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虽然过去曾数次报道有关扭摆周期在日、月食期间出现异常变化现象,但是异常现象是否确实存在,尚需经过反复检验才能得出符合实际的结论。1982年共出现三次月食和一次日食。对前三次日、月食,我们曾以2×10~(-6)  相似文献   

2.
1980年2月16日云南日全食引力效应观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检验引力异常的效应,1980年2月16日云南日全食时,我们在全食带内的昆明和芒市设置了两个观测点.过去观测到的引力异常多为旋转运动状态的异常变化,这就自然提出了一个问题,即在日食时,在引力与运动质量的相互作用中会不会有某种旋量成分存在.我们  相似文献   

3.
王榴泉 《科学通报》1978,23(8):477-477
1976年4月29日日环食期间,我们用轻便的重力仪、倾斜仪和摆钟三种仪器对日食时引力效应进行了观测。此外,还用一台DD-1型地震仪监视地震。本文先讨论重力仪与倾斜仪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宣家余 《科学通报》1991,36(14):1077-1077
太阳白光耀斑是在局部波长范围内有连续辐射增长的耀斑。自1859年9月1日起的100多年以来,用白光、宽带滤光器和光谱方法观测到的白光耀斑只有60多个,其中,能进行物理量测量的光谱资料非常少。由这些不完整的资料表明,白光耀斑与光学耀斑在光谱上的同异点是在谱线Hα、Hβ、Hγ等线心处两者都有发射,在以上谱线线翼的发射宽度一般是前者很宽(>20),后者很窄。白光耀斑峰值功率为10~(21)J·s~(-1)(比耀斑Hα辐射功率高2—3  相似文献   

5.
2010年1月15日日环食是21世纪在我国发生的第一次日环食.它从非洲中部开始,经过印度洋、斯里兰卡、印度、缅甸,从中缅边境进入我国,最后在山东半岛结束.日环食发生时,太阳中心的绝大部分被月亮遮住,在  相似文献   

6.
乐贵明 《科学通报》2006,51(15):1746-1750
对2000年7月14日(巴士底事件)与2003年10月28日的太阳质子事件进行了对比分析, 尽管2003年10月28日太阳质子事件的峰值流量比巴士底事件的高, 但行星际观测到, 巴士底事件能量大于10和30 MeV质子的最大强度都高于2003年10月28日相应能量的最大强度. 进一步的研究表明, 巴士底事件CME驱动的激波在2000年7月14日12:00~17:00UT时间段内, 可被加速到能量大于10和30 MeV的种子粒子的数量远比2003年10月28日12:00~17:00UT期间的多. 巴士底事件CME的高度达到约14R高度时, 其驱动激波加速能量大于100 MeV高能质子的能力达到最大, 而2003年10月28日的CME在约58 R高度时其驱动激波加速100 MeV质子的能力达到最大, 此时能量大于100 MeV的通量在155 pfu左右, 比巴士底事件能量超过100 MeV高能质子的峰值通量355 pfu要低得多, 说明巴士底事件可被加速到100 MeV以上能量的种子粒子的数量比2003年10月28日的多. 太阳质子事件的峰值流量不仅取决于行星际太阳高能质子的强度, 还取决于CME驱动的行星际激波的速度和太阳风中可被加速的粒子数以及行星际的磁环境. 伴随2003年10月28日ICME在行星际形成的磁鞘捕获了大量的高能质子, 其中含能量超过100 MeV的高能质子.  相似文献   

7.
郭纲 《自然与人》2009,(4):14-17
日全食,这一大自然的神奇之作,堪称地球上所能看到的最壮观天象。无数目睹过日全食的人对它非常着迷.不惜一切代价.要做一个满地球追着日全食跑的“追食族”(eclipsechaser)。  相似文献   

8.
陆龙骅 《科学通报》1981,26(23):1439-1439
1980年2月16日发生了一次日全食,全食带从大西洋东部开始,经过非洲南部、印度洋北部、印度、缅甸,在我国云贵地区结束。本次全食时,地方视午全食发生在0°42′N、48°35′E;在我国境内,见食条件以瑞丽为最好,地面见食情况为17:27(北京时,下同)初亏,18:32食甚、食分为1.03,复圆是19:31,在日落以后。  相似文献   

9.
1984年1月26日耀斑谱线的不对称性和多普勒位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明德 《科学通报》1991,36(12):918-918
早在40年代,人们就观测到耀斑谱线具有不对称性。Svestka曾总结了70年代以前的光谱观测结果,主要结论有:(1)对大部分耀斑,刚开始时谱线呈短暂的蓝不对称性(即蓝翼强度大于红翼),紧接着变为红不对称性,并持续到耀斑极大相以后;(2)对某些耀斑,不同区域中的谱线在同一时刻可具有相反的不对称性;(3)一般来说,不对称性产生时,谱线的线心并无位  相似文献   

10.
胡福民 《科学通报》1981,26(21):1310-1310
1981年5月16日07:57.5UT(世界时),日面活动区SESC 3106群产生一个有强质子事件的双带大耀斑,0848 UT时极大,面积为1333(以太阳半球面积百万分之一为单位),耀斑在日面位置为N12°、E14°(160°L),持续2个多小时,耀斑伴有Ⅱ型(2级)和Ⅳ型(3级)  相似文献   

