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文运用热力学方法在理论上研究了甲烷、水蒸气、二氧化碳和氧气转化制甲醇合成气(氢碳比R=2)反应的特性。计算了体系中存在的反应在不同温度下的平衡常数。研究了不同含量二氧化碳、氧、水蒸气对CH4转化率、反应的平衡组成以及对合成气氢碳比(R)的影响。通过热力学计算,发现适合于制甲醇合成气反应原料的最佳含量(甲烷为1mol);氧为0.3mol;二氧化碳为0.1mol;水蒸气为0.7 ̄1.1mol最佳操作  相似文献   

2.
本文运用热力学方法在理论上计算了甲烷、二氧化碳、氧气和水蒸气转化制甲醇合成气在 7.07×10~5 ~10.1×10~5Pa下进行时产物的平衡分布和合成气的碳氢比(R),确定该体系的最佳反应温度为850~950℃,并计算了在此温度范围内, 7. 07× 10~5~ 10.1×10~5Pa下原料气的最佳进料比.  相似文献   

3.
本文运用热力学方法在理论上计算了甲烷、二氧化碳、氧气和水蒸气转化制甲醇合成气在7.07*10^5-10.1*10^5Pa下进行时产物的平衡分布和合成气的碳氢化,确定了该体系的最佳反应温度为850-950℃,并计算 在此温度范围内,7.07*10^5-10.1*10^5Pa下原料气的最佳进料比。  相似文献   

4.
采用连续脉冲微反应技术研究了Ni/Al2O3催化剂甲烷二氧化碳转化制合成气的反应机理。指出甲烷二氧化碳反应首先是甲烷逐步脱氢至碳并生成吸附态氢原子,氢原子结合成氢分子从催化剂表面解吸;然后二氧化碳消炭生成吸附态的CO(ad),CO(ad)从催化剂表面解吸成为气态CO,其中未及时消除的碳失活并覆盖在催化剂表面上。结果表明CH4CH3+H是反应的控速步骤。  相似文献   

5.
天然气二氧化碳转化制合成气的研究:Ⅸ.反应机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连续脉冲微反应技术研究了Ni/Al2O3催化剂甲烷二氧化碳转化制合成气的反应机机理。指出甲烷二烷二氧化碳反应首先是甲烷逐步脱氢至碳并生成吸附态氢原子,氢原子结合成氢分子从催化剂表面解吸;然后二氧化碳消炭生成吸附态的CO,CO从催化剂表面解吸成为气态CO,其中未及时消除的碳失活并覆盖在催化剂表面上。  相似文献   

6.
探讨TC301/γ-Al2O3和C207/γ-Al2O3双功能催化剂上合成气一步法制取二甲醚的反应,考察了催化剂浓度、原料气氢碳比和搅拌转速对一氧化碳转化率和二甲醚收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浆态床反应器内,催化剂C301的催化效果优于C207,且催化剂最佳浓度为7.27%;在300r/min搅拌转速下,外扩散阻力的影响基本可以消除;当原料气氢碳比为1.0时,二甲醚收率最大,进而提出利用富碳合成气生产二甲醚是缓解能源问题和减少能源污染的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7.
采用绞状缠绕式的热电偶计工作在打火功率以下时,测量了不同反应压强下的微波等离子体空间温度.采用HFSS软件计算了不同压强下反应管中的场强分布,研究了压强、功率、等离子体空间温度和场强分布对乙炔收率的影响.在此实验中得到一个最佳状态:反应压强为4.655×10^3Pa,反应管内中心区域场强为1887.9V/m,等离子体吸收功率为40W,等离子体中心区域的空间温度为1194K,此条件下甲烷转化率为91.7%,生成乙炔的选择性为100%.与传统的化学热力学理论分析结果进行对比,发现在微波等离子体条件下,甲烷偶联制乙炔的反应温度大大降低且乙炔收率大大提高,这是由于非膨胀功引起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采用溶胶-凝胶方法和沉淀法制备了纳米级和大颗粒钙钛矿型复合氧化物LaMnO3+λ,并对其催化甲烷完全氧化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纳米样品显示了优异的催化活性,可以大幅度降低反应温度.XPS,TPR和非计量氧化学分析结果表明,纳米氧化物含有较多的Mn(4-σ)+离子,其邻近晶格氧可能导致甲烷完全氧化;甲烷在LaMnO3+λ低温区的活化中心可能为Mn(4-σ)+-O2-  相似文献   

