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6年10月12日,54岁的土耳其著名作家奥汗·帕慕克(OrhanPamuk)荣获今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这时大家才意识到,原来我们对这个产生了文学新秀的国家以及它的文学与文化是多么的陌生。与此同时,去年在土耳其的游历也让我明白,土耳其人对中国的不了解,跟我们对他们的陌生是一样的。  相似文献   

2.
《我的名字叫红》是2006年度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土耳其作家奥尔罕.帕慕克的代表作,该作品在叙事上的突出特点在于独特叙事视角的运用。叙事视角是现代叙事学中的一个经典问题,笔者结合现代叙事学理论,从外显的多角色视角和内在的双文化视角两个方面对该作品进行分析,旨在阐释此种独特视角的运用所带来的特殊叙事效果和阅读体验,以及其在揭示作品主题方面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作为一名土耳其作家,帕慕克生活于东、西方两种文化的交流、冲突、融合中,他关注土耳其的历史、现实与未来,在民主自由问题上坚守自己作为一名知识分子的良知;在对待传统与现代的问题上,帕慕克重视传统文化,但又不拘泥于一味的泥古,而是主张在坚守土耳其文化灵魂的基础上积极向西方学习。  相似文献   

4.
梁军童 《科技信息》2010,(17):I0206-I0206,I0400
本文主要分析奥尔罕·帕慕克在《黑书》创作中表现出来的元小说性,包括作者露迹,故事里套故事,拼贴,多种结尾,互文性,等等。帕慕克在《黑书》中很流畅地运用了各种元小说的写作手段,体现了小说的百科全书的特性。  相似文献   

5.
伊斯坦布尔是帕慕克小说的主角,在不同的作品里带着共同的忧伤,通过一个个故事展示了它丰厚的内涵。细读文本可从帕慕克作品中提炼出贴近伊斯坦布尔灵魂的关键词:博物馆、雪、暴力,展示从“圣城”到“罪都”和介于二者之间的模糊地带,阐释伊斯坦布尔城市形象,理解它交揉错综的文化、宗教与种族,并探索传统失落与文化困惑之谜:  相似文献   

6.
追风人物     
正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奈保尔去世据外媒报道,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英国印度裔作家奈保尔近日去世,享年86岁。8月11日,奈保尔的家人公布了这一消息。奈保尔1932年8月出生于中美洲的特立尼达,之后在牛津大学学习英语文学。他的代表作为《通灵的按摩师》《重访加勒比》《非洲的假面具》等。奈保尔曾与鲁西迪、石黑一雄被称为"英国文坛移  相似文献   

7.
陶短房 《世界博览》2014,(21):48-51
10月9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将本年度诺贝尔文学奖授予法国作家帕特里克·莫迪亚诺,这是继6年前勒克莱齐奥后,又一位获得此奖的法国文学家。众所周知,1901年首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就是法国诗人苏利·普旅多姆,自首届至今,诺贝尔文学奖共颁授过111位各国作家,其中15人为法国籍,占比超过10%,高居世界各国之首。  相似文献   

8.
正从阿加莎·克里斯蒂到帕慕克,伊斯坦布尔是一场文学的盛宴。土耳其诺奖获得者奥尔罕·帕慕克《别样的色彩》里曾说:观察城市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游客或是新到不久的外乡人,以外在的眼光,来观察其楼房、古迹、街道以及天际线。另一种是内在观察,这座城市有我们熟睡于此的房屋,有回廊、电影院以及教室,城市的各种气息、光线还有色彩构成,这些都是我们最珍贵的回忆。对那些仅从外在观  相似文献   

9.
《我的名字叫红》是土耳其作家奥尔罕·帕慕克的巨作,这部作品曾获得2006年的诺贝尔文学奖。作品以独特的叙述技巧、深刻的历史文化内涵以及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征服了广大的读者。小说具有多重叙述视角,作者精心布局,层层深入,通过这些视角展示出作品丰富的宗教、文化、历史内涵。  相似文献   

10.
帕慕克的《纯真博物馆》这部以爱情为主题的小说详尽地展现了主人公爱情的过程和丰富细节,同时也涉及到土耳其现代化进程中的很多现实问题。除了写爱情,小说里还涉及了作者对人生与时间的思考、对我们与世界关系的探索和对生命终极意义的追寻。  相似文献   

