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陈卫  姜艳霞  孙世刚 《科学通报》2002,47(22):1698-1701
用化学还原法制备铂金属纳米微粒。经TEM表征纳米Pt微粒的平均直径为2.5nm。应用电化学循环伏安法研究了该纳米微粒电极的电化学性质,与本体Pt相比,吸附在Pt纳米微粒表面CO的氧化电流峰较宽。原位傅里叶变换红外反射光谱检测到Pt纳米微粒电极表面的孪生吸附态CO,以及随电极电位变化线型吸附和孪生吸附态CO向桥式吸附态CO的转化过程。还发现了Pt纳米微粒上吸附态CO的增强红外吸收等一系列特殊性能。  相似文献   

2.
决定电位离子吸附的一种理论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艾宏韬 《科学通报》1982,27(23):1441-1441
本文给出决定电位离子吸附的一种理论模型,其要点有四: (1)处于任一本身离子溶液中的M(Z_M~ )A(Z_A~-)型固相物质。其表面由于决定电位离子的吸附而形成一带电层——决定电位层。 (2)吸附在决定电位层的离子是具有特定能量的决定电位离子,此能量称决定电位吸附能。  相似文献   

3.
用化学还原法制备铂金属纳米微粒. 经TEM表征纳米Pt微粒的平均直径为2.5 nm. 应用电化学循环伏安法研究了该纳米微粒电极的电化学性质, 与本体Pt相比, 吸附在Pt纳米微粒表面CO的氧化电流峰较宽. 原位傅里叶变换红外反射光谱检测到Pt纳米微粒电极表面的孪生吸附态CO, 以及随电极电位变化线型吸附和孪生吸附态CO向桥式吸附态CO的转化过程. 还发现了Pt纳米微粒上吸附态CO的增强红外吸收等一系列特殊性能.  相似文献   

4.
NPAN分子在Au(111)电极上吸附结构的电化学STM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光正  曾庆祷  万立骏  白春礼 《科学通报》2003,48(13):1410-1413
用电化学循环伏安法和电化学扫描隧道显微镜(STM)研究了0.1 mol/L HClO4溶液中偶氮分子4-(4-硝基苯基偶氮)-1-萘酚(NPAN)在Au(111)电极上的吸附. 结果表明, 相对于基底NPAN分子在电极上可以形成稳定的(6×4)单分子结构, 吸附的分子平面与基底相平行. 另一方面, NPAN分子的吸附也可以阻止发生在电极表面上的氧化还原反应. 根据实验结果提出了分子的吸附模型, 解释了分子的STM图像.  相似文献   

5.
<正>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赵志刚研究员与苏州大学耿凤霞教授研究团队合作的最新研究成果,以"Noble metal-comparable SERS enhancement from semiconducting metal oxides by making oxygen vacancies"为题于2015年7月17日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线发表该成果成功地从材料化学的角度找到了提升半导体化合物表面增强拉曼光谱(SERS)性能的方案.20世纪70年代,人们发现吸附于粗糙银电极表面的吡啶分子有着显著增强的拉曼光谱信号,这成为SERS技  相似文献   

6.
顾宏堪 《科学通报》1979,24(5):208-208
在电化学分析及电极过程动力学研究中,表面活性剂在电极上的吸附,常使测量结果受到严重影响。这在天然水,特别是海水的反向极谱分析中,由于大量的表面活性剂及悬浮体的存在,及溶液进行搅拌,影响特别严重。本文研究了电极防吸附膜,有效地解决了固定电极表面吸附问题,并且研究了防吸附电极的特性及机理。  相似文献   

7.
运用电化学阻抗谱(EIS)并结合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研究了石墨电极在两电极扣式电池和三电极玻璃电解池中的首次阴极极化过程. 研究指出, 两电极扣式电池体系中石墨电极首次阴极极化过程的EIS谱特征及其变化不能解释固体电解质相界面膜(SEI膜)的形成过程, 但是可以用三电极玻璃电解池中获得的石墨电极首次阴极极化的EIS谱特征及其变化加以说明. 结果表明, 在石墨负极首次阴极极化过程中SEI膜主要在1.0 ~ 0.6 V电位区间形成.  相似文献   

