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许鹏  李言阔  缪涛  黄燕 《江西科学》2015,33(3):324-329
2005-2006年,在陕西省青木川自然保护区使用瞬时扫描取样法研究了野生川金丝猴的时间分配与活动节律。结果表明,取食、移动和休息构成了川金丝猴日活动的主体。川金丝猴用于移动和取食的时间占总活动时间的76.5%,其次是休息行为占14.4%,理毛行为占6.4%,玩耍行为1.3%,警戒行为1.1%。冬季和夏季,川金丝猴花费在各种行为的时间比例存在明显的差异。取食行为和交配行为没有显著差异。冬季,休息和理毛行为显著增多;而移动行为、玩耍行为和警戒行为显著减少。每天上午和下午,川金丝猴分别有一个取食高峰。夏季取食高峰分别发生在8:00-9:00与16:00-18:00;冬季取食高峰分别发生在9:00-10:00与16:00-18:00。冬季和夏季,川金丝猴昼间均有一个明显的休息高峰,夏季在13:00-14:00时间段,冬季在11:00-13:00时间段。冬季和夏季,川金丝猴群昼间均有2个明显的移动行为发生高峰,夏季在9:00-11:00和15:00-16:00时间段,冬季在8:00-9:00和15:00-16:00时间段。移动高峰期川金丝猴群在取食点之间进行长距离的群体迁移。冬季理毛行为高峰发生在11:00-12:00与17:00-18:00时间段。夏季理毛行为的高峰发生在下午14:00-15:00与16:00-18:00时间段。  相似文献   

2.
2007年3-12月,在重庆市金佛山自然保护区,采用焦点猴群观察法和连续记录法,通过瞬时扫描行为取样,对野生黑叶猴的个体行为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黑叶猴日活动中出现2个觅食高峰和1个休息高峰.觅食高峰分别出现在7:30-9:30和16:30-19:20;休息高峰出现在10:00-16:00.黑叶猴日活动节律呈明显的季节性变化趋势,表现为冬季上午和下午的觅食高峰各提前约1 h出现,中午还出现一个小的觅食高峰.研究期间猴群用于休息的时间平均占日活动时间分配的60.57%±9.02%;觅食占20.11%±6.87%,移动占11.28%±3.16%,其它行为占8.04%±2.15%.活动时间分配有明显的季节性差异.  相似文献   

3.
笼养黑叶猴活动时间分配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对笼养条件下黑叶猴(Presbytis franclisi)的活动时间分配进行了初步的研究.结果表明:在3个性别年龄组的活动时间分配中,幼年组的运动时间明显高于成年雄性和成年雌性;成年雌性的觅食时间高于成年雄性和幼体,在理毛行为的活动时间分配中,成雄用于自我梳理的时间显著多于给雌性个体理毛的时间,雌(1)接受雌(2)的理毛时间明显多于给雌(2)的理毛时间.日活动节律和时间分配存在季节性变化,表现为从夏季到冬季,室内休息时间减少,运动、觅食、室外休息时间增加,晒太阳时间从无到有的趋势.  相似文献   

4.
笼养条件下两种鼠春季昼夜的活动节律比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研究鼠类活动节律,对于更有效地控制和综合治理鼠害具有重要意义。采用计算机红外监控技术,对从野外捕获的3只黑线姬鼠(Apodemus agrarius)和5只社鼠(Niviventer confucianus)在笼养条件下的活动节律进行19次昼夜记录观察。结果表明,两者均在夜间活动,但黑线姬鼠的活动主要在20:00-3:00,且分别在22:00和2:00有两个活动高峰;社鼠活动主要在19:00-6:00,其活动频次的高峰在清晨4:00-6:00,活动时间高峰在22:00。两种鼠的活动频次高峰和活动时间高峰均相反,这是鼠类活动节律的种间差异,也可能是两者在同一生境中存在的一种适应形式。但两种鼠之间的活动频次和活动时间的量没有显著的差异。另外,社鼠雌、雄两性间活动节律也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5.
采用二步深冷浓缩与气相色谱质谱联用(ACIS-GC/MS)对北京大气中痕量烷烃进行长期连续观测,观测数据表明:日变化有双峰和三峰变化,冬、春呈现与交通高峰吻合的双峰变化,即:上午08:00点至10:00和下午17:00前后各出现一个高值;四季日变化中夜间22:00出现第三峰值;夏季变化呈三峰型,最大值在正午前后.季变化峰值出现在夏季,低值出现在冬季.  相似文献   

