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陈晨 《皖西学院学报》2006,22(3):149-152
中国古代哲学对中国古典园林设计、绘画、书法等艺术体系的确立具有重要引导作用。中国的古代艺术不同于西方艺术,中国艺术极其注重对境界的追求,以“境界”作为审美的最高层次与中国古代宇宙观有极大的关联。从园林看,不论是上古的灵台,秦汉苑囿中的瀛海仙山或是中唐的“壶中天地”,园林实际上都是人们理想中的宇宙的艺术再现而已。当然本文并不是研究古代宇宙观的文章,只是以中唐以后的园林设计所反映的“天人之际”的宇宙观来看待现代室内外空间设计,进而倡导设计者继承古代空间设计传统的精髓  相似文献   

2.
中国传统绘画以自己独具的艺术形式,充满了无究无尽的诗情画意,即有自然造化之精髓,又有情景交融之意境。创造意境,是中国传统绘画的最高境界。然而,绘画的艺术意境就诞生于外师造化,心物交融,重神轻形,虚实相生,画尽意在的审美创造之中。  相似文献   

3.
中国上古先民寻求人与外在世界、祖先的沟通联系,寻求自然和生命的永恒,它标志着价值意识、人文思想和审美意识的发生。以祭祀文化、宇宙时空意识和礼乐合一确立世界意义和价值的根源和维度,从而确立“天人合一”的“人文世界”观念。  相似文献   

4.
石涛在哲学的高度上,赋予“一画”艺术本体论的意义,使之囊括了中国传统哲学中“道”、“气”、“心”等三个重要的本体范畴所蕴含的积极的生命意识和宇宙意识,并在时代精神的感召下,融入了明清之际启蒙主义美学思潮追求个性解放和个性自由的思想,为其理论的建构和变革创新精神奠定了坚实的基石。  相似文献   

5.
老子“象论”与毕达哥拉斯学派“数论”分别构成了中西古典美学的意义之发端。两在思想路向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老子“象论”及其人生论的思想路向启发了中国古典美学中的“意象”本体论和以“境界”为最高审美理想的思想;毕达哥拉斯学派“数论”及其知识论的思想路向启发了西方古典美学中的“形式”本体论和以“真理”为最高审美理想的思想。  相似文献   

6.
中国诗歌创作的主流意识是反映积极的人生理念 ,表现健康的思想情调 ,而诗歌创作在艺术上应力求达到“入神”的最高境界 ,从而使诗歌创作达到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高度完美的统一 ,充分发挥诗歌的教化功能  相似文献   

7.
“境界”说是王国维艺术理论和美学思想的核心,与传统的“意境”理论相比,王国维更重视诗歌客观、真实、自然方面的特征。王国维还提出了关于“境界”说的几对范畴,从微观角度展示了“境界”说深刻而丰富的意蕴。  相似文献   

8.
“境界说”又是新理学的中心思想,是新理学中最有价值的思想之一。冯友兰认为,人生境界有高低之分,觉解多者,其境界高,觉解少者,其境界低。根据人的觉解程度的不同,将人生境界从低到高划分为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天地境界乃是最高的境界。  相似文献   

9.
作为道家思想核心范畴的"道",具有三重意义:一是作为宇宙万物本体的"道";二是表征世界万物生成规律的"道";三是审美意义上的"道".老子的"大象无形"体现了道的这三种精神,并从哲学、美学的层面揭示了文学艺术的审美特征和审美境界应是一种与道相通的虚实相成、超越形迹之美的大美境界.老子的这些文学批评理念对后世文学批评思想的丰富和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自然孕育着人类,而人类也在不断完善自己的同时,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具有民族风格的篆刻艺术就是历史悠久的人类文化遗产之一,也称之为独特的方寸之间的艺术。中国人使用印章约有3千年的历史,它从“信物的凭证”和“权威的象征”发展到篆刻艺术,经历了刻面艺术、印钮雕刻工艺以及印材质料的漫长发展演变过程。如今的篆刻艺术已到了繁盛时期,展现出更臻完美的境界,给人们带来了无穷的艺术享受。大自然是一切文学艺术创作的源泉。历代篆刻家不仅心师造化,更是直接  相似文献   

11.
陈献章以“宇宙”为起点,提出了“天地我立,万化我出,宇宙在我”的关于世界的根本看法和观点,强调心的决定作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以自然为宗”的修养目标或为学宗旨,主张以静求心,强调内省、摆脱经典的束缚、充分发挥自我独立思考与分析的能力。他在静坐与逍遥中形成了其学术思想的基本体系。  相似文献   

