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准确理解马克思“跨越卡夫丁峡谷”思想的理论基础和逻辑前提是“生产一般——剩余劳动”。“跨谷”在哲学意义上就是历史活动主体的人基于既定的低级生产力水平选择“劳动占有”的公有制社会经济制度。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和奴隶——封建主义的区别是“性质”区别,即“劳动占有”,而不是“形式”区别,即“生产一般——剩余劳动”的表现形式可以是一致的(商品经济或自然经济)。俄国农村公社作为“劳动占有”的社会主义若在自然经济阶段上替代“非劳动占有”的奴隶、封建社会,进而也就顺理成章地替代了“非劳动占有”的资本主义社会,这就是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准确理解马克思“跨谷”思想(社会主义即劳动占有)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在于捍卫十月革命为代表的不发达国家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在于澄清当前理论界三个突出的似是而非的“新论”与“共识”。  相似文献   

2.
本文结合运用马克思经济学与新制度经济学两者的制度分析方法,阐述了公有制下企业与职工的劳动关系及其产权基础,并在此基础上解释了我国经济改革的一种现象:企业在行使用工自主权时存在着侵害职工产权的严重情况。文章最终指出,我们要改变劳动者必须和生产资料所有者合一而不可分离的旧观念,要把作为生产资料有份者和作为劳动力所有者的职工作经济学的分离,在新型的产权关系基础上建立新型的劳动关系,把企业的用工自主权与劳动者的用力自主权有机结合起来,以保证我国企业改革的社会主义性质与市场经济性质。  相似文献   

3.
以占有的法律性质的事实说和权利说之比较作为切入点,并对各国关于占有法律性质的规定进行比较研究。在此基础上,笔者对我国法律制度中占有的法律性质提出了自己的理解。  相似文献   

4.
占有效力是占有制度的核心内容,对于实现占有制度在稳定社会经济秩序,维护社会的公正和谐,鼓励交易行为等方面的意义重大。研究占有效力,不但具有理论价值,而且对于进一步完善我国的物权立法及建立我国的占有制度具有重要参考作用。借鉴各国和地区对占有效力的立法规定,探讨了占有的保护效力,占有的推定效力和占有的权制取得效力等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5.
占有的物权法保护是占有保护的重要内容,目前民法典草案的有关规定存在问题是理论上缺乏对物权法保护的完整分析所致。占有具体保护方式的选择与对占有的事实性质的理解和支配冲突的矛盾运动有关联。在对保护占有的要件作了说明后,引入对占有保护的私力救济和公力救济,对占有人的私力防御、私力取回、占有物返还请求权、占有妨害排除请求权、和占有妨害防止请求权以及请求权的除斥期间作了较为全面的说明与分析,勾画出占有物权法保护具体规定的大致轮廓。  相似文献   

6.
伴随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的贫富差距也越来越大,社会公平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社会主义中国坚持走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道路,那么如何理解公有制的含义将变得尤为重要,而劳动平等又是公有制的基础,所以我们必须深刻的理解公有制与劳动平等的双重问题。本文将对这两个概念进行深入的探讨,从而有利于我们正确对待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物权法》第五编首次就占有制度做出了明文规定,但在占有的变更方面,未作规定,不利于保护本权人利益。本文认为,应明文规定恶意占有的拟制,以补其缺漏,契合占有制度之本旨,维护交易秩序和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8.
占有效力是占有制度的核心内容,对于实现占有制度在稳定社会经济秩序,维护社会的公正和谐,鼓励交易行为等方面的意义重大。研究占有效力,不但具有理论价值,而且对于进一步完善我国的物权立法及建立我国的占有制度具有重要参考作用。借鉴各国和地区对占有效力的立法规定,探讨了占有的保护效力,占有的推定效力和占有的权制取得效力等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9.
有些学者把马克思的重建个人所有制理论理解为重建私有制,并认为这是所有制改革的理论根据。本文把这种观点称为所有制改革的私有制思路,认为这种思路是不成立的。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所有制的基本观点是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马克思提出的所有制否定之否定的结论就是建立公有制。正确理解马克思个人所有制理论的关键要持所有制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的二要素论,而不是生产资料或者说消费资料的一要素论。  相似文献   

10.
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观念的束缚,理论界形成了一个逻辑定式,认为只要是生产资料公有制,必然决定按劳分配。按劳分配也成了社会主义一个不变的经济特征。本文认为生产资料公有制是按劳分配的必要条件,而决非充分条件,按劳分配不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特征,现阶段我国的生产力水平和由生产力水平决定的所有制形式的多样性,使以按劳动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成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最重要的经济特征。  相似文献   

