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以东山湾为例,采用平面二维数学模型,从潮流、纳潮量和水交换3个方面探讨湾内围填海对东山湾水动力环境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填海面积的增加,影响范围及程度不断增大;湾口海域对填海区位置及填海范围的响应较为敏感,当填海范围扩大到湾口海域后,纳潮量减少10%以上,大潮平均水交换率均减小8.82%,小潮平均水交换率减小13.33%,易影响湾内的污染物扩散能力,从而引发水质和生态问题.  相似文献   

2.
以2005-2019年秋季在日照岚山港附近海域6次浮游动物的调查资料为基础,结合该海域同期悬浮物监测结果,分析其浮游动物种类结构组成、种类数量、丰度、生物量以及香浓-威纳指数的变化,并初步探讨日照岚山港围填海工程对邻近海域浮游动物群落的影响。结果表明:2005-2019年日照岚山港附近海域秋季浮游动物种类组成比例和其他各项指数在一定范围内波动,其中,种类数和丰度呈先升高后降低再升高的趋势,生物量和多样性指数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浮游动物优势类群比例、种类数量和丰度与围填海工程进展存在一定的响应关系,生物量和香浓-威纳指数与围填海工程进展关系不明显。日照岚山港围填海工程会造成附近海域浮游动物优势类群改变,种类数量和丰度减少,围填海停止后优势类群、种类数量和丰度均有所恢复。  相似文献   

3.
摘 要:通过对湛江湾不同时期的海底地形图进行对比,发现近年来湛江湾外航道南北二侧的拦门沙体积在不断缩小,地貌形态由丘陵状逐渐向梳状地貌演变,其中航道南侧等深线一直向东海岛岸线逼近,岸线侵蚀严重。文章对导致这一变化的成因进行了系统全面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由于湛江湾内近年来大规模的围填海工程改变了整个湛江湾的纳潮量、泥沙来源、悬沙含量和潮流特征,使得原本处于平衡状态的湾外浅滩发生冲淤变化。  相似文献   

4.
陈宪云  何小英 《广西科学》2014,21(4):365-369
【目的】研究防城港东湾水交换改变状况,分析其变化的原因,并探讨造成的影响。【方法】采用传统方法计算防城港东湾2008年和2012年的纳潮量。【结果】2008年防城港东湾纳潮量为1.8443×108 m3,2012年纳潮量为1.7436×108 m3,仅4年时间防城港东湾纳潮减少量占总纳潮量的5.5%。纳潮量减少后海水交换能力明显减弱。【结论】港口码头工程填海和岸线及滩涂资源的大量利用减少了湾内海域空间面积,造成海水交换能力减弱,使湾内海洋生态环境出现退化现象。  相似文献   

5.
江苏省围填海综合效益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规模围填海给土地紧缺的沿海地区带来社会、经济效益的同时,也给海洋生态环境带来负面效应.综合考虑围海造地对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三方面的影响,运用比率分析法、市场价值法、成果参照法等,对江苏省4个典型的围填海工程进行了综合效益评价.江苏省围填海工程现有效益在1.03×105~3.00×106万元,约121.3~2 072.0万元/hm2(不考虑生态服务价值损失费用).如考虑围填海造成的海洋生态服务功能价值损失,则江苏省围填海工程综合效益在3.33×104~2.86×106万元,约26.3~1 978.3万元/hm2.其中城镇建设项目的围填海效益明显高于工业建设项目.鉴于目前围填海活动存在盲目围填海造城、围而不建等现象,建议通过征收生态服务价值损失费和提高城镇建设类填海项目的海域使用金征收标准来调控围填海建设,在保障沿海围填海建设需求的同时,减少和避免盲目圈海.  相似文献   

6.
围填海主要是指通过人为的修建堤坝,填埋土石方等工程来将近陆域的天然海域变为陆地,从而拓展陆域的生存空间和生产空间的一种人类活动。选择连云港连岛及其周边为实验区域,利用1985年与2017年的Landsat影像,运用ENVI 5.1遥感软件,得出连云港市连岛地区32年间围填海面积的变化图。研究表明:基于经济发展以及人文因素的需求,连岛进行了大面积的围填海。  相似文献   

7.
泥沙数学模型在围填海工程促淤效果预报中的适用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长江口为例,通过与已建典型围填海工程实际促淤效果的对比分析,以及对长江口近期围填海工程促淤效果预报的合理性分析,研究泥沙数学模型在围填海工程促淤效果预报中的适用性。分析结果表明,所建泥沙数学模型计算的平面淤积形态、断面淤积形态、促淤区淤积量均与实际情况吻合较好,在近期围填海工程中的促淤效果预报较合理,表明该泥沙数学模型适用于长江口围填海工程促淤效果预报。  相似文献   

