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中国古代画论是传统文化大背景下发展的产物,现代的研究应从艺术功用、艺术思维、艺术创作中的物我关系、中国画艺术的传承与创新关系四个主要方面找出其与传统文化的契合点,才能从深层次发掘中国式的绘画艺术创作中主体的能动性和在其发展中的轨迹.阐发在这些艺术领域里创造主体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戴灿 《长沙大学学报》2009,23(1):117-118
清代画家、画论家石涛在其画论中多次运用“化”来探讨相关问题,“化”展示了石涛画论美学的特殊魅力。在石涛的画论中,“化”有体验、融化、化境三意,它还是石涛整个美学思想的一条贯穿线,揭示了一个由无法——有法——无法的三段式意义,表达了石涛对绘画理论与实践的独特阐释。  相似文献   

3.
满红  陆兴海 《科技资讯》2006,(8):131-133
1.演奏艺术美学思维的逻辑起点 演奏艺术美学属音乐艺术美学的一个分支。在古代,美学从属于哲学,只是到了近代,美学才从哲学中相对独立出来,但它仍然具有浓重的哲学母体的抽象思辨特征。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素有“诗画内源”和“诗画一律”之说,这种“同源”和“一律”的关系也表现在诗论与画论的文体上。中国古代的诗论与画论,无论是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存在着相通与互渗之处。本文试从文体样式、批评话语以及内在品格三个方面,来讨论中国古代诗论与画论在文体上的相通与互渗之处。  相似文献   

5.
北宋文坛领袖欧阳修关于绘画"画意不画形"的观点,最早推翻中国古代画坛长期流行的韩非观点,深刻反映宋代绘画思潮的重要变化。欧阳修画论针对北宋院体画"专以形似为尚"的时弊,强调传神的重要性,具有贵神韵、重意境、主放逸的美学倾向,对后世画论产生了广泛而深入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宋生贵教授的新著《诗性之魅——艺术美学新论》,在构建艺术美学理论框架时,高度重视传统艺术与美学理论,强调艺术的人文内涵与地域内涵,探讨艺术的审美特质与价值取向,由艺术与人的价值关系出发展开论述,将艺术审美问题与人类生存状况紧密联系起来,提出了当代艺术面临的重大问题,并尝试给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思路,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同时,该书也努力把中国古典美学中诸多仍具生命活力的精彩命题融入进来,增强了理论的涵盖性,从而更好地实现了对艺术的全面把握。  相似文献   

7.
作为一名古代戏剧研究,朱光荣教授在长期研究工作中逐渐形成“一个独特的理论系统”。其理论全方位、多角度论述了古代戏曲艺术发展规律、戏曲创作论、戏曲美学论、戏曲艺术体系论、戏曲风格论、戏曲艺术辩证法、戏曲研究思想方法论等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代哲学与美学的交融是艺术得到飞跃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古代哲学的非专业化队伍也决定了哲学发展的艺术走向。中国哲学的纯粹性和难于解析性强化了哲学的艺术表达方式。从中国艺术‘空’的丰富内涵表现与哲学理念上,阐发传统哲学思想在艺术中的渗透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艺术是“线的艺术”,与西方艺术相比,具有典型的意义。可以说,“线”性特征是中国古代艺术最大的形式特征。“线”在中国古代艺术中具有多重审美特性,本文从情感性、装饰性、时间性、时代性、民族性五个方面对此进行了具体的考察,认为正是这些审美特征使中国古代艺术之“线”成为一种“有意味的形式”。  相似文献   

