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文通过对不同地域不同时期水文化的各种现象进行解析,分析发掘其深层次哲学意蕴,论证了水文化对城市形象的浸润和提升,为美化环境,提升环境品质和滨水城市文化品位,深化城市审美主体与自然景观互动关系提供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由此引发的洪涝灾害问题突出,相关研究需求日趋迫切. 分别从降水时空变异性、下垫面空间变异性、人工基础设施等3个方面,系统阐述变化环境与人类活动共同作用下的城市水文与水动力过程研究进展,总结了已有研究中变化环境与人类活动对城市水文与水动力过程的影响规律,分析了当前研究的挑战与不足,展望了今后的研究方向. 以期为城市水文学与水灾害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城市水资源利用的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水资源的特点和城市的特点着手,用自律节水、雨洪利用和水价问题来解决节约用水的问题.且鉴于水资源总量的限制,还要采取造水策略,以增加城市水资源可持续性.为城市的节约用水和造水提供科学的理论与依据,促进城市健康、可持续的发展,推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相似文献   

4.
“魅力苏州”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快速的经济增长,二是独特的城市环境。“园林苏州”、“水城苏州”,便是苏州两个最为显著的城市标志。 自古苏州就以水城特色闻名于世。千百年来,苏州一直以水而富庶,以水而灵动,以水而美丽,以水而骄傲。可以说,是绵延不息的水成就了名城苏州。 水,是苏州的灵魂。水,是苏州经济社会持续发力的动力源。 珍视水就是正视未来。跨入新世纪,以合理开发、科学利用和保护水资源,提高水的综合利用效益为主要特征的“创建节水型城市”的活动在苏州全面展开。这凝聚了现代苏州人对于“水与城市”关系的新的认识理念。近期,本刊记者就此专门采访了苏州市创建节水型城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苏州市水务局局长黄雪球。  相似文献   

5.
优美的城市环境是现代文明城市的一项重要标志,它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城市及周边地区的水环境。常德市在城市水环境综合治理中,根据“三水”环境特点,以水域水体为核心进行全方位治理与开发,实现防洪、排涝、供水、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居环境质量和美化城市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李波 《太原科技》2003,(6):44-45
简述了城市水需求预测的目的、一般方法及其在城市规划建设中的重要性,通过对太原市城市水需求预测的研究,结合太原市城市现状和未来发展,提出并分析了影响城市水需求预测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对城市与水环境的几点看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的出现,标志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同时由于城市人口密集,人类活动增多,自然环境容易恶化,进而又恶化了水环境,由于水环境污染的加重又严重阻碍着城市约发展与社会与社会的进步。  相似文献   

8.
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应遵循一定的原则,以水环境保护、水资源利用和水资源保护等为基本前提,使城市居民的生产生活与水环境保护之间能够形成良好的平衡关系,进而提升城市居民生活质量,改善城市水环境体系。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应加强对海绵城市理念的应用,在为人们提供舒适环境的同时,还能有效地防治水体污染,降低水资源消耗。海绵城市是指能够充分发挥城市内下垫面自身调节作用,并与周边环境相融合的一种新型城市形态。本文主要结合实际情况,以杭州市27班九年一贯制学校为例,探究城市给排水建设中海绵城市理念的应用,以期能够有效提升给排水建设质量。  相似文献   

9.
杨飞 《山西科技》2012,(6):34-36
城市化是人类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一个国家走向现代化的必然阶段,近数十年来,城市化建设进程加剧,由此出现一系列严重的城市水问题,如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污染、水资源浪费、城市洪涝等。分析了城市化建设带来的水资源问题,探讨了河津市水问题的形成,并提出了解决城市水问题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0.
蒲永生 《科技信息》2012,(24):405-406
供水系统是保障城市生活的重要基础设施,但目前城市的水管网局部水压过低,无法将水直接送达高层用户。在这种情况下,无负压供水二次加压泵站成为高层建筑物和居民住宅区给水的必要设施,发挥着重要作用。鉴于此,本文就新型无负压供水技术及其在城市自来水供水系统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并分析了无负压供水技术的优势与缺点。  相似文献   

