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说起“声纳”来,有人说是声学中的一个物理量,有人说是一种水下探测设备。显然,同一个术语成了两个不同概念的名称了,很有必要区分开来。首先从电学说起,大家熟知电路中存在电阻,交流电路中存在阻抗。对于电阻、电容、电感的串联电路,总阻抗用复数表示为:Z=R十iX为了电路分析与计算方便,物理学中又引进一个参量“导纳(admittance)”,即阻抗的倒数Y,用复数表示为:Y=1/Z=G-iB其中:G=R/|Z|2 称为电导 B=X/|Z|2 称为电纳基于现象和事物的相似性而提出推论以扩展人类对自然界认识是一种常用的类比方法。在声学中,类比于电学的参量,定义声阻抗为:媒质在波阵面某个面积上的声阻抗是这个面积上的声压与通过这个面积的体积速度的复数比值。声阻抗的倒数称为“声导纳(acoustic admittance)”,用复数表示,其实部称为“声导(acoustic conductance)”,虚部称为“声纳(acoustic susceptance)”。在物理学中,声阻抗、声导纳、声导、声纳等都是最常用的物理量,定名亦是由来已久。在声学中,特别是水声学中常用的一种设备,其英文全名为:sound navigation and ranging原意为声导航和定位。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这种水下探测设备已大大超出导航和定位的范围,而是利用声波在水下的传播特性,通过电声转换和信号处理,完成水下目标探测和通信等任务的设备。这种声学仪器,国外常用其英文缩写sonar定名,中文用其音译名也由来已久。问题就出在同样是音译,“声纳”、“声呐”用哪个字?在技术应用领域中,用“声纳”;在物理学中用“声呐”。从以上介绍看出,物理学中之所以用“呐”而不用“纳”,主要是要与声学物理量“声纳(acoustic susceptance)”区分开。物理量“声纳”的定名是物理学中力学、电学、声学等一整套物理学名词的系统定名决定的。其次“纳”、“呐”同音,在此选“呐”有发出(或接收)超声波,呐喊出声的那么一点意思。当然,这不是主要的。在工程技术领域,使用sonar的探测设备很广泛。由于它是一种声学仪器设备,很难说这种设备应用领域不会牵涉到声学物理量。在科技领域的统一定名中,不至于因不同概念相同定名而引起混淆,对sonar定为“声呐”是合适的,也是使用方便的。  相似文献   

2.
“伤风鼻塞”是现代中医新病名,相当于西医学急性鼻炎。古代中医对急性鼻炎的诊疗经验,包含于“鼻塞”“鼻鼽”“鼻窒”“伤风鼻塞”“伤风”“感冒”等病症。“伤风鼻塞”作为医学用语,屡见于宋元以后的中医古籍,但并未成为独立的疾病。直到现代中医耳鼻喉科建立,统编教材编写出版,“伤风鼻塞”才逐步确立为规范病名。“伤风鼻塞”符合术语定名的科学性、简明性、约定俗成及顾名思义性等原则。  相似文献   

3.
将 prion的中文名称为“朊病毒” ,自 2 0世纪 80年代起见国内诸文献 ,至今已被广泛使用。用今天的标准来衡量 ,“朊病毒”的用法也许有瑕疵 ,但并非十分不妥。按照“尊重约定俗成”的定名原则 ,笔者赞成继续沿用“朊病毒”的定名。科学技术在不断发展 ,我们对prion的认识也不断深入。然而一个名词一经广泛使用 ,只要不产生歧义 ,不导致与其他名词相混淆 ,一般不应轻易改变。当初曹天钦先生建议使用“朊病毒”的定名 ,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十多年后的今天 ,尽管已经提出“构象病”(conformationaldisease)的理…  相似文献   