6.
倭蜂猴为夜行性灵长类,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但其夜间活动规律尚未见报道。本文以连续记录法对5只笼养雄性倭蜂猴夜间活动时间分配进行了研究。为减少人为干扰,采用监控摄像记录动物夜间的活动,时间为每天19:00 至次日 7:00。结果显示:在夜间的 12 h 中,倭蜂猴用于休息的时间最多,达(5.85±0.25) h,其次是移动(4.17±0.16 h)、摄食(0.94±0.10 h)和其他行为(0.45±0.04 h),用于理毛的时间最少(0.40±0.02) h;不同倭蜂猴个体间,除理毛以外,休息、移动、摄食和其他行为所消耗的时间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各研究对象摄食行为主要集中在每日 19:00 至21:00;移动行为则主要集中于 3:00 至 4:00 之间。倭蜂猴每天的夜间活动中,前 2 h 为摄食高峰,这与大多数昼行性灵长类动物白日活动开始先摄食后进行其他活动的节律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7.
李志军 《科技信息》2008,(7):176-176
美国白蛾(Hyphamria cunea Drury)系典型的世界性检疫害虫,在世界各地对不同的寄主植物造成严重危害。美国白蛾于1982年传入山东省威海市后,开始在山东省内蔓延,对造林绿化、水果生产、生态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本文系统研究了美国白蛾成虫的行为节律。研究结果表明,自然光照下,美国白蛾成虫羽化时间主要在19:00-20:00,羽化后于次日凌晨3:00-4:00开始交尾,17:00-20:00交尾结束。美国白蛾在交尾结束后当晚或次日进行产卵,产卵时间主要集中在21:00至次日凌晨1:00时段内。  相似文献   

8.
为分析城市道路交通状态时空演变规律,提出了一种基于GPS浮动车数据的数字速度模型,依据昆明市2010年12月2日1 000辆装有GPS设备的出租车采集的城市交通路网各处样点速度,以60 min为间隔分24个时间段,采用Kriging插值法在ArcGIS Desktop内构建数字速度模型,从时间和空间角度分别分析模型得出,昆明市的交通状况呈现出从早上7:00开始车辆运行速度持续减缓,在早上7:00-9:00时段内形成早高峰,下午17:00-18:00时段形成晚高峰,22:00时之后恢复通畅的运行状态,在空间上,交通状态的演变由城市中心开始出现拥挤并不断地向周围蔓延,数字速度模型能够直观有效地揭示出昆明市交通状态的时空演变规律,为分析研究城市交通状态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在进行GPS静态绝对定位时,误差经过多长时间会稳定在一个较小的范围内.在研究过程中,先是使用手持GPS接收机分4天对某一特征点采取静态绝对定位的方法来获取实验数据,每天的定位时间为1h,都是从上午10:00到11:00,每隔1min,记录一次观测值.4天一共获得4组特征点的坐标.然后通过对每组坐标值求均值和标准差的方法处理数据.在对处理结果进行比较和分析后.得出随着观测时间的延长.观测值会变得更加精确.经过20min左右的时间,经度坐标的误差会稳定在一个较小的范围内;经过27min左右的时间.纬度坐标的误差会稳定在一个较小的范围内.  相似文献   

10.
笼养条件下甘肃鼢鼠夏秋季行为活动节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行为学方法对笼养条件下甘肃鼢鼠夏秋季的休息和睡眠、挖掘、探视、觅食、贮食、进食及筑巢等行为节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甘肃鼢鼠虽生活在黑暗的地下,但其各种活动仍具有明显的昼夜节律。甘肃鼢鼠是昼夜活动的动物,夜间活动时间多于白天。夏季白天活动时间占总活动时间的49%,夜间活动时间占总活动时间的51%;秋季白天活动时间占总活动时间的45.50%,夜间活动时间占总活动时间的54.50%。鼢鼠每天大部分时间处于休息和睡眠状态,夏季休息和睡眠时间占总时间的73%,秋季为67%。夏季每日有2个活动高峰,秋季活动节律与夏季基本一致,但秋季白天活动时间略有增加。  相似文献   

