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0 毫秒
1.
作者计算了国产4cm×4cm,5cm×5cm,10cm×10cm的圆柱形NaI(T1)晶体的本征效率。能量范围是0.05~10MeV,源到晶体的距离的范围是0~50cm。  相似文献   

2.
双行凹型垄栽培对山地烤烟产量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探究双行凹型垄栽培技术对山地烤烟产量和品质的影响,选择云烟87作为试验材料,以传统单行垄作为对照,进行小区试验,比较不同起垄方式对烤烟株高、茎围、节距、留叶数、叶片大小、根系发育、产量产值以及烟叶化学成分等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双行凹型垄相比单行垄栽培技术有助于增强烟株大田长势,提升烟叶的品质和产量产值.在对双行凹型垄技术进一步改进和规范的基础上,可进行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玉米大垄双行覆膜机械化栽培,是将土地经过机械整地,耙平耙细,平播为1m的大垄,在每条大垄上机械种植双行玉米.应用该技术能够充分发挥边际效应,提高光能及水肥利用率,增加地温,保水保墒,免除中耕,显著提高产量.在玉米制种田中应用该技术,玉米籽种色泽光亮,籽粒饱满,产量比常规增产20%以上,降水好.解决了北方寒地中晚熟品种在制种过程中籽粒不饱满、色泽差、降水难等问题.  相似文献   

4.
大豆玉米超高产栽培法是以应用优质高产耐密良种、采取大垄双行栽培、增加密度等为主要措施的增产技术。种植方式由原来传统的65cm或70cm垄作玉米,两垄变一垄,垄距为130cm,垄上种双行,大行距90cm,小行距40cm。玉米超高产栽培技术较一般种植技术亩产平均增加160—500kg,同时降低玉米含水量4~5个百分点,提高了玉米的品质。  相似文献   

5.
绞股蓝组培苗栽培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广西植物研究所试验场进行绞股蓝[Gynostemma pentaphyllum(Thunb.) Makino]组培苗栽培试验。试验以5个不同的绞股蓝类型(880 1、880 2、880 3、880 4、880 5 )组培苗和扦插苗分别按小区为单位进行栽培。每小区面积为6 .6 7m2 ,种植5 6株,株行距30 cm×4 0 cm,重复3~4次。观察绞股蓝组培苗的成活率和物候期,测定组培苗的生长量、产量以及绞股蓝皂甙的含量,筛选绞股蓝组培苗的最佳栽培密度。结果表明,绞股蓝组培苗的成活率为10 0 % ,物候期与扦插苗相同;组培苗绞股蓝皂甙含量为1.2 5 % ,与扦插苗的皂甙含量(1.3% )相似;适当密植可以提高绞股蓝组培苗单位面积产量,以行株距30 cm×4 0 cm为最佳;不同类型的组培苗产量不同,每小区鲜草产量8.2 7~2 0 .5 0 kg,以880 4类型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6.
穿龙薯蓣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要通过穿龙薯蓣(Dioscoreanipponica)的栽植密度试验及栽植深度试验,用方差分析及多重比较的方法来寻找穿龙薯蓣高产栽培技术。经过试验分析,最佳栽植密度为20cm×50cm,最适栽植深度为5cm~10cm。  相似文献   

7.
大豆玉米超高产栽培法是以应用优质高产耐密良种、采取大垄双行栽培、增加密度等为主要措施的增产技术。种植方式由原来传统的65cm或70cm垄作玉米,两垄变一垄,垄距为130cm,垄上种双行,大行距90cm,小行距40cm。玉米超高产栽培技术较一般种植技术亩产平均增加160—500kg,同时降低玉米含水量4—5个百分点,提高了玉米的品质。  相似文献   

8.
<正>玉米密植通透高产栽培技术是以应用优质高产耐密良种、采取大垄宽窄行栽培、增加密度等为主要措施的增产增效技术。种植方式由原来传统的65cm或70cm垄作玉米,两垄变1垄,垄距为130cm或140cm,垄上种双行,大行距  相似文献   