10.
李丹 《科技信息》2008,(36):226-226
《乐记》、《乐论》是中国传统儒家音乐美学思想的代表作,在中国传统文化对于“礼乐教化”的认识上具有经典意义。《乐记》作为古代音乐理论专著,总结了孔门有关音乐艺术的理论,荀子作《乐论》而形成极完整成熟的儒家音乐思想体系,这两部作为中国古代所留下的经典,在音乐美学方面具有相当高的研究价值。本文试从《乐记》、《乐论》心、物、情的音乐审美、礼乐教化两个方面探索先秦音乐美学思想的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11.
学术界对风水褒贬不一,网络讯息鱼龙混杂,民间风水师故弄玄虚,这些都加重了目前风水研究的难度,若能从文献学的角度入手,再结合道教和美学这两大当今学术界热点,则道教风水美学文献研究或许能成为新的突破点。道教文献中有丰富的风水文献,既有实用价值又有美学价值,从交叉学科和实际应用的角度都有可挖掘的潜能。对道教风水美学文献的梳理是挖掘与弘扬古代环境理论的前提,整理后的道教风水美学文献,可以凭借丰富的美学内涵和生态理念,为完善当今环境美学和生态理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宋代画意论     
宋代是中国诗歌与绘画艺术高度繁盛并交融的时代,"尚意"的美学思潮决定了"意"被奉为诗歌与绘画创作的规范。通过宋代画论中的"画意与画形"、"诗画一律"等重要理论的考察,以期对宋代诗画理论的特点及其美学影响进行深入认识。宋代诗话多处提到"画意不画形",欧阳修、苏轼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同时,以诗句入画也为宋代文人画家所重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成为当时诗画艺术的一种创作追求和审美理想。宋代诗话中揭示出的诗学观念深刻影响和渗透到了绘画当中,从而提升了宋代绘画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3.
近代西方的主体性美学转向对人的美感和审美意识的探究,相比于古代的那种专注于美本质研究的客体性美学,这是一个重大的进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主体性美学在现代遭遇了巨大的理论困境,因为它仍然局限于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式,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自由何以可能"和"审美何以可能"的问题。为了破解这一困局,在现代西方,以伽达默尔等为代表的美学家们对主体性美学展开了激烈的批判。在对解释学对话、视域融合、艺术游戏等一系列概念的阐述中,伽达默尔的解释学转向了一种主体间性的美学思路,实现了从主体性美学向主体间性美学的理论转向。  相似文献   

14.
明清小说评点中频繁出现“点睛”、“画龙点睛”、“传神写照”等画论述语,深受中国古代画论的影响,本文主要梳理明清著名小说评点中的“点睛”等术语的源流,揭示中国古代小说评点的某些特征及其与画论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张爱玲与苏童都是以风格和技巧著称的作家,他们的小说有着颇为神似的艺术风格,现代颓废与中国古典美学巧妙地交融在一起,散发出独特的艺术魅力。文章以现代性理论与古典美学相关理论为基础,结合作家的创作背景,从文本人手,着重分析张爱玲与苏童独特美学风格的来源、构成及艺术感染力,以此为径来探索两位作家在艺术上成功的奥秘。  相似文献   

16.
谢林的美学思想否定共性鲜明的古代艺术,肯定个性突出的近代艺术;将天才创造置于理智直观创造之上,高扬艺术创造的非理性的超验性;贬低哲学,抬高艺术。这些都是浪漫主义基本原理和原则的集中体现。这些原则与现代主义乃至后现代主义是息息相通的。  相似文献   

17.
胡塞尔对西方现代美学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意向性理论与审美对象的存在形态;形式价值论与审美价值论;主体问性理论与审美主客体关系;生活世界理论与艺术的审美功能。考察胡塞尔对现象学美学、存在主义美学、解释学美学的影响,可以见出胡塞尔对当代西方美学的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8.
本众三个方面论述了明代小说典型论取得的成就,即小说人物与现实生活的关系,艺术典型的共性与个性,人物形象的形与神,对明人在小说典型问题上的不同认识进行了细致的分析,了他们对古代小说美学的开创性贡献及对后世的巨大影响,充分评价了明代小说典型论在小说理论发展中外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9.
罗贯中尽艺术表现之能事,在《三国演义》中全力塑造了众多不同类型的典型形象,并由此生动地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悲剧历程。《三国演义》堪称中国古典悲剧的典范,其中所蕴涵的悲剧美学思想,既是中国古代悲剧艺术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对尔后中国悲剧的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0.
古代白话短篇小说的情节具有传奇性的特色。这是传统美学在小说艺术中的一个突出特征。其主要表现是:情节曲折多变;偶然与巧合手法的运用。由于情节曲折离奇,使作品生动、有趣,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