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8 毫秒
1.
于淳 《科技资讯》2006,(20):217-218
1.管窥西方20世纪音乐的发展历程 随着科技的腾飞,经济的迅猛发展,人类告别了20世纪,迈入了一个崭新的世纪。回顾这一百年来西方音乐发展历程,在整个西方音乐发展史中,它究竟起了什么作用?具有什么意义?我们该如何继承与发展?我想,所有这些都值得我们这一代总结与回顾。我们从中可以提出许多问题来加以探讨,这将有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和了解西方现代音乐。  相似文献   

2.
音乐教材是音乐教学的重要工具,它不仅是体现音乐教育思想的载体,也是实现音乐教育目标的载体。20世纪80年代发展至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成为西方国家教育学科各领域研究和应用的热点,也是我国近年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理论依据,为现行《课程标准》提供了一种理论解释。本文主要从建构主义的视角对人音版音乐教材的部分基本理念进行思考和分析,并指出分析与思考的目的和意义。  相似文献   

3.
“音乐是由有组织的音形成的 ,表现人们思想感情 ,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艺术形式”。① 音乐作品赏析则是欣赏者把这种艺术形式通过听觉的接受 (主观 )和对作品构成知识 (客观 )的掌握来共同完成的。我们平时常说的听音乐 ,多侧重于音乐作品在听觉上留下的大致印象 ,从而有“好听”或“不好听”的片面结论。对于将从事音乐教育工作的音乐教育专业学生来说 ,这样“听”音乐是远远不够的 ,只有对作品构成知识的分析 ,从本质上入手 ,全面、深刻地探求音乐作品的内含 ,提高对音乐的理解能力 ,提高自身的音乐艺术修养 ,才能真正把音乐的美育作用带…  相似文献   

4.
斯克里亚宾晚期和声手法是我们研究欧洲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的音乐发展特点的重要内容之一。这一和声手法具有两个鲜明的特点,一是以个性化的“主和弦”彻底打破了传统调性和声的功能,二是强调和发展了三全音音程在音乐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20世纪初的中国画坛,经历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洗礼,经受着中西相融、新旧交替的阵痛。清束民初,不少留学西方或日本的中国画家接受了西方现代艺术的一些观念和表现技法,他们大多于“五四”前后归来,投身到社会洪流中去。于是,拉开了中国现代艺术运动的序幕,出现了如决澜社、艺术运动社、中华独立美术协会等颇具影响力的现代艺术团体。他们在30年代兴起了中国的现代艺术运动高潮。  相似文献   

6.
“表现说”是20世纪中国艺术理论史中很有影响的艺术理论,它影响了20世纪中国的艺术实践和艺术理论,也影响了对艺术起源、艺术本质的理解。20世纪中国社会的变化,既丰富了“表现说”,又使“表现说”偏离了艺术对它的内在要求。因此,结合历史语境,细致分析“表现说”发展中的各种具体观点及其得失,将有利于今后艺术实践和艺术理论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西方论的发展有一个从“外部研究”到“内部研究”再到“外部研究”的变化过程,是一个外-内-外的历史过程,古典论主要是一种“外部研究”,从康德以来到20世纪60年代主要是“内部研究”时期,从20世纪70年代至今则又主要是一种“外部研究”,而中国论则有一个从“外部研究”到“外部研究”再到“内部研究”的过程,是一个外-外-内的历史过程,古代论和近现代论都是“外部研究”,20世纪70年代以来则是“内部研究”,这与西方论形成了两次错位,对我们的当代论建设有很大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8.
一、关于颤音的不同看法在音乐领域里,“自然颤音”一直是人们争论的话题。它的性质、使用、以及与“平直直”或“纯净音”相对应的搏动音的艺术价值,在所有的音乐讨论中都必定会引起人们的争论。尤其在管乐界,一部分人认为,自然颤音能加强音色的修饰,丰富音乐的表现力,因此必须掌握运用这一技巧。另外一部分人则认为,由于自然额音是变换一个音的高低和强弱的幅度使其产生波动,因此它会破坏音准和管乐演奏的平稳住,不主张使用这种技巧。一位优秀的音乐家曾这样说过:“自然颤音就像往食用的土豆中加盐,如果没有,食之平淡无味。但…  相似文献   

9.
19世纪音乐与20世纪音乐的分水岭——德彪西,在西方音乐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被誉为"印象派音乐的鼻祖"。他的音乐风格新颖奇特,语言丰富,在当时具有革命性的意义。他的选材广泛,喜欢奇妙的东西,为我们展现了他那丰富多彩的梦幻世界。  相似文献   