9.
本文制备了以Ni为活性组分六铝酸盐复合金属氧化物BaNiAl11O19-δ催化剂,考察了该催化剂化甲烷二氧化碳重整制合成气反应的催化性能,结果表明,这种把过渡金属活性组分Ni镶嵌在晶体的晶格中形成的高温稳定的复合金属物催化剂,催化性能稳定,活性高,750℃反应条件下2h反应物CH4和CO2转化率分别为92.70%和93.14%,合成气H2和CO收率分别达91.94%和92.92%。  相似文献   

10.
基于HCl-KCl缓冲溶液和100℃反应20min条件下,氯酸钾能氧化苯肼(R1)生成氯化重氮离子,进而与1,2-二羟基萘-3,6-二磺酸(R2)作用生成红色偶氮化合物的反应,而红色偶氮化合物在滤纸基质上发射强而稳定的固体基质室温燐光(RTP),Se(Ⅳ)可催化氯酸钾氧化R1与R2之间的反应,结果导致RTP急剧增强,从而建立了催化氯酸钾氧化R1-R2体系固体基质室温燐光法(SSR TP)测定痕量硒的新方法.在最佳条件下,Se(Ⅳ)的量为1.60~320 fg/斑(浓度范围0.0040-0.80ng/mL,0.40μL点样量)与发射光强度的△Ip值成线性关系,工作曲线的回归方程△Ip=13.12+0.4839m Se(Ⅳ)(fg/斑),n=6,相关系数r=0.9991,检出限为0.28fg/斑(对应浓度为7.0×10^-13gSe(Ⅳ)/mL(n=11)。对0.0040和0.80ng/mL Se(Ⅳ)分别进行11次的测定,其RSD为2.8%与3.5%.该方法重现性好、灵敏、准确,用于蛋黄与枸杞子中硒含量的测定,结果满意.同时讨论了催化SSRTP机理.  相似文献   

11.
采用滴涂法制备了分子筛修饰玻碳电极(SBA-15/GCE),然后采用滴涂法将血红蛋白(Hb)修饰到SBA-15/GCE表面构建了一种新型的生物传感器(Hb/SBA-15/GCE).采用循环伏安法和电化学阻抗法对电极层层组装过程进行了表征.红外光谱实验表明Hb在薄膜内保持了其原始构象.电化学实验表明Hb在SBA-15/GCE表面能进行有效和稳定的直接电子转移反应.将该修饰电极应用于H202检测,表出较好的电催化性能,催化电流(Ipc)与H2O2浓度在4.0×10-6mol L-1-3.4×10-5mol L-1之间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根据三倍信噪比计算得检测限为2.3×10-6mol L-1,表观米氏常数(KMapp)为8.7x×10-6mol L-1.  相似文献   

12.
以壳聚糖(CS)和CuSO4为原料制备了CS—Cu(Ⅱ)催化剂,利用XRD、红外光谱等方法对催化剂的结构特征进行分析,并研究了该催化剂催化分解H2O2的催化性能,探讨了催化剂用量、反应温度、H2O2浓度、pH值、反应时间等反应参数对催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最佳的反应条件是,温度为45℃,pH值=4,H2O2浓度为0.15mol/L,催化剂的用量为0.6g,4h内H2O2分解可达到90%.  相似文献   

13.
研究合成了3种新的Schiff碱配合物:双安息香缩乙二胺(H2L1)合Co(Ⅱ)、Fe(Ⅱ)和Ni(Ⅱ).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摩尔电导和磁矩测定方法对配合物予以表征用常规气体吸收容量测量装置测得配合物在DMF溶剂中不同温度下的饱和吸氧量,并研究了配合物氧合反应的热力学.  相似文献   

14.
六铝酸盐CaNiAl11O19—δ的合成及催化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高温焙烧硝酸盐分解法,以Ni为活性组分制备磁铅石型六铝酸盐复合氧化物CaNiAl11O19-δ催化剂,并用XRD,XPS,TPR和TGA等对催化剂的结构和性质进行考察,结果表明,六铝酸盐CaNiAl11O19-δ对二氧化碳重整甲烷制合成气反应具有较高的催化活性和稳定性,在780℃连续反应18h,CH4和CO2转化率分别保持在93.4%和91.2%以上,催化剂积炭量仅为1.618%,没有发现高温  相似文献   

