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亮菌粗多糖对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通过对血清溶血素值、RES吞噬功能、IL-2的检测、NK细胞活性检测,研究亮菌多糖对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亮菌多糖体内给药能激活小鼠网状内皮系统,增强其吞噬功能;能明显拮抗环磷酰胺所致的小鼠溶血素抗体的降低;能提高Con A诱导小鼠体内淋巴细胞产生白介素.2的能力;可以增强小鼠脾脏NK细胞的活性.说明亮菌多糖能使小鼠机体免疫力增强.  相似文献   

2.
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圆盘电泳方法,研究了正常草鱼和患出血病草鱼的肾脏、肝脏、脾脏、心脏、鳃、肌肉以及血清中的苹果酸脱氢酶同工酶。结果表明,患病草鱼和正常草鱼各组织器官及血清中的MDH同工酶酶谱均为6条带,患病鱼的酶谱明显地不同于正常鱼的酶谱;MDH同工酶的活性具有组织和器官的特异性,同一组织及器官,患病草鱼MDH同工酶的总活性较正常草鱼偏高,其中鳃、肝脏、脾脏以及血清中的MDH同工酶总活性具有显  相似文献   

3.
作者使用MTT染色法,检测了经福尔马林灭活的福建爱德华氏菌(FormalinkiledEdwardsielafujianensis,FEF)疫苗免疫的草鱼血液白细胞的杀菌活性及其与养殖水温的关系.结果表明,饲养在5~8℃和21~23℃条件下的免疫鱼的白细胞吞噬菌体量随免疫时间的延长而显著增加,5~8℃的饲养鱼从免疫后第二周起,其白细胞具有一定的杀菌活性,而21~23℃的饲养鱼在1~4周都可检测到杀菌活性.实验证明,经FEF免疫的草鱼,尽管血清抗体效价不高,但其细胞免疫水平却有明显增强.  相似文献   

4.
选取920尾草鱼,平均体质量为(62.15±9.78)g,随机分成4个组,每组230尾鱼,其中1个对照组(投喂基础饲料),3个试验组(投喂含中草药免疫增强剂的饲料: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20g/kg中草药免疫增强剂1(T1),2(T2)和3(T3)).每组分别在第0,7,14,21和28d采样测定免疫指标,饲养30d后进行人工感染试验.结果表明各试验组较对照组在吞噬细胞吞噬活力、血清溶菌活力、血清抗菌活力、血清超氧化物岐化酶(SOD)活力和血清过氧化物酶(POD)活力方面均显著升高(p<0.05).T1组、T2组和T3组抗多子小瓜虫感染的免疫保护率分别为0,100%±0.00%和42.50%±6.61%.T1组、T2组和T3组对注射嗜水气单胞菌的免疫保护率分别为15.37%±8.36%,78.43%±8.77%和63.06%±3.37%.研究表明在基础饲料中添加2%复方2可显著提高草鱼的免疫功能和抗病力(p<0.05),在3种试验复方中效果最佳,在生产中有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圆盘电泳方法,研究了正常草鱼和患出血病草鱼的肾脏、肝脏、脾脏、心脏、鳃、肌肉以及血清中的苹果酸脱氢酶(MDH)同工酶。结果表明,患病草鱼和正常草鱼各组织器官及血清中的MDH同工酶酶谱均为6条带,患病鱼的酶谱明显地不同于正常鱼的酶谱;MDH同工酶的活性具有组织和器官的特异性,同一组织及器官,患病草鱼MDH同工酶的总活性较正常草鱼偏高,其中鳃、肝脏、脾脏以及血清中的MDH同工酶总活性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同种组织及器官,患病草鱼的MDH同工酶的相应组分,活性序列产生了较大的差异;MDH同工酶可以作为草鱼患出血病的一个生理、病理指标。  相似文献   

6.
将苏云金芽胞杆菌按1.0×1011、3.0×1011、5.0×1011cfu/kg 3个浓度添加在鱼用全价颗粒饲料中,投喂经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疫苗免疫(A0~A3)和未免疫组(B0~B3)黄河鲤鱼,分别于0,15,30,40 d时检测各组鲤鱼白细胞吞噬活性、血清溶菌酶活性结果表明:添加苏云金芽胞杆菌可使黄河鲤血液中白细胞吞噬活性和血清溶菌酶活性明显提高,添加组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添加浓度越高血液白细胞活性和溶菌酶活性越强.免疫组与未免疫组白细胞吞噬活性差异不显著(P>0.05),而溶菌酶活性差异显著(P<0.05).在停止投喂后10 d,白细胞活性、血清溶菌酶活性逐渐下降,但差异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7.
用体积分数为10%的醋酸提取日本鳗鲡肝脏、鳃、脾脏、胆汁、肾脏和血清中的抗菌活性物质,检测其对养殖鳗鲡常见的4种致病菌,即肠杆菌Enterobacter sp.(B01)、迟缓爱德华氏菌Edwardsiellatarda(B09)、气单胞菌属Aeromona sp.(B18)和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 hydrophila(B27)的抑杀作用.结果显示:1)肝脏、脾脏、胆汁和鳃的样品对4株试验菌株均有明显的抑菌作用,肾脏的对B18、B27和B013株致病菌有抑菌作用,血清的仅对B18有抑菌作用.2)不同样品对同一种致病菌的抗菌活性差异显著(P0.05),按平均抑菌圈半径计算,其抗菌活性大体呈现为:肝脏鳃脾脏胆汁肾脏血清;同一样品对不同细菌的抑杀作用差异显著(P0.05).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上述各组织/器官的醋酸提取物中的活性组分,结果显示:肝脏、脾脏、胆汁和鳃样品中的活性组分(以杀伤指数大于50%计)主要集中于乙腈洗脱质量分数为19.4%~35.4%时,肾脏和血清中没有明显的抗菌作用(杀伤指数小于50%).  相似文献   

