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皮带传动中弹性滑动的定量计算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皮带传动中弹性滑动的几个问题作了定量分析,首先证明了主动轮和从动轮上皮带的弹性滑动角相等;推出了弹性滑动角、弹性滑动大小、弹性滑动速度的计算公式;绘出了弹性滑动角Ψ1的图象;最后举例说明此方法的实际应用.  相似文献   

2.
基于出行链决策中各选择肢的被选概率及其离散程度,给出了出行弹性度的基本概念及数学定义,并提出了3种出行弹性度,即出行方式选择弹性度、出发时刻选择弹性度和出行链综合弹性度,给出了各选择肢被选概率标准差的相关量来确定以上3种出行弹性度的方法.利用广东省中山市的居民出行数据,建立了出行方式选择和出发时刻选择的多项Logit模型,标定了上述3种出行弹性度,并进行了弹性度分级.比较了考虑弹性度与不考虑弹性度时交通需求管理措施对交通方式转移量的预测,结果显示,不考虑弹性度的转移量预测模型一定程度夸大了交通需求管理措施的实施效果,验证了出行弹性度研究的必要性及其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出行弹性概念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出行链决策中各选择肢的被选概率及其离散程度,给出了出行弹性度的基本概念及数学定义,并提出了3种出行弹性度,即出行方式选择弹性度、出发时刻选择弹性度和出行链综合弹性度,给出了各选择肢被选概率标准差的相关量来确定以上3种出行弹性度的方法.利用广东省中山市的居民出行数据,建立了出行方式选择和出发时刻选择的多项Logit模型,标定了上述3种出行弹性度,并进行了弹性度分级.比较了考虑弹性度与不考虑弹性度时交通需求管理措施对交通方式转移量的预测,结果显示,不考虑弹性度的转移量预测模型一定程度夸大了交通需求管理措施的实施效果,验证了出行弹性度研究的必要性及其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环形弹性阀片弯曲变形曲面方程及其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了环形弹性阀片的力学模型,根据弹性力学原理建立了弹性阀片弯曲变形的微分方程,利用弹性阀片的边界条件,得到了环形弹性阀片的弯曲变形曲面通解表达式,对通解进行恒等变换后得到简单、精确、实用的弹性阀片弯曲变形系数Gr,探讨了阀片不同位置的弯曲变形系数G及其物理意义,对弹性阀片在不同位置半径r处的解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5.
采用分数导数Kelvin黏弹性模型描述梁的应力-应变关系, 在弹性梁弯曲的基础上, 借助于弹性-黏弹性对应原理得到了分数导数Kelvin黏弹性梁的挠度表达式. 通过数值算例分析了分数导数的阶数对分数导数Kelvin黏弹性梁弯曲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基于Kirchhoff动力学比拟技巧,以弹性杆中心线弧长为拟时间变量,建立了DNA弹性杆结构模型。DNA弹性杆的超细长特性要求长时间数值模拟,探讨了利用辛算法对DNA弹性杆模型长时间计算的问题,给出了相应的算法和数值仿真结果。利用Kirchhoff弹性杆模型的比拟技巧,建立了描述DNA弹性杆曲面的微分/积分方程组,给出了曲面方程的数值解法和DNA弹性杆图形后处理的计算实例和分析。  相似文献   

7.
 在当前全球气候变化导致极端天气和自然灾害频发的背景下,提高建筑弹性,有效展开建筑弹性评价显得日益迫切。回顾了国际上已有的建筑弹性评价体系和弹性评价方法学研究前沿;提出了对中国未来构建建筑弹性评价体系的启示:建筑物理特性是提高建筑弹性的内部根本,社会经济环境是提高建筑弹性的外部辅助,国家或政府的相关政策、法规建设是提高建筑弹性的有力保障等。鉴于目前中国尚未形成完整的建筑弹性评价体系,建议从识别不同区域建筑的多灾种风险、开展弹性评价方法学研究、出台建筑弹性建设的标准与法规、提高全社会安全弹性能力及基于数字化的“互联网+建筑弹性”网络体系的构建等5个方面开展工作。  相似文献   

8.
弹性工作制下出行在时间维度上的分布机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考虑完全弹性和不同弹性员工比例的弹性工作制度,构建了区别于传统弹性系数法的出行行为模型,通过解析法和仿真法探究了弹性工作制以及弹性员工比例对调节出行在时间维度上分布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弹性工作制可以在时间维度上分散出行,缓解交通拥堵;随着弹性员工比例的增加,路网平均行程时间减少,弹性员工的行程时间基本不变,非弹性员工的行程时间则下降明显,但对交通拥堵的缓解效果逐渐减弱.  相似文献   

9.
弹性的探讨     
对胡克定律的模式及适用范围进行了探讨,并运用推广后的胡克定律对弹性全过程(弹性、滞弹性)进行了讨论,以使学生对弹性过程的全貌有完整的概念.  相似文献   