8.
由局外粒子吸脱附诱导的一类新的电化学振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汪的华  甘复兴  邹津耘 《科学通报》1998,43(9):1005-1007
自组织现象和理论研究是当今科学前沿之一.化学的基本规律是非平衡和非线性的,近年来随着非线性动力学的发展,有关金属阳极溶解和电催化等电极过程中的电流或电位振荡现象的研究成为一个热点课题[1~3].电化学振荡大都对应着电极表面的阻化、活化交替过程[4],如金属阳极溶解过程中难溶性盐膜的生成和溶解,电催化过程中中间产物的吸附和脱附,且大多与反应和产物粒子的传质过程密切相关.在金属防腐蚀、电镀和电池等实用电化学体系中有关添加剂性能和机理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用意义,这些添加剂相当一部分能够吸附到电极表面上通过改变电极…  相似文献   

9.
刘峰斌  李学敏  汪家道  刘兵  陈大融 《科学通报》2006,51(11):1344-1348
为了阐明氢吸附和氧吸附对掺硼金刚石薄膜电极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考查了表面氢化和氧化处理后金刚石薄膜的微观形貌和组分, 并分别以氢吸附和氧吸附掺硼金刚石薄膜作为工作电极, 进行循环伏安特性和交流阻抗谱测试. 结果表明, 氧吸附金刚石薄膜比氢吸附薄膜电导率小, 表面粗糙度大, sp3/sp2值小. 氧吸附金刚石薄膜电极具有更宽的电化学窗口, 其空间电荷层电阻和电容更大, 极化电阻也比氢吸附金刚石薄膜电极要大. 另外, 探讨了表面吸附对金刚石薄膜电极电化学性能的影响机理, 不同吸附对薄膜电化学性能的影响主要在于吸附改变了表面能带结构.  相似文献   

10.
最近几年来电化学的研究越来越趋向于采用通常的电化学技术与就地或非就地表面分析技术相结合.这主要是由于传统电化学技术只能测量电极界面所有过程的总和,不能给出电极界面存在物质分子水平的特征.它对界面吸附分子的结构形态只能进行间接的猜测.就地方法在研究分子特性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因为它能表征在电场存在下界面中的电极和溶液的本质和结构,而非就地的方法只能给出关于  相似文献   

11.
蔡称心 《科学通报》1995,40(12):1093-1093
近年来,采用“LB”膜和分子自组装技术在电极表面形成的高度有序的单分子层化学修饰电极,由于能在电极表面建立特定的化学微结构而引起人们的关注.用饱和烷烃巯基化合物通过Au-S键在电极表面形成稳定、高度有序的自组装单分子层已有不少报道.本文研究了不饱和巯基化合物硫酚(TP)在金电极表面自组装形成的单分子层修饰电极(Au/TP)的电化学特性;循环伏安和交流阻抗的研究表明Au/TP表现出和阵列微电极相似的电化学特性;探讨了Au/TP电极在复杂电极反应机理的研究及快速电极反应速率常数的测定等方面的应用.  相似文献   

12.
纳米薄层Pt-Ru及Pt-Pd表面合金电极上CO吸附的原位FTIR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卢国强  蔡丽蓉  孙世刚  何俊翔 《科学通报》1999,44(11):1165-1168
以玻碳为基底,通过电化学共沉积的方法制备纳米级厚度的表面剑金电极,运用电化学原位红我反射光谱研究CO的吸附,结果表明,所制备的Pt-Ru和Pt-Pd纳米级厚度的表面合金电极均具有异常红外效应,即吸附在不同表面位上的CO给出了红我谱峰强度增强,其方向与相应金属电极表面获得的谱峰方向相反,研究还显示Pt-Ru和Pt-Pd表面合金在电催化和表面研究中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用硝酸蚀刻制备银表面的增强喇曼散射光谱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薛奇 《科学通报》1991,36(3):194-194
用硝酸蚀刻法获得了对吸附分子具有表面增强喇曼散射(Surface-enhanced Raman scattering,SERS)效应的粗糙银表面。该方法操作较为简便。一定的硝酸浓度下(2.5mol/L),在较宽的刻蚀时间(10—20min)内获得了稳定的SERS活性表面,即使在大气中放置较长时间,所制备的粗糙银表面仍具有强的SERS效应。由氪离子激光器647.1nm激光线激发样  相似文献   

