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4 毫秒
1.
信息一词的西文辞源可以追溯到柏拉图的"相"和亚里士多德的"形式",相和形式都把存在理解为某种合乎逻辑理性的结构和可以传达理解的有序性,而语言的命题结构与对象的存在结构的同构性更可以追溯到巴门尼德的being,既是合对象的"存在",又是合逻辑的"是".信息是结构和有序性的赋予,它是从认知结构而推之于存在结构的.  相似文献   

2.
意象是意义与图像的有机结合体,是创造性活动不可或缺的逻辑基点、加工方法、过程与结果。中国古典和西方近现代美学与文艺理论、现代科学技术和认知心理学等的研究成果都表明:意象是艺术创作、审美创造、科学创造,甚至生活创造活动中所共同拥有的心理图像,是统摄感性、理性认知活动及情感态度价值取向的精神活动。意和像的构成因素及组合方式不同,形成了意像的不同种类。艺术意象、审美意象与科学意象的基本过程相似,但具体过程的目标、走向与结果表达式很不相同。有关意象的理论值得更深入和系统探讨;同时应当补充实证研究,例如艺术家与科学家创造过程中图像资料的统计分析;各类人群的意象调查与测验;各类意象加工模式、特点与水平实验等。意象研究是艺术认知、审美认知与科学认知,艺术教育、审美教育与科学教育的重要交结点。  相似文献   

3.
以"场域"的视角,面向人工合成胰岛素事件的历史与境发现,这是一个发生于政治场域中的事件.不同的行动者所拥有的资本的性质决定了政治场域的规范导演着事件的进程,而科学规范则以被动的方式对事件产生约束.政治压力下超越既有知识的大胆试探获得了有认知价值的成果,却由于对政治利益的过分关注而被忽视;而胰岛素的人工合成作为一种造物方法的发明,却不满足技术评价标准.从而中国科学与诺贝尔奖擦肩而过.这一事件提供了在政治场域中科学实践的类型.  相似文献   

4.
科学实践哲学的目的 是要重新建立正确的、完整的科学形象,并不是单纯的排斥"理论优位"的传统科学哲学.但是目前为止其所关注的几乎全是"发现的语境"中外部的科学实践活动,没有涉及到个体大脑内部的认知活动.科学理解的语境理论弥补了这一空缺,通过对科学理解的本质、标准、方法等的界定,让我们重新审视科学理解在科学哲学研究中的位置...  相似文献   

5.
朱载堉新法密率的科学抽象和逻辑证明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朱载堉(公元1536年-1611年)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科学家、艺术家.他通过总结科学理论以及音乐理论的实践经验,运用高明的数学手段,发明了新法密率(即十二平均律).其新法密率的发明解决了长期以来黄钟律经过一个循环以后不能还原的科学美学之遗憾.此发明不仅是中国,也是世界乐律学史上的发展与进步.新法密率使乐律适用于任何曲调,且转调自如,使用极为方便;同时,它又具有很高的科学美学价值,是数学知识、声学知识和音乐知识的密切结合之产物.有鉴于此,本文以朱氏新法密率为研究中心,揭示其科学发明的深层缘由,细析促使其理论从孕育走向成熟的科学方法,即科学抽象和逻辑证明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德韶尔是20世纪上半叶德国最有影响的技术哲学家.其技术哲学思想主要体现在<关于技术的争论>(1956)一书中.在该书中,他对康德三大批判有关科学、道德和艺术的三个王国做了引申,对著名的"第四王国论"进行了补充,坚持认为技术发明只是对以潜在形式存在于自然界的技术可能性的发现,是上帝创世活动的继续.由此阐发了技术的本质,探讨了与之相关的技术发明,技术的存在方式和历史特征、技术客体的特征,技术的影响与联系等问题,回应了历代学者及同时代学者有关技术的看法和争议.  相似文献   

7.
文化对作为知识的产生以及认知探究活动的科学的影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但是,文化特别是那种基于不同区域的、具有较大差异的不同类型的文化是如何影响享有该文化的群体的认知活动,文化系统在多大程度上作为认知的主体特别是功能化的"认知装置"而呈现于群体活动之中,作为整体的文化又是如何与科学家个体的认知过程发生关联等问题,似乎还研究得不够。本文为深入探讨这些问题,在提出或重申"文化框架"这一概念的基础上,从文化与认知的两个方面探讨"基于文化框架的认知"诸问题。由此而引出的集体认知与个体认知、框架与实在、规范与行动等相互关系的"对子",也在"文化框架"的视角下进行必要的理论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8.
在音乐理论上解决旋宫问题的必然,是发明十二平均律,这位发明者就是被李约瑟誉为“东方文艺复兴式人物”的朱载堉。关于十二平均律,朱载堉称其为新法密率。这项发明,是前代乐律理论积极成果的集大成,也是我国古代音乐思想和科学技术完满统一的结晶。有鉴于此,本文以朱氏新法密率为研究中心,细析其科学发明中逻辑和历史的统一之科学方法。进而,探寻其新法密率的丰富内涵及其人文意蕴。  相似文献   

9.
德克斯主要关注发明的概念、发明的划界、发明的机制与模式、发明的社会属性及价值等问题。提出发明有三种不同的指称和含义;主张发明与理论、发现、实验、改进、设计严格划界;认为发明主要由科学因素、经济竞争因素与发明家精神天赋相互作用,包括理论提出、实验和发明实现三个阶段。德克斯明确提出发明是组合、发明是渐进的观点,强调发明的思想解放功能。  相似文献   

