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稀土纳米复合氧化物的制备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稀土纳米复合氧化物因其具有纳米材料和稀土元素的双重特性,引起了科学家的广泛关注.本文综述了稀土纳米复合氧化物的制备方法,如:高温固相反应法、共沉淀法、溶胶—凝胶法、水热合成法和燃烧合成法.总结了每种制备方法的优缺点,并对其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
利用TDI(甲苯-2、4-二异氰酸酯)活化纳米稀土氧化物和接枝的方法制备一类纳米稀土氧化物/华法林杂化材料,用IR、TG和SEM表征产物.结果表明,华法林接枝在经过TDI活化后的纳米稀土氧化物表面,细胞毒性实验证明材料具有较低的细胞毒性和较好的细胞相容性.抗凝血实验说明材料具有良好的抗凝血性能.  相似文献   

3.
利用电磁波传输理论推导出了电磁屏蔽材料表面反射率公式、基于电磁参数广义匹配规律下总后向反射率公式和预设总后向反射率取值的表面反射率公式;通过3维网格法理论分析了电磁参数对表面反射率和总后向反射率的影响,并使用掺杂了纳米稀土氧化物的电磁屏蔽材料进行优化设计.研究结果表明:在电磁屏蔽材料的设计中应主要调节材料的电损耗ε;掺杂了少量纳米稀土氧化物的电磁屏蔽涂层能实现在2~18 GHz内有大于6 dB的衰减值,即表明掺杂纳米稀土氧化物能够较好地提高材料的电磁屏蔽性能.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氩气气氛下稀土氧化物对不同碳源形成SiC晶须的影响.结果表明,稀土氧化物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碳化硅晶须的形成.稀土氧化物能够改变碳化硅晶须的形貌,主要表现在提高碳化硅晶须的直晶率和直径.不同种类的稀土氧化物,其催化效果不同.  相似文献   

5.
采用AIN-稀土氧化物系统烧结助剂,通过液相烧结制备了碳化硅陶瓷.研究了不同稀土氧化物对烧结行为、烧结体显微结构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Nd2O3-A1N,La2O3-A1N系统烧结失重较大,无法达到完全致密.Y203-A1N或AIN-Nd203-Y2O3,A1N-La203-Y20。系统可以在较低的温度下实现致密化;所有样品的晶粒细小,尺寸为1-2μm,无异常长大现象;在烧结体中除有高温烧结液相之外,还形成了稀土硅铝酸盐新相;致密的碳化硅陶瓷烧结体不但具有高硬度,而且断裂韧性高达6-8MPa·m^1/2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SEM扫描电镜及晶相微区分析探讨了稀土氧化物对粘土质耐火制品性能的影响,研究发现;在粘土质耐火材料制品中加入稀土氧化物后,耐火制品的热震稳定性和荷重软化温度等性能均有所改善,特别是制品的强度、密度提高尤甚。  相似文献   

7.
概述了钙钛矿型稀土纳米复合氧化物制备及应用研究的发展动态,综述了钙钛矿型稀土纳米复合氧化物作为光催化剂、敏感材料、燃烧催化剂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8.
合成了一系列La_(2-x)A'_zCuO_(4-x/2+6)(A'=Ca,Sr,Ba;0≤x≤1.34)稀土复合氧化物催化剂。研究了它们的结构、组成和催化性能的关系。主要研究镧部分被取代后对氧和一氧化碳的吸脱附行为,以及对一氧化碳氧化活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某些纳米氧化物的合成及抑烟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金属盐和碳酸钠、氢氧化钠为原料,采用直接沉淀法合成得到纳米CuO、ZnO、MgO和Fe2O3。用XRD、TEM、IR测试手段对纳米级的粉体结构和形貌进行研究,比较了这些纳米级氧化物与微米级氧化物对聚氯乙烯(PVC)的抑烟性能。实验结果表明,相同添加量,各种纳米氧化物对聚氯乙烯的抑烟性能比微米级氧化物的要好得多。  相似文献   

10.
在La0.67Ga0.33MnO3中用Dy和Yb对La进行了部分替代,随替代量的增加,材料的居里温度单调下降。掺Dy使峰值电阻迅速增加,而Yb的掺杂对电阻率的影响较小,说明样品的磁性和输运性质受掺杂离子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从晶态-非晶态共混体系的晶相、非晶相相互作用出发,首次分析归纳山晶态-非晶态共混体系的8种相态结构模型。研究表明:PVC/PP共混物随着PP浓度的增加,PP的结晶度逐渐增大,结晶度随组成单调变化,而PVC/PP/CPE共混物的PP结晶度随组成变化曲线在PVC/PP/CPE=60/40/3处出现极大值,超过纯PP的结晶度,这与CPE诱导PP结晶有关。成核剂苯甲酸使共混物PP结晶度提高,晶区尺寸变小。  相似文献   

