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对高、低温费托合成联产中烯烃的加工方案及关键工艺进行了分析综述。优选了以润滑油、C4—C8直链α-烯烃、聚丙烯为烯烃下游产品的方案。分析了烯烃及后续产品加工方案中的两个关键技术工艺,即直链α-烯烃和聚α-烯烃PAO(poly alpha-olefin)润滑油基础油的生产工艺;认为IFP公司的Alphaselect工艺是与高、低温费托合成联产匹配度最佳的乙烯齐聚制直链α-烯烃工艺,以C8—C12的直链α-烯烃为原料来生产PAO基础油是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2.
大庆炼化公司1.0Mt/aARGG装置2008年12月液态烃精制系统出现了液态烃带水的问题,本文针对这个问题在工艺操作条件、脱硫剂性质两方面进行了原因分析,并对使用处理措施进行了归纳总结。  相似文献   

3.
等离子体光谱法在天然气转化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检测和分析了天然气转化为碳二烃的反应器内的成分。方法用一种光谱学的分析方法和装置研究了在等离子体中天然气转化为碳二烃的过程。结果反应生成的碳二烃量越多,其对应的特征谱线强度越大,以此来选择最佳工艺条件。利用光电技术来代替常规的化学分析方法。结论为新方法、新工艺、新思路的实现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4.
本文研究了在常压下由石油尾气液化烃热裂解法制取真空渗碳介质─—甲烷、氢 混合气的工艺。结果表明,此工艺可行,给出了最佳工艺条件。  相似文献   

5.
在500SN基础油中分别加入不同质量分数的HL 343,Hitec 343和Mobil 252三种复剂,配制成不同的油样·考察了这些油样的极压抗磨性能,探讨了添加剂的作用机理,进行了油样的烘箱抗氧化试验·结果表明:国产的HL 343复剂最大无卡咬负荷和烧结负荷较高,低载长磨磨斑小,主要原因是由于复剂在摩擦中游离出的活性磷元素生成了抗剪切强度很低的薄膜,减少了摩擦磨损·HL 343复剂烘箱抗氧化性能较好,综合抗磨性能优于Hitec 343和Mobil 252,完全可以取代进口同类产品·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液化气球罐、液态烃球罐目前硫化氢超标情况,分析了发生应力腐蚀的原因和机理,并从选材、结构设计和制造工艺等方面提出了防止应力腐蚀的措施。  相似文献   

7.
依据多产异构烷烃(MIP)工艺两个反应区特点,从催化裂化反应机理出发,以工业装置实测数据为基础,建立了MIP工艺10集总反应动力学模型。该10个集总为:原料饱和分(SS)、芳香分(SA)、胶质及沥青质(SR)、柴油(D)、汽油中饱和烃(GS)、烯烃(GO)、芳烃(GA)、液化气(LPG)、气体(Gas)和焦炭(C)。求取了40组动力学参数,并应用工业实测数据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所建模型能较好地预测MIP工艺主要产品分布及汽油烃族组成,符合MIP工艺的反应规律,对MIP工艺的完善和优化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本文提出了一个含油烃酵母反向剂萃取最佳化方案。对萃取过程进行了数学分析,并作了电子计算机摸拟。认为本方案是一个优化而可行的工艺过程。同时指出本最佳化方案不仅适用于烃酵田的生产,而且对于所有相似的溶剂萃取过程都是有价值的。  相似文献   

9.
提高车用汽油质量的途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我国车用汽油中催化裂化汽油,直馏汽油含量高,高辛烷值组分含量少的特点,根据新配方汽油的规格要求,介绍了近年来国内外提高汽油质量的先进工艺,认为现阶段我国为提高车用汽油的辛烷值,降低铅含量和烯烃含量,应优先发展催化裂化家族工艺和催化烃汽油醚化工艺。  相似文献   

10.
ZSM(Zeolic socony Mobil)系列沸石分子筛是从1968年开始被美国莫比尔(Mobil)公司所开发。这种新型结晶硅铝酸盐沸石,作为分子筛催化剂,在催化活性、选择性、稳定性等方面具有比其它型号沸石更好的性能。目前已从 ZSM—1发展到 ZSM—48。每一品种都有其特征 X—射线衍射图谱(参看附录表1,2,3,4).ZSM 系列沸石大都有较高的硅铝比,其晶体结构与 A、X、Y、M 型沸石不同,它  相似文献   

11.
李零  孙家骧 《贵州科学》1996,14(2):27-28
本文研究了烃化反应,并对其进行了工艺改进,结果使原反应产率得以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2.
分离具有相似的物化性质的烃类混合物,长期以来是分离技术上的一个难题[1]。各种不同的烃组分,虽然具有不同的结构,但可以具有相同的沸点和相同的碳原子数。这样的混合物往往不易用常规的精馏、溶剂萃取或穿透固体聚合物膜的选择性渗透等方法予以分离。而且,即使这些常规技术在分离烃上是成功的话,也往往要求较庞大的设备。例如,精馏工艺需用大量的塔板;溶剂萃取工艺往往需要巨大的澄清器。所以这些工艺的操作和维修  相似文献   

