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包公生前就有口碑 ,身后名声愈高 ,逐渐成为宋代以来最著名的清官代表。传说的包公经历了从生活原型到艺术典型化的过程 ,传说内容以折狱断案为主 ,艺术形式则以说唱表演为主。伴随传说故事的发展 ,包公铁面无私、执法如山的艺术形象逐渐形成。包公传说的来源大致有三 ,即引申发挥、移花接木、想象杜撰。包公传说深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与渗透 ,其中影响最大、渗透最深的当是民间流行的宗教迷信与统治阶级所提倡的儒家伦理道德。包公故事不断扩增或翻新 ,反映了人民的理想与愿望 ,凝结着公理与正义。人民崇拜包公 ,也就是崇拜法治 ,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白族地区广泛流传着一种与木匠有关的散体叙事文学,有学者将其文类归入故事,或在论述时出现了传说和故事相混的现象。这些散体叙事明显具有传说的性质,可以分为巫术传说、“地方性知识”和木匠生活史三种基本形态,这三种基本形态各有其文化功能,而且常常相互交织在一起。  相似文献   

3.
蜂王的传说与竹崇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蜂王传说在岭南民间文学中独树一帜,本文从文化视角追寻这类传说故事产生的历史背景,全方位展示古越人竹崇拜的文化心理  相似文献   

4.
台湾客家流传的"年初三送穷鬼"故事,是古风"送穷"习俗口头叙事的表现。藉此传说故事,探讨其习俗由来,而传说流传与习俗分布的区域相当,显见两者有相辅相成、互相依存、彼此强化的现象。"送穷鬼"故事藉由送穷鬼行为,表达民众祈求财富的愿望,以故事阐释民俗,其情节也吻合民俗的意涵。"灶君"故事则常与此类型故事复合,然不是灶君故事必要的情节,可见民俗之间存在交叉混同的情形。  相似文献   

5.
民间传说,是劳动人民创作的一种与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以及地方风物古迹等密切联系的口头故事。它不是一般的故事,而是介乎神话和民间生活故事之间的故事。传说产生的时代晚于神话,是人类的历史意识觉醒之后按一定的逻辑创造的口头文学。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神话产生的基础削弱了,而社会生活更日趋纷繁和复杂。在政治、军事斗争、生产斗争及日常生活中,许多英雄豪杰、名人巧匠、重大事件等等,引起了人民传述自己历史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传说逐渐产生并兴旺起来。 常常有人将神话与传说统称为“神话传说”,这是不妥的。对此,茅盾在《神话杂话·神话的意义与类别》里阐释道:“传说(legend)也常被混称为神话。实则神话自神话,传说自传说,二者绝非一物。神话所叙述者,是神或半神的超人所行之事,传说所叙述者,则为一民族的古代英雄(往往即为此一民族的  相似文献   

6.
杨再年 《镇江高专学报》2010,23(2):16-17,20
孙钟种瓜的传说故事,串联起孙钟、孙坚和孙权三代人,在流变中,多地形成了同中有异的不同版本。可以从特定的时代背景、特定的自然环境和特殊的文化土壤,探讨在人与文化交流互动中完成的各个孙钟种瓜故事,以不断挖掘、传承、开发利用这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及与之关联的物质载体,使之在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中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7.
叔均、女脩与牛郎织女起源无关。《秦风·蒹葭》与牛郎织女起源无关。《周南·汉广》是牛郎织女传说的原始形态。秦绝不是有关牛郎织女故事或曰传说产生的地域,而只能是牛郎织女故事或曰传说的流传地域。牛郎织女故事或曰传说在战国时期又有了新的发展,并且牛郎织女故事或曰传说在战国时期已经基本定型。  相似文献   

8.
人们通常把七夕佳节和牛郎与织女的传说故事联系起来,认为七夕是牛郎织女的传说衍生出来的节日。然而从文字记载来看,七夕节要早于牛郎织女传说数百年。从七夕风俗上看,七夕节不仅包涵了牛郎织女传说所表达的文化内涵,更蕴含着深厚的民族文化民族心理和民族精神。另一方面,七夕节日又因牛郎织女传说而内容更加丰富多彩,并借以流传至今。  相似文献   

9.
鲁迅的《故事新编》是他的第三本小说创作集。这个集子共收八个短篇,其中《补天》、《奔月》、《铸剑》等三篇是前期作品,其余五篇《理水》、《采薇》、《非攻》、《出关》、《起死》等则是后期的创作。这些小说都是取材于古代神话、传说、寓言、历史故事以影射现实的作品。鲁迅在《序言》中曾有这样的自述:“对于历史小说,则以为博考文献,言必有据者,纵使有人讥为‘教授小说’,其实是很难组织之作,至于只取一点因由,随意点染,铺成一篇,倒无需怎样的手腕。”又说:“叙事有时也有一  相似文献   

