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文实验研究了Y1.2Gd1.2Ca0.6V0.3InxFe4.7-xO12(x=0,0.2,0.4,0.6和0.8)的磁性、铁磁共振和穆斯堡尔效应,并用Néel,Gilleo和Dionne理论分别计算了材料的饱和磁矩和居里点,结果表明实验与Gilleo理论(居里点)和Dionne理论(饱和磁矩)符合较好.由唯象理论讨论了铁磁共振线宽在3.6~17GHz频段内随频率呈线性增加的实验结果.由顺磁穆斯堡尔谱间接确定了V5+和In3+离子在四面体(d)和八面体(a)晶位的占位.  相似文献   

2.
αFe2O3超微粒的^57Fe穆斯堡尔谱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沉淀法制备了α-Fe2O3超微粒,用X射线衍射仪和扫描电镜对样品的结构和粒度进行了分析,并在室温下测量了不同粒度样品的穆斯堡尔谱,结果表明,α-Fe2O3超微粒存在明显的超顺磁现象,在室温至80K的温度范围内测量了一个样品(17nm)的穆斯堡尔谱,未见莫林(Morin)转变,随着粒度和测量温度的改变,样品的穆斯堡尔谱的超顺磁成分,同质异能够位,四极分裂,内磁场发生了变化,对上述穆斯堡尔参数的变  相似文献   

3.
用穆斯堡尔谱对镍铁钼电镀层的磁织构进行了研究.给出了样品存在低内场分量的情况下,定量测量铁原子磁矩取向的实验和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4.
测量了淬火、回火和冷变形状态下Ni42CrTi埃林瓦合金的穆斯堡尔谱,并由谱计算了内场分布曲线P(H).实验所得的P(H)曲线的分布是很宽的,并可分解为三个高斯分布的曲线,代表了铁原子的三种不同的择优组态.内场的变化可归因于合金中γ’相的沉淀,后者导致了铁原子近邻环境的变化.比较P(H)曲线上不同内场处几率峰下的相对面积,可以得出合金在不同状态下的γ’相的相对量.此外,穆斯堡尔谱的组分的强度比表明了磁矩的择优取向的程度.  相似文献   

5.
本文研讨具有立方对称性的磁各向异性单晶铁氧体铁磁共振关系,对单畴球形样品作出了仔细的分析.采用包含一阶和二阶立方各向异性贡献的总自由能表达式,导出一般铁磁共振公式.严格地考虑了磁化强度平衡方向和外加恒磁场方向之间的偏离,将原有的铁磁共振理论推广到处理恒磁场相对干晶轴作任意取向的情况.将理论应用到一些实例,所得结果与实验数据符合得很好.基于此法,由任意晶面上的铁磁共振测量,可以计算出材料的立方各向异性常数和有效旋磁比.  相似文献   

6.
用沉定法和水溶胶法制备得到了Fe_2o_3超微粒,讨论了生成物粒度与反应物浓度的关系.用扫描电镜对样品的形貌和粒度进行了测定.对样品进行了X射线衍射分析,讨论了样品的结晶情况.测量了样品的室温穆斯堡尔谱,对穆斯堡尔谱的变化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7.
采用低温固相反应法以CoCl2、FeCl3和NaOH为原料制备了CoFe2O4铁氧体纳米粉体.采用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振动样品磁强计(VSM)对样品的成分、形貌和宏观磁性进行了表征,利用等加速穆斯堡尔谱仪对样品进行了穆斯堡尔谱的测量.结果表明,使用本方法可以在较低的温度下(90℃)方便地得到纯度较高,颗粒度(11~56nm)分布较均匀的CoFe2O4纳米颗粒.用这种方法制备的CoFe2O4粉体单畴临界尺寸在23nm左右.超精细场随着退火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相似文献   

8.
本文报告了高温超导材料YBa_2Cu_(3-x)Sn_xO_(7-y)(x=0,0.1,0.2,0.3,0.4)的制备和测试.在290K至80K的温度范围内,测量了超导样品YBa_2Cu_(2.8)Sn_(0.2)O_(7-y)的~(119)Sn穆斯堡尔谱,指出了声子对高温超导电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用背散射X光穆斯堡尔法研究了M2高速钢中相的组态结构,从实验上得到:(1)M2高速钢中最近邻两层上各配位合金元素对铁磁有效场的影响可以近似认为相等,相应其马氏体相可简化为只有四种不同环境的铁位,即铁原子最近邻两层上无配位合金元素和有1,2,3个配位合金元素等四种;(2)M2高速钢的残留奥氏体相中的碳原子处于八面体间隙位置,并且在高温淬火过程中,间隙碳原子会发生向残留奥氏体相中偏聚的现象.  相似文献   

10.
用穆斯堡尔效应对Nd15Fe85-xBx(x=0,2,4,8,11)合金的物相进行了定量计算,并讨论了硼在决定合金的相组成进而影响合金磁性能方面的作用.实验结果表明,随B含量的增加,合金中四方相的量逐渐增加.在x=8处达到极大值.根据四方相的量及磁矩取向度计算了合金的剩磁,计算值与实验值很好地吻合.  相似文献   

11.
本文测定和分析了奥-贝球铁的穆斯堡尔谱.结果表明,在应变过程中,残留奥氏体向贝氏体转变;应变量越大,转变量越多;残留奥氏体量的减少值与贝氏体量的增加值相等.对最大应变量为9.8%的奥-贝球铁,残留奥氏体量的减少值为6%左右.结果还表明,奥-贝球铁中可能存在两种贝氏体结构.  相似文献   

