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梅里雪山植被空间格局与环境因子关系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GIS和遥感技术,从空间尺度上探讨了梅里雪山地区植被空间分布格局与非地带性的环境因子如地型因子等的相关性.首先,在GIS的帮助下提取研究区的植被图,运用DEM以及TM影像产生6个反映梅里雪山地区森林群落生境特征的环境因子(海拔、坡度、坡向、地型湿度指数、林冠郁闭度、温度),并将矢量格式的植被图斑赋予上述各个环境因子属性,并建立植被空间数据库.最后采用CCA排序方法定量分析不同环境因子与梅里雪山植被空间格局的关系.CCA排序结果表明:①影响梅里雪山地区植被空间分布格局的主要环境因子是地型湿度指数、海拔、林冠郁闭度和温度,其中海拔是植被格局的首要控制因子;②海拔与温度和地型湿度指数呈显著负相关,而海拔与坡向之间的相关性极小;③在梅里雪山地区由DEM产生地型湿度指数不能真实的反映该区域地表水分分布的真实状况,因为该区域的气候尤其是降雨受西南季风和地型垂直气候以及焚风效应的综合影响.  相似文献   

2.
植被条件对近地表风速垂线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有无植被时近地表风速垂线分布进行了对比,定量地研究了植被条件对近地表风速垂线分布的影响,确定了不同植被条件与风速减小率之间的关系.通过研究发现:不同高度上的风速减小率随着植被模型行距或株距的增加均呈减小的趋势,高度为10cm和5cm的植被模型,其4cm高度的风速减小率均随行距和株距的变化均服从相似的指数函数形式,通过对比拟合曲线方程系数可知,株距的变化对风速的改变影响更大.不同高度上的风速减小率随植被侧影盖度均呈指数递增的趋势,通过两种高度的植被模型之间的对比可知,植株高度较高,密度较小植被的防风蚀效果可由植株高度较矮、种植密度大的植被达到.  相似文献   

3.
通过实地观测获取南京市路域植被情况数据,对草类、灌木类、乔木类3种不同植被类型图斑形状指数标度-频度关系、自相似分形特征及决定系数进行网格法分析。在此基础上,通过变异矩阵分析、分维计算等方式,对满足分形特征的不同道路和坡向的路域植被进行植被配置合理性、空间异质性和生态稳定性的对比分析和量化考察。应用空间异质性理论与分形理论,将网格法与变异函数法结合,依次分析标度-频度关系、分形特征、空间异质性,准确计算出路域植被的分维指标数据。结果表明:连续的道路路域各植被类型存在标度-频度关系和自相似分形特征,分维指标可以准确定量地评价路域生态系统的空间异质性与生态稳定性。  相似文献   

4.
受非地带性因素的影响,新疆玛纳斯河流域植被分布呈明显的环状结构,形成了山地与平原、绿洲与荒漠、绿洲与山地的明显对峙。各地带植被类型及自然生产力不仅有内在的生态联系,而且各自形成了独特的开发利用潜力和内容。掌握这种规律对发展特色绿洲生态经济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随着气候环境的变化,植被类型的分布与其生长环境也受到了严重的影响,以梵净山自然保护区为例,通过GIS空间分析功能定量分析了梵净山自然保护区植被分布情况,并结合相关环境数据对影响梵净山的植被分布进行统计分析,通过分析不同植被类型与气温、降水、海拔、坡度和坡向5个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显示,坡度是影响梵净山植被类型分布格局的主要因素,并得出了梵净山各植被类型的最优发育环境区间,通过揭示植被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及影响,将有助于梵净山自然保护区的管理与植被保护。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宁夏东部干旱风沙区不同种植密度柠条灌丛草地为研究对象,系统研究了柠条灌丛草地恢复过程中植物群落的动态变化特征,比较了不同种植密度的人工柠条灌丛对退化草地植被恢复的影响.本研究在试验区共采集到种子植物32科77属83种,不同种植密度柠条灌丛草地中,植物物种数、群落盖度、群落物种多样性指数、生态优势度指数等变化趋势基本为:10m带距柠条灌丛〉6m带距柠条灌丛〉4m带距柠每灌丛.  相似文献   

