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42年5月滇西沦陷,云南由抗日大后方同时变成了抗日大前方。滇西沦陷之后,侵华日军在滇西进行了鲜为人知的细菌战。国民党元老李根源最早揭露这一罪行,中国滇西前线指挥官宋希濂,历史学家方国瑜,官方的卫生和救灾机构的报告,以及当代学者的调查,都证实了日军在滇西实施细菌战的罪恶事实,日本军人有的对此也供认不讳。  相似文献   

2.
全面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迁都重庆。作为西南大后方重要屏障的贵州,抗战之前就已成为西南陆路交通中心,其战略地位日益突出。在抗战的不同阶段,贵州公路一直承担着国际援华战略物资运输的重任,扮演着向大后方及抗战前线运输军需民用物资“转接”作用的角色,成为连接抗战大后方、抗日前线与滇缅公路、“驼峰”航线及中印公路等国际大通道的重要桥梁和战略纽带。  相似文献   

3.
抗日战争时期,云南文山地区处于抗战的大后方。但随着日本南进占领了中国的广西南宁和越南北部后,开始出动飞机频繁轰炸云南各地,企图切断国际援华运输线,炸毁中国的抗战后方,使其不能支援抗日前线,进而达到灭亡整个中国的目的。在20世纪40年代初日本飞机对云南文山的轰炸中,文山八县有七县遭到轰炸,造成极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相似文献   

4.
抗战大后方抗战歌谣,有的控诉日寇滔天罪行,揭露汉奸野蛮暴行;有的颂扬将士英勇杀敌,讴歌中华抗战精神;有的号召全民抗战动员,增进民族和谐团结;有的歌唱工农努力生产,劳军募捐援助前线;有的称赞军民一家亲情,齐心协力共同建设。这些歌谣共同构成了一幅中国抗日民族解放战争坚忍不拔、气壮山河的恢弘图景。  相似文献   

5.
抗日时期 ,出于建设“抗日建国”大后方的需要 ,国民政府相继制定与实施了一系列开发西部的经济政策 ,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并藉此而推动了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但随着抗日战争胜利目标的日益临近 ,国民政府不仅渐趋停止了对西部的经济开发 ,反而又进一步加紧了对民众的盘剥。因此 ,这一时期国民政府所实施的开发西部的经济政策 ,事实上主要是应对民族危机和时局变化的产物 ,并非长久国策。  相似文献   

6.
发现滇文化     
抗战期间,美丽的春城成为中国战区的大后方。上百万吨战略援助物资经过驼峰航线从印度运抵这里,然后再转运至各个抗日前线,一时间,各大名校,各路学者云集昆明,热闹非凡,而此时,在滇池之畔的两个并不引人注目的地方,享誉中外的滇式青铜器正在悄悄地崭露头角。  相似文献   

7.
王公  杨舰 《中国科技史杂志》2023,(4):481-492+478
“九·一八事变”后,面对民族的危机和社会的需求,清华大学开始了战时特种研究的探索。经过多次计划和调整,清华大学先后成立了农业、航空、无线电、金属和国情普查五个特种研究所。这些研究所的出现,首先是科学家群体科学报国的意愿和自下而上组织,而后也得到了国民政府注意和支持。这些研究所通过与政府部门及地方厂矿企业合作,展开的一系列工作直接支援了前方战场和大后方建设的需要。这段历史是中国科学家以科学服务抗战需要的伟大业绩,也是中国科学家以科学为武器参与到伟大的反法西斯战争的实证。此外,抗战时期中国的这种政府和科学家之间上下结合的协作,是科技欠发达国家科技动员的典型代表,也是对以往只关注自上而下科技动员的补充。  相似文献   

8.
抗日战争时期,抗日根据地冬学运动的轰轰烈烈发展使冬学教师短缺问题日益突出。根据地通过发动干部、选拔在校学生、动员当地知识分子和实行小先生与集体互相学习制等途径弥补了教师的空缺。但教师的选拔是严格的,并且必须经过一定的培训。在待遇差、条件极其艰苦的情况下,冬学教师们克服困难,出色地完成了民众教育与动员的任务。历史应该记住这些为抗战的胜利而在大后方无私奉献的冬学教师们。  相似文献   

9.
大后方文艺是具有特定时空限定的,抗日战争时期的文艺运动的产物。在文艺服务于抗战的现实性基点之上,随着抗战进程的历史性演进.大后方文艺审美特征发生了从纪实性与正面性向着史诗性与重构性的转换.呈现出抗战文艺发展的审美总体风貌来:抗战前期与抗战后期大后方文艺审美特征的差异.折射出中国人民抗战与全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日益密切的相互关系;抗战前期与抗战后期大后方文艺审美特征的一致,反映出全民抗战中爱国激情与自由意识的相互协调,从而表明抗战文艺在具有个性的艺术创造中坚持并发展了“人的文学”的新文学传统。  相似文献   

10.
抗战期间,与大后方的学人相比,沦陷区一批保持民族气节、潜心向学的科学工作者,除生活困苦之外,还面临生命危险等更为严重的压力。秉志与刘咸、杨孝述等中国科学社核心成员,在沦陷区上海克服各种困难维持中国科学社社务,继续发刊《科学》、《科学画报》,坚持明复图书馆的开放,提供了科学交流的平台,记载了科学进步的历程,保存了中国科学发展的火种;千方百计坚持科学研究,并关注后辈学人的成长,为战后中国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们深知科学在抗战中的作用,毅然走出书斋,以自己之所长,通过《科学》、《科学画报》、《申报》等媒介发表言论,宣扬科学抗战报国、抗战救国、抗战建国。他们的对敌斗争与抗战期间的所作所为,与真枪实弹的正面战场、敌后游击战、沦陷区的谍报战一起,构成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敌入侵的壮丽画卷,展现了一代知识分子不畏强敌的崇高情怀与情操,是名副其实的另一种抗战。  相似文献   