14.
一种新型的化学修饰电极电位传感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董绍俊 《科学通报》1984,29(6):348-348
近年来,在电化学领域中化学修饰电极是新发展的方向。化学修饰电极在电催化、电合成、光敏作用以及电致生色等方面所呈现出的特性,预示了潜在的应用前景,已引起人们的注意,目前已开始探索化学修饰电极在多方面应用的可能性。已报道了酚、苯胺类化合物电聚合膜修饰电极具有电位传感效应。  相似文献   

15.
徐颖  朱婧  张小燕  章仁毅  何品刚  方禹之 《科学通报》2011,56(22):1790-1793
在直立碳纳米管制备过程中, 以碳纤维为基底, 合成出碳纤维固载型直立碳纳米管材料, 用于制备相关碳纳米管微电极, 开展了电化学活性神经递质5-羟色胺的电化学检测. 结果表明该微电极对5-羟色胺具有很好的电催化效应, 灵敏度高. 恒电位解吸附处理方法能很好解决电极对5-羟色胺氧化产物的吸附问题, 使电极得到重生.  相似文献   

16.
报道了一种新型的荧光及表面增强拉曼散射(SERS)双模式光学成像探针. 该探针以金核银壳纳米棒为SERS增强基底, 其表面标记拉曼分子产生SERS信号. 随后通过层层吸附的方法在标记了拉曼分子的金核银壳纳米棒表面包裹聚合物电解质. 最后在聚合物电解质层上连接异硫氰酸荧光素产生荧光信号. 将探针置入HeLa细胞, 实现了荧光、SERS双模式成像. 该探针具有以下优点: (1) 能产生荧光、SERS两种信号, 实现双模式光学成像; (2) 金核银壳纳米棒具有优异的SERS增强能力, 使得探针进入活细胞后仍能提供高信噪比的SERS信号; (3) 聚合物电解质在形成隔离层避免荧光信号被金属淬灭的同时, 提高了探针的生物兼容性. 这种双模式光学成像探针在药物输运和肿瘤靶向等研究中具有重大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7.
薛奇 《科学通报》1992,37(5):424-424
聚丙烯腈(Polyarylonitrile,PAN)在加热条件下会形成共轭杂环结构,进一步的脱氢芳香化过程会形成稳定的梯形结构,经上千度的高温处理可制取高性能的类似于石墨结构的碳纤维。最近人们的注意力集中在金属表面上PAN的化学反应。我们用表面增强拉曼散射(Surface enhanced Raman scattering,SERS)技术研究了PAN吸附在Ag表面的化学  相似文献   

18.
化学振荡为人们所熟知,并得到了深入的研究。相对而言,电化学振荡(包括自然腐蚀电位的振荡、恒电位时的电流振荡和恒电流时的电位振荡)方面的报道却比较少。我们在  相似文献   

19.
贡辉  陈声培  周志有  孙世刚 《科学通报》2001,46(12):996-998
研制了Pt微电极阵列,运用电化学原位显微FTIR反射光谱研究CO吸附的性能。发现经快速电位循环扫描处理可以在Pt微电极表面上产生一种纳米结构薄层,吸附在薄层表面CO的红外吸收给出谱峰方向倒反和强度显著增强的异常红外特征。  相似文献   

20.
《标准电极电位表》中若干错误的订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仁华 《自然杂志》1995,17(4):222-226
由国际生物电化学学会主席、意大利物理化学家G.Milazzo教授等合作编著的《标准电极电位表》(Tables of Standard Electrode Potentials)是一部有关标准电极电位的大型手册。1978年在美国出版,1991年我国出版了它的中文编译本,是一本编辑时受到有关专家高度重视、出版后流传广泛而且在国际及中国读者中均很有影响的书藉。遗憾的是,笔者发现其中有很多数据是错误的。为了引起大家注意,本文将已查出的错误、导致错误的原因及订正后的数值逐一列出,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