12.
本文用Mossbauer效应(室温和低温)和铁磁共振方法研究了Fe-Cr-Co-Mo-Ti柱晶的磁矩取向,并与Alnico5柱晶进行了比较.柱晶样品的取向效果较好,可以获得高的矫顽力H_o由室温~77K,观察得到H_o随温度降低而减小.这是由于材料中的顺磁相在低温时变成铁磁相,使两相的饱和磁化强度差减小的结果.反磁化机制比较符合单畴转动模型.  相似文献   

13.
用穆斯堡尔效应研究煤粒的微波脱硫,结果表明一半以上的硫铁矿FeS_2转变为中等磁性的非化学计量的磁黄铁矿Fe_(1-α)S(0相似文献   

14.
用内转换电子穆斯堡尔谱(CEMS)分析了铁经盐酸或加有缓蚀剂的盐酸(缓蚀盐酸)浸泡后在空气中的氧化物,以及盐酸中的缓蚀剂对浸泡后铁在空气中氧化的防护作用.结果表明,盐酸或缓蚀盐酸浸泡后的铁在空气中的氧化物主要是γ-FeOOH,有少量β-FeOOH;盐酸中缓蚀剂对浸泡后的铁在空气中氧化具有防护作用.而且在盐酸中对铁的缓蚀性能较好,在空气中对铁的防氧化性能也较好.最后对缓蚀剂的防氧化作用机理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5.
首先叙述了双层(BiAl)YIG薄膜的生长及层间晶格失配情况,测量了与膜面法向成任意角度磁化的铁磁共振谱,铁磁共振场和线宽随磁化方向的变化与单层膜明显不同,用薄膜层间磁耦合解释了这种薄膜的铁磁共振线宽的非均匀增宽和共振波谱出现的异常现象,计算出的层间磁耦合系数与磁化方向有关。  相似文献   

16.
铁纳米线阵列的结构与微观磁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电化学方法制备了平行排列的Fe纳米线阵列。利用透射电镜、X—射线衍射、物性测量系统和穆斯堡尔谱分别对样品的形貌、晶体结构、宏观磁性和微观磁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样品形状均匀,但沿纳米线方向有晶体织构,且存在着很强的形状各向异性。利用结果,结合计算机模拟,对样品中原子磁矩的分布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7.
本文用磁测量、差热分析等方法研究少量Nb对CoFeBSi非晶合金的影响.用铁磁共振方法研究表面磁各向异性及热处理对各向异性的影响.在(Co0.95-xFe0.05Nbx)74B18Si8非晶合金中,加入少量Nb(x=0,0.01,0.02,…0.06)以后,合金的晶化温度从560℃提高到595℃.非晶铁磁居里点从390℃降到240℃,饱和磁矩(σs)从74.5 G·cm3/g降到50.7 G·cm3/g(降低32%).  相似文献   

18.
采用基于量子力学完全能量矩阵的方法,考虑了由全部自旋态构成的3d~5组态电子的C_10~5维空间,在低对称下,构造3d~5组态离子完全能量矩阵,研究了掺杂体系TmAl_5O_(12):Fe~(3+)和Tm Ga_5O_(12):Fe~(3+)的络合物(Fe O_6)~(9-)局域微观结构。计算结果表明掺杂体系Tm Ga_5O_(12):Fe~(3+)局部结构参数R=2.016 5?和R=2.047 3?与相应的实验数据吻合,这也进一步证明了我们理论计算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19.
γ—Fe2O3微粉的磁各向异性和磁粘滞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制备了粒状γ-Fe2O3微粉和针状γ-Fe2O3以及CoFe-γ-Fe2O3磁片样品.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了样品颗粒的形貌,并用X射线衍射确定了样品的相组成.利用振动样品磁强计测量了样品在不同温度下的磁化曲线和磁滞回线,用“趋近饱和定律”方法求出了在不同温度下粒状γ-Fe2O3微粉的有效磁各向异性常数,而用磁转矩方法测量针状γ-Fe2O3和CoFe-γ-Fe2O3样品的有效磁各向异性常数,结果首次显示粒状γ-Fe2O3微粉的有效磁各向异性常数KE随温度的变化趋势与其形状各向异性常数随温度的变化趋势相同.还测量了不同温度下样品的涨落场和有效激活体积,推导了有效激活体积的理论表达式,并和实验结果进行了比较.粒状样品在不同温度下的实验结果皆与理论计算基本符合,但针状样品的实验结果与理论计算则有明显差别.首次得出粒状γFe2O3微粉在不同温度下的反磁化机制与均匀反磁化较为符合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利用超高分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对HCl气体的红外发射光谱进行了测量,并与基于第一性原理的分子动力学方法计算出的分子振动谱的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分子动力学计算得到的振动谱和实验得到的红外谱线的包络符合得很好,特别是对HCl振动谱带边缘各峰值位置的计算结果与实验符合较好.但对谱带中部各峰值位置的计算结果与实验有一定偏差.另外,对于HCl振动谱带的两个分支内各自最大强度所处位置的计算结果偏小;对各分支积分能量的计算结果与实验数据不符,其中右侧分支(较大波数分支)积分能量的计算结果偏大.因此,分子动力学算法应用于气体红外光谱的计算时虽然能与实验基本符合,但是和精细谱比对还有待进一步改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