11.
利用四川盆地和重庆地区1980-2012年主汛期(5-9月)基本站小时降水观测资料,分析了短时强降水事件降水量、频次和强度的日变化特征,研究了短时强降水事件日峰值位相和空间分布特征,事件极值降水日变化和持续时间等分布特征,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川渝盆地短时强降水事件开始时间的日变化上(01:00-24:00时,北京时间,下同),表现为“V”型结构下典型夜间峰值位相特征;结束时间的日变化上,表现为多个峰值型结构分布.强降水事件持续时间的日变化上,频次和降水量均呈双峰型结构,频次极大峰值出现在3 h,而强度上随着持续时间的延长,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2)短时强降水事件极值开始时间空间分布上,极大频次和极大降水量出现在20:00-01:00时内,主要分布在盆地南部和西部大部分地区;日峰值频次结束时间主要发生在20:00-01:00时和08:00-13:00时两个时段内,主要分布于盆地南部、中部和西部大部分地区;3)短时强降水事件极值降水的日变化上,降水量和频次呈现单峰型结构,白天多为短时间(2~4 h)强降水事件出现极值,而傍晚开始至第二天清晨,持续2~10 h强降水事件出现极值均有发生;强降水事件极值降水持续时间日变化,1~24 h内呈单峰型结构,峰值出现在2 h.  相似文献   

12.
对三个栽培品种大豆的叶片光合速率、硝酸还原酶活性和叶片可溶性蛋白含量的日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时间进程光合速率逐渐上升,中午(12:00)达最大值,随后又降低;硝酸还原酶也表现出类似的趋势,在中午(12:00和15:00)达到高峰,以后又下降;叶片可溶性蛋白含量亦呈现出类似的日变化,对叶片暗呼吸速率的夜变化研究结果表明,暗呼吸速率从18:00 ̄6:00呈现随时间进程而增高的趋势,但在3:00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中华大蟾蜍蝌蚪的昼夜摄食节律和日摄食率.结果表明,中华大蟾蜍蝌蚪摄食有明显昼夜节律性,其饱满指数在21时和6时最高,9时和15时最低,日摄食率为12.28%.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体外培养的大鼠松果体细胞分泌的松果体素是否具有内在节律,收集体外培养的大鼠松果体细胞在白天6∶00,8∶00,10∶00,12∶00,15∶00,和夜晚18∶00,20∶00,22∶00,1∶00,4∶00各个时间点的培养上清,并用放射免疫方法(RIA)检测各个时间点松果体细胞培养上清中的松果体素水平.CCF(complex cosine function)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在持续黑暗的环境下,体外培养的大鼠松果体细胞分泌的松果体素在培养3,6,9天后仍然表现出内在节律.然而,这种内在节律在培养12天后消失.上述结果提示体外培养的大鼠松果体细胞可以作为一个有用的体外模型来分析节律系统的生理基础.  相似文献   

15.
<正>已往虽然对许多昆虫的性行为与温度、光暗日周期的关系有很多报道,但对它们与性信息素滴度,特别是呼吸、脉搏的关系及其日节奏尚甚少报道。 据研究,大袋蛾雌虫性信息素分泌腺体不属于Noirot.C.和Quennedey.A.对昆虫表皮腺体的分类中的任何一类,而是一种新的表皮腺体。腺体结构引起了特殊的释放信息素的机制。 在腺体释放分泌的机制的研究中,虽然有的研究者对其它目的昆虫做过一些推测,但尚未见到用实验的方法进行验证的报道。 本文所报道的是对大袋蛾雌虫信息素含量、呼吸强度、心脏脉动频率的日节奏以及脉动频率与信息素释放速率间关系的研究,并阐述了大袋蛾释放信息素机制。  相似文献   