4.
“中国术语学”建设的关键在于立足中国术语研究和实践,凸显其中国特色。“中国味”体现了钱学森对术语定名工作的基本理念,是其术语翻译思想的集中体现,对“中国术语学”建设具有重要启发。然而,钱氏术语译名的“中国味”还有待进一步厘清内涵。文章从形、音、义三方面出发,结合钱学森术语翻译实例,考察钱氏术语“中国味”在术语翻译中的体现及其适用限制,以期详明“中国味”的内涵,丰富术语翻译理论,为构建“中国术语学”理论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近年的科学发展中,ergonomics引起多方面的重视。据初步了解,它涉及到心理学、生理学、解剖学、行为科学、环境科学及自动化、计算机、电子学、航空、航天……等各种工程技术学科,是一门边缘性综合交叉的学科。但至今ergonomics尚未有确切、规范的中文定名。我们粗略翻阅一下国内现有的词汇、词典。已出版的24种词汇、词典中,ergonomics有23种中文定名,如人机工效学、人机工程学、功效学、尔刚学……等。有关的国家标准中定名为“人类工效学”。自动化名词审定委员会经过多次讨论,定名为“人机工效学”。考虑到这名词跨越多个学科,为慎重起见,需要共同协商统一。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办公室于8月30日召开了各有关学科的科学家参加的ergonomics定名讨论会。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副主任黄昭厚主持了会议。应邀参加讨论会的有自动化名词审定委员会的王发庆、王子平教授,电子学名词审定委员会的吴鸿适、沈宜春教授,计算机名词审定委员会的吴忠明教授,航天医学工程所的龙升照、吴国兴教授。医科院基础所、中国标准化与信息分类编码所、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商务印书馆、《环境科学》编辑部、机电部自动化所情报室等单位都派人出席了讨论会。北大力学系朱照宣教授,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陈信、魏星河、姜洪远教授,心理所徐联康教授等都热心地寄来了书面意见或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与会者怀着极大的兴趣一起讨论了ergonomics的内涵。经过许多同志的调研,首先追朔了英文词ergonomics的词源。它来自希腊文ergon(work)+nomos(law),有泛指工作规律之意。而英文词的构成是erg+(ec)nomics,erg现音译为尔格,economics和效率也有关系。在国外,ergonomics与humanfactors engineering是同义词(《The New Encyclopaedia Britanica》1988年),美国称为ergonomics,欧洲称为humanfactors engineering,它们基本涵义是研究在人-机器-环境之间相互调解,使之达到最高的效率、最好的效果。其中“人”作为系统中的一个环节,考虑人的因素,包括其心理、生理及至人体解剖特点等。在人、机器、环境三者之间寻求更好的结合,以提高工作效率,达到安全、健康、舒适的目的。与会者多数认为ergonomics定名为“工效学”较贴切、简明,不需冠以“人机”、“人类”之词。若加上“人机”,易与计算机科学中“人机……”等词的概念混淆,误认为“人与计算机”之意;若加上“人类”,使词的范围又太宽。由于科学在不断发展,每个领域随之不断开拓,新概念、新科学技术不断涌现。科技名词的定名由学科概念出发,考虑其科学性、系统性。一个新发展出现的词,开始就定得太宽,学科发展后,新名词的系列定名就会发生困难。如高频、超高频、甚高频……的系列定名。开始定为高、超高,易产生到达“顶峰”之意,技术再深入发展,给以后的定名造成很大局限性。会上也谈到定名“工效学”亦有一定弊病。如该词所指的提高工作效率,不包含改造机器自身、改进工作和生产的流程及人的自身改造,而指用与人的各种因素有关的数据,改造工作环境与之相匹配,着眼于这些因素、条件之间的界面问题。会议认为,一个学科专用名词,在字面上不可能也不能包罗万象。中文字有其表义性,定名用字上应考虑较贴切地反映概念的内涵,至于更多的内容由它的定义给出。会议热烈地讨论了“工效学”的简明定义,经过逐字逐句地推敲,会后又经有关同志再三斟酌,给出如下定义:工效学 ergonomics研究人与其所处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以适应人体解剖学、生理学、心理学要求,从而达到提高工作效率和安全、健康、舒适为目的的学科。会后,办公室将讨论会的情况向钱学森教授作了汇报,并附上有关资料,进一步征求钱先生的意见。钱先生很快给办公室复函,表示同意简短些定名为“工效学”。  相似文献   

6.
“兵”是军语中的基本语词之一,其使用频率高,构词力强。依据认知语义学中的隐喻和转喻理论对“兵”的语义扩展认知机制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在“兵”的语义扩展的过程中,语义的辐射型变化交织着连锁型变化,隐喻和转喻从中共同发挥作用,它们是其语义发展的两条主要认知途径。考察“兵”的语义扩展可以为认识军语语义扩展的普遍规律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7.
建议:(1)恢复“原子量”与“分子量”的定名,但定义不变;(2)为与国际学术界一致,建议中文译成英文时采用“relative atomic mass”及“relative molecular mass”。  相似文献   

8.
过去人们从不同角度对纳西族东巴文采取了不同的定名,曾有学者提倡使用“纳西象形文”,但这个术语并没有广泛流传,建议以符合命名原则并且约定俗成的“东巴文”作为统一的名称。  相似文献   