10.
西方有人把21世纪称为亚洲世纪或中国世纪,这种提法且不论是否正确,但有一点是肯定的,21世纪对亚洲乃至对中国,将面临极大的挑战和空前的机遇。辉煌的世纪,中国人必将对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再创辉煌。面临世纪之交,我们展望下一世纪,探讨下个世纪市场营销面临哪些新环境,应树立那些新观念,采取哪些新战略,是很有意义的。本文试图就上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西方道德教育理论围绕着四大主题与四大流派而发展的,从“突出个人主义”、“强调主体意识”到“体现人本思想”,完成了由“以人为主”向“以人为本”的路径转换。如何认识和理解20世纪西方道德教育理论的发展与转向并加以借鉴和运用,对于丰富中国道德教育理论和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李小兵 《科技资讯》2008,(29):199-199
“丝不如竹,竹不如肉”,虽说表达音乐音响的材料不一样,但是最终所有表达艺术的目标是一致的,因而它们的美学理论是可以通用的:“弦与指合”、“指与音合”、“音与意合”在声乐中可以转译为“词与曲合”、“声与气合”、“音与意合”。本文重点论述《溪山琴况》的美学思想对于现实音乐实践中的声乐表演艺术的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韩春丽 《科技信息》2010,(13):10-10
19世纪末20世纪初意大利歌剧艺术中,广泛流传着“真实主义”的思潮,普契尼是“真实主义”歌剧流派的主要人物之一。他在自己的创作中。继承和发展了意大利传统歌剧的表现手法,并以他对歌剧艺术形式本质上的深刻理解,使得歌剧在戏剧性的表现以及剧情与音乐的贯穿发展中有了很大的改变。这一切都体现在他那富有创造性的优美流畅的旋律和对多声部音乐那丰富多彩的技术超群的艺术处理上。他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和艺术实践,使歌剧的戏剧效果和音乐效果达到了完美的统一,使演员和观众之间达到了十分融洽而有益于理解的交流。  相似文献   

14.
“五四”在社会政治观念上标志着中国进入现代。“五四”新文化运动也标志着中国新音乐研究步入一个崭新的阶段。具有“礼乐之邦”美称的泱泱大国,当时面对西方音乐洪流的冲击。中国现代音乐的先驱们在接受西方音乐文化的同时,也产生对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生死存亡的深刻忧患,迫使他们不得不思考中国民族音乐的出路何在。因此,他们从整体上提  相似文献   

15.
编后记     
本期首先奉献给大家的是一组“20世纪中国文学反思笔谈”的专栏文章。作者大都是中青年,因而也更多一些学术锐气。如蔡震的《为人生与为艺术——一个困扰20世纪中国文学的话题》在对与当前人文精神讨论相联系的20年代文学“为人生”与“为艺术”的论争的重新思考中质疑了20世纪中国文学为人生的现实主义主导精神;王晓初的《走出古典、20世纪中国文学的终结》同样从当前人文精神的讨论切入,重新梳理和思考了20世纪中国主流文学的发展历程和基本精神,进而提出20世纪中国文学已经走出古典,从而终结了自己的历史使命的结论。当然在学术研究中,某一方面的强调与创新,往往意味着对其他方面的忽略和漠视,因而这些文章或许也有自己的片面性,但是它的片面又标志着突破一般思维模式的某种拓展与发现,因而或许可以引发更多的片面,合成对20世纪中国文学更深刻意义上的全面理解和把握。  相似文献   

16.
音乐作为一门艺术与绘画、建筑、舞蹈等是有区别的,音乐是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声响来表现内容的。音乐声响对感觉器官的刺激引起其他器官的感觉称为“联觉”。学生在音乐欣赏过程中,音的高低、音的强弱、音的长短与乐曲表现的内容、情感都有联觉体验。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只剩下短短的最后几年了。回顾20世纪以来的中国文论,令许多文论工作者开颜。整整一个世纪的文学理论都被西方话语所统领,我们自己的文论却处于一种“失语状态”。正如季羡林教授所说:“我们东方国家,在文艺理论方面惯若寒蝉,在近代没有一个人创立出什么比较有影响的文艺理论体系,……没有一本文艺理论传入西方,起了影响,引起轰动。”O今天,面对一个新的世纪的到来,我国作为世界文论起源地之一,在21世纪的多元文化格局中,能否占有一席之地,能否摆脱20世纪的文论先请状态,关键在于我们能否建构一套自己的文论话语。当然…  相似文献   

18.
刘冬梅 《皖西学院学报》2002,18(5):62-64,112
此文着重分析了顾祖钊先生“艺术至境论”广泛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指出它是能给人类理论眼光带来解放和超越的理论建树,关系着文论建设的全局,提供了中西融合的成功范例。同时也为解放文学史上的很多争端,对各种复杂的文艺现象特别是20世纪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提供了合理的阐释模式,因而理论界应更多地关注其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19.
“落笔成迹,因迹生象”,“迹象”在艺术创作中无所不在,是司空见惯的艺术现象,一切视觉艺术的创造都是艺术家落迹成象的过程。20世纪80年代,西方国家进入工业社会,电脑得到普及应用,各类图形图像软件的运用取代设计师手工绘制,将设计师从绘画工作中解放出来,为设计师的设计工作带来了方便快捷,大大提高了设计师的工作效率。但是使用电脑软件进行设计并不意味着抛弃原来的作迹造象,而是利用图形图像软件中的各种工具的便利,模仿绘画的作迹造象,将作迹造象这一绘画的工作特征引中到一个全新的领域,让艺术创作更加随心所欲的表达内心情感、设计理念或一切我们想通过艺术创作表达的精神。这是本文的研究意义和落脚点。  相似文献   

20.
“大音希声”是中国音乐美学史的起点。老子严格地区分了“大音”和“五音”这两个层次。形而上为“大音”,形而下为“五音”。“大音”是对具体音乐及表演的概括、归纳和理论的升华。“大音希声”的基本美学内涵是追求自由、自然,将音乐看作是体现“道”的形式。庄子和“竹林七贤”等人从理论和实践上分别发展了“大音希声”,使其成为一个影响中国音乐文化几千年的美学命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