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借助DEA模型,系统地分析了2001-2011年中原经济区农业生产效率,并将之分解为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探讨农业效率的时空特征及其演变因素.研究发现:(1)综合效率总体上处于中低层次,存在较大的区域差异.(2)研究时段总体上下波动明显;综合效率、纯技术效率变异系数变化波动性较为显著,且二者变化趋势较为一致.(3)综合效率受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共同作用;纯技术效率对综合效率的影响及制约能力略强于规模效率.(4)规模效率整体较高,且分布较为均衡.(5)中原经济区目前大多数县域单元处于规模报酬递减阶段.  相似文献   

2.
基于阿里研究院提供的华东地区464个县(区)电子商务发展水平的数据,采用空间分析法、位序-规模法则对华东地区电子商务发展水平空间差异进行分析,并运用逐步回归分析法探究其空间差异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从总体上看,华东地区电子商务整体发展水平较高,地理分布差异显著,空间格局自东部沿海区域向西部内陆区域呈现明显的阶梯状分层特征.等级规模特征显示,华东地区电子商务等级结构体系位于中间位序城市较多,首位城市的垄断性不强.县(区)电子商务发展状态主要处于"低-低"和"高-高"两种状态,"两极化"空间分布较显著,发展成熟的县(区)分布在东部沿海区域.在县(区)尺度上表现出显著的空间聚集特征,热点聚集区位于长三角地区,冷点聚集区分布于安徽省、江西省部分县(区).  相似文献   

3.
秦菲  舒晓波  肖素芳  胡丹 《江西科学》2014,32(5):746-750
采用DEA方法,从县域尺度对江西省2000-2010年间的农业生产效率进行分析,总结得出其规模效率、纯技术效率和综合效率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发现:1)2000-2010年间,江西省的农业综合效率呈现先上升后稍有下降的趋势,其中2006年最高为0.931,2000年最低为0.867;2)从空间分布特征来看,江西省的综合效率,呈现赣中地区最高,赣南地区其次,赣北地区最低的特征;3)由3个农业生产效率值可知,江西省农业生产效率的高低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规模效率,而纯技术效率值相对较低,因此要进一步提高研究区域的农业生产效率,需要加大技术上的投入,改进生产技术水平。  相似文献   

4.
运用DEA模型对我国31个省域(含自治区和直辖市)2002—2013年景区业效率进行了测算,并对其时空格局演变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从时序变化看,在2008年之前三大效率年际变化显著,2009年之后趋于平稳.规模效率一直相对较好而纯技术效率近几年提升较快,反映出技术应用能力对景区业效率的提升作用在增强.另外,各省份三大效率在年际稳定性上差异显著.(2)从空间格局演变来看,多数年份综合效率空间分布上不存在显著的空间相关性,随机分布态势显著,西部省份对总体分布格局的影响作用有所增强;纯技术效率与综合效率在空间格局变化上表现出一定的相似性,表明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正相关;规模效率的空间格局较为稳定,位于西南部地区的省份对景区业规模效率的拉动作用在增强.  相似文献   

5.
运用DEA方法,对大别山区33个县(市)2006—2019年的农业投入产出数据进行效率测算.结果表明:2006—2019年大别山区综合效率均值为0.997,农业生产效率总体表现较好.但农业生产效率区域差异显著,2019年大别山区县域农业生产效率测算中,非有效单元占比为46.2%,多集中于安徽省域.纯技术效率均值为0.916,规模效率均值为0.953,综合效率较低更多是由管理不当引起.同时,DEA无效地区投入要素冗余严重,应针对不同地区做出投入产出调整,促进农业集约化发展.  相似文献   

6.
运用超效率 DEA模型对2013年中原经济区30个省辖市的农业生产效率进行测算,并对其空间分异特征和冗余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中原经济区东部及东南部地区的农业生产效率高于其它城市,区域差异明显,且处于农业生产效率高水平阶段的城市在空间上呈连续分布状态;2)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与农业生产效率并非呈正相关关系;3)从投入-产出关系来看,农业生产效率非有效城市在资金和土地方面投入过剩现象明显,而对于农业机械化方面的投入明显不足,资金利用效率、农业用地集约化程度和农业机械化水平较低.  相似文献   

