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基于这种理念和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尝试与学生、文本进行对话,但往往是“话”对不起来,学生对内容感悟不够,体会肤浅,使课堂中的对话失去了应有的生机和活力。那么如何才能使对话不流于形式,不浮在表面呢?  相似文献   

2.
许培德 《科技信息》2009,(17):226-226
《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作了如下的表述: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实施对话教学实践的过程中.作为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与作品进行情感的交流,穿越时空与作品进行精神的对话,感悟人世间的悲欢离合,聆听生命的真谛。对话教学应深入全面地解读文本,不可让学生停留倾听作者的“独自”的层面。在对话教学中如何才能不偏离作品的轨道,让学生能够深入文本内核呢?笔者认为可用通以下几个角度来实现。  相似文献   

3.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阅读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与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中国古代有一句话,叫做“道始于情”。那么,如何引领学生动真情?聆听王崧舟老师教《一夜的工作》,便能从中找到“煽情”的“点”与“线”。  相似文献   

4.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明确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确立新的阅读教学过程观,即变“传话”教学为“对话”教学。“传话”与“对话”虽一字之差,却反映了教学观念的转变。通过“对话”式教学,把学生从被动状态中解放出来,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同时,学生通过与文本对话、与老师对话、与学生对话,不仅习得了知识,而且张扬了个性,  相似文献   

5.
新课程强调教学“对话”。人民教育出版社崔峦先生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教师通过参与对话,扮演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角色。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告诉我们,世间万物都是矛盾着存在的,如果没有矛盾冲突,没有对立统一,也就不会有激烈的思维火花,就不会有发明创造,人类就不会有进步。本文就小学高年段语文教学如何在“矛盾”对话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谈点肤浅体会。  相似文献   

6.
如何能够激活学生上课时的思维,从而产生对知识的渴望,产生对未知问题的惊讶,在渴望和惊讶的情绪中,主动、积极地创造性思维。“知”“情”交融互动教学艺术方法,就是教师以自己的激情感染学生,以丰富的知识和想象激活学生的思维,从而让学生产生无尽的遐想,积极投身到知识的探索中。这样,在令人激动和感动的课堂氛围里,课堂效率、教学质量、学生综合能力、学生参与能力、合作能力等得到最大的提高。  相似文献   

7.
管微琴 《科技信息》2011,(5):285-285,277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语文课堂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是学生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是点燃学生思维的火把。基于对话的语文教学,就要成为引领学生亲历阅读的过程,走进文本深处去触摸语言,体验情感,在咀嚼语言、品味语言中感悟文本、感悟生命。  相似文献   

8.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里的对话含着两层意思:一是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与学生间的对话过程;二是阅读是读者与文本的主体间的对话过程。基于这种理念和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尝试与学生、文本进行对话,但往往是“话”对不起来,学生对内容感悟不够,体会肤浅,使课堂中的对话失去了应有的生机和活力。那么如何才能使对话不流于形式,不浮在表面呢?  相似文献   

9.
新课程倡导的“以人为本”理念已经深入人心,但反观平时的教学,老师们依然是为了完成课前的教学设计而教,依然是为了展示自己的教学艺术而教。这样的课堂,成了教师展示自我的舞台,却把学生作为了精彩演出的配角。如何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这一理念落在实处?我们认为,教学中教师可以适时地“退居”,适度地“旁观”,让教师的“无”换得学生的“有”。  相似文献   

10.
林勤 《海峡科学》2006,(9):124-124
阅读教学不仅是让学生解读文本,而且要让学生实现自我建构,在受到情感熏陶、思想启迪、语言发展的同时,实现对文本的超越,在文本立意和内容的视角转换中读出有创意的感悟。学生的感悟体验只有根植于文本,才能超越文本,然后做出个性化的解读,实现多元感悟的阅读目标。因此,有效的多元解读教学应该是在教师的精心指导下,学生对作者提出的主题思想或文本寄寓的价值观做出自己独特的解读。  相似文献   

11.
“参与式”教学强调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在学习中发挥主体作用,教师更多地使用积极的、开放的教学方法,加强学生的能力培养。  相似文献   

12.
品词析句,指的就是揣摩品味课文中的重要词句,领悟欣赏其意义、精味和表达技巧。叶圣陶先生曾说“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指的就是引导学生细细品味,借助文本中一个个鲜活生动的词语、一句句精妙的句子,架起一座座桥梁,实现与文本的对话。作为语文教师,如果不能引导学生深入字里行间,教学就会显得浮光掠影、蜻蜓点水。所以,在阅读课堂中,我们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动”起来,让品词析句“亮”起来,使学生“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  相似文献   

13.
互动式阅读教学是指阅读教学过程中的三个主要因素——教师、学生、教材所构成的互动关系,即教师、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阅读教材,深入教材内部,与教材对话,从而产生超越字面意义的理解,然后通过教师与学生对话、学生与学生对话,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将“理解”汇拢、交流,加深对教材的理解,提高理解能力。  相似文献   

14.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阅读教学是学生、文本、教师之间对话的过程。可见,语文教学应该是一个对话的过程,特别要在写作教学中搭建对话平台,解决学生写作上的难题。我们知道新理念下的对话已不再是过去那种师生双方“问答式”对话,它是一种“互动”的过程,通过民主、平等、和谐的互动,培养学生健康的互动情感,使学生在互动中竞争,在竞争中发展、创造。[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特级教师于永正曾提倡“煮书”和“煮课”。于老师为了把发现留给孩子,他在教学之前十分注意“煮书”和“煮课”。“煮书”就是备课前和写好教案后的钻研,认真地跟文本对话,细细品位作品和作者的思想感情;而“煮”课,则是教师上课之前反反复复地说课,细细和纸上的那个“教学假设文本”对话,实现最好的选择、最好的设计、最好的语气语调,力图把孩子们教出灵性和悟性来,真正实现“把发现留给孩子”。教学过程中,老师不仅是组织者、引导者,还是激励者,还要唤醒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多讨论交流。不做一番课前的“煮”功,教学怎么能上升到一种境界?  相似文献   

16.
朱建卫 《奇闻怪事》2009,(10):29-30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作为阅读教学主体的学生,怎样在实施这种对话的过程中,积极参与对话,主动推进对话,当好对话的主体和主角,使这种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学生与文本、师生与文本之间多向互动及多边对话成为可能?我以为就学生来讲,文本的解读是最不可忽视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可见,“注重感悟”,不仅是语文教学的特点,而且是语文教学的目标,是语文教学的实施方法。  相似文献   

18.
阅读教学是学生、敬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对话”正充盈着我们的语文课堂,它展示了新课程理念下富于灵性和生命性的课堂景观。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对话”就及其重要了。它是一个环节,是一个过程,更是一种理念。它形成了师生与文本之间、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动的关系,实现了学生、教师、文本的统一。一句话,有效的对话可以使我们的课堂异彩纷呈。那么,怎样才能实现有效的对话呢?  相似文献   

19.
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常常按照事先准备好的教学设计,一味地把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灌输给学生,学生则被动接受,失去了应有的主体地位,也失去了自己对文本的独特理解和感悟。那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尊重学生的阅读自主权,使阅读成为学生自主探究、个性张扬的过程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  相似文献   

20.
有专家认为,阅读教学要落到实处、搞扎实,就应该具备三个要素,即“书声朗朗、议论纷纷、情意浓浓”。在这三个要素中,“读”是根本,“议”是关键,“情”是纽带。可见,阅读课中的朗读是非常重要的。然而许多教师在理解和运用这一教学方式的时候,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缺少对话,导致情感朗读中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影响了阅读教学的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