9.
大叶栎营养杯育苗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04年1~5月在广西林业科学研究院试验场,选用L9(34)正交进行大叶栎(Castanopsis fissa)试验,考察营养土配方(林下表土,林下表土 草皮灰 农家肥按100:30:20比例混合),林下表土 农家肥 磷肥按100:20:3比例混合)、追肥次数(不追肥,每月追肥1次,每月追肥2次)和营养杯规格(直径×高度:14 cm×12 cm,12 cm×18 cm,10 cm×16 cm),对大叶栎苗木的株高、地径及根系生长的影响,挑选出最佳的大叶栎营养杯育苗组合.结果表明:影响大叶栎苗木生长的主要因素是营养土配方;使用混合比为100:30:20的林下表土 草皮灰 农家肥作营养土,规格为12 cm×18 cm(直径×高度)的营养杯进行育苗,育苗期不追肥,是本次试验的最佳组合.  相似文献   

10.
据国际水稻研究所1971年实验,每亩水稻年产可达3420斤。实验是在6公尺×14公尺区段内以三个品种两次重复进行栽培的。全年栽培四期:第一期使用的水稻品种是IR_8,于1月18日插秧,3月7日收割,产量每亩1.171斤。在第二期和第三期栽培,品种为IR_(747)B_2,是早熟品种,从插秧到成熟只有75天。第二期栽培是5月10日插秧,7月22日收割,亩产713斤。第三期栽培是7月26日插秧,10月6日收割,亩产847斤。第四期栽培使  相似文献   

11.
分析不同基质组合和不同容器规格下紫椴幼苗苗高、地径、生物量、苗木质量指数差异,筛选出适宜紫椴轻基质容器苗生长的基质组合和容器规格.以紫椴1 a生幼苗为研究对象,以珍珠岩、蛭石、玉米芯、腐殖土4种基质混合,混合比例采用正交试验设计L_9(3~4);容器材料选用无纺布,规格分别为10 cm×12 cm,14 cm×16 cm,20 c m×20 cm.每种组合5个重复,放置空旷地自然生长.结果表明:V(珍珠岩)∶V(蛭石)∶V(玉米芯)∶V(腐殖土)=2∶1∶2∶3为最适宜基质组合;容器规格为14 cm×16 cm时,能够满足培养1 a生紫椴幼苗的要求.  相似文献   

12.
杨毅 《海峡科学》2007,(8):27-28
目的:探讨带蒂胸大肌肌皮瓣在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术后大型组织缺损的修复方法及治疗效果.方法:11例应用带蒂胸大肌肌皮瓣一期修复口腔颌面部大型组织缺损,其中舌癌5例,牙龈癌2例,口底癌2例,颊部肉瘤1例,口咽癌1例,肌皮瓣面积为5cm×6cm~8cm×9cm.结果:10例胸大肌皮瓣全部成活,1例部分皮瓣坏死,11例均获得满意的外观,10例功能良好.结论:带蒂胸大肌肌皮瓣能满足口腔颌面部大面积缺损的修复,而且安全、可靠、成活率高.  相似文献   

13.
水稻生产氮肥需要量与利用率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中稻氮肥效应试验,结果表明:在所设处理中,随施氮量的增加,水稻产量增加,并获得了氮肥效应函数方程Y=-0.65 X2+24.88 X+443.1.通过对植株吸氮量和氮肥利用率的比较,表明当地施氮水平(每667m2施纯氮10kg)的氮肥利用率较高,净产值和产投比较大,能增加稻谷产量和产值,适合当地当前中稻生产实际.  相似文献   

14.
从化县龙潭公社于1975、1976年进行了水稻深层施肥的科学实验:1、将插秧前基肥面施改为深施;2、将碳酸氢铵(以下简称碳铵)作追肥撒施改为在水稻生育中期(即幼穗第一苞分化期或第一次枝梗原基分化期)用球肥深施。结果,提高了肥料利用率,增加了单位面积产量。1976年全公社增产稻谷二百七十多万斤,其中晚稻在寒露风的危害下仍增产九十二万斤。现将试验结果简报如下。  相似文献   

