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准确理解马克思“跨越卡夫丁峡谷”思想的理论基础和逻辑前提是“生产一般——剩余劳动”。“跨谷”在哲学意义上就是历史活动主体的人基于既定的低级生产力水平选择“劳动占有”的公有制社会经济制度。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和奴隶——封建主义的区别是“性质”区别,即“劳动占有”,而不是“形式”区别,即“生产一般——剩余劳动”的表现形式可以是一致的(商品经济或自然经济)。俄国农村公社作为“劳动占有”的社会主义若在自然经济阶段上替代“非劳动占有”的奴隶、封建社会,进而也就顺理成章地替代了“非劳动占有”的资本主义社会,这就是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准确理解马克思“跨谷”思想(社会主义即劳动占有)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在于捍卫十月革命为代表的不发达国家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在于澄清当前理论界三个突出的似是而非的“新论”与“共识”。  相似文献   

2.
诺齐克的道德乌托邦体系不仅建立在对罗尔斯正义论的批判上,而且建立在对马克思劳动观的价值消解上.在劳动性质、劳动价值、劳动成果的道德分析中,诺齐克试图以自愿的交换、主观的需要、应然的权利分别颠覆马克思被迫的奴役、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不正义的利润等.这些批判反而更彰显了马克思劳动理论的价值合理性.  相似文献   

3.
劳动教育的本质目标是通过适当的教育途径培育具有健康劳动价值观,具有自由个性的"全面发展的人";教育与劳动相结合是其核心意涵。邵式平对劳动教育的价值本质的理解和经典作家完全一致,其积极探索劳动教育的合理实践为今天践行新时代劳动精神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4.
李大钊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先驱,他对马克思劳动思想的接受和运用,开创了马克思主义劳动思想中国化的起点。李大钊着重接受马克思的雇佣劳动学说和阶级斗争理论,并自觉运用马克思的劳动理论来服务于中国劳工运动的实际,努力使马克思关于劳动的理论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为中国劳工运动找到了正确的出路,指引了明确的方向。  相似文献   

5.
结合恩格斯在《费尔巴哈论》中概括地论述唯物辩证法发展观,联系社会主义公有制,论述对社会主义本质内涵的完整准确的理解;社会主义公有制是社会主义本质的题中应有之义;离开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前提,谈论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和实现共同富裕,既不现实又不可能,亦有违邓小平同志的本意。  相似文献   

6.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从经济学角度入手,目的是批判资产阶级国民经济学,从经济上为工人阶级的历史使命作出说明,但在写作思路中马克思开始转向关注共产主义问题,通过批判黑格尔思想,依据劳动实践观论述了私有财产的产生与扬弃.对黑格尔的劳动实践以及费尔巴哈的异化的理解来阐述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的劳动异化论把一切异化现象归于劳动异化,把异化的产生归于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本身,指明了克服异化之路在于废除私有制,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和趋势。而马尔库塞则以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为依据,以存在主义观点为基点,割裂人的本质和人的存在的关系,把劳动异化曲解为人的本质的异化,从而使马克思主义的异化理论向存在主义方向发展。因此,马克思劳动异化论和马尔库塞总体异化论之间有着原则性界线。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与海德格尔都指出了现代社会中人类面临的一种根本处境:人的异化。马克思从劳动的分析入手,寻找人类生存异化的社会根源,提出通过社会革命,改变生产方式,来克服人的异化,达到人类的自由与解放。海德格尔则通过反思人类既有的思维方式,寻求生存异化的根源,希望回到思想的本源,实现思想、语言与存在的同一,让思想保持它的丰富性、多维性,将人类从无家可归的生存境遇中解救出来。  相似文献   

9.
劳务派遣是指劳务派遣单位与被派遣劳动者订立劳动合同,并将该劳动者派遣到用工单位从事劳动的一种特殊用工形式。新制定的《劳动合同法》以法律的形式确认了劳务派遣的存在,劳务派遣丰富了劳动力市场的用工形式,推动了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完善。  相似文献   