15.
众所周知,氧化还原反应是化学反应中一类常见且又重要的反应.而有机氧化还原反应配平是对研究和定量计算有机反应有着重大的作用.一般来说,有机化学中的氧化反应是指有机物脱氢或得氧的过程;还原反应是指加氢失氧的过程.然而有些有机反应的氧化还原反应并不涉及氢氧得失,所以,必须从本质上认识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氧化还原反应实际上是一个电子得失(或称电子转移)的过程.由于有机的价键一般是共价型,因此这种电子得失相对于有机物讲只是部分得失,表现就是化合物中某元素的氧化数反应前后发生的变化.例R—CH_3反应转变为RCH_2OH,由于氧的电负性比氢大,因此烷烃转变为醇是碳的价电子向氧转移的过程,结果反应前后碳的氧化数也发生了变化.  相似文献   

16.
环氧大豆油生产工艺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大豆油、冰醋酸与双氧水为原料加入EDTA或尿素作稳定剂,用浓硫酸作催化剂,经碱洗、水洗、减压蒸馏后制得环氧值大于7.0的高质量产品,同时通过L9(3^4)正交实验对反应的工艺条件进行研究,在反应温度60℃条件下确定最佳工艺条件是大豆油:双氧水:冰醋酸:EDTA:30:7:27:0.15;大豆油:双氧水:冰醋酸:尿素=30:7:27:0.20.最佳反应时间均为3h.  相似文献   

17.
CH4-CO2反应的催化反应动力学研究——反应级数的确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Ni/α-Al2O3和工业HSD-2型催化剂对甲烷--二氧化碳重整反应进行了动力学研究,结果表明反应中CO的速率方程为:Rco=κPCH4Pco2(CO2的分太范围:12.5-30kPa;温度范围:1123-1173K)和Rco=κPCH4(CO2的分压范围:30-45kPa;温度范围:1123-1173K),同时测定了不同温度下反应的速率常数。  相似文献   

18.
L 薄荷基氯甲烷的合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L-薄荷醇出发经过氯代反应、羧酸化反应、还原反应、氯代反应合成了立体构型保持的L-薄荷基氯甲烷.同时,对各步反应的实验条件进行了优化,找到了较好的合成条件,并用1H NMR和13C NMR对各步产物进行了表征.合成薄荷基氯甲烷较好的条件是:在-78 ℃和搅拌下往薄荷基氯化镁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得到薄荷基甲酸;采用氢化铝锂作还原剂,将所得的薄荷基甲酸在无水四氢呋喃中回流还原1 h,得到薄荷基甲醇;利用所得的薄荷基甲醇制成二甲基甲酰胺溶液,该溶液在35 ℃下与1.5倍的二氯亚砜反应,并在反应过程中用水泵减压抽出生成的氯化氢,最后得到薄荷基氯甲烷.以薄荷基氯计算,薄荷基氯甲烷的总产率为25.2%.  相似文献   

19.
为了实现废旧聚氯乙烯(PVC)电线的绿色综合回收,揭示PVC绝缘材料的热解转化机制,采用热重分析(TG)法研究了PVC电线绝缘材料在氮气氛围下的热解行为,并用Ozawa-Flynn-Wall(OFW)法计算了废旧PVC电线绝缘材料的热解动力学参数,采用自行搭建的热解设备对废旧PVC电线进行热解试验,并分析了热解油、热解气和热解渣的成分。试验结果表明,废旧PVC电线绝缘材料的热解过程可分为3个阶段:阶段Ⅰ(α<0.7),此时反应的活化能为E<145.48 kJ/mol;阶段Ⅱ(0.7<α<0.8),此时反应的活化能为133.79 kJ/mol相似文献   

20.
化学动力学与化学热力学是相辅相成的,动力学的研究必须从热力学的结果(肯定反应有可能发生)为前提条件,而热力学只有与动力学相结合才能全面解决化学反应的实际问题。我们用以控制化学过程的方法主要是改变(1)温度;(2)压力;(3)反应物的比例;(4)催化剂。若不知这些因子对平衡及速度的影响,就不但不能使其充分发挥作用,有时还会引起混乱。化学热力学就是应用热力学的基本定律研究化学变化及其有关的物理变化的科学。主要研究化学过程的能量转换关系及化学反应的方向与限度。而化学动力学是研究化学反应的速率与机理;以及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