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试析刘淇《助字辨略》释词术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人刘淇所撰的《助字辨略》,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完整体例的虚词专著,对其后的虚词著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丰富而灵活的释词术语也是该书的一大特色。其释词术语包括诸“辞”训释术语和其他训释术语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2.
《春秋·谷梁传》重视对虚词的训释,多采用术语"辞"将其与实词区别开来,而且对某些虚词的语法意义获得了正确的认识,但其对一些虚词的训释是为阐发经义服务的。《春秋·谷梁传》采用直陈语义、据境索义的方法训释虚词,这种虚词研究的方式和成果为后人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虚字说》和《经传释词》两书为研究基础,对袁仁林、王引之两人的虚词分类方法作一番比较研究,从而归纳出两者的虚词分类思想。  相似文献   

4.
《孟子》中的“之”字可以记录不同的语法单位:1.能够独立运有的词;2.用于人名的结构单位。“之”记录的词可以是实词也可以是虚词:实词“之”包括名词和动词;虚词“之”包括连词,代词和助词,其中以助词的用法较为复杂,用于人名中的“之”可以作为构成语素的音节,语素,名词和助词,不用于人名中的“之”可以是实词,也可以是虚词,本文着重于对《孟子》中“之”的分布情况进行分析和研究,从而试图展示出《孟子》中“之”的语法体系及其语法功能的演变趋势。  相似文献   

5.
副词和叹词是现代汉语中两类特殊的词。由于它们表示的意义不那么实在,所以它们的归属问题一直没有得到适当的解决。有的认为副词和叹词都是实词,应归入实词里(如黄伯荣、廖序东编《现代汉语》);有的认为副词和叹词都是虚词,应按传统分法,归入虚词里(如山东师专函授教材《现代汉语》和云南师大《现代汉语》);有的则认  相似文献   

6.
传世本《周易》卦爻中常见有“有孚”一词,凡26见;又有“厥孚”一词,仅仅一见。过去的学者都把“厥”当作虚词。根据古文字中“又”、“厥”二字形近容易相混的情况,此处的“厥”可能是“又(有)”字之误。从上海博物馆藏战国竹书《周易》已经写作“厥”来看,这种讹误发生的时间相当早。  相似文献   

7.
判定《离骚》句腰虚词的性质,必须直面三个语言事实:一是《离骚》虚词归类的困境:很多虚词无法归入现有虚词小类。二是《离骚》虚词使用的悖论:既有省略精简的倾向,又表现出过度泛用的现象。三是对应虚词"兮"的存在,对《离骚》虚词的性质判别有着直接的启示。《离骚》的句腰虚词具备两个特点:有声无义,规整排列。这些虚词是诗歌节奏的显性标记。作为节奏标记的虚词,就其来源而言,一方面受到散文的影响,另一方面是对《诗经》二分节奏的承续。  相似文献   

8.
《孟子》中的“之”字可以记录不同的语法单位:1、能够独立运用的词;2、用于人名的结构单位。“之”记录的词可以是实词也可以是虚词:实词“之”包括名词和动词;虚词“之”包括连词、代词和助词,其中以助词的用法较为复杂。用于人名中的“之”可以作为构成语素的音节、语素、名词和助词;不用于人名中的“之”可以是实词,也可以是虚词。本文着重于对《孟子》中“之”的分布情况进行分析和研究,从而试图展示出《孟子》中“之”的语法体系及其语法功能的演变趋势。  相似文献   

9.
《墨子》是历史上最早对汉语虚词进行大量研究的少数作之一,其成就历来为世人所瞩目,但能窥其全豹的学,还在有清一代,其中尤以清末小学大师孙诒让《墨子间诂》对墨子虚词研究用功最多。本总结了历来学对墨子虚调研究所做的工作,肯定了《墨子间诂》在其中的重要价值。同时,考察了《墨子间诂》中孙诒让对墨子虚词释语的认识和解释,逐字分析了孙诒让在发掘墨子对虚词研究方面的贡缺,从而试图确立孙诒让在虚词研究史上的地位。中对孙氏的虚词研究方法作了初步总结,认为孙氏能述前人之所未言,匡正前人之过失,其所作所为堪为后世师。  相似文献   

10.
文章通过对颜师古《汉书注》的考察,发现训诂术语“某,亦某字”的使用情况比较,复杂。经过细致研究,认为“某,亦某字”这一术语主要用来说明异体字、假借字、古今字等,有时也可以表注音,说明同源词等。  相似文献   