16.
利用2016年北京市自动观测站的逐时气象要素数据, 排除复杂天气影响, 筛选出微风、晴朗的10月23日全天为研究时段。采用ANUSPLIN空间化插值软件和百分位法定义城市热岛, 探究北京市热岛24小时移动路径与空间分布格局特征, 分析热岛逐小时变化与土地覆被的关系, 得到如下结果。1) 北京市秋季晴天热岛强度存在日变化规律, 其中18:00—23:00时段的热岛强度增长速率最大为0.48oC/h。2) 日内不同时刻热岛分布存在差异, 水平分布形态有以下 3 种范式: 单中心式热岛、多中心式热岛和辐射状热岛。3) 不同时刻热岛分布区内6种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占比不同, 白天热岛分布区无代表性土地利用类型, 不同时刻热岛区6种土地利用类型的百分比结构差异大; 夜晚热岛分布区土地利用类型以建设用地为主, 不同时刻热岛区 6种土地利用类型的百分比结构差异小。4) 热岛日内变化与土地利用的关系: 00:00—03:00, 热岛逐时移动面积小, 且移动区6种土地利用类型的占比无明显变化; 03:00—07:00, 热岛向林地占比增多、建设用地占比减小的区域移动; 07:00—09:00, 热岛向林地占比减小、耕地与建设用地占比增大的区域移动; 09:00—15:00, 热岛整体向东移动, 建设用地占比减小、耕地占比增大; 15:00—19:00, 热岛移回建设用地占比增大的区域; 19:00—22:00, 热岛移动区内6种土地利用类型的占比无明显变化; 22:00—23:00, 热岛向耕地占比增大、建设用地占比减小的区域移动。  相似文献   

17.
在人工饲养条件下,鲍鱼苗有明显的昼夜摄食节律性,以夜间20:00 ̄23:00摄食活动最强,鱼苗间互相残杀现象严重,饥饿时尤甚,经统计分析,鲶鱼苗的生长存在着显著的个体差异,全长与日龄之间呈直线关系,体重与日龄之间呈幂函数关系,且在不同温度时回归方程不同,开口摄食前体重为负增长,鲶在鱼苗阶段就与成鱼的体型基本相似,两者无显著的差异。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东北地区灌溉型水库的甲烷日排放特征,试验采用静态浮箱法于2008年7月测定了泥河水库水–气界面的甲烷通量.结果发现,泥河水库夏季甲烷平均排放通量为13.48 mg/(m2.h);夜间(21:00)甲烷排放最低,日间(5:00和9:00)最高.不同时刻的甲烷通量存在显著差异(P<0.05)2,1:00的甲烷排放通量显著低于5:00和9:00的甲烷通量.泥河水库出水口、库中心和进水口的甲烷通量差异不显著.相关分析表明,甲烷通量与总氮存在显著正相关(P<0.05),与气温、水温、水中总有机碳、水中溶解有机碳、总磷、水深、风速、溶氧等环境因子均未达到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9.
研究了杨小舟蛾(Micromelalopha troglodyta)取食对杨树叶片光合作用的影响,并探讨了杨树叶片受取食影响后的光合补偿机制。结果表明:杨树叶片被杨小舟蛾取食后,叶片净光合速率(Pn)日动态波动变化幅度强于对照,呈单峰型曲线,峰值出现时间在上午12:00时,比对照滞后2 h,且峰值比对照提高了16.4%。单位面积受害叶片在上午(8:00—12:00)累积同化CO2的量比对照上升了9.6%,而下午(13:00—18:00)略有下降。1天中(8:00-18:00)累积同化CO2的量两者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蒸腾速率(Tr)的日动态为双峰曲线,分别在上午12:00和下午15:00出现蒸腾高峰;被取食叶片蒸腾速率及日累积蒸腾耗水量明显低于对照,而水分利用效率(WUE)、光饱和点(LSP)、最大净光合速率(Pn,max)分别比对照显著提高(p<0.05);暗呼吸速率(Rd)比对照高出10.33%。表观量子效率、光补偿点(LCP)等光合指标与对照差异不明显。分析表明,杨树对杨小舟蛾的取食危害存在光合补偿的适应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