11.
《草原日出》是2007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多丽丝.莱辛的一部经典短篇,作品中的小男孩、蚂蚁、雄鹿、草原日出等都具有各自独特的象征意义,它们合在一起恰恰包容了这部作品的深刻内涵。  相似文献   

12.
1903年12月10日上午10时,已逾古稀之年的挪威作家比昂松,迈着坚定的脚步,走进斯德哥尔摩音乐大厅,出席即将在这里举行的诺贝尔文学奖颁奖仪式。这时,包括瑞典王室成员在内的所有与会者,在热烈的掌声中不约而同地站了起来。瑞典国王诚挚地走上前来欢迎他,向他祝贺并长久地握着他的手。由于诺贝尔文学奖的前两位得主普吕多姆和蒙森均因健康原因未  相似文献   

13.
诺贝尔文学奖自开奖到2006年的106年间,欧美国家有29国95人获奖,亚非国家有6国8人获奖。从时间跨度而言,1950年以前,在17个国家的45位获奖作家中,欧美以外的得主仅有1位;1950年后,共有29个国家58位作家获奖,亚非共有5个国家7位作家获奖。由是观之,诺贝尔文学奖难脱本位主义、地域歧视、文化偏见之俗。若用动态的思维模式和发展变化的眼光来看待,诺贝尔文学奖评奖活动,也有一个不断完善、逐渐向“诺贝尔精神”回归的过程。诺贝尔文学奖的世界意义是一个逐渐凸显的过程。  相似文献   

14.
最后的莫言     
再过些日子,今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将前往瑞典领奖,届时无疑将再次引起举世的关注。莫言的获奖圆了中国人的一个梦。中国其实与诺贝尔文学奖蛮有缘的。早在1938年,美国女作家赛珍珠以《大地》一作获奖。这部作品的素材就取自邻近我家乡的皖北宿县。几十年后的2000年,一位名叫高行健的法籍华裔作家获得了当年的诺贝尔文学奖。但从各方反应来看,这位高作家的获奖实在是没有什么公信力。直至来自山东高密的莫言众望所归地摘取今年的奖项。  相似文献   

15.
日本现代著名作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川端康成的美学思想中一脉相承着大和民族共有的审美特性“物哀”,本文主要从川端三部代表作中阐述了“哀”中之美:哀怜中蕴涵感动、悲伤中透出壮美。  相似文献   

16.
在伊朗核争议背景下,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德国作家君特·格拉斯2012年4月4日在《南德意志报》发表诗作《一定要说的话》,严厉抨击德国和以色列。在这首诗中他批评说,通过向以色列出售军火,德国有可能成为一种"可预见的犯罪"的同伙  相似文献   

17.
《世界知识》2014,(9):79-79
当地时间4月17日下午,哥伦比亚籍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在墨西哥城的家中去世,享年87岁。马尔克斯1927年出生于哥伦比亚,1961年移居墨西哥继续从事文学、新闻和电影工作。马尔克斯是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于198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的主要代表作有《百年孤独》、《一桩事先张扬的谋杀案》、《霍乱时期的爱情》等。行销全球的《百年孤独》是马尔克斯所有作品中最广为流传的一部,在全世界销售了3000万本。  相似文献   

18.
沈绿 《世界博览》2011,(6):74-76
旋转舞、土耳其浴与酒吧窄窄的街道,宽宽的海;旋转的舞者,喝不完的酒。帕慕克在《伊斯坦布尔:一座城市的记忆》里说过这样一句话:"土耳其语当中有个特殊时态,让我们得以把传言和亲眼看见的东西区分开来。我们在讲述梦境、神话或我们无法目睹的往事时使用这个时态。"那我一定要先声明,以下我要说的,都是我亲眼所见亲耳所听。  相似文献   

19.
以2004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埃尔夫丽德.耶利内克的散文小说《啊,荒野》为研究对象,紧扣小说的"自然"主题,采用文本细读的研究方法,从文本内容和文本形式两方面展开解读,以揭示耶利内克此小说的后现代性,进而厘定该小说的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20.
200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库切的两部重要长篇小说<迈克尔*K的生活和时代>与<耻>,突出地呈现了库切作品一个反复建构的模式:人物生存境况盘旋下降及人物不屈服的姿态.对人在困境中的精神底线的发现和揭示,显示了库切深刻的人道主义关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