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从符号学的角度———美学符号、身份的确认中体现的符号象征意义及微笑背后的符号象征意义等方面分析达.芬奇的肖像画作品《蒙娜.丽莎》中体现的能指与所指概念意义。  相似文献   

2.
莱奥纳尔多·达·芬奇(Leonardo da Vinci,1452~1519)是文艺复兴盛期最为伟大的艺术家之一,他精力充沛,多才多艺,在众多领域中都堪称领袖,绘画也许是他最不擅长的一项工作,但一幅《蒙娜·丽莎》足以让他名垂画史,《最后的晚餐》更是在基督教艺术中的典范之作。画中描述的是《圣经》中记录的十分重要而又具有戏剧性的事件——基督和他的使徒共进最后的晚餐。画中的人物从左至右分别为:马太、小雅各、安德烈、犹大、彼得、约翰、基督、多马、大雅各、腓力、马可、犹得、西门。人们可以在《新约》的四篇福音中找到相关的描述。这是在15世纪最…  相似文献   

3.
那像迷一般神秘的蒙娜丽莎的微笑,留给世人无限的向往与遐想,她的微笑能随观看者的心情变化而变化,身后的背景或上升或下沉,这都取决于观看者带着什么样的心情,站在什么样的角度来欣赏这幅《蒙娜丽莎》,它能带给观众不同的艺术体验。  相似文献   

4.
视听凤凰     
“凤凰.为了你!这座古城已等待了千年!”这是湖南吉首火车站候车室楼顶刚刚竖起的广告牌。“凤凰”的身影终于矗立在高科技(即火车头)的前沿.可以把她的过去与现在皆遥相呼应.如烛如金地悬挂于蓝天。俨然达·芬奇《蒙那丽莎》向世人敞开永远微笑背后的庄严.甚是沈从文《边城》想造希腊小庙供奉的是人性美的灵光!  相似文献   

5.
《菊》是约翰.斯坦贝克的优秀短篇小说,其主人公爱丽莎就像一朵菊花,而她的生活却像那套上"手套"的手,得不到自由。主要着眼于"手套"的象征意义,力图从象征视角探讨生活在男权社会中渴望自由生活的爱丽莎的心弦是怎样一步步被撩动,她那一"戴"一"摘""手套"的过程又是如何体现她的心灵波动。  相似文献   

6.
思力 《科技潮》2003,(4):30-30
多年以来,科学家们一直认为人类在使用他们右边的大脑来处理情感,甚至杰出的画作《蒙娜丽莎的微笑》也似乎在支持着这个想法:如果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蒙娜丽莎的神秘微笑是在她的左边脸上浮现的,而根据理论,大脑的右半球控制左部身体的行动。这说明,源自大脑右半球的情感导致了左边脸的活动。但是最近的研究却显示出并非如此简单。  相似文献   

7.
正"我不是真正的神秘巨星,我的妈妈才是。她不是傻子,她是一个天才;她不是胆小鬼,她是一个战士;她不是孩子气,她是世上最好的妈妈,她才是真正的神秘巨星。"近期,凭借《摔跤吧!爸爸》火遍全国的印度人阿米尔·汗又带着另一部关于女性权利与梦想的神作《神秘巨星》再一次感动了世界。曾经在《摔跤吧!爸爸》中饰演小吉塔的塞伊拉·沃西再次担任女主  相似文献   

8.
正史密斯不关心艾略特的智力和精神,她只关心她与男人的关系,毕竟哲学与理论很难小说化。美国作家狄妮西亚·史密斯的第四本小说《蜜月》的灵感源于荚国作家乔治·艾略特生活中的一个真实事件。这一事件是这个原名玛丽安·埃文斯的女人一生中最神秘的部分。艾略特与乔治·刘易斯的爱情漫长而幸福,不过从来没有合法化,因为刘易斯无法与他的第一任妻子离婚。  相似文献   

9.
马丽莎 《世界博览》2014,(12):66-69
秘鲁这是怎样一个遥远而又神秘的国度,让我们如此魂牵梦萦、心驰神往?她遥远:从中国到达这里,需要飞行2万公里,包括转机时间需要总共40小时才能抵达!她神秘:盛极一时的印加文明,是如何在几百人的西班牙骑兵面前,瞬间崩溃灰飞烟灭?如此美丽而又神秘的地方,让我们想尽办法去了解她、探索她。  相似文献   

10.
《丽莎的哀怨》是蒋光慈小说中艺术价值较高的一部作品,也是引起广泛争议的一部。在不同时期,对这部小说主人公丽莎的解读也是不同的。根据马斯洛的层次需求理论分析丽莎这一形象,丽莎的悲剧便是丽莎性格与命运的悲剧。  相似文献   