10.
就业弹性与GDP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了就业弹性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分析了就业弹性变化与GDP发展之间的规律,用差分法计算了海南省建省以来的就业弹性,并运用协整关系检验了就业弹性与GDP增长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利用时空坐标变换、波速变换及傅里叶变换的方法,导出了弹性波和电磁波多普勒效应的普遍公式。讨论了弹性波多普勒效应的叠加性质,并指出相对论的时间膨胀和长度收缩对弹性波多普勒效应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利用格子Boltzmann方法分别模拟了在同等初始条件下释放的单个带电和不带电弹性哑铃在牛顿流体中的运动.模拟所得的数值结果表明,对于单个不带电的弹性哑铃,当其被置于质心偏离管道中心线的初始位移处水平地释放后,弹性哑铃逐渐向管道的中心线漂移,当其质心漂移到达管道中心线后,弹性哑铃呈现稳定的垂直下落状态,在沉降运动中,弹性哑铃的方向保持水平方向不变.对于同等初始条件下释放的单个带电弹性哑铃,当流体的介电常数小于管道壁的介电常数时,由于静电极化的作用,弹性哑铃在其沉降过程中将受到管道壁的吸引力,该力使得弹性哑铃的运动发生显著的改变,以至于它处于最终垂直下落状态时,其质心尚未到达管道的中心线.  相似文献   

13.
本文较系统地对芯型弹性联轴器进行了试验研究:对联轴器中的弹性件进行了运动分析、受力分析:通过台架试验得出了不同偏移对联轴器寿命的不同影响;提出了橡胶弹性件的失效形式及其转化以及判废的标准:并提出以失效形式转化时偏移量的临界值作为确定联轴器许用偏移量(静态)依据的观点。所得结论对以橡胶为弹性件的联轴器有共性意义。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利用2维轴对称有限元模型,对嵌入在GaAs中的InAs量子点的应变场进行了模型化,用ANSYS软件计算了金字塔形、台形和圆顶形半导体量子点的弹性应变和应变能.讨论了弹性应变能与量子点平衡形状的关系,通过比较三种形状量子点的能量得出了量子点的稳定结构形状.  相似文献   

15.
在考虑构件弹性小变形的机构动力学有限元分析中,某些构件的弹性特性对动力学过程影响很小,因此可以作为刚体单元来处理,该文对这种刚体单元作了详细的描述,建立了其质量矩阵和刚度矩阵,这种单元可以作为考虑构件弹性变形的机构动力学有限元法的单元库中的一种基本单元,用于模拟机构系统中的刚性构件。  相似文献   

16.
采用离散单元法对土颗粒地基模型与埋设单层土工袋的土颗粒地基模型进行弹性波传播的数值模拟,研究地基中土工袋对弹性波波速及地基阻尼比的影响。结果表明:地基中土工袋的存在使弹性波的波速略有降低,并降低了地基的品质因子 Q 。弹性P波(压缩波)与S波(剪切波)穿越土工袋时波速变化规律大体相近,在100 kPa围压和输入500 Hz弹性波条件下,单个土工袋对弹性波的衰减作用主要集中在穿越土工袋上、下层土工合成材料界面之前。  相似文献   

17.
用边界积分方法,分析表面裂纹的张开位移和应力强度因子.此方法将埋在无穷大弹性介质中裂纹,模拟为连续分布的位错环.根据两个位错环之间的相互作用能,可以得到弹性体的应变能;对弹性体的势能取极值,可以得到关于裂纹张开位移的边界积分方程.通过把半空间的边界模拟成一个包含在无穷大弹性介质中大裂纹,此法能很好的处理具有任意表面形状的表面裂纹.两个实验算例的计算结果与已有的解析解吻合很好,说明此方法的有效性和精确性.文中还分析具有表面台阶的表面裂纹的应力强度因子,结果有利于分析表面裂纹的扩展.  相似文献   

18.
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探讨分析平面刚架在其平面内的弯曲振动模态新方法 ,并提出弹性支承梁法 还试图将其分析的结果同目前流行的一些近似方法 ,如集中质量法、矩阵位移法、模态综合法等进行比较 为此 ,首先推导了弹性支承梁横向自由振动模态的特征方程 ,其推导方法与一般著作上对刚性支承梁的模态分析方法类似 对于刚架的模态分析 ,笔者提出了弹性支承梁方法 ,即取刚架的一部分单元为弹性支承梁 ,而其动刚度系数是其他部分对它的影响 利用动刚度系数相等从而建立起刚架的特征方程 ,进而求出刚架的各阶模态 算例表明 :提出的弹性支承梁方法应用于平面刚架的弯曲振动模态分析取得了较好的结果 将文中提出的弹性支承梁法与准确的有限梁方法和上述几种近似方法作了对比分析 ,表明弹性支承梁法具有准确、简便和计算范围宽的优点  相似文献   

19.
齿轮轴3D综合弹性变形和齿向修形曲线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根据典型实例进行计算分析,整理出大量数据和曲线,掌握了齿轮轴的整体变形状态并对弯、扭弹性变形作出定量分析,得出齿轮轴的“三维综合弹性变形曲线”,进而提出了“三维齿向理论修整曲线”。文中还分别给出了齿轮轴的弯曲变形量、扭转变形量、轴向压缩变形量、齿的弯曲变形量和轮齿啮合接触区局部弹性变形量等五种弹性变形量的对比数据。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目标修形”(OM)的观点,为轮齿的合理修整提供了新的设想和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