9.
当前,全国人民正在奋力抗击“非典”这场突如其来的灾害。随着疫情的发展,研究的进展,SARS一词也渐渐见诸媒体并有不断扩大之势。这就迫使人们选择,在表述这个病时是说写“非典”(FD),还是说写SARS(萨斯)。窃以为应该尽量使用前者避免后者。首先,此病最早发现于中国,时间在2002年11月,罹病者是中国人,发现者是中国医学家钟南山,发病地、发现地是广东佛山,随后才发现于亚洲其他地区主要是东南亚地区。我认为,最早发现地、最早发地、与疾病起源地是很有区别的,不必讳言也是有密切联系的。退一步说,即使二者一致,那么中国也是无辜的受害者,不应负任何道义责任。其次,中国是疫情受害最严重的国家。中国是抗击“非典”的最主要战场。第三,中国还是对此病防治水平最高、科学研究领先的国家之一。第四,中式名称非典型肺炎(简称“非典”,汉语拼音Feidian,缩写为FD)较好地反映了该病的临床症状。我们知道,典型肺炎或传统肺炎中最常见的为大叶性肺炎,多由肺炎双球菌引起。其他较常见的还有支气管肺炎(又称小叶性肺炎)、间质性肺炎、休克型肺炎(又称中毒性肺炎)等。上述肺炎有个共同的显著特点,即基本不传染或传染性极弱。新出现的非典型肺炎的传染性极强,有较高的死亡率(相对于典型肺炎)。正是基于这种新型肺炎与典型或传统肺炎迥然不同,以中国工程院院士、广东呼吸疾病研究所研究员钟南山为首的中国医学家才最早把它命名为非典型肺炎(据钟院士说,最初曾称过不明病因肺炎、传染性肺炎等)。现在还有少数专家如中国疾病控制中心流行病室的曾光认为应该称“急性病因不明肺炎”。第五,SARS为英语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的缩写,可音译为“萨斯”,意为“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征”。这个名称由意大利医师厄巴尼提出。他是“无国界医生组织”意大利分部主席。2003年2月他在越南河内“法国医院”工作时发现了一例“非典”患者,他随即命名为SARS,并向国际卫生组织汇报,后得到批准。在医治病人的工作中,他也不幸染上了“非典”,于3月29日在曼谷不幸光荣殉职。但笔者认为这个名称的表述不如中式名称科学。人的呼吸系统中最关键的器官是肺。“非典”患者虽整个呼吸系统都有症状和反映,但肺部发炎是最明显、典型、核心的症状,是否有多叶损害也是确诊此病的基本标准。所以“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征”语义相对模糊,“非典型肺炎”则一语中的。再者,厄巴尼的发现和命名也晚于钟南山。第六,西方国家目前疫情很轻微,而亚洲国家特别是中国和东南亚国家疫情较重。我国台湾地区现在仿效SARS的日语译文“重症急性呼吸器症候群”,称其为“严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香港地区则一般也称为非典型肺炎,有时也夹用SARS。其他有疫情的东南亚国家并非都称该病为“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征”(本国语)。只是在国际交流和合作中,鉴于英语的影响和作用,才用SARS这个词来沟通和统一认识。我们在对外报道、国际交流和合作中,当然无妨用SARS,但完全不必在汉语文中夹杂使用SARS。第七,从语文的角度看,“非典型肺炎”比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更简扼。有人或许说,后者可缩写简称为SARS;但前者也可缩写简称为“非典”甚至“非”,例如说:不要谈“非”色变。它的汉语拼音为Feidian,甚至可缩写为FD。FD也比SARS更简扼。在汉语文中不夹杂外语词汇也践行了国家的语言文字方针政策,维护了民族语言文字的纯洁、科学、尊严和优美,继承和发扬了优秀的传统文化。在这方面,中共中央做出了很好的表率。“十六大”的全部文件均没夹用一个外文词。所以我们应当学习和跟进。第八,从疾病史、医学史的角度看,一种新病的出现、流行,被正确认识、正确命名、广泛接受,都有一个发展过程。其中,也蕴含着一种医学文化和民族文化,也存在着一些公平竞争。综上所述,由于此病发现于中国,可能起源于中国,中国的防治和研究水平领先,中式名称早于西名,中名比西名更简扼,病名也蕴含着医学文化和民族文化、包含着公平竞争。为维护民族语文的纯洁、科学、尊严和优美,为捍卫中国医学家的发现权、发明权、术语权,我们在汉语文中应大说特写“非典”(FD)而不说不写“萨斯”(SARS)。(2003年5月)  相似文献   

