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 毫秒
1.
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方法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水资源及其承载能力定义和内涵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应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进行的思想,并从可操作性的角度考虑,指出指标方法和系统动力学方法可以从宏观评价和微观诊断两个方面对水资源承载能力进行分析,两种方法相互补充说明,可从不同角度探讨水资源承载能力的发展态势和内部要素间的协调程度.  相似文献   

2.
在分析总结国内现有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提出了一套适合于南方经济发达城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承载能力评价的指标体系。包括需水保证率,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万元产值水资源用量,人均水资源使用量,废污水处理率,生态环境用水率和人均水资源量。  相似文献   

3.
区域水资源承载能力综合评价的GPPIM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为解决单项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指标评价结果的不相容问题,提高水资源承载能力综合评价各层次的分辨力和评价模型的精度,采用大样本数据,利用投影寻踪、遗传算法、插值型曲线和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标准,为水资源承载能力综合评价建立了一种新的数学模型——遗传投影寻踪插值模型(GPPIM).给出了实施GPPIM的详细步骤,作为示例,对山西省水资源承载能力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GPPIM的评价结果可靠、直观、适用性强,不仅可以对水资源承载能力进行综合评价,还可以科学地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GPPIM可广泛应用于各种水资源问题的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4.
首先对国内外水资源承载能力的定义进行了归纳,并提出了一个水资源承载能力的新的定义;在此基础上,介绍了水资源承载力的三种度量指标,即水量指标、人口指标和社会综合类指标;分析了国内外水资源承载能力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对水资源承载能力计算的定性与定量分析方法进行了评述.对水资源承载能力研究中的有关问题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5.
在分析总结国内现有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提出了一套适合于南方经济发达城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承载能力评价的指标体系.包括需水保证率,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万元产值水资源用量,人均水资源使用量,废污水处理率,生态环境用水率和人均水资源量.  相似文献   

6.
南方湿润地区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充分理解水资源承载能力概念,深入分析其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根据指标体系筛选原则,设计出多层次的适合南方湿润地区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的指标体系,建立了多层次模糊综合评判模型,并以扬州市水资源为例进行了实证分析.  相似文献   

7.
京津冀地区位于华北平原环渤海的核心地带。近年来,京津冀地区经济快速发展,成为华北经济规模最大、最具经济活力的地区,而水资源的短缺却成为制约该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采用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通过指标体系的构建,对京津冀地区的水资源承载能力进行评价和分析。综合研究评价表明,京津冀地区的北京市、天津市、唐山市、沧州市、石家庄市和邯郸市属于严重过载级别;廊坊市、衡水市、邢台市属于过载级别;保定市、张家口市属于临界级别;只有承德市和秦皇岛市水资源承载能力较好,所以综合分析认为,京津冀地区水资源承载能力压力过大,整个地区水资源过载比例接近70%,水资源严重短缺,严重阻碍和制约了京津冀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形势堪忧。化学需氧量排放、工业用水总量、生活用水总量、农业用水总量、常住人口、城市人口密度、耕地面积、城镇化率被确认为造成京津冀地区水资源承载压力过大的重要指标。只有发展节水战略,提高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水平,才能促进京津冀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中国水资源承载能力调控关键技术与政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中国水资源安全保障的主要矛盾为承载过度,水资源承载能力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以北京市、鄂尔多斯市和石羊河流域为典型区,在案例分析和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对中国水资源承载能力调控的经验进行总结,并进一步从"强载"和"卸荷"2个层面提出水资源承载能力双向调控的主要措施.研究表明:中国水资源承载能力调控的"强载"措施主要包括非常规水资源利用、水资源优化配置和水污染防治技术与政策;"卸荷"措施主要包括需水管理、节水技术和水价政策.这些技术与政策为水资源承载能力的调控提供了有力的依据,对实现水资源安全、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9.
水是不可替代的自然资源,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新时期治水思路出发点和落脚点。随着区域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工业化进程迅速加快,南盘江西桥以上流域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通过对该区域水资源现状和各部门供用水分析,为跨流域调水、水资源保护、水资源优化配置和节约用水提供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10.
如何解决水文资料缺乏问题一直是水资源承载能力研究中的难点和热点.本研究以贵州省都匀市为例,通过构建区域SWAT分布式水文模型模拟该市相关河流长系列径流资料、DPSIR模型选取评价指标和模糊综合评价法的定量计算等一系列手段对都匀市现状及未来的水资源承载能力进行分析和预测.结果表明都匀市近期的一系列水资源开发举措将提高其水资源的承载能力,而中期随着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的提高,其承载能力将有所下降,直至远期趋于平衡.承载能力评价结果能够为其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支持,保证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1.
当前的水资源短缺已经成为了制约我网社会发展以及经济发展的主要瓶颈,所以对水资源承载能力的提高做出研究有利于在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的基础上推动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该文以水资源承载能力的提高为研究对象,从资源性手段、结构性手段、经济以及政策性手段三个方面对水资源承载能力提高的途径和策略做出了研究与探讨。  相似文献   