7.
以福建省为例,从投入产出视角,构建城镇化效率指标体系,采用DEA模型、Malmquist指数方法,综合测算了2002—2014年福建省城镇化综合效率、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以及Malmquist效率;基于ARC-Gis空间分析平台,运用空间自相关模型分析福建省城镇化效率的空间格局演化特征.结果表明:从时间演化上看,福建省城镇化Malmquist效率整体上处于不平衡的增长阶段,未达到理想状态,综合效率与规模效率均呈波浪式上升态势,纯技术效率则总体偏高并略微上升;从空间演化上看,福建省城镇化效率存在一定程度的空间集聚,城镇化效率为HH类型的地区主要集中于厦门、泉州等地,面积增加且空间上具有向外部区域扩散的现象,LL类型的地区集中于三明、南平等地,面积略微下降且空间格局保持稳定.文章的研究旨在为福建省资源配置、城镇化规划提供相关依据.  相似文献   

8.
基于2005—2015年河南省城市旅游有关数据,运用DEA模型和Maimquist指数法,对近11年来河南省各地市旅游效率及其变动与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2005—2015年河南省城市旅游平均综合效率水平较低,仅有少数城市综合效率达到最优,11年来综合效率和技术效率均呈下降趋势,规模效率先升后降.2)河南省城市旅游综合效率总体上呈现出郑州、洛阳和开封3市最高,豫北地区较高,而豫东南地区较低的分布特征,旅游技术效率在空间上呈东西向带状分布格局,陇海线沿线及其北部城市技术效率较高而南部普遍较低,而旅游规模效率总体呈西北部高东南部低的分布特征.3)2005—2015年河南省城市旅游技术效率对综合效率的影响先升后降,规模效率对综合效率的影响先降后升,全省旅游综合效率受规模效率和技术效率的共同作用,规模效率的影响更大.4)河南省各市普遍存在要素投入冗余现象,可通过整合旅游资源、优化投资环境及提高劳动力素质等方法来提高城市旅游效率.  相似文献   

9.
为从效率的角度探索煤炭资源空间配置的优化方式,本文借助于数据包络分析测度不同区域煤炭资源流动效率,并利用耦合协调模型对流动效率与产业结构的关系进行测度.研究结果表明:(1)汇地方面,各项效率最高的区域均分布在东部地区,中西部地区各项效率相对偏低;(2)源地方面,内蒙古综合效率最高,新疆最低;山西、内蒙古、陕西的纯技术效率对综合效率的影响要大于规模效率的影响,而贵州、新疆规模效率较高,受规模效率驱动的影响比较大;(3)整体上看,东部地区产业结构的高级化水平高,结构较为合理,并且产业集中程度较高;(4)汇地煤炭资源流动效率与产业结构各项系数在空间上呈现出对应性,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其耦合协调度也相对较高;煤炭流动效率与产业结构集中度的耦合度与协调度的平均值最高;(5)源地煤炭资源流动效率与产业结构各项系数均达到了高协调耦合阶段,总体上看,流动效率与高级度的耦合度平均值最高.最后依据不同区域与产业结构的耦合协调度,分别提出了针对源地和汇地不同区域的对策建议,以优化煤炭资源在空间的配置效率,为相关部门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0.
城市空间的稀缺性和高流动性特征使得城市交通系统运输效率成为城市交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衡量标准.本研究以中国285个地级市为研究单元,采用超效率Undesirable-SBM模型对1990—2019年中国城市交通运输效率时空演化特征进行分析,并探讨城市交通运输效率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2019年,中国城市交通运输综合效率均值为0.737,处于较高水平,呈现出“博台线”西南侧效率值高于东北侧的空间格局;(2)1990年以来,城市交通运输综合效率均值由0.603波动上升到0.737,194个城市交通运输综合效率得到提升,综合效率区域差异增大且空间集聚增强;(3)规模效率始终低于技术效率,多数城市处于规模效率递增阶段,规模效率成为制约综合效率提升的首要因素;(4)城市交通运输综合效率与城市开发建设强度和经济发展水平存在显著正相关性,与社会发展水平和城市规模存在显著负相关性.研究结果可为改善不同区域城市交通运输效率和实现城市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1.
区域创新日渐成为经济学和现代区域科学领域的关注重点,运用因子分析与数据包络分析(DEA)模型测算河北省各县市创新效率,采用ESDA方法和克里金法探索创新水平的空间分异特征.结果表明:河北省创新效率有效区少、无效区多;各功能区调整幅度和侧重不同,环京津区、沿海区的综合效率和纯技术效率较好,冀中南区规模效率最佳,而冀西北区需做出全方位调整;创新效率存在集聚效应,热点区位于区域中部,冷点区位于西北部;河北省创新发展整体呈现多中心结构和核心—边缘结构,区位因素影响明显;环京津地区存在明显的中介效应.  相似文献   