10.
科技术语是通过语言和文字来表达或者限定科学技术概念的语言符号。科技术语在进行科学研究、科技教育、学术交流和新闻出版等活动中是不可缺少的,也是随着科学技术发展和社会进步而不断发展的。如何正确表达和使用科技术语,如何使科技术语规范化是科学技术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在科技术语规范化工作中,不但需要重视科学概念的准确性,表达的简明性,而且还需要仔细考虑和充分发挥汉语的特点。汉语的一个很重要的特点是每个汉字都同时有其形、声、义,同西方国家的文字或其他拼音文字很不相同。例如,各种鱼类名称的汉字带有鱼字旁;各类树木名称的汉字带有木字旁。汉字的这一特点还可以解决由于历史的原因而产生的一些科技术语的不统一、不规范的问题。这里主要谈谈关于sonar的译名问题。sonar是英文sound navigation and ranging的缩写。《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1985)关于“sonar”条的译名和解释主要是:“声呐是指利用声的回波探测水下目标的各种技术……”。Webster English Dictionary(韦氏英语字典)关于“sonar”的说明是:“利用从目标反射回来的声波或超声波探测水下物体(如潜艇或深水水雷)的存在和位置的一种仪器”。从历史上看,几种主要的物理学名词出版物中,早期没有sonar词条,50年代以后的物理学名词出版物中有“声拿”、“声纳”、“水声测位仪”和“声呐”等译名,分别列于下面的表中。为了进行比较和讨论,表中也列出相关的“电纳”和“导纳”的译名。表中引用的资料有:《物理学语汇》([清]学部审定科,1908),《物理学名词汇》(萨本栋审订,1932),《物理学名词》(中国科学院编译出版委员会名词室重订,1956),《英汉物理学词汇》(科学出版社,1975,1985)、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现称“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的《物理学名词》(基础物理学部分,1988)。从下表中可以看出,1988年由物理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并由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的规范名为“声呐”。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的物理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对“声呐”的定名是根据其科学内涵和科学概念及汉语特点来确定的。为什么要将以前sonar的译名“声纳”重新定名为“声呐”呢?分析起来主要有两个重要的原因。第一个原因是将sonar译名为“声纳”前,早已把acoustic susceptance译名为“声纳”了。这个“声纳”是表示声波在传播中的导声能力量度的声导纳的一个分量,正像“电纳”是表示电流在电路中传输时的导电能力量度的(电)导纳的一个分量一样。这种声学量和电学量的互相对应关系可以从下表中清楚地看出来。因此如果把sonar定名为“声纳”,就会造成“声纳”作为一个科技术语表示两种科学内涵或两种科学概念的情况。第二个原因是将sonar定名为“声呐”同汉语的意义是符合的,正像将acoustic susceptance译名为“声纳”,将电学上的susceptance译名为“电纳”符合汉语的意义一样。根据1997年出版的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的《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纳”有接受的意义,可以表达接受声波通过和接受电流通过的意义;“呐”有呐喊和大声喊叫的意义,可以用来表达声学现象。这样对“声呐”的定名就既表现和发挥了汉语的声义兼顾的特点,又避免了一词两义的缺点,可以说是一举两得。同时还比把sonar译名为“水声测位仪”更为精练,正像“雷达”比“无线电波测位仪”或“无线电波测距仪”更为精练,也像“激光”比“受激(发)发射光放大”更为精练一样,从而得到广泛的接受和应用。总之,从“声呐”(sonar)命名的历史过程可以看出,科技术语的定名,既要充分了解其科学概念和科学内涵,又要仔细考虑其汉语的特点和相关科技术语意义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才能做到定名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11.
运用数据统计、定性分析、文献分析等方法,讨论我国传染病的命名方式、命名原则与命名过程,并对新冠肺炎的命名进行评析和给出建议。研究发现,我国法定传染病命名方式有病原学命名、流行病学命名、临床病学命名、借词命名、编序命名等,其中临床病学命名数量最多;我国法定传染病名称多由几种命名方式组合或交叉构成。传染病命名应遵守准确性、层次性、能产性、单义性、简明性、稳定性等术语学既定原则,另需重视和谐性、得体性两个原则。通过回溯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命名过程可知,传染病命名应允许名称的合理变动,区分不同命名主体的作用,国家卫生行政部门应慎重确立法定名称。  相似文献   

