交互性特征的多人行为识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的行为复杂多样,场景、外观、位置等信息均与行为息息相关.本文针对如何高效地综合利用这些信息的问题,提出了融合场景及交互性特征的多人行为识别方法,使用双通道的方式分别提取个体外观特征与场景特征.对于个体通道,采用注意力机制模块来关注与行为相关度更大的区域,并将提取的个体外观特征结合位置特征输入图卷积网络进行关系推理.其中,图卷积网络采用了余弦相似度的方法度量个体特征之间的相关性,并结合个体之间的位置特征进行关系推理;对于场景通道,使用在place365数据集上预训练的ResNet 50提取场景特征.最后,本文将个体以及场景通道所得的特征进行加权融合,得到群组以及所有个体的行为识别结果.在Collective Activity Dataset(CAD)数据集上的实验表明,该方法能提高行为识别的准确率,群组行为以及个体行为的准确率分别达到了92.29%与78.19%.  相似文献   

17.
本文提出了工程设计专家系统的一种基本模式:借助推理系统实现抽象思维;借助联想、类比系统实现形象思维.后者通过对知识库中存放的模式型典进行搜索、类比,并按某种观点、准则或关系实施参照、模仿、变换,来产生新的设计模式.  相似文献   

18.
针对目标识别需求,对基于神经网络的深度学习方法展开研究。由于深度学习模型中包含了对数据的先验假设,因此人工设计神经网络需要领域内专家丰富的先验知识,且具有劳动密集与时间成本高的缺点。为了获得超越专家个人经验、表现更好的网络,采用一种可微神经结构搜索的高效结构搜索方法,将搜索空间放宽为连续的空间,然后通过梯度下降来优化体系结构的验证集性能,从而找到面向目标识别的最优神经网络结构。仿真实验结果表明,将基于神经网络结构搜索的目标识别方法应用于"低慢小"类目标识别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9.
感知和判断中的基准变换及其性质坐标分析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冯嘉礼  詹明  叶中行 《广西科学》1994,1(4):6-13,22
感知识别和概念判断分别是直感(形象)思维和逻辑(抽象)思维的基础,其基准可随外部条件和思维者认知结构而变的现象,是识别、判断和推理等产生各种不确定性和矛盾性的根源,感知与判断的描述,需要一种既能容纳对象属性和人类基准的表示系统,又能刻划它们之间的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分析方法.根据神经生理实验和心理学理论,将感觉和知觉分别定义为神经元(或集团)对事物简单属性和整合(整体和综合)属性的识别映射;给出了思维科学的两个基本命题:(1)事物性质元间基于整合的生成结构能在感知记忆集中得到保持的充要条件是感知觉是一个同态映射;(2)事物性质无间的推理关系能在感知记忆范畴中得到保持的充要条件是感知觉是一个范畴函子.事物性质元间的生成与推理结构有一个同构的表示模型──性质单纯形K的重心剖分复形K ̄(m)(X),简称性质坐标系,框架和网络可作为子复形嵌入其中,对象属性和心理基准,以及它们之间关系的变化规律可在性质坐标系K ̄(m)(x)中得到表示,人类感知识别、概念判断以及基干它们的推理和决策等都可在其中得以统一刻划.  相似文献   

20.
为了改进弹道导弹目标识别过程中多传感器系统传输数据容易产生冲突,以及现有D-S改进算法对冲突证据与不冲突证据难以统一融合的问题,提出了基于专家信任度的弹道导弹目标识别算法,并给出了基于专家信任度的弹道导弹目标识别系统模型和专家知识库模型。新算法将收集到的证据分为冲突证据和不冲突证据,冲突证据集采用专家评判系统进行评判,不冲突证据采用传统D-S理论进行融合,然后将两者得到的结果进行再融合,得到决策结果。实例分析表明,与现有方法相比,新方法不仅能够在证据一致性很好时具有很高的精度,而且当证据高度冲突时也具有很好的融合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