12.
采用DEA模型,以地级市为研究单元,对2001~2010年淮海经济区能源效率及节能潜力的时空分异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1)该经济区能源综合效率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且呈现波动增长趋势;2)能源效率的区域差异呈现综合效率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的特征,且均显示出先减后增的变化趋势;3)能源综合效率呈现由西北高而东南低的"单向倾斜型"格局演变为以济宁、泰安为中心向外围逐渐下降的"核心-边缘"型格局;纯技术效率高值区分布由以京沪沿线地区与鲁南经济带为骨架的"十"字型格局演变为以京沪沿线地区为主轴的"一"字型格局;规模效率由以鲁南为核心向外围逐渐降低的"核心-边缘"型格局演变为北部和东西两侧高、中部低的倒"U"型格局;4)节能潜力呈现以亳州、徐州、临沂3市为核心向外围逐渐降低的"核心-边缘"型空间格局;5)根据能源效率和节能潜力,将该经济区划分高效率高潜力型、高效率低潜力型、低效率高潜力型、低效率低潜力型4种地域类型.  相似文献   

13.
以省级行政区为单元,利用数据包络分析法(DEA)和Malmquist指数测度2005-2011年中国住宿业能源效率及变化情况,结果表明:(1)我国住宿业能源效率水平一般,只有少数省份达到能源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有效.按区域分类特征显示,东部地区能源效率、纯技术效率高于中西部地区,呈现出与中国东中西区域经济格局相似的特征.规模效率则中部地区高于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纯技术效率对能源效率的影响大于规模效率.(2)2005-2011年,中国住宿业全要素能源效率整体上是逐步提高的,2008-2011年的提高幅度和速度均快于2005-2008年.技术进步的幅度和速度均高于技术效率提高的幅度和速度,技术进步是全要素能源效率提高的关键.从区域能源效率及分解的变动特征看,东中西三大区域住宿业全要素能源效率变化和技术变化的幅度和速度差异都呈逐步扩大的态势,三大区域的技术效率变动及其分解呈波动性变化的特征.  相似文献   

14.
基于单指标和综合指标,运用熵值法、变异系数、泰尔指数、空间自相关(ESDA)、Getis-Ord Gi*统计指数、标准差椭圆等多种方法和技术对2005-2012年信阳市170个镇域单元经济差异的时空演变特征进行了研究,探讨了影响该市镇域经济发展的驱动因素.研究发现:(1)基于人均GDP指标测度经济发展水平时,2005-2012年总体各个镇域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对差异较大,并且有不断扩大的趋势.(2)信阳市170个镇域单元经济呈现西部市区、东部固始县、潢川部分镇域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北部、中西部、南部、东南部镇域经济发展水平较为落后,镇域经济空间差异明显.(3)通过G指数分析信阳市内部空间特征时,2005-2012年镇域单元热点区域较少,冷点区域比较多,并且冷点区域有不断扩张的态势,呈现出"西扩南移"的趋势.(4)从人均GDP与乡镇经济对比的标准差椭圆系数及经济重心的变化来看,信阳市镇域经济分布呈现明显的东—西方向格局,经济重心主要位于信阳市的中部偏东的潢川县境内,并且有西移趋势.  相似文献   