10.
科学发现年龄定律是一种威布尔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创造最佳年龄定律是我国学者在对世界重大科学发现与发现者年龄进行相关分析的基础上归纳出来的。这些重大科学发现总计1928项,统计年限为1500年至1960年。这一定律是科学能力学中的一个重要定律。尝试给出该定律的数学描述,并推出一些有意义的结论,是本文要做的工作。  相似文献   

11.
When Johann and Daniel Bernoulli founded fluid dynamics they encountered several problems. To go beyond the vision of Newtonian particles, a new set of images was needed in order to deal with the spatial extensibility and lack of form of fluids. I point to evidence that analogy was an essential abductive strategy in the creation of this imagery. But its heuristic behavior is complex: analogy can provide an initial model or proto-model that establishes the starting point of a theoretical process, but it can play other roles as well. The historical genesis analyzed here shows that the participation of analogy in physicists’ creativity is not so restricted and that its richness opens up the field for very different roles and strategies in model-based discovery processes. Analogies can crop up intermittently in the evolution of a theory; and they can cooperate with images, extreme case reasoning and thought experiments, and even activate these processes at origin. Although it may seem that the contributions of analogy are generative in the sense of helping to discover new aspects of reality, we must stress the evaluative function that sometimes is performed by analogical reasoning in order to gain confidence. The study of the Bernoulli’s genesis of the foundations of fluid dynamics generates interesting hypotheses about the multiple roles that analogy can play in scientific model-based reasoning.  相似文献   

12.
在肯定前人关于技术发展根奉动力是“需求”的观点基础上,提出了技术改进和技术发明的一般性机制——“技术缺失”的显现和对这种显现的领会,并结合原始手工工具和机器的发明历史予以论证。机器的诞生是资本主义生产需求引发的,没有这种社会需求便不会有“机器缺失”的显现,也就没有弥补“缺失”的发明活动。机器技术的每一步进展,都是从手工工具使用时的局限中发现了改进的方向,前一阶段的技术缺失是后采改进和发明的向导;前一阶段的功能结构,在后一阶段都有一定的保留。现代技术尽管异常复杂,它的发明仍然是以另一个层次的“技术缺失”为基本条件的。  相似文献   

13.
In this paper I argue against the traditional viewthat in discovery processes there is no place forrational decisions. First I argue that some historicalprocesses in which an empirical law was developed,were rational. Second, I identify some of themethodological rules that we can follow in order to berational when constructing an empirical law. Finally,I argue that people who deny that scientific discoverycan be rational do not understand the nature ofmethodological rules.  相似文献   

14.
15.
科学虚构作为一种思维方法、创造形式和探索途径,既充分发挥人类精神的能动性和自觉性,也成为构建科学理论、从事技术发明、创造新奇事物的一种特殊有效的认知和实践。在方法论上,它作为一种丰富、奇妙、自由奔放的联想、假设、建构和幻想的方法与形式,使人们突破经验的局限,开阔新视野,拓展新领域,激发新欲望,给出新启示,创立新理论,构建新前景。由此,在认识上,它既表征了人类特有的认知欲望和生存能力,展示了能动的主体意识和创新意志的本质行为,也实践了客观知识和语言工具的内在要求与目的。  相似文献   

16.
随着人类实践的深入和拓展,特别是当代科学技术和社会生活的变革,使得规律的复杂性突出起来。规律的复杂性要求我们反思规律的基本理论,走出“必然趋势”或“确定秩序”的观念误区,肯定规律适用的有限性和规律误差的客观存在。对规律误差的正确认识,有助于我们理解唯物辩证法诸范畴和规律,有助于更加有效地用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17.
将科学发现视为问题解决的观点,是科学哲学与认知研究相结合的产物,促成机器发现研究方法的产生。西蒙不仅指出科学发现作为问题解决的普遍特征,还概括了科学发现区别于其他问题解决的个性特征。这些个性特征从创造性的角度将科学发现与常规科学的问题解决区分开来。从科学问题的角度看,科学发现和机器发现都是从未知到已知的科学问题解决过程,体现了不同层面的创造性,使得机器发现可以通过再发现的形式模拟科学发现。  相似文献   

18.
有没有“其它情况均同”定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论证指出:(1)CP可能包括无限多的条件,因此即使是用科学语言,仍然是不可消去的;(2)我们可以检验CP定律的逆否命题,从而检验CP定律本身;(3)Earman把CP陈述看成展开式微分方程而非定律,与他的MRL定律观不一致,展开式微分方程也应是定律。笔者还提出思想实验表明,Earman对真值条件和应用有效性条件的区分,及其依附性论旨,可能得出自相矛盾的结论。  相似文献   

19.
雷良 《自然辩证法研究》2006,22(7):18-22,27
不管对科学发现进行语义分析,还是对科学发现活动本身进行历史探究,我们都会发现,科学发现除了具有社会、历史和心理上的属性外,它在本质上乃是新假说的产生、选择、修正、接受和解释的逻辑过程,其逻辑机制正是皮尔士与汉森等所倡导的溯因推理。而且,现代认知科学的新成果促进了溯因推理形式的不断完善,人们意识到在新假说产生与选择中背景理论与背景知识的重要作用,创新了溯因推理的推理形式,令人满意地回答了溯因推理何以能够以及如何能够成为科学发现的逻辑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