13.
微波辅助下油页岩CS2-NMP萃取物的GC/MS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为研究油页岩的有机组成,以CS2-NMP为溶剂,在微波辅助条件下对依兰油页岩进行萃取研究。实验采取4因素、4水平的正交实验,并通过对正交实验结果的分析,确定了最佳工艺条件。同时利用GC/MS联用技术对最佳工艺条件下萃取物的组成和结构进行了分析。实验结果表明,微波辅助萃取在最佳工艺条件下矿物粒度为0.119 mm,萃取溶剂量为55 mL(矿样5±0.250 g),萃取时间为15 min,微波功率为600 W,萃取率达到10.9%。对萃取物扫描离子质谱图进行NIST谱库检索,可鉴定出萃取物中有52种物质,主要由脂肪烃、杂原子化合物和芳香烃组成。其中,脂肪烃主要成分为链状烃,萜类物质所占比例较小;杂原子化合物主要由含氧、氮及硫元素的化合物组成;芳香烃仅检出4种取代芳烃。  相似文献   

14.
采用热解气相色谱技术,通过分步程序热模拟了大黄山油页岩的干馏过程,探索了油页岩在各温阶下各种油(气)品热解回收动态变化及其热解总回收率变化,理论上分析了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论述了油页岩工艺特性及其控制因素,以期为精确评价油页岩工艺性质提供参数。研究结果表明:干馏热解过程主要分3个阶段,410℃之前烃类产物很少,并随温度增高而缓慢增加;450~510℃区间烃类产物迅速增加,占全部热解产物的70%,并在490℃左右达到最大值;510℃以后烃类产物较少,以气态烃产物为主。大黄山油页岩整体具有轻质油潜力优势特征,未来加工炼制温度控制在450~510℃即可基本保证油(气)回收率、有效获取轻质油。油页岩原始生烃潜力是控制油页岩工艺特性的主要因素,油页岩原始生烃能力越强,干馏高温阶段的重质油产物越多。  相似文献   

15.
采用夹点技术对苯酚丙酮装置烃化单元进行了能量系统优化,计算确定现行换热网络有28.2%的节能潜力.通过对现行换热网络的夹点分析,找出了不合理的换热匹配.在现行换热网络已有结构特点和工艺要求的基础上,提出了换热网络优化改造方案.优化后烃化单元的换热网络可节省加热公用工程3 908.58 kW,投资回收期仅为3个月.  相似文献   

16.
研究假性紫罗兰酮在浓硫酸中环化制备β-紫罗兰酮的工艺条件。反应介质为脂肪烃或氯代脂肪烃和低级醇的混合物。β-紫罗兰酮的摩尔得率83%以上,产品中紫罗兰酮的总含量>98%,β-紫罗兰回含量>95%。  相似文献   

17.
采用专用的工艺共裂解竹加工剩余物与聚合物废弃物,优化竹加工剩余物与聚丙烯共催化热裂解工艺。实验以转化率及转化组分为指标,对物料配比、反应温度、催化剂等因素进行对比实验;以气相色谱分析气体产物中各组分的分布。结果表明,在物料比为6∶4,温度为440℃时,使用分子筛催化剂,能促进反应程度,生物质与聚合物共热解具有协同作用,提高转化率,气体烃C3和C4占总气体烃的67.41%。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水合反应器床层压差升高的原因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且从理论及实践经验总结出了一套比较完整的解决方法,尤其对第四段床层及高压烃泵和工艺水处理工段的改造进行了实际分析。  相似文献   

19.
渤海湾盆地沧东凹陷孔二段页岩油资源潜力巨大,且通过水平井钻控获得了稳产工业油流。应用常规热解和分步热解技术,优化生排烃物质平衡法,提出了基于原始生烃潜力和现今残余生烃潜力的页岩生烃和排烃效率氢指数平衡计算方法,并探索成熟度以外孔二段页岩排烃效率的主控因素及其与含油性的关系。选取深度和成熟度较为接近的样品,以排除成熟度这一公认的生排烃效率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页岩有机质丰度和类型、微观孔隙结构和岩石类型等是控制其生排烃效率的重要因素。Ⅲ型干酪根产物以轻烃为主,排烃效率变化大且普遍高于Ⅰ型和Ⅱ型干酪根。Ⅰ型和Ⅱ型干酪根在TOC超过3%以后,排烃效率随TOC的增加而增大。墨水瓶型孔对液态烃的滞留能力强于狭缝型孔;对气态烃而言墨水瓶型孔反而是利于排烃的优势通道。纹层状页岩比薄层状页岩具有更低的排烃效率。生排烃共同控制着页岩的含油量,页岩中含油量与排烃效率整体呈负相关,但与生烃潜力、生烃效率和滞留烃率的乘积呈明显的正相关性,展示了生排烃效率计算方法的可靠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20.
煤系源岩排烃门限影响因素的模拟计算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利用生烃量减去残烃量的方法研究了煤系源岩排烃门限。数值模拟计算结果表明,煤和煤系泥岩的排烃门限了随机质生烃潜力的增强而变早,随有机质丰度的升高而变浅,但丰度升高到一定程度之后,对排烃门限的影响已不明显,随地温高,排烃门限深度也变浅,但成熟度门限升高。煤及煤系泥岩的排气门限一般早于排油门限,排气量大于抽油量。进入生烃让限的源岩不一定进入排烃门限,而进入排烃门限的源岩也不一定进入传递意义上的生烃门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