8.
英国帝国理工学院研究人员发现一种与肾炎相关的基因。这种名为JUND的基因能够控制巨噬细胞的活性,通过降低JUND基因的活性,可以降低在某些肾脏疾病中过度活跃的引发炎症的细胞的活性。巨噬细胞能消灭侵入机体的细菌,吞噬异物颗粒和消除体内衰老、损伤的细胞,此外还能刺激免疫细胞,从而帮助人体对抗感染。  相似文献   

9.
镉对草鱼的急性毒性效应及SOD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静水生物测试法研究了氯化镉对草鱼的急性毒性效应及其肝胰脏、肾脏和鳃组织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影响.结果表明:镉对草鱼的急性毒性作用时间为24,48,72和96 h的半数致死质量浓度(LC50)分别是45.58,34.81,28.63和24.05 mg.L-1,因此镉对草鱼的生态毒性为高毒.Cd2+低浓度时,肝胰脏和肾脏组织SOD活性均为"先降后升再降",而Cd2+为高浓度时SOD活性始终处于被显著抑制(p<0.05);鳃组织在低Cd2+污染时SOD活性为"先降后升",而高浓度的Cd2+污染时其SOD活性为"先降后升再降".但是草鱼鳃组织的SOD活性明显低于肝胰脏和肾脏的SOD活性.  相似文献   

10.
对3株染病的日本鳗鲡肾脏中分离的致病菌进行活化,同时采用二倍稀释法以黄连、大黄、穿心莲、大青叶、黄岑、黄柏、鱼腥草、虎杖、苦参9种单味煎剂对3株分离菌和爱德华氏菌及嗜水气单胞菌的标准株进行最小抑菌浓度和最小杀菌浓度的测定。结果显示大黄及虎杖体外抑菌活性最为理想。  相似文献   

11.
较详细地阐述了畜禽饲养环节对动物源性产品质量安全影响因素的来源,并根据分析的影响因素,针对性地提出了解决畜禽饲养环节动物源性产品质量安全的防控对策和思路.  相似文献   

12.
嗅觉可视化技术是使非可见物质成像(主要是气体成像)的一种无损检测新技术,属人工嗅觉模拟技术的一个新分支.使用卟啉和pH指示剂作为嗅觉可视化传感器阵列的气敏材料,检测猪肉中的优势致腐菌和新鲜度.将3种优势致腐菌(梭状芽孢杆菌、热死环丝菌、假单胞菌)分别接种至3组猪肉样本中,在3种温度(-16℃,4℃和20℃)条件下分别贮藏不同的时间后,采用扫描仪获取可视化传感器阵列与每个样本反应前后的图像信息;将阵列反应前后的颜色差值作为样本特征值,对不同的猪肉样本经不同贮藏时间后产生的挥发性气味,可视化传感器阵列显示其特定的颜色图像与其对应.结果表明,嗅觉可视化技术可以用于检测猪肉的优势致腐菌以及判断猪肉的新鲜度.  相似文献   

13.
介绍了天然活性成分生物转化的微生物、特异酶以及其应用.中草药等植物中含有的主要天然活性成分,人体难吸收、活性低.为了得到易吸收、高活性的天然有效成分,筛选了一批新微生物,发现一批新型特异的天然成分转化酶;研究了生物转化制备高活性天然成分单体、异构体混合物组、活性中草药制备.  相似文献   

14.
分别在佛山市城区有代表性的季华路(主干道)、同济路(次干道)、华远西路(支路)路边,采集了PM2.5样品,并分析了样品中12种金属元素和9种水溶性离子的含量。结果表明:佛山市城区各道路环境PM2.5日均浓度的由大到小依次为:季华路(173.3μg/m3)、同济路(141.2μg/m3)、华远西路(126.0μg/m3),与车流量之间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且均高于同期城区PM2.5的日均浓度64.5μg/m3。3个采样点检出金属元素中含量较高的是Fe、Al、Ca、Mg,其次是Zn和Pb。不同道路环境中Al、Ca、Mg、Zn和Pb元素的浓度由大到小均依次为:季华路、同济路、华远西路。富集因子分析表明佛山市城区道路环境人为污染较严重的金属元素为Cd、Zn、Pb、As。采样期间SO42-、NO3-和NH4+是主要的水溶性离子。  相似文献   

15.
J M Smith 《Nature》1965,206(981):239-240
  相似文献   

16.
LOWNDES J 《Nature》1955,176(4476):283-284
  相似文献   

17.
Dr. A.F.S. Kent     
BROCKLEHURST RJ 《Nature》1958,181(4618):1240-1241
  相似文献   

18.
BOYD JD 《Nature》1956,177(4507):505-506
  相似文献   

19.
MELLANBY K 《Nature》1955,176(4482):582
  相似文献   

20.
A V Hill 《Nature》1966,209(5021):348-34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