11.
意象,这一术语,最早可上溯至《易经·系辞》:“圣人立象以尽意。”刘勰在《文心雕龙》的《神思》篇中曾明确提到:“窥意象而运斤.”司空图在《诗品》的《缜密》篇中也谈到:“意象欲去,造化已奇。”此后的诗论家便对这一术语普遍使用起来。“意象”成为“表意之象”。然而,现代中国诗歌所广泛运用的“意象”,并不是对古代“意象”这一术语的简单沿袭,实际上已注入现代心理学的内涵.西方心理学中有jmase一词,意为外界事物在头脑中留下的影象。我们一些学者便借用了这一古术语.把它译成“意象”。(也有译成。“心象”的)在心理…  相似文献   

12.
副词是《楚辞》虚词中数量最庞大的一个词类。从使用情况来看,绝大多数副词能代表其在先秦时的主要意义与用法,还有一些词为先秦所不常用、少有或罕见。其中,时间副词、程度副词、范围副词的用法在先秦典籍中同样是比较重要的。  相似文献   

13.
近代早期的科技翻译呈现很大的特殊性.在数学术语翻译过程中,李善兰和伟烈亚力翻译的《代数学》、华蘅芳和傅兰雅翻译的《代数术》,探索和遵循了一些术语翻译规则.通过分析史料,发现主要有沿用传统术语、旧词新用以及创译新词等术语翻译规则,这些翻译规则对近代科技翻译特别是数学术语的翻译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在一些论文及著作中,人们经常混用四音节词和四音节词组这两个术语,以《现代汉语词典》收录的四音节词和四音节词组为语料,论文从语音形式、概念意义、结构形式和语法功能等几个方面对二者进行了具体的区分。  相似文献   

15.
《读书杂志》反映出王念孙具有明确的词性观念。这些词性观念是通过不同的方式表现出来的。其方式主要包括:区分词的读音、比较不同的词、用术语概括词的功能意义、解释词的功能意义、指出"相对为文"、分析词的组合等。  相似文献   

16.
《中学语文教学》1984年第二期刊载了《中学教学语法体系提要》(试用),(以下简称《提要》),第一次把象声词当作独立的词类写进了教学语法。从此,教学语法的词类大家族中又增添了新的一员。这标志着教学语法的进一步发展。但象声词类属实词还是虚词?这是语法学界有争议的问题。纵观诸家的学说,归纳起来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类属虚词:或独立成类,或归入叹词,或者把它与叹词看作是同一类词的并列两小类词。另一种是类属实词,附在形容词里,作它的附类。持后一种意见的是多数。分岐产生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各派语言  相似文献   

17.
在我国古代典籍中,涉及语法问题的论述早就已经存在,不过这些语法分析往往散见于各种训诂学著作之中,没有明确的语法体系,除极个别的名称外,基本上也没有语法术语。《毛传》和《郑笺》中存在大量类似的语法分析,将《毛传》《郑笺》中的语法分析进行比较,发现郑玄对虚词、代词以及句法、句式等方面的认识较毛亨更为深入;同时,将两者加以比较,也可以看出部分语言现象从西汉到东汉的历时变化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8.
兼类词的基本条件是:语音相同,词义相关.兼类词的特征是:至少具有两套对立的功能系统.兼类词的主要类型有:实词与实词的兼类,虚词与虚词的兼类,实词与虚词的兼类.兼类现象产生的原因主要有:词义派生,词类活用,模仿欧化语法,吸收方言用法.  相似文献   

19.
李永佶 《科技信息》2007,(22):241-241
"其"在文言文中是最常见的虚词之一,也是《考试说明》规定的高考考查的重点虚词之一。在王安石的佳作名篇《游褒禅山记》一文中,"其"字出现了20多次,较全面地体现了虚词"其"的用法。通过本文,我们对虚词"其"进行归纳,以便更好地掌握"其"的用法规律。  相似文献   

20.
“所”是古汉语研究中争论最多的一个虚词,大家各执一端,难有定论。陈望道先生早在三十年代就指出,研究虚词必须连带注意虚词所跟的实词或虚词所在的句子组织,才能确实指出虚词的功用。①本文试用“变换”分析的方法,对“所”字结构作一初步探讨。一、一般认为,“所”字常用在动词前面和动词组成一个名词性的词组,“所”字所指代的一般是行为的对象。但是离开上下文,“所”字结构本身一般不能明白表示是人还是物,更不能“具体”表示是什么人,什么事物,因此“所VP”结构中,(VP为动词或动词性词组),往往还可在之后出现其指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