11.
豫西抗日根据地红色文化包括抗日英雄文化、军民融合抗战文化,传承豫西抗日根据地红色文化具有重要的政治价值、教育价值和经济价值。目前,豫西抗日根据地红色文化在传承中面临受众较少、专业人才相对匮乏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们需要从科学开发豫西红色文化资源、实现主题整合与区域整合等诸多方面探索豫西抗日根据地红色文化的传承路径。  相似文献   

12.
伍琳 《科技信息》2010,(29):I0246-I0246,I0241
抗战文化是以民族大义为前提的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文化,是中华民族抗日救亡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抗日战争时期国统区内的重庆、桂林、昆明三大据点呈鼎足之势支撑着大后方。三地都以抗战文化作为反侵略斗争的锋利武器,配合抗日的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在动员民众、推动文化工作者团结抗敌、声讨日伪及战地服务等方面发挥了重大的历史作用.但由于三地地理位置及内部因素的差异.三地的抗战文化又呈现出五彩缤纷的态势。  相似文献   

13.
石源华 《世界知识》2012,(17):50-51
胡适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人物,他一生倡导和实践科学、民主、法治、人权,是中国现代史上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和学术大师之一。同时,他又自称是国家的"诤臣"、政府的"诤友",与国民政府以及蒋介石、汪精卫等领导人有着密切的联系。抗日战争期间,他应国民政府之"征调",赴美欧宣传抗日,后就任战时中国驻美大使,时近四年,在民国外交史上留下了重要的记录。"低调俱乐部"的重要成员胡适曾经是国民党政府的反对派。他与国民党当局关系的建立始于九一八事变之后。胡适反对武力抗日、等待国际环境变化的外交主张,特别是同情"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的态度,引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揭示<国立湘雅医学院院刊>医学传播内容及其科技史价值,为勾勒抗战大后方高校科学教育和科技发展脉络提供新线索.方法 在调阅1941-1943年<国立湘雅医学院院刊>原始文献的基础上,采用原始文献考证、医学内容分析与科学史研究方法.结果 该刊忠实地记载了湘雅医学院概况;反映了湘雅医学院医学学术活动情况;自觉担负抗日救亡的社会责任,重视战时医学内容传播;刊载了在战时艰苦条件下取得的一批医学学术最新成果.结论 该刊为战时中国高等科学教育史和科学技术史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发日本帝国主义常德细菌战的研究成果,并为偏僻的贵州传统科学文化注入西方现代医学的新元素,是研究抗战时期中国知识分子在艰苦条件下长途西迁,流离失所,不懈探索,以所学报国救国的一块珍贵"化石".  相似文献   

15.
<正>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大力宣扬中国科学家在抗日战争中义无反顾、与祖国共赴危难、为挽救民族危亡付出自己宝贵的科学智慧乃至生命的崇高精神,中国科协与《科技日报》合作,推出"抗日战场上的中国科学家"专栏。专栏以故事化的文字、图片为主体内容,以文说图、以图证史,以丰富、生动的故事,全景式呈现中国科学家投身救亡图存的民族大潮之中,为抗日战争的胜利所作出的牺牲与贡献。中国科技网"抗日战场上的中国科学家"专栏链接:http://www.wokeji.com/special/2015/000/7/。  相似文献   

16.
<正>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国共两党都积极支持周边国家民族独立运动与反日斗争,周边国家友好人士也积极参加了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构成东方民族参加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抗日战争的历史洪流中始终活跃着来自朝鲜半岛的独立运动志士。他们主要分属三股互不相辖的政治势力:其一是在中国东北抗日联军队伍中活动的以金日成、崔石泉、李红光等为代表的朝籍抗日革命力量;其二是在中共领导的延安和各敌后抗日根据地与八路军、新四军、  相似文献   

17.
1934年10月~1936年10月,中共领导的红军陆续进行了长征。然而这时的中日关系却以微妙的方式发展着。日本政府在中国积极推行巩固“满洲国”权益、分离华北和内蒙、打击抗日势力、拉拢和威逼国民党政府投降的外交政策。对此,国民党蒋介石政府奉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妥协退让政策,使中国的权益不断受损。中共领导的红军却在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面前,提出了一系列坚决抗日的决策及声明,表明了鲜明的抗日态度,代表了广大中国人民的意志,是当时中国对日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8.
张学良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略的建立程素卿伟大的抗日战争胜利距今已整整五十年了。众所周知,抗日战争的胜利,亦是中国共产党倡导创建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的伟大胜利。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坚持抗日的各党派、各阶层人士共同努力的结果。尤值得...  相似文献   

19.
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事业的三大法宝之一,是中国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在制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方针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前期的的政策是“抗日反蒋”,后由于国内国际形势的变化,中国共产党依据国情,适时将政策转变为“逼蒋抗日”。实践证明,这一转变是正确的,而且是必要的,这一转变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对中国抗战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20.
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抗日义勇军在东北抗战的初期有力地打击了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野心,激发了全国人民的抗日斗志,并及时在全世界人民面前揭穿了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罪恶行径和建立伪满傀儡政权的阴谋。虽然,抗日义勇军在武器装备、军事训练各方面相形见绌处于劣势,但义勇军将士不顾个人安危,为了挽救民族危亡揭竿而起,并以血肉之躯和敌人以死相拼,这种民族气概,爱国精神,是永远值得歌颂敬佩的。通过梳理近十年来学术界东北抗日义勇军的研究现状,可以对今后开展抗日义勇军的研究提出对策,以利于拓展此类问题的研究范式和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