10.
大禹作为古代的圣王,在中国古史中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这不仅是因为他是一位人神叠合的传说人物,更重要的是,由他而形成的大禹精神、大禹文化对中华文明的形成,对封建国家的政治意识、普通民众的生活、文学艺术的审美等都有不可估量的影响。因此大禹传说成为上个世纪诸多学科所关注的对象,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百年大禹传说研究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即萌发期(晚清至民国初)、争鸣期(20世纪20至40年代)、萧条期(50至70年代)、繁盛期(80年代以来)。未来,大禹传说研究如能从历史考证、神话解读、文化阐释三个方面入手,进行全方位的立体解构,则会取得更大的成就。  相似文献   

11.
从叙述模式、佛经理论、佛经文学(伏魔经文)、佛家释梦等不同的角度阐释佛经对《伍子胥变文》的一系列影响。在叙述模式上《伍子胥变文》化用佛经故事,佛理"业感缘起"论是阐释《伍子胥变文》的内在线索,佛家"释梦"观在《伍子胥变文》上也有体现,历史故事是表,佛理是里。佛理是《伍子胥变文》的精神内核。  相似文献   

12.
西藏民间故事集《金玉凤凰》所收58则故事中,有25则源于佛教相应故事,且其中17则源于佛典譬喻故事。文章在考察其佛典渊源的基础上,从构成要素、文体功能诸方面,揭示出由佛典譬喻到西藏民间故事间的变异。  相似文献   

13.
水浒故事在演交过程中具有系统完整性.<民间大水浒>一书在2008年的出版显示出了水浒故事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民间基础.把水浒文化与相关地域经济发展实际相结合具有较大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从以上三个方面可证:构建大水浒文化体系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4.
纵观中西方对《圣经》翻译和佛经汉译的翻译历程,可以发现对经典的翻译一直是中西方文化中非常重要的内容。《圣经》翻译和佛经汉译分别承载着不同的文化内涵,对二者进行对比研究有利于探索其中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并据此总结出中西方的翻译传统或规律,旨在为后世翻译事业的发展壮大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15.
谢斌 《韶关学院学报》2012,33(11):11-16
发挥好禅文化载体的作用在韶关市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禅文化是佛教的心法,传到中国后在六祖慧能的弘扬下与中国文化高度结合,生发出禅宗"一花五叶""五家七宗",对中国思想文化产生深远影响。六祖慧能在韶关弘法37年,演绎出佛教的圣典《六祖坛经》。韶关还有众多的佛教重要寺庙、遗址和文物,是当之无愧的历史文化名城。对此,韶关应加大认可、宣传力度,发挥好原有载体、潜在载体和新建载体的作用,把韶关市建成为一座名副其实的历史文化名城。  相似文献   

16.
在文化领域世俗化进程迅猛推进的明清时期,佛教文化对明清小说的叙事模式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以"因果报应"观作为小说的线索展开叙事;二是以"转世"观演绎故事情节;三是以"色空"观诠释生存真相。同时,以佛教观念构架小说的局面,既对形成具有我国古典特色的小说叙事模式起了促进的作用,又为转变和打破这一模式起了阻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随着国内佛学图书馆的逐渐兴起,对佛学图书馆的研究显得越来越迫切。介绍了扬州鉴真图书馆的创建和馆藏特色,着重分析了鉴真图书馆的文化特色与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18.
通过五台山佛教文化展示中心项目的设计过程,阐述了现代社会对佛教文化建筑的理解与诠释。  相似文献   

19.
五台山具有丰富的佛教文化底蕴,其佛教文化已经成为五台山现代旅游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五台山佛教旅游客源市场稳定,旅游者重游率较高,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开发潜力。但是。目前五台山佛教文化旅游的开发并没有完全挖掘出其自身的特色和优势,五台山旅游业发展也没有充分发挥其申遗的本质优势,即文化优势。相反地,功利性和经济性趋势显著,佛教文化这一深层次内涵没有在五台山的旅游发展中突出显现。本文以五台山丰富的佛教文化旅游资源为载体,阐述其在五台山旅游中的影响,从而进一步挖掘五台山佛教文化旅游资源的深层次内涵。  相似文献   

20.
敦煌出土的梵文于阗文双语医典《耆婆书》   总被引:1016,自引:0,他引:1016  
《耆婆书》(Jīvaka-pustaka)是出自敦煌藏经洞的梵文、于阗文双语医书,约抄写于公元11世纪之前。它现存为4个部分,有医方精选集的特点,属于印度“生命吠陀”体系。该医书中还有佛教影响的痕迹。文章主要从其内容结构、双语文本比较、相同医方比较等方面,讨论了《耆婆书》的一些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