11.
有权占有是根据相关法律或者合同的规定而拥有占有的权利。有权占有必须具有合法的原因或根据。如果有权占有是基于合同而产生的,则有关占有的权利和违约责任等事项就应当首先依据合同来确定,只有在合同没有约定或约定不明的情况下才适用《物权法》中关于占有制度的规定。因为有权占有除受到占有制度的保护外,还受到合同法等法律制度的保护。文章将试图对我国民法中的占有制度做全面的、辨证的研究与分析。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介绍了占有制度在民法体系中的重要地位,论证了在我国物权立法中规定占有制度的必要性,并就我国立法中应规定哪些关于占有制度的内容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通过对经济学的哲学批判,提出"异化劳动"的概念。马克思认为人的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即劳动是人的类本质。劳动的异化体现在四个方面,即工人与自己的劳动产品的异化,工人与自己的劳动行为本身的异化,人与人的类本质的异化和人与人之间的异化,并认为私有制所造成了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的分析构成了劳动异化的根源。  相似文献   

14.
占有是主体对物控制支配的事实,并非民事权利。占有诉讼是作为占有核心法律效果的占有保护请求权行使的诉讼表现,其重于事实秩序维护,要求迅速进行并与本权诉讼不竞合。占有诉讼的提起不能按照实体条件要求,搞先审后立。在实体法完善占有制度的同时,占有诉讼也需要进行程序规范。借助解释论将占有案件纳入简易程序审理可作为权宜之计,诉讼法完善时应将占有保护案件明确列为适用简易程序的案件类型。长远看,可考虑将占有诉讼程序问题在民事诉讼法中确立相对独立的制度,以体现占有保护这类事实争议与普通权利争议处理上的不同,丰富民事诉讼的制度体系。  相似文献   

15.
1992年江泽民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从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诞生了。这一理论的诞生是来之不易的 ,是经历了前后一个多世纪 ,是几代人智慧的结晶。1 马克思和恩格斯设想的社会主义经济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 ,没有商品货币关系的产品型计划经济1 9世纪中叶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解剖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时 ,对社会主义的经济特征作出了预见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社会主义经济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1 )未来社会的生产资料是由社会去直接占有 ,由联合起来的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 (2 )未来社会的一…  相似文献   

16.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从经济学角度入手,目的是批判资产阶级国民经济学,从经济上为工人阶级的历史使命作出说明,但在写作思路中马克思开始转向关注共产主义问题,通过批判黑格尔思想,依据劳动实践观论述了私有财产的产生与扬弃.对黑格尔的劳动实践以及费尔巴哈的异化的理解来阐述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  相似文献   

17.
进入二十世纪以后,现代社会生产力获得了极大地提高,物质世界丰富多彩,但是人们的精神生活却愈加贫乏.异化问题不仅出现在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国家同样存在,为进一步了解这样的现状,需要再次深入探讨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赫斯作为与青年马克思并步前行的重要人物之一,其货币异化理论与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遥相呼应,是进一步理解马克思思想的理论拓展.将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与赫斯的货币异化理论进行比较,在分析两者的共性与差异的基础上,可以深化对异化概念的理解.  相似文献   

18.
本文认为大陆法系占有制度优缺点并存,并据此分析了构建我国占有制度面临的几个问题,提出了构建我国占有制度,使财产利用逐渐回归其本身的客观属性并表现出独立的实际价值的观点。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将异化引申为哲学和社会学名词。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条件下,通过劳动者的生产劳动及其生产出来的劳动产品反过来统治劳动者,形成异于劳动者的一股外在力量。马克思通过剖析认为生产资料私有制是造成劳动异化的主要根源,而相对固定的社会分工则是造成劳动异化的最终根源。异化劳动主要体现为人与自己生产出来的劳动产品相异化,人与自己的劳动本身相异化,人与自己作为人的"类本质"相异化,人与人的关系相异化。直观自身,消灭私有制,是去除异化劳动,实现人的全面自由的路径。  相似文献   

20.
职业教育与劳动教育有天然的联系,却在实践中存在多种误读。将劳动教育与专业实践混同、与谋生手段混同、与思政教育混同,分别是劳动教育窄化、劳动教育异化与劳动教育虚化在职业教育中的体现。产生这些误读的原因主要是对劳动概念、劳动价值观以及劳动与教育的关系认知不清,深入分析这些误读的原因并正确解读马克思“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思想是化解劳动教育在职业教育中误读的前提与关键。在此基础上,职业教育通过校企合作打造劳动教育的协同育人体系,以专业实践为载体重塑劳动价值观,以产教融合为途径诠释“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真谛,从而解答劳动教育在职业院校的若干误读并让劳动教育在职业教育中理性回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