11.
刘学富 《科学通报》1984,29(9):544-544
食双星31Cyg由一颗K4Ib超巨星和一颗B 4V矮星组成,属于ζAur型食双星,它和32Cyg双星的特性很相似,只是它的轨道周期比32Cyg的大3倍,为3784.3天。自从1950年Mdanglin发现它是食双星以来,31 Cyg 1951年食及1961年食已由Wright做了很好的评述。31 Cyg 1971年食也有不少人观测。1978年发表的IEU结果发现31 Cyg的紫外光谱  相似文献   

12.
1997年11月6日大耀斑期间电离层TEC的GPS观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GPS测量电离层TEC方法处理了1997年11月6日世界时11:49耀斑爆发期间地球向日面纬度范围在[N28~N45], 经度范围在[W90~E77]的15个台站的GPS 观测数据, 得到了耀斑期间电离层TEC的变化结果. 本次耀斑为本太阳活动周开始以来观测到的最强的一次, 耀斑的X射线级别为X9.4. 计算结果表明:在几分钟内耀斑引起了大空间范围的电离层TEC增加, TEC增加的最大幅度在2.5×1016m-2以上, TEC增幅的大小与星下点的地方时有直接的关系, 但增幅并不与当地时12点对称, 地方时上午的电离层TEC增幅要比下午的更大些.  相似文献   

13.
日环食观测队的科学研究任务对我们地球上的各种现象来说,太阳起着极重大的作用。过去对太阳的观测只限于用光学的方法。最近,由于无线电学方面所获得的成就,特别是无线电测位技术和超高频技术的发展,使我们有可能研究太阳在射电波(无线电波)段的辐射并借此进一步了解太阳的物理情况。太阳上的射电波是从围绕着光球的太阳大气中发出的。波长愈长的射电波发出自愈高的大气层。因此,对太阳的射电观测使我们能够研究太阳大气的结构和活动过程。太阳色球层的射电辐射在厘米波段。到现在为止,对色球层的研究还很少。而此次观测则以厘米波  相似文献   

14.
郭金运  韩延本 《科学通报》2008,53(21):2562-2568
利用1993~2006年期间激光测卫(SLR)对LAGEOS 1/2卫星的距离观测解算了日长(LOD)和极移(PM)时间序列. 与IERS发布的EOPC04进行比较, LOD的RMS误差为0.0067 ms, PM在X和Y方向上的RMS误差分别为0.18和0.20 mas. 分别利用小波变换和最小二乘法分析了LOD和PM序列. 小波分析表明, LOD和PM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和年际变化, 无法区分周年变化和Chandler变化, 因为两者频率十分接近. 在最小二乘意义上解算了LOD和PM的趋势性变化和周期变化. LOD具有明显的年和半年变化, 同时探测了PM的年和Chandler变化, 但没有发现PM的半年变化. 1993~2006年期间的LOD趋势性变率为?0.18 ms/a, 这与地质年代意义上的每世纪1.7 ms的变率有差异. PM在X和Y方向上的趋势性变率分别为2.25和1.67 mas/a. 北极相对于地壳向36.5°E方向运动, 并非Greenland方向.  相似文献   

15.
1997 年11 月6 日大耀斑期间电离层TEC 的GPS 观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张东和  萧佐 《科学通报》2000,45(6):575-578
利用 GPS测量电离层 TEC方法处理了1997年 11月6日世界时11:49耀斑爆发期间地球向日面纬度范围在[N28~N45],经度范围在[W90~E77]的15个台站的GPS观测数据,得到了耀斑期间电离层TEC的变化结果.本次耀斑为本太阳活动周开始以来观测到的最强的一次,耀斑的X射线级别为X9.4.计算结果表明:在几分钟内耀斑引起了大空间范围的电离层TEC增加,TEC增加的最大幅度在2.5×10~16m~-2以上,TEC增幅的大小与星下点的地方时有直接的关系,但增幅并不与当地时12点对称,地方时上午的电离层TEC增幅要比下午的更大些.  相似文献   

16.
罗艳  倪四道  曾祥方  谢军  陈颙  龙锋 《科学通报》2011,56(2):147-152
一般而言只有结晶基底才有足够的强度积累大量的应变能然后突然释放形成破坏性地震, 而沉积盖层则由于富含孔隙、流体因此较软弱而不能积累足够的能量形成大的地震. 而2010 年1 月31 日在遂宁-潼南交界处一次M5.0 破坏性地震, 多数台站记录短周期面波(Rg)发育, 显示出浅震的特征. 通过拟合短周期面波和较长周期面波的相对幅度, 拟合远震深度震相pP, sP 波形, 确定该地震深度约为(2±1.5) km, 因此该地震发生在厚达6 km 的沉积盖层之内. 虽然文献中有古生代沉积岩中发生4 级地震的报道, 但是中生代沉积盖层中发生高达5级地震的案例尚无报道. 此次地震给破坏性地震的孕育机理研究提供了罕见的案例.  相似文献   

17.
林元章 《科学通报》1989,34(17):1320-1320
一、观测资料 1987年10月7日太阳活动区NOAA/USAF 4862(N 33,E 16)在0050—0111UT间发生了一个小耀斑,极大在0055UT附近,视面积S_d=27。北京天文台的太阳磁场望远镜对这个耀斑进行了色球单色像和速度场(用Hβ谱线),以及光球单色像、纵向和横向磁场(用Fel 5324谱线)的同时性观测,取得了高质量的观测资料(见表1)。虽然这是一个亚耀斑,但在第22太阳活动周初期对它取得包括单色系、速度场和向量磁场的同时性观测,仍是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