15.
杂交晚稻旱育抛栽能改变“双夏”季节紧、任务重、劳动力紧张,及夏季高温、插秧后易败苗、影响返青、分蘖而导致产量不高等问题,因而它是一种省工、省力、增产、高效的新技术。一、塑盘旱育壮秧培育1.秧盘选用:根据杂交晚稻秧龄长特点,塑盘长×宽为60cm×33cm,塑盘孔穴数为308个,孔穴上口直径为2.6cm,穴底直径为1.2cm,孔穴深为2.4cm,穴底钻有0.3cm小孔,每个孔穴可培育一株秧苗,每亩用秧盘60只。  相似文献   

16.
为解决普通速效氮肥利用率低的问题,选用脲醛缓释氮肥在水稻上开展效果试验,旨在为其在水稻上的应用提供理论数据和技术支持。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脲醛缓释氮肥对水稻产量、生物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普通肥料相比,脲醛缓释氮肥能够显著提高肥料利用率和水稻生物量,等氮量投入水稻产量增加5.7%,在减氮10%、15%条件下水稻产量与农户习惯相当,且实现一次基施免追肥。  相似文献   

17.
荸荠试管苗在生产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碧琴  江洪如  涂艺声  余发新  闵炜 《江西科学》2004,22(2):101-103,109
荸荠(Eleocharistuberosa)试管苗在1/2MS诱导生根培养基中,生根整齐,根系发达、粗壮,生根率95%以上,移植炼苗成活率90%~95%。大田应用示范表明,幼苗田间定植早茬行株距80cm×70cm,中茬行株距80cm×60cm,晚茬行株距70cm×60cm为佳,其分蘖分株数,株型、株高超过常规苗,商品果率比常规苗提高20%以上。  相似文献   

18.
大豆菌核病可持续控制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田间自然抗病性鉴定,主推品种抗性差异极显著,北93-313和北92-28较抗病.在菌核病常发区,大豆垄上双行栽培模式的群体微生态不利于菌核病发生.实行豆-麦-麦的种植结构有益于控制菌核病.深翻将使菌核在耕层全层感染,92.73%的菌核分布于5~20 cm土层中.耙茬和深松@耙茬使93.85%和95.04%的菌核分布于0~10 cm土层中.菌核在3 cm土层下几乎不能萌发.近10 a试验表明,将豆-麦-麦的种植结构与耙-松@耙-翻的耕作模式有机结合,可将菌核病控制在5%左右,为菌核病的可持续控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9.
水稻潜叶蝇是一种在我省水田常年发生的虫害,严重发生时可以造成水稻减产10%~30%以上的损失,近几年来,由于水稻插秧提早,延长了水稻潜叶蝇的危害时间,造成氧化乐果对潜叶蝇的防效下降,为了筛选出合适的防治潜叶蝇的药剂和技术,我们在省植保站防治二科的指导下进行了药剂筛选试验.1 供试药剂35%丁硫克百威,由湖南海利化工厂股份有限公司生产,10%大功臣可湿性粉剂,南京红太阳农药  相似文献   

20.
在掺铒碲酸盐玻璃中加入Nb2O5以提高其热力学稳定性,测试了4种掺铒碲酸盐玻璃的热力学稳定性参数及其吸收光谱、荧光光谱.应用Judd-Ofelt理论计算了玻璃的强度参数Ω(Ω2=(5.99~10.38)×10-20 cm2,Ω4=(1.91~2.67)×10-20 cm2,Ω6=(0.92~1.28)×10-20 cm2),应用McCumber理论计算了受激发射截面.比较了不同组成对碲酸盐热力学稳定性和光谱性质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0.70TeO2-0.15ZnO-0.05BaO-0.10Nb2O5玻璃具有较大的受激发射截面(10.96×10-21 cm2)和荧光半高宽(67 nm),热力学稳定性良好,是一种理想的掺Er3+宽带光纤放大器用基质玻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