8.
围填海作为解决土地资源短缺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在带来巨大社会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对海洋生态环境造成影响。该文以湄洲湾港东吴港区东吴作业区西6#、西7#泊位填海工程为例,对其建设可能造成的海洋生物量损失进行估算,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生态补偿方案,以期为其它类似的围填海工程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归纳总结了滨海湿地的主要生态服务功能,据此建立围填海湿地生态服务功能价值损失的评估方法,并以江苏海门市滨海新区围填海工程为例,利用市场价值法、影子工程法、成本替代法、成果参照法等计算方法,计算出海门滨海新区围填海造成的生态服务功能价值损失值为2 878.3万元/年,单位面积损失为1.87万元/hm~2·年.本研究为计算同类海域围填海生态损失提供参考,计算出的围填海生态服务价值损失可为分析围填海工程综合损益提供依据,为围填海形成后的生态恢复与补偿经费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目的】钦州港作为广西重要的港口,港口快速发展的同时带来污染物排放量的不断增加。为保证钦州湾海洋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深入分析钦州湾的水交换与污染物输运特征。【方法】基于2010年秋季钦州湾的调查结果,应用ECOMSED模型构建了钦州湾三维潮流与污染物(以COD为例)输运模型。潮流模型的调和常数来自俄勒冈大学的中国海潮汐模型,污染物输运模型的开边界与初始值来自于调查结果。【结果】模型结果与海流调查结果吻合较好。钦州湾平均涨潮时与平均落潮时分别为11.4h与8.7h,对应落潮流大于涨潮流;平均潮差为2.8m,最大潮差4.25m,平均纳潮量约为10.8×108 m3;钦州湾的水体交换半周期为7d,而水体交换80%的时间约为28d;钦州湾COD浓度越往北越大,越靠近湾外越小,COD逐时浓度最大值约为1.27mg·L-1;钦州湾保税港区围填海后金鼓江北端和西侧的COD浓度分别上升约20%和10%。【结论】广西钦州湾保税港区的围填海工程对金鼓江的污染物浓度分布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1.
牙韩争  许尤厚  李谊纯  董德信 《广西科学》2017,24(3):311-315,322
【目的】分析岸线变化对钦州湾水动力环境的影响,为钦州湾海岸线开发、海洋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结合2004年及2012年海图、卫星影像资料等资料,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对钦州湾2004年—2012年间岸线变化造成潮流、纳潮量、水交换能力的变化进行计算。【结果】岸线变化后,三墩公路顶端附近海域流速增大0.2m/s,犀牛脚附近下降0.1m/s,三墩公路两侧涨潮时潮流流向由东南向变为西南向和正北向;大、小潮期间,海域纳潮量分别下降-1.50×10~8 m~3和-0.29×10~8 m~3,下降幅度分别约为总量的10.3%和10.9%;水体半交换时间由27d延长至28d。【结论】岸线变化对钦州湾水动力环境有一定的影响,岸线开发利用应充分考虑岸线变化对海洋环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为解决工程海域潮位、潮流资料不足给海洋工程设计和数学模型建立带来的不确定性,根据单测站潮位潮流的自相关性、对应测站潮位或潮流以及潮位与潮流之间的互相关性,建立基于数据驱动模型人工神经网络的单测站潮位、潮流(流速、流向)预测模型;多测站潮位、潮流对应预测模型;潮位与潮流对应预测模型.以复杂海况下的实测潮位、潮流资料进行模型验证,重现了潮位、潮流自身及相互之间的非线性映射关系.模型预测结果与现场实测数据的比较及其误差分析表明,该模型具有结构简单、精度高的优点,适用于解决工程实际问题.  相似文献   

13.
采用海岸工程水动力学数学模型,用水平方向上的曲线正交坐标与垂直方向上的Sigma坐标相结合的方法,对黄茅海海域潮流场进行了计算;计算结果与实测结果比较表明:模型能较好地复演黄茅海潮流场,可以用于工程实际中的沿岸及河口湾潮流场问题的计算。  相似文献   

14.
钦州湾潮流模拟及其纳潮量和水交换周期计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蒋磊明  陈波  邱绍芳  韩姝怡 《广西科学》2009,16(2):193-195,199
根据FVCOM模式的模拟结果和2006年至2008年间对钦州湾海流的观测资料,分析钦州湾的潮流特征,并计算该湾在平均海平面的纳潮量和大、小潮的水交换半更换周期。结果表明,该湾潮差很大,潮流主要为往复流,平均潮差纳潮量为7.55×10^8m^3,大、小潮水交换的半更换周期分别为1.70个周期和4.53个周期。  相似文献   