10.
劳动是马克思唯物史观中的重要概念。当前,对此概念的研究主要有两种路向,即单向度意义的“工具理性”劳动和主体间性层面的“中介”劳动。在马克思的文本中,劳动概念的内涵并非只有单一层面,其丰富的内涵是渐进生成并展现出来的。从马克思劳动概念生成与发展的历史逻辑中透视劳动与主体间性的内在辩证统一关系.对深刻理解马克思的劳动概念,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以下简称<劳动合同法>)因其调整的劳动关系兼具人身性和财产性,故其实现问题更凸显出重要性.<劳动合同法>的实现是劳动合同法的目的、功能、要求及其价值在社会生活中的实现.可从<劳动合同法>的实施及<劳动合同法>的实效两个角度去理解、比较.<劳动合同法>的实现面临诸多问题,因而研究<劳动合同法>的实现的对策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以下简称《劳动合同法》)因其调整的劳动关系兼具人身性和财产性,故其实现问题更凸显出重要性。《劳动合同法》的实现是劳动合同法的目的、功能、要求及其价值在社会生活中的实现。可从《劳动合同法》的实施及《劳动合同法》的实效两个角度去理解、比较。《劳动合同法》的实现面临诸多问题,因而研究《劳动合同法》的实现的对策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人的体力与脑力的双重活动,是一切人的劳动及劳动者区别于其他动物本能活动的共同的自然属性。在不同的社会形式中,又具有不同的社会属性。我国流行的劳动价值论,把前人反映当时社会属性的劳动与劳动者的概念,当作社会主义劳动与劳动者的自然属性,必然走进理论与实践相悖的困境。要摆脱这种教条式思维,必须从实际出发,把什么是社会主义劳动与劳动者等问题,放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平台上来再认识。  相似文献   

14.
李春平  王毅欣 《科技资讯》2011,(28):169-171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简称《劳动合同法》)正式实施以后,对原有的劳动合同法律制度、用工制度带来了全新的变革与挑战,与企业原有的用工模式及思路发生了碰撞。依笔者自身工作经历及对《劳动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的认识,同时结合笔者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举办的各种学习研讨心得,了解到企业在实施《劳动合同法》时,存在着一些尚待解决的问题。笔者将以《劳动合同法》的实施为背景,从企业用工角度,浅谈企业应如何最大限度的降低用工风险,以保障企业与员工双方的利益,从而创建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  相似文献   

15.
由于中国发展特定的历史方位使得我们与马克思和马尔库塞所分析批判的商品经济社会中的一些重要问题基本处于相似背景,二者也面临诸多相同或相似的问题,他们当年所分析批判的这些问题正是当代中国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分析和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我们深入研究马克思的劳动异化与马尔库塞的技术异化理论.  相似文献   

16.
基于对马克思哲学产生的社会历史现实的指认,通过对马克思哲学文本本身的源发性阅读,并借助于同传统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的深入比较,笔者以为,马克思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对人类自由解放道路的探求,其核心则是唯物史观。只有这样认识,才能正确理解马克思哲学本身,科学地重构马克思哲学的现代形态。  相似文献   

17.
学习回报实质上是学习劳动的回报,而非成本投入的回报。认识上,不能把学习回报简单化为经济回报,更不能被庸俗化为学历文凭的回报。实践中,考量学习回报,不能只看就业难不难、收入高不高,更要对学习态度、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进行反省;学习回报可来自外界,也可在学习过程中自我生成;学习无处不有,离开学校不等于放弃学习。动机上,追逐学习回报无可厚非,但不宜急功近利;对学习回报的美好期待,须把立足点放在学习劳动的扎扎实实、高效率地付出上,不搞盲目投入,不存投机之心。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手稿中着重阐述了异化劳动理论,马克思为异化劳动给出了四个规定:一是人的劳动同他的劳动产品相异化;二是人同他的劳动活动相异化;三是人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四是人同人相异化。其中,人与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是前两个规定的结果,也是人与人相异化的前提。  相似文献   

19.
没有生态文明,一切文明就没有享受的前提,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基础。生态文明的本质要求是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造成资源浪费、环境污染,人类开始反思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在城乡二元格局下,各自以自身为中心,使得资源的分配利用不能统一协调,进一步加剧了资源衰竭、环境污染的进程,所以生态文明应在城乡统筹中实现。本文以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文明思想为理论基础,阐述生态文明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的相互关系,并就如何在城乡统筹发展中建设生态文明、构建和谐社会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在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的“新唯物主义”看来应该从感性的活动,从主体方面去理解客观世界,所以,在实践的基础上不仅要把客体作为主体的认识对象,更重要的是把它当作主体的改造对象。在实践的基础上,主体和客体就形成了改造与被改造和认识和被认识的双重关系。艺术设计活动是自人类进入文明以来就有的活动,是我们所特有的实践方式,是我们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观点的手段、中介和桥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