12.
“天人合一”作为中华审美文化的灵魂,当它实践于文学艺术,便会滋育一种“宇宙情怀”。从神秘体验中升华出神圣“宇宙情怀”,《红楼梦》与《边城》的景象描写堪称典范,它们分别以精湛的艺术表现诠释了自然“神秘”中的神圣“天人合一”,从而很好地实现了“宇宙情怀”这种文学精神的写作传承。  相似文献   

13.
《庄子》的难解,固然是由于其文字本身的“悬解”和“吊诡”,也多少反映了’传统学术本身的乏力。笔者认为,庄子思想的终极依托是境界形态的本体论,而不是宇宙生成意义上的本源论。庄子认为,世界本真-“道”是遍在而恒定的,俗世的差别和是非缘于人的理智的表象和赋予。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人的理智不断开显、从“无分别”境界-“分别物我”境界-“分别外物”境界-“分别是非”境界不断沉沦的历史。从不辨是非-齐同万物-泯-物我-最后回归“道”则是庄子给人类指点的修养之路。  相似文献   

14.
《庄子》文本对自然的生成过程、空间结构、内在特性及其价值意义等层面都进行过详细探究,形成了一套把自然生成论、自然结构论、社会结构论以及自然价值论等方面有机统一起来的自然观念体系。“自然”在庄子那里并不是指一个自然物或自然物的集合,而是指自然界生成存有的本性,相应地呈现出三个相互关联的特别内涵:“自性”、“独化”和“自由”。自然根源自性,成于独化,自由自在,具有存在的独立性与价值的内在性。自然概念的这一内涵是追求精神自由的庄子哲学的理论基石,同时也为现代生态哲学提供了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5.
陈白沙的“自然之乐”深受周敦颐“孔颜乐处”思想的影响,它们都立足于社会人伦关系之中,并包含了与自然为一体的思想,体现了儒家乐文化形而上的心灵境界学说的本质特征。同时,陈白沙的“自然之乐”也深受道家乐文化“天乐”的影响,包含了“物我两忘、死生齐一”的思想。陈白沙的“自然之乐”是儒、道乐文化的融合与创新,其“主静”的修养方法对人们的心灵境界的提升发挥着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6.
以“仁”为核心的理想人格,既是一种道德人格,又是一种审美人格,而人格美的最高境界是人生的伦理境界与审美境界的完美融合,这种境界就是为理学家们所津津乐道,后建构成一整套理论体系的“孔颜乐处”。“孔颜之乐”是仁与美的结合,是道德与审美的相得益彰,是伦理美的极致。  相似文献   

17.
“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集中体现了王国维“境界”说的思想精华,融合并发展了康德对“优美”和“崇高”这对美学范畴所作出的审美判断和叔本华强调的“盲目的意志冲动”的美学思想;北宋理学和传统诗话为其提供了天人境界的思想和话语质料。  相似文献   

18.
王帆 《科技信息》2011,(29):I0142-I0143
王国维在1908年发表的《人间词话》中提出的境界说是其美学思想的核心部分。王国维的境界说对中国山水画以"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为宗旨,注重形式、体裁、情感、意境的表现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本文试图从两个方面诠解《中庸》首章的“中”“和”之论,一、根据《说文解字》段玉裁注及郭店简书《性自命出》等文的相关材料,可以将《中庸》“中”“和”之说解读为一种性情境界论。二、把《荀子》、《乐记》之“乐和同,礼别异”和“致礼以治躬”、“致乐以治心”的思想,同《中庸》“(情)发而皆中节,谓之和”的主张进行贯释发明,又可以看到,《中庸》作者在前贤以“和(龢)”为美思想的影响下,在性情论中灌注了调谐情感以相融的理念。  相似文献   

20.
书法的化境     
所谓化境,佛经上指可教化的境域“十方国土,是佛化境”。而书艺上则指造诣到精妙的境界,可与造化媲美。它属书法的意境范畴。评书常日佳境、妙境、灵境等,不若吾言“化境”二字更为贴切。化境乃书家风格成熟,美学思想贯穿其中,技进乎道的完美体现。在书艺中能体现出贯穿艺术─—人生─—宇宙的和谐统一的“一画”。石涛的”一画论”对我们有所启发:“一画者,众有之本,万象之报”。“夫一画,含万物于中”。“一画者,字画先有之根本也,字画者,一画后天之经权也。”[1]化境是书家超越自我、人书俱老的完美体会。评判一个书家是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