7.
【目的】定量分析四川省2000—2020年的植被覆盖度地形分异特征,以便从宏观上了解区域植被覆盖变化情况。【方法】借助于Google Earth Engine平台,以MODIS-EVI和地形地貌数据为基础,运用变异系数和分布指数结合GIS空间分析技术对四川省2000—2020年的植被覆盖度变化进行分析。【结果】2000—2020年四川省植被覆盖度波动变化以轻度波动类型为主,然后依次为稳定、中度波动和重度波动类型,它们的占比分别为55.28%,25.55%,13.96%和5.21%。在高程小于或等于1 500 m和大于5 500 m,坡度小于或等于15°,坡向为东北坡、东坡、东南坡和南坡,地貌为台地、丘陵、小起伏和中起伏山地区域,植被覆盖度波动变化以稳定类型分布为主;在高程范围为>1 500~2 500 m区域,植被覆盖度波动变化以轻度波动类型分布为主;在高程范围为>2 500~4 500 m,坡向为西南坡、西坡和西北坡,地貌为大起伏山地区域,植被覆盖度波动变化以中度波动类型分布为主;在高程范围为>4 500~5 500 m,坡度大于15°,坡向为平地、北坡,地貌为平原和极大起伏山地区域,植被覆盖度波动变化以重度波动类型分布为主。【结论】2000—2020年四川省植被覆盖度存在不同程度的波动变化,地形地貌空间分布差异明显;研究结果可为四川省后续的生态植被恢复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我国北方地区植被类型变化气候效应的虚拟数值试验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区域气候模式 (RegCM 2 )对东北西部、华北北部和西北东部、华北西部两个生态环境脆弱地区植被类型分别由草地变为农田和森林后对区域气候的影响程度进行虚拟数值试验 ,结果表明 ,我国北方地区植被类型由草地变为耕地或森林将使得这些地区夏季降水减少 ,温度升高 ,5 0 0hPa位势高度升高 ,副热带高压控制地区的位势高度降低 ,从而使副高减弱 ,不利于我国北方的降水增加 .从虚拟数值试验的对比中可发现 ,华北北部、东北西部地区植被类型改变比西北东部、华北西部地区植被类型改变所引起的降水减少、温度升高和副高减弱效果显著 .此外 ,对于同一个地区的植被类型改变而言 ,由草地变为森林比由草地变为耕地所引起的降水减少、温度升高和 5 0 0hPa位势高度变化效应大 .因此 ,根据数值试验结果可知 ,退耕还草可能是我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改善环境的有效方式 ,华北北部和东北西部为开展有序人类活动的最佳地区  相似文献   

9.
植被覆盖与自然演变和人类活动存在着复杂的响应关系,建立这种复杂关系的多元统计模型并找出影响植被覆盖的主要驱动力,对植被的种植和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RS和GIS平台支持下,把数量化理论Ⅰ模型用于吉林东部植被覆盖驱动力研究,分别选取自然因素数据(高程、坡度、坡向、温度、降水量和河湖分布数据)和人为因素数据(人口密度和城镇变化强度)共8个因子,建立植被覆盖与各驱动因子相关关系的数量化理论Ⅰ模型,分别从全区和流域划分的角度分析影响植被覆盖变化的主要驱动力,结果表明,全区和各流域建模精度均较高,而且各流域分析和全区分析得出的结果基本一致:在研究区内地形因子中的高程和坡度对植被覆盖的影响较大,是影响植被覆盖的主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   

10.
 利用NOAA/AVHRR-NDVI遥感数据研究了近20年藏北高寒生态系统植被变化趋势,发现藏北植被覆盖呈现出东部高,西部低的态势;依次是农作区和森林区>高寒草甸>高寒草原>高寒荒漠草原。空间分布显示NDVI显著增加或减少的区域分布在地势比较低的东部和中部地区的森林区和高寒草甸区,在海拔较高的西部地区的高寒荒漠草原NDVI变化趋势处于轻微变化或无变化。分析造成植被变化的气候原因(温度、降水,风)和人为原因,认为不同区域植被动态变化的主导因素不同;藏北东部地区,植被变化受人类活动因素影响比较显著;中部地区,同期气候条件有所改善,植被覆盖呈增加趋势,年平均最低温度和降水对植被生长具有正效应,而风力和辐射减少引起该区植被蒸散下降也有利于植被生长。藏北地区西部为无人区,不受人类活动太大的影响,因而藏北西北部的植被变化可能更多的表现出藏北高原植被的自然变动。  相似文献   

