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邓小平理论的核心内容即"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对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三个基本层次及其辩证关系的概括和反映."一个中心"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反映的是生产力对社会生活的决定作用及其发展的必然要求;"四项基本原则"是对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和领导力量四个基本方面本质属性的概括,是我们的"立国之本";而改革则是对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之间辩证关系的调整和处理,是我们的"强国之路".  相似文献   

2.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这是在提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什么的命题之前应当确立的理论前提;把存在的旧社会的残余和新制度的不完善因素,以及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会随社会的发展出现相对落后的因素等,作为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存在矛盾并成为社会基本矛盾的原因,是对矛盾极其狭隘的理解,并混淆了社会主义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具体矛盾与社会基本矛盾的区别,把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看作是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自身的完善加以解决的,则否定了共产主义代替社会主义的必要性和必然性。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认为社会形态的内部结构一般可分为三个最基本的层次,即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其中,生产关系是中心环节。它一方面与生产力构成一对基本矛盾,另一方面又作为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构成一对基本矛盾。这两对基本矛盾组成了一个完整统一的社会形态。在社会形态中,不仅具有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对立统一,而且具有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对立统一,而这后一个对立统一更加重要。因为生产关系与生产力构成的生产方式决定  相似文献   

4.
社会是一个由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等多种要素构成的极其复杂的有机体,我们应该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角度来看待社会主义社会。从生产力角度看,社会主义社会是一种价值取向;从生产关系角度,社会主义社会是一种社会制度。社会主义社会应该是一个更高的效率和更大的公平的统一、更加注重公平、更加和谐的社会。  相似文献   

5.
邓小平新时期经济思想内容极其丰富,其基本内容可概括为以下五个方面:“社会主义本质”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论;“经济建设中心”论;“全面开放”论。邓小平新时期经济思想回答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的原则问题,解决了多年没有解决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6.
在落后国家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是一个巨大的历史跨越,因而也留下了巨大的历史空白,中国共产党人汲取了历史经验和教训之后,在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探索方面已经实现了两次飞跃,第一次飞跃是确立生产力的基础地位,即中心工作向经济建设的转移;第二次是调整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即实行改革开放.第三次飞跃是调整上层建筑以适合经济基础的状况,并且发挥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这就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形成的历史背景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社会基本矛盾的学说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也是我党领导革命和建设的根本理论。早在三十多年前,毛泽东同志总结我国长期实践经验,把马克思、思格斯关于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矛盾运动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思想概括为社会基本矛盾的学说,并且指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它们具有同旧社会的基本矛盾根本不同的性质和情况,它们之间是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矛盾的性质是非对抗性的,可以经  相似文献   

8.
邓小平经济哲学思想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毛泽东经济哲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邓小平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的生产力理论,提出并充分论证了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首要任务和本质特征;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的社会基本矛盾的思想.提出了不同于毛泽东用不断提高生产关系的公有化程度和不断变革上层建筑的方式来推动经济发展的方法,强调改革是经济发展的动力;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关于发展商品生产,利用价值规律的思想.创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相似文献   

9.
生产力标准作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基础,它的基本含义是指要把发展生产力作为我们全部工作的中心,要以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当作我们考虑一切问题的出发点和检验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当前深入开展生产力标准的讨论,对于恢复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以及上层建筑的唯物史观一元论的权威,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具有重大的思想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在前段时间关于生产力标准问题的讨论中,歧见颇多。分歧的焦点在于,究竟是一个标准还是多个标准?有一种观点认为,只讲生产力标准,不讲其它标准(如生产关系、政治思  相似文献   

10.
邓小平同志提出的“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具有重要意义。要加快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就应通过改革进一步解放生产力。首先,要进一步启动、加速生产力内部的矛盾运动,促进生产力内部矛盾向有利于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的方向转化。其次,调节生产力发展的外部因素和条件。由于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对生产力具有直接和间接的反作用,因此要巩固、发挥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部分,克服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桎梏,其中,人的思想观念的转变,坚持辩证的思维方法,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1.
教育功能体现为育化和重塑人。再不同的历史时期,这一功能的作用效果各不相同;原始社会的教育功能偏重作用于生产力方面;而在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教育功能侧重在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方面起作用;及至现代社会则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诸方面均起作用,从而推动了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  相似文献   

12.
毛泽东同志在《矛盾论》中,论述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实践和理论关系中的“两种承认”说的原理,既承认生产力、经济基础、实践一般地表现为主要的决定的作用,又承认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理论在一定条件下,转过来表现其为主要的决定的作用。我们认为这个原理是正确的、科学的。下面从经济和政治的关系,来谈谈我们的见解。一“两个承认”说是符合唯物论的  相似文献   

13.
毛泽东作为我党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自建国以来.他是通过社会主义上层建筑的反作用和建立新的生产关系来解放、发展社会生产力。本分别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各个不同时期(特别是十年“革”)的对比,来阐述毛泽东解放、发展社会生产力思想的具体内涵。  相似文献   

14.
深化农村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归根到底,就是调整一切束缚农业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及其上层建筑,建立和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管理新体制.要实现深层次改革应有的成效,就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5.
本文认为,传统的对社会形态的划分,过分强调了生产关系因素而忽视了生产力因素。因此,本文强调划分社会形态应注意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两个方面。文章还试图揭示社会上义必然实现的生产力根源,阐述社会主义变成现实的两个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6.
深化农村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归根到底,就是调整一切束缚农业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及其上层建筑,建立和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管理新体制.要实现深层次改革应有的成效,就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7.
毛泽东作为我党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自建国以来,他是通过社会主义上层建筑的反作用和建立新的生产关系来解放、发展社会生产力。本文分别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各个不同时期(特别是十年“文革”)的对比,来阐述毛泽东解放、发展社会生产力思想的具体内涵。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这是我们党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经验的科学总结,是科学发展观内涵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今后一个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指导思想,对当前燃煤发电厂节能减排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哈贝马斯用劳动和交往行为、系统和生活世界取代了马克思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作为社会发展的两对基本矛盾;用道德实践意识取代了马克思提出的生产方式作为决定社会进化的主要动力和划分社会发展阶段的主要标准。哈贝马斯在对马克思思想的理解上有失偏颇,他对历史唯物主义的重建实质上就是要用交往行为理论取代马克思建筑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辩证关系基础之上的社会发展理论。  相似文献   

20.
生产力要求的唯一性与生产关系形式构建的多样性之间的矛盾,构成了生产力决定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的辩证关系的基本特征。这一基本特征的形成来自于生产关系不仅具有客观性,同时也具观性。而任何一个社会的经济基础只能以经济制度作为存在形式,因此这也是经济制度先天具备的辩证特性。并且这种适应了生产力需要的经济制度只能借助政权的力量形成,从而不可避免地具有本来意义的政治形式。但并不能因此就得出上层建筑决定经济基础的错误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