15.
基于山西省11个市2000年~201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和农业总产值数据,采用标准差、变异系数、相对发展率等分析方法,运用Arc GIS软件对山西省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区域差异方面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山西省各市的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显著,且这种差异随着时间变化呈现出缩小的趋势;从综合差异来看,太原市、长治市、晋中市、运城市和临汾市的农村经济综合实力较强,而其他6市明显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经济实力较弱.  相似文献   

16.
重庆乡村地区民宿资源开发经营效率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民宿资源开发是农村经济转型时期乡村旅游和农村产业拓展的重要载体,研究民宿资源开发经营效率对促进乡村资源最优利用、区域民宿产业可持续发展有重要现实意义.调研重庆市22个民宿资源开发案例,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DEA)与标杆管理定量评价其开发经营效率,分析效率不足的原因,并提出效率提升建议.研究表明:1)综合效率、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有效的民宿分别占总数的59.10%,72.73%,59.10%,处于规模收益递减阶段的民宿占比4.55%;2)4个片区中,主城区与渝东南片区的综合效率和规模效率较低,渝西片区的技术效率较低;3)以根据超效率值选取的标杆为基准,27.27%的民宿存在投入冗余和产出不足等问题.因此,重庆民宿资源开发经营整体效率较高,综合效率和规模效率总体上呈西部与东北部高、主城区与东南部低的分布特征,技术效率区域分布差异不大,渝西片区略低,效率较低的民宿可通过控制资源投入,提高社会效益,突出发展特色来改善.  相似文献   

17.
建立农业生产效率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DEA),从综合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三个方面对2000年—2017年湖北省农产品主产区的农业生产效率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 湖北省农产品主产区的农业生产效率总体表现不佳,说明农业生产的投入产出状态欠佳;2) 农业生产效率呈现出较为明显的时空分异规律:时间上表现为稳步提升,空间上,县域分异格局表现为农业生产效率水平较高的县域主要集中于鄂中和鄂北岗地,传统的商品粮基地江汉平原的农业生产效率相对较低,板块分异格局表现为咸宁板块〉孝荆板块〉襄随板块〉黄鄂黄板块〉宜荆板块;3) 农业生产效率的时空变化受自然条件与人文因素的综合影响,自然条件主要集中在地形和土壤;人文因素则包括农业劳动力、播种面积、农业机械化水平等.  相似文献   

18.
以西部地区12个省份为研究区域,运用DEA方法中的BCC模型、CCR模型和Malmquist指数模型,分析了2000-2010年各研究区域旅游业的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技术进步指数和全要素生产率,以综合研究旅游业的发展效率,并在此基础上对投入指标的冗余度、产出指标的不足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研究时段内12个省份的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均大于1,呈增长态势,这主要得益于技术进步指数的增长;除青海省外,其余11个省份的静态效率评价指标都保持在高水平,处于递减规模报酬生产阶段;投入指标中旅游业从业人员存在较大冗余,有17.33%的改进空间,各项产出指标的不足率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19.
以山西省96个县域为基本研究单元,通过选取12个基础社会经济指标来构建综合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山西省区域经济差异的格局进行综合定量分析.并借助软件IBM SPSS 19.0对山西省2000年、2006年、2012年三年的数据分别进行主成分分析,同时运用ARCGIS软件对全省各县域得分进行分类可视化表达,结合各等级质心点即各等级经济重心的空间位移轨迹,揭示全省区域经济发展的演变状况.结果表明:(1)山西省整体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2)全省整体发展较好的县域布局呈现略微倾斜的"十"字形结构;(3)全省县域经济差异显著且有继续扩大的趋势;(4)晋北地区逐渐成为全省经济发展水平的塌陷区;(5)晋中地区发展势头较好,逐渐成为全省的经济高地.接着针对全省区域经济发展格局演变的成因进行了进一步分析,并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采用DEA-BCC模型,通过构建多指标评价指标体系,对2002~2012年淮海经济区20个地级市的农业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并分析农业经济投入与产出存在的问题.结果表明:区域内农业综合效率总体偏低,农业技术水平仍然是制约区域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从地域差异来看,农业发展水平东高西低的格局并未发生改变,并且农业效率两极分化趋势比较明显,农业综合效率的地域差异不断拉大;从各地的农业生产具体情况来看,区域内普遍存在要素投入冗余、利用效率低下、产出效益不足的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