11.
黄土高原植被恢复前景及策略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黄土高原地区森林植被恢复前景及策略研究进展进行了概述和分析。分别从黄土高原地区森林植被恢复前景、植被恢复总体思路、植被生态建设分区这3个方面的相关研究情况进行了综述。同时,围绕“黄土高原尤其是厚层黄土塬区是否有可能恢复森林植被”这一焦点问题展开论述,针对几种不同的观点进行了分析和讨论,同时,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了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12.
风景植被     
提出了风景植被的概念和含义;论述了风景植被的发生、发展是人类文明进化的结果;分析了风景植被的宏观构景和微观信息特征。同时还以西安临潼骊山的旅游区为例,提出和拟定了风景植被的分类原则和系统。  相似文献   

13.
植被信息提取中的遥感影像预处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以植被信息提取为例,对遥感影像预处理的内容、工作平台、遥感影像和地理信息概况、遥感影像实验样区的选择和切割提取和多光谱信息的统计分析及波段选取等进行论述并作分析总结,为后续研究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对最佳波段的选取方法进行改进,并对此进行实证研究,取得较好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This article gives a summary and analasis to experimental study on the restoration and giving a new lease of life to the alpine grassland vegetation along the Qinghai-Tibet Railway. Through on-the-spot investigation and vegetaion storation experimental study to the constructive fetching soil ground in Tuotuo River experiment section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Qinghai-Tibet Railway, the result shows : after the activities of the construction, soil conditions on the fetching soil ground have changed a lot, the soil quality has obviously degraded. In order to do well the vegetaton storation and reconstruction in the proces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Qinghai-Tibet Railway, the backfilling of the surface soil should really be done well. According to the result of on -the-spot experiment, the Elymus dahuricus Turcz and Poa annua Linn are all more suitable to the fetching soil environment on the alpine grassland, the plant can normally grow in the growing season. The timing selection of the vegetation should fully use feature of both rain and heat in the same season, thus can improve the percentage of success.  相似文献   

15.
1BasicBackgroundoftheExperi mentalStudy1.1TheBasisandPurposeoftheStudyTheconstructionoftheQinghai TibetRailwayistheensuranceoftheprosperityandsustainable developmentofQinghaiProvinceandTibetAutonomousRegion.Throughscientificandexperimentalstudyandtheapplicationofnew technology,strengtheningtheprotectionofecologicalenvironmentandtherestorationofthesurfacevegetationaftertheconstructionaretheimportantworkcontentofbuildingtheQinghai TibetRailwayintotherailwayofenvironmentalprotection.Ontheq…  相似文献   

16.
分析、对比了仙人洞自然保护区与相邻地区的植物区系;仙人洞属于长白与华北两植物区系的过渡地带;对本区的植被类型和植物群落演替规律进行研究;提出了保护和发展该地区赤松林资源和人工促进天然更新的建议与措施.  相似文献   

17.
以广西膨胀土为研究对象,考虑大气的影响作用,针对植被作用下膨胀土的工程性质,展开室内模型试验。为了有效模拟大气环境,研制了阳光辐射模拟系统,并对不同辐射强度进行了标定;为了有效测试蒸发状态下膨胀土水分的迁移特征,对蒸发状态下TDR的测试过程进行了标定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植被作用下膨胀土蒸发模拟试验装置及TDR标定方法可以满足试验要求,也为类似项目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8.
淮河下游地区人类活动历史悠久,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威胁.本文论述了该地区常绿针叶林、落叶阔叶林、落叶常绿阔叶混交林、竹林、灌丛、灌草丛、草丛、沼泽植被、水生植被等植被资源类型的特征,分析了该地区自然保护区建设及植被资源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应采取的植被资源多样性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19.
内蒙古温带典型草原物候期的变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不同函数方法拟合后的植被指数时间序列数据比较,选出最佳拟合方法拟合了锡林郭勒盟典型草原1990—2008年中14a的物候期和生长季长度,研究它们的时空变异规律.结果表明:1)返青期和枯黄期在空间上大体呈现从锡林郭勒盟东北到西南地区逐渐推后的趋势,在时间上,不同年份草原物候期变化程度不同;2)拟合锡林郭勒盟典型草原14a的平均物候期和生长季长度,发现返青期、枯黄期、生长季长度分别集中在110~150、300~320、190~200d,分别为提前、提前、缩短的趋势占优势;3)7年返青期观测值与拟合值差值平均值约为-4d,总体拟合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20.
本文探讨了达来诺尔及其附近地区全新世以来的湖面变化与发展趋势、植被演替与气候变迁过程。并根据区域环境演化背景,提出了国土整治的初步意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