11.
徐学 《山西科技》2009,(2):113-114
文章以目前家用太阳能热水器存在的二次污染产生的原因分析入手,从设计、材料、管理多方面提出解决的办法,从而为加速和推广安全有效使用太阳能热水器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2.
虚拟水战略中的蓝水和绿水细分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虚拟水资源中的蓝水和绿水进行细分,在此基础上评价通过实施虚拟水战略节约的能被农牧业生产之外其他社会经济部门利用的水资源量,是在更宽广范围内进行区域水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前提。通过构建蓝水绿水细分模型估算了虚拟水战略中的蓝水资源量和绿水资源量,并以北京市为例开展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北京市主要粮食作物生长消耗的虚拟水中,在考虑土壤水储存和不考虑土壤水储存两种情况下,2007年消耗的蓝水资源量分别为6.21、6.29亿m3,均明显多于同期消耗的绿水资源量;1999年以来基于粮食贸易输入的虚拟水资源量和蓝水资源量迅速增加,其中蓝水输入量最高已达38.80亿m3,而2001—2007年基于口粮贸易的蓝水输入量占相应实体水资源量的比例均高于50%。因此,近年来虚拟水战略在缓解北京市水短缺危机方面已发挥了重要作用,而对虚拟水资源中蓝水和绿水进行细分可为在更宽广范围内进行区域水资源优化配置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水权制度与用水定额交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根据我国城市水资源短缺的现实,研究了水权制度、水权市场的理论依据和用水定额交易的概念以及实施的基本思路,指出实现用水定额交易的关键是政府创造条件以降低交易成本,真正实现市场化流通。  相似文献   

14.
虚拟水、虚拟水贸易与水资源安全新战略   总被引:42,自引:1,他引:42  
本文介绍了虚拟水和虚拟水贸易的科学概念,综述了国际上虚拟水贸易的状况及典型国家和地区虚拟水战略的应用情况,分析了虚拟水概念和虚拟水贸易的实用价值和启示,提出了构筑全球化的我国水资源安全新战略的对策建议。特别指出:若采用虚拟水战略,就完全可以不用建设南水北调西线工程。  相似文献   

15.
跨流域调水及其对陆地水循环及水资源安全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跨流域调水是解决我国区域水资源配置的重要手段与途径,也是21世纪全球水系统计划科学前沿和我国北方水资源安全保障关注的重点问题.本文研讨了与气候变化与跨流域调水联系的陆地水系统概念,分析了与环境变化问题联系的国际发展态势.以跨长江、黄河、海河流域的南水北调中线调水区和北京受水区为典型区域,论述我国南水北调重大调水工程实施对陆地水循环影响及水资源安全保障研究关键科学问题,提出该复杂性问题研究的若干重点、研究途径与方法.  相似文献   

16.
依据咸水湖的成因及工业锅炉通过排污以保持盐平衡的原理,提出了一种将咸水湖大部分水面改造为淡水湖的方案,其关键在于为咸水湖创造一个出口,以排出过多的盐分,从而逐渐淡化咸水湖,最终使其水质达到淡水湖的标准.文中进行了数学推导,提出了分割湖面,闸门开设位置等的原则;并讨论了咸水湖淡化的速度问题给出了湖水含盐量在淡化过程中与时间t及其它相关量的数学模型.本方案不需淡化装置,不耗费能源.  相似文献   

17.
陈强  卢洪刚 《科学技术与工程》2005,5(18):1287-12891293
热水供暖是我国北方地区冬季采暖的一种常用方式,热水供暖系统水力调节的基本方法可分为初调节和运行调节。初调节是对“流量”的调节,运行调节是对“热量”的调节,其目的都是使供热量与用户的热负荷相适应。  相似文献   

18.
针对山西省及太原市目前所存在的水资源危机和水资源的使用现状,分析了在使用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指出只有采取全面节约用水、合理利用水资源和进行生态建设等措施才能保持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广州西村和石门水厂取水口迁址的论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网河区非稳态水量,水质数学模型,对广州西衬和石门两水厂的拟搬迁方案进行了详细的论证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拟迁址处的水质较现水源地的水质明显改善;在控制好未来污染源的条件下,拟迁址处的水质基本可满足水源的要求。  相似文献   

20.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和《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GB/T5750—2006对我校的几种饮用水(特别是教师村)的水质指标进行检测。检测结果表明:1)学校生产的桶装水各项指标均符合要求;2)校园自来水公司正常送水水质符合要求,但教师村水管爆裂修缮后12小时内供水水质色度、浑浊度、铝、铁、硫酸盐及水的总硬度不达标;3)安装净水处理装置对水质理化及毒性指标未见异常,但大肠菌群及菌落总数计数两项微生物指标均显著异常,表明净水处理装置并不一定完全有效,可能造成二次细菌污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