11.
艾利斯·沃克是美国当代杰出的黑人女性作家和文学评论家之一。她因《紫色》一举成名,奠定了在美国文坛的地位。其近作《父亲的微笑之光》通过对西方父权制文化的批判与质疑,对现有“性秩序”的颠覆,又一次阐释了她所倡导的妇女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12.
依迪 《青年科学》2010,(7):41-41
蒙娜丽莎或许有着神秘的微笑。但她(或许说是达芬奇的模特)还有着令人担忧的高胆固醇。她的甘油三酸酯偏离正常水平。  相似文献   

13.
黄晓霞 《科技潮》2000,(2):26-27
一位身材瘦小、身穿藏青色袈裟、脚穿木屐白袜的光头和尚,微笑着走上了清华大学的演讲台。他叫小岛康誉,来自"一休"的故乡。谁会想到,这位貌不惊人的佛教僧侣使丝绸之路上最后一块神秘的古代人类废墟——尼雅古国在沙漠中沉寂两千年后又重现辉煌。尼雅古国,《汉书》上称其为"精绝国",不知何时神秘消失,长眠于沙海之  相似文献   

14.
蒋光慈《丽莎的哀怨》定稿于1929年4月14日,连载于《新流月报》创刊号、第二期和第三期.小说刊出后,立即遭到以“创造社”为主的一批革命文学家的严厉批判.甚至有人要以此对他进行组织处分.1930年“太阳社”的冯宪章在《拓荒者》第一卷第三期发表《〈丽莎的哀怨〉与〈冲出云围的月亮〉》一文,对诸多批评表示了不同意见.而“创造社”的华汉(即阳汉笙)紧接着便在《拓荒者》第一卷第四、五期合刊发表《读了冯宪章的批判以后》,对冯文进行驳斥与批判,说该文是“非马克恩主义的文艺批评与观点”.这以后,《丽莎的哀怨》就似乎被定了性,一直作为否定了的作品出现在中国现代文学史著述中.  相似文献   

15.
歌星之死     
某日早晨,漂亮的歌星丽莎死在自己公寓的房里。最先发现尸体的是她的经纪人,见她房门没让锁,心想她太粗心了,便走进房间里,却不见丽莎人影。只见卫生间的门是从里面栓着的,打不开,门缝底下流出鲜血已经凝固。经纪人大吃一惊,他马上叫来公寓管理员,一起撞开卫生间的门,见丽莎穿着睡衣坐在便池上已经死了,原来她被匕首状的凶器刺中了背部。看起来像是在卧室遭到  相似文献   

16.
《麦田里的守望者》中局外人的形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读过美国当代著名作家杰·戴·塞林格(J·D·Salinger,1919-)的长篇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以下简称《守望者》)的人都不难察觉到小说的主人公霍尔顿·考尔菲尔德与周围世界方柏园凿,他与家庭、学校和社会离心离德,而且不愿在现实社会环境中随波逐流,因此他决心存而避之,自行其道,成为一个游离社会的局外人.在关于局外人的定义问题上,多年米许各作家和评论家众说纷统各执一词.S·E·亨顿在她的《局外人》中将局外人描写为一群无视社会法律,危害社会生活,置身于社会边缘,与社会异道而驰的青少年.在法国作家阿尔贝·加缪…  相似文献   

17.
《科技潮》2011,(12):1-1
难忘那隐藏在西方艺术中最神秘莫测的微笑。关于《蒙娜丽莎》,人们有太多想象的余地,也附会了太多的传说。有人说,这幅画像让你感到不安的是:她那通体闪烁着光辉的灵魂,似乎能够洞察出你的心思;还有人打趣道:达·芬奇笔下微笑的女人,在笑我们费尽心思寻找,是什么引起了她的注意。  相似文献   

18.
祖慰 《世界知识》2010,(12):62-64
在丹妮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刻,丹妮走了,在柴可夫斯基交响乐《悲怆》的乐声中走了,在古诺—巴赫的《圣母颂》中走了,在她自己朗读美国作家的散文声中走了,她微笑着移民到她的天国去了。  相似文献   

19.
嘉莉妹妹全名卡罗琳·米珀,是19世纪美国自然主义作家西奥多·德莱塞的第一部小说《嘉莉妹妹》中的女主人公,她是否如有些人说的“道德观念淡薄,心地冷酷”,“不择手段往上爬”呢?笔者反复阅读原文,发现她并非是这样的一个人,那么她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作者为什么要塑造这样的一个人物呢?  相似文献   

20.
你一定听说过催眠咒语吧!童话故事《睡美人》中,只要巫师一念神秘的催眠咒语,整个王宫包括美丽的公主和她的仆人、卫士以及宠物猫、狗、鸟等都马上进入深深的睡眠之中。电影《哈利·波特》中,也出现了这种威力无比的催眠咒语……如果我告诉你催眠咒语在现实生活中也有应用,你一定会问:"这可能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