12.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有关病毒和疾病的命名与传播在中国国内和国外呈现出不同的状况,值得思考。文章基于术语应用的过程性特征,从国家文化安全的视角,侧重新冠肺炎相关术语在西方的命名、传播和建构过程,指出由于相关术语在命名过程中没有及时将学理、人文以及语言原则有机结合,在西方出现了消极传播和建构,有损中国的文化安全。在今后的病毒与疾病术语应用中,应该从文化安全视角进行密切观察和积极介入,以维护国家利益。  相似文献   

13.
新中国成立初期编纂的《物理学名词》,既是接近50年物理学名词统一工作的总结,也为后来的物理学名词审定工作奠定了深厚的基础。这部名词具有如下特点:以名词统一为目的,遵循一定的收词和定名原则,审查非常充分,广泛征求了意见,方便实用,是接近50年物理学名词工作成果的汇集。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从地质学术语中的“亲”与“嫌”两个构成要素入手,初步探讨术语定名和汉译中的形象性问题,并结合对《地质学名词》相关文本的统计分析,尝试提出促成术语形象性的三种生成方式——摹状、拟人和隐喻。在前人基础上总结当前术语定名原则,认为形象性对于术语系统尤其是汉语术语系统具有重要意义,应当成为定名原则之一,并提出这些原则应当按照由微观到宏观的次序进行参照。  相似文献   

15.
《海国图志》译介了大量西方近代地理学术语,这些术语的译名在音节、构词法和文化蕴含等方面呈现出典型的民族化倾向。就西方地理学术语汉译的命名而言,《海国图志》的译名倾向于沿用传统地理学术语,或以词缀法新造术语。作为近代地理知识的载体,这些民族化的术语有利于西方近代地理学知识在中国社会的接受和普及,也促进了中国传统地理学的近代化转型。  相似文献   

16.
2019年底到2020年初暴发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乱了无数人正常的工作和生活节奏。广大医务人员响应国家号召,义无反顾地奔赴抗疫前线,英勇奋战。然而,疫情传播速度快,防护服、口罩等医院防护用品需求激增,一时供应紧张。英语中医用防护用品相关词汇专业性强,对外交流时若不能正确使用,易致误判,给本来就较为紧张的医疗物资供应增添额外的麻烦。本文围绕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几种常用医院防护用品的英译展开探讨,希望借此引起对医疗领域汉英翻译的重视。  相似文献   

17.
医学英语词汇的命名方法众多,比如人名地名命名、神话典故命名、会意命名、音译命名、隐喻命名。隐喻法借助生活中的常见事物代指深奥复杂的医学词汇,让人从熟知事物的特征上推知医学疾病或解剖结构的含义,具有简单直观的优势,所以自古以来医学研究者通过隐喻机制拓展出大量医学英语词。文章从隐喻视角出发,搜集挖掘了一系列医学英语词,希望对医学英语研究起到一定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8.
小行星是沿椭圆形轨道绕太阳运行而体积较小的天体。汉语在19世纪中期就已经出现“小行星”一词,1855年的《地理撮要》和《博物新编》是最早出现该词的两种文献。“小行星”应该是英语minor planet的汉译。  相似文献   

19.
2019年12月,一种由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引起的病毒性肺炎开始在武汉暴发流行。2020年2月11日,世界卫生组织(WHO)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命名为COVID-19(冠状病毒病2019),国际病毒分类学委员会(ICTV)的冠状病毒研究小组(CSG)建议把新型冠状病毒命名为SARS-CoV-2(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既没有与疾病名称一致,也没有完全真实地显示该病毒本身的特征,因而立即引发关注和争议。基于COVID-19的病原学、流行病学和临床特征的基本信息,建议将新型冠状病毒命名为“人类冠状病毒2019”(human coronavirus 2019,简称HCoV-19)。文章回顾并评价了CSG的命名方法,指出他们使用基于基因序列信息进行病毒命名的方法并不合适,建议采用传统的联系疾病的病毒命名方法对具有明显疾病特点的病毒如2019-nCoV进行命名。  相似文献   

20.
在19世纪中后期,汉语中有关蒸汽机的名称有很多,但这些名称大部分使用时间并不长久,有的只是昙花一现。汉语中“蒸汽机”最早出现于1875年丁韪良编纂的《中西闻见录》。“蒸汽机”来自日语,不过在日本现在已经不太用了,然而,这个词在中国一直使用至今,而且成为标准术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