12.
水资源是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面对水资源短缺和供需矛盾更加突出的现象,研究探索提高水资源承载能力,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主要介绍了阜蒙县水资源特点、面临的问题以及今后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方法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在于对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方法进行一些探索,阐述水资源持续利用评价的理论、方法,并从自然生态、经济、社会3方面建立指标体系,对水资源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14.
张桂菊 《科技资讯》2009,(31):111-111
本文目的在于对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方法进行一些探索,阐述水资源持续利用评价的理论、方法,并从自然生态、经济、社会三方面建立指标体系,对水资源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15.
曹晓彬  吴旭 《科技信息》2009,(33):T0396-T0396
评价和阐述了武安市水资源现状及承载能力,分析了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一些对策。  相似文献   

16.
提出了用于评价水资源承载能力及其演变趋势的指标体系,应用主成分分析原理建立了水资源承载能力的评价的综合指标-综合主成分,分别选取出了反映自然支持力指标、社会经济技术水平指标和社会生活水平指标的主成分,建立了相应的水资源承载能力变化驱动因子的多元线形回归模型,计算出山西各地市水资源承载力的综合得分。以太原市为例,分析了2000~2007年的水资源承载能力演变趋势。对综合主成分进行正态性检验,其服从正态分布,提出了相应的评价标准。结果表明,此方法及其评价标准能较全面地反映区域水资源承载能力状况。  相似文献   

17.
系统梳理发达国家水资源调查监测与评价体系,汲取有益经验,可为我国当前的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体系建设提供有益参考.考虑到美国在此方面的先进性,首先以文献综述的方式回顾了美国水资源调查监测与评价的历史发展过程;然后着重从监测技术、组织方式、调查目标、调查内容与评价方法等方面概述了美国水资源调查监测与评价的现状;进而依据其水资源普查进展报告,对美国水资源普查的未来规划进行了总结与展望.在此基础上,针对我国当前水资源调查评价存在的问题,通过系统对比与分析,从数据共享、不确定性分析、水文模型开发应用以及遥感技术推广4个方面提出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18.
郑艺 《科技创新导报》2021,(10):128-130
在综合分析水环境承载力概念的基础上,结合克拉玛依市水环境现状,通过选定水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收集汇总2019年水质监测数据、识别水环境污染的重点区域和时段,进行评价指标和承载力指数计算,最终分析克拉玛依市水环境承载力状态,提出提高水环境承载能力的方向,为进一步加强克拉玛依市水污染防治工作、建立水环境承载力监测预警长效机...  相似文献   

19.
区域水资源综合规划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区域水资源复合系统出发,建立水资源支撑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多层次评价体系,并对评价方法进行研究,以系统的发展系数、协调系数、公平系数综合反映区域可持续发展状况.以海南省水资源综合规划为例,对区域各规划水平年的发展进行可持续性的定量评价,结果表明该评价体系合理、可行.  相似文献   

20.
介绍了路面结构承载能力的评价方法,应用比例边界元法对路面结构弯沉进行计算,并与路面实测弯沉进行比较,同时应用一工程实例进行计算弯沉和实测弯沉的对比计算,进而选定路面结构承载能力评价指标,通过一定的评价标准完成对路面结构承载能力的评价,结果表明该种方法可以有效的评价路面结构承载能力,可以用于指导工程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