12.
用X射线能谱微区分析方法对PVC/PP共混物进行了研究,得到了共混物断面氯元素的面分布图,并对面分布图像进行了相分析,从亚微观层次揭示了PVC/ PP共混物的相结构.将面分布图像与扫描电镜(SEM) 对PVC/PP共混物的形态照片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元素面分布图像比形态照片具有更清晰、直观的特点,能准确说明聚合物的相结构。  相似文献   

13.
PP-g-PEG的合成及其与PVC作用机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马来酸酐作为反应单体, 在隔氧的条件下, 用溶液接枝的方法在聚丙烯上接枝马来酸酐, 进而以接枝产物为原料接枝PEG合成PP g PEG接枝共聚物, 采用核磁共振谱、红外光谱对所得的聚合物进行表征. 红外差减谱表明PP g PEG与聚氯乙烯之间存在氢键作用.  相似文献   

14.
纳米氧化锌/AC复合发泡剂在PVC糊和PP发泡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AC发泡剂中添加纳米氧化锌,研究了纳米氧化锌对AC发泡剂分解的促进作用及在PVC糊和PP发泡中的应用.结果表明,在AC发泡剂中添加纳米氧化锌的样品,其初始分解温度明显低于未添加纳米氧化锌的AC发泡剂.添加纳米氧化锌的AC发泡剂,其分解速度明显高于未添加纳米氧化锌和洛加微米氧化锌的样品、在PVC糊和PP发泡中,添加纳米氧化锌的样品,发泡倍率明显高于未添加纳米氧化锌和添加微米氧化锌的样品.  相似文献   

15.
分别采用了白炭黑、滑石粉及高岭土等无机粒子与EPDM弹性体配合对聚丙烯进行填充改性,对各种改性体系的力学性能、耐热性能及加工性能进行了研究,并用扫描电镜对共混物进行结构表征。结果表明:采用PP/EPDM/白炭黑配方为100∶15∶15时,共混物的综合性能最好。  相似文献   

16.
采用IR、DLI(解偏振光)等技术手段,研究了PVC增塑糊的塑化机理及其制品中影响增塑剂迁移的因素.结果表明,不论PVC中的H-C-Cl基团是否处于晶态,其塑化过程的本质就是增塑剂中的CO与H-C-Cl基团不断形成氢键的过程,由此可解释不同增塑剂与PVC的作用强弱.决定PVC糊制品中增塑剂迁移的主要因素在于增塑剂分子的大小,即分子越大,迁移越小.增塑剂与PVC的相互作用及增塑剂中苯环对降低迁移也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Currently, polypropylene (PP) synthetic mesh is a kind of common material used for pelvic floor's repairing and reconstruction. The repairing mesh is generally made with different hole shape and size. Porosity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indicators of PP mesh. Two different-structure PP meshes are selected through adopting corresponding target density in the heat setting process for meshes owning different porosity. Then performance and structure of two kinds meshes with different porosity are test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increase of porosity leaded to the decreases of meshes' thickness, tensile strength and bursting strength. Meshes' bending stiffness was reduced and they became softer, but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change in suture pulling-out force, which maybe associated with the large aperture of PP meshes.  相似文献   

18.
从共混体系分散相大小粒子的相互作用出发,用群子模型理论方法建立了具有普遍意义的共混体系分散相粒径分布函数,得到4个具有物理意义的群子参数K_1,r_1,r_2,r_1·r_2·群子参数反映分散相粒径及分布,而分散相形态变化决定群子参数的变化。分散相形态对体系流变性能的影响,可以从平均粒径(对应于K值)和粒径分布宽窄(对应于r_1·r_2值)两方面加以探讨。此外,还讨论了群子参数与剪切水平及流变性能关系。  相似文献   

19.
通过偶联剂处理及用球磨机混合方法使纳米SiO2在基体均匀分散,制备出纳米SiO2/PVC复合材料。利用冲击、拉伸测试测定纳米SiO2对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纳米SiO2起到了增韧、增强PVC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通过临界基体层厚度理论研究了基体分子量对PP/POE共混体系脆韧转变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相同的基体分子量下,脆韧转变温度随基体层厚度增大而增大.PP/POE共混体系的临界基体层厚度(IDc)随基体分子量地增加而减小.PP/POE共混体的脆韧转变既可以在较小的基体层厚度,较低的温度下获得;也可以在较大的基体层厚度,较高的温度下获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