15.
浅海是潮运动占优的海域,潮汐、潮流对物质输运和水交换有重要影响.采用非结构有限体积近岸海洋模型(FVCOM)模拟渤海湾的三维潮汐潮流分布和变化规律,非结构网格能真实地拟合岸线,刻画出渤海湾的复杂岸线,能够较好地计算出渤海湾的潮汐潮流的时空分布特点,与实测值吻合较好.模拟的M,分潮振幅的平均方差为7.33cm,迟角的平均方差为11.53°.在渤海湾,M2分潮的最大振幅为120cm,湾内的迟角差为70°;渤海湾湾中潮余流较弱,流速在0—0.6cm/s.渤海湾是潮流较强的区域,海区的最大可能潮流流速超过100cm/s.  相似文献   

16.
为进一步研究雷州半岛东部近岸海域的潮流分布规律,采用准调和分析的方法,对2012年8—9月雷州半岛东部海域海洋观测获取的潮流数据进行分析,探讨该海域的潮流性质、实测潮流统计特征、潮流运动形式、最大可能潮流流速和余流的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雷州半岛东部海域为不规则全日潮流,涨潮段流速大于落潮段流速,最大流速基本都出现在表层。近岸浅水测站涨、落潮流平均流向基本沿海岸线方向,呈往复流,深水测站基本呈旋转流,区域性变化显著。潮流的可能最大流速出现在C9测站的表层,余流主要受风况、地形因素影响,强度较小,一般在10 cm/s以下。本研究结果可为雷州半岛东部海域的数值模型验证和工程应用研究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7.
采用非结构有限体积近岸海洋模型(finite volume coastal ocean model,FVCOM),对渤海潮波系统进行1年的数值模拟.分析了不同底摩擦系数对渤海潮波系统数值模拟的影响,并选取潮波系统误差较小的结果,进行15天、1月和1年的调和分析,以比较不同调和分析时间对结果准确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模拟结果与实测调和常数分布有较好的一致性;开边界条件一定,当底摩擦增大时整体海域振幅值相对减小,无潮点也向潮波传入方向左偏;底摩擦系数为0.002时潮波系统整体模拟结果较好;调和分析的时间不宜少于1月.  相似文献   

18.
李智航  孙璐  陈洁 《广西科学》2021,28(2):174-180
为了解广东靖海湾潮流、余流特征,采用准调和分析方法对2015年4月靖海湾大潮期实测海流数据资料进行分析,计算得到潮流性质、各分潮潮流特征和余流特征,并预测最大可能海流流速.结果表明:靖海湾以不正规半日潮流为主,潮流运动方式以带旋转的往复流为主,往复流的流向为NE-SW向,旋转流的旋转方向为顺时针;各分潮传播方向一致,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潮流不对称现象是潮波运动的基本特征之一,潮流不对称的量化及适用性是近海潮波动力学的重要研究内容。采用涠洲岛附近海域1988年10月6日~1989年3月9日实测的分层(10m、20m和30m)潮流数据对涠洲岛附近海域的潮流不对称现象进行研究。【方法】首先对实测资料进行调和分析得出余流及35个分潮,进而基于调和分析结果利用潮流不对称偏度判别法对实测潮流数据的潮流不对称进行计算。【结果】研究认为,在u方向(W-E),虽然垂向上流速大小有变化,但均为正向不对称,且其不对称程度基本相同。在v方向(N-S),10m层和20m层流速均为负向不对称,30m层呈正向不对称,三者在量值上由上层向下逐渐增大。在各层次各方向上,对潮流不对称贡献最大组合的均为余流及余流与分潮的相互作用,O1、M2和MO3分潮的相互作用以及K1、M2和MK3分潮的相互作用对潮流不对称的贡献亦不能忽略,其量值能达到甚至超过O1、K1、M2的贡献。潮波进入浅水发生变形,导致潮流不对称的影响因素在浅水和深水海域不同。【结论】涠洲岛附近海域潮流不对称具有明显的垂向变化,10m、20m层与30m呈现不同的不对称特征。潮流不对称偏度判别法在较深水海域同样具有适用性。  相似文献   

20.
非结构网格海洋模式在洞头人工渔礁区选址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一种非结构网格海洋模式(FVCOM)建立了洞头列岛及其临近海域的水动力数值模式,水平方向三角网格的采用使模型对大陆海洋线以及岛礁边界的拟合达到了很高精度.经流速、流向和潮位验证后,精度良好的模型被用于人工渔礁区选址的研究.以大潮底层最大流速和大潮底层平均流速为主要判别指标,结合海域地形和水深分布,选定了底层最大流速小于0.6 m/s、平均流速小于0.4 m/s的海域为适宜人工渔礁建设的礁区范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