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细水雾扑灭B类火的全尺度实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IMO有关测试规范的要求,进行了一系列全尺度动力机舱模拟灭火实验。实验中采用的是局部保护细水雾灭火系统,通过改变通风条件、预燃时间、喷雾方式及火焰功率等因素,考察了它们对系统灭火有效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细水雾系统可有效扑灭动力机舱内设定的各种工况下的油池火和油雾火,与气体灭火系统相比,受通风条件影响小,能有效降低室内温度及CO、CO2浓度,因而系统工作期间消防人员和操作人员可安全进入。在油池火灭火实验中发现通过火焰冷却灭火时所需时间较短,而依靠燃料表面冷却灭火时则时间较长。此外研究结果还显示,采用侧喷方式时,系统的灭火性能将大大提高,而较长的预燃时间则有利于细水雾扑灭油雾火。  相似文献   

2.
传统水喷淋灭火系统很难扑救有障碍物遮挡的火焰。针对障碍物油池火进行了全尺寸细水雾灭火有效性的实验研究,深入了解障碍物存在时细水雾对油池火的抑制熄灭作用,同时研究了障碍物与火焰的相对位置、细水雾的工作压力、雾通量、喷头距火焰垂直距离及水平距离等关键因素对灭火有效性的影响,分析了障碍物存在时细水雾的灭火特性,揭示了实验中某些工况下不能扑灭火焰的原因,为细水雾的实际工程应用提供了科学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在不同障碍物挡板阻隔条件下,就细水雾对油池火的灭火效果进行了实验研究,分析了不同空间位置的障碍物挡板对细水雾灭火效果的影响,采用FDS40对细水雾与不同类型障碍物挡板油池火的相互作用过程的模拟结果表明:障碍物结构与类型影响着细水雾直接作用于油池火上方的水雾通量,油池火上方的水雾卷吸量越大,细水雾对障碍火的灭火效果越明显。  相似文献   

4.
细水雾灭火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介绍了细水雾灭火技术在国内的主要研究进展.着重阐述了细水雾雾特性测量方法、雾发生方法及灭火有效性实验,并对细水雾的灭火机理和灭火技术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讨论.细水雾的雾特性参数决定了它的灭火性能,目前对其测量的主要方法有LDV/APV、DPIV及扩展的DPIVS技术.传统的雾发生方法有着或多或少的缺点,因而新型的雾发生方法得到广泛地研究,如气泡雾化,所以我们对不同的雾发生方法进行了比较.此外通过一系列的小尺度和全尺度实验研究了细水雾在不同火灾场景下的灭火有效性.  相似文献   

5.
利用长宽高为6m×15m×2m的隧道模型,进行了纵向排烟和高压细水雾灭火实验.通过对火源附近各测点温度的测试,分析了不同工作压力高压细水雾对柴油池火的控制效果,以及纵向排烟和细水雾不同的开启时间对控火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油面尺寸为250mm×200mm的柴油池火,在没有纵向排烟情况下,6MPa细水雾就可以有效扑灭柴油池火;在纵向排烟和高压细水雾同时开启的情况下,15MPa细水雾的控火和灭火效果最好;在高压细水雾启动之前30s优先开启纵向排烟的话,可以达到很好的灭火效果.  相似文献   

6.
复合型添加剂增强细水雾灭火性能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采用实验模拟研究了自制复合型添加剂对细水雾灭火性能的影响.重点考察了细水雾灭火有效性随添加剂浓度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复合型添加剂显著增强了细水雾的灭火性能,最大可缩短灭火时间5~8倍。并且随着细水雾中添加剂含量的不断增加,油池火的灭火时间呈现出先快速下降,尔后略微增长的趋势;而木垛火的灭火时间则表现为平缓下降,并趋于饱和.对应最短灭火时间,油池火的最佳添加剂灭火浓度约为临界胶束浓度(CMC)的2~3倍,木垛火的最佳添加剂灭火浓度为临界胶束浓度的(CMC)8~10倍.含添加剂细水雾扑灭火焰是物理化学复合作用机制,但主导灭火机理是燃料表面的冷却与隔离作用.并且对于油池火,添加剂灭火关键是表面活性剂在油面快速成膜.而对于木垛火,添加剂灭火关键是在表面覆盖较厚泡沫层.  相似文献   

7.
基于民用飞机货舱低压变动环境下火灾特点,进一步探寻低压双流体细水雾灭火技术在低压环境的应用。采用马尔文粒径仪和低压燃烧测试舱等设备,对自行研发N2-水低压双流体细水雾系统进行测试,研究该系统的雾场特性和低压环境下的灭火特性机理。发现N2压力低于0.4Mpa便可得到雾场均匀、粒径较小且方便可调双流体细水雾。低压舱内灭火实验结果表明,在低压下可有效地扑灭油池火,灭火时间呈现随环境压力降低而减小趋势。揭示火焰周围逆流扩散流动场和水雾对火焰与油面的冷却隔离作用,在抑灭油火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顶部排烟耦合细水雾作用下的火灾烟气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长宽高为6m×15m×2m的隧道模型,进行了顶部排烟和细水雾灭火实验.通过对各测点烟气温度、火焰温度、CO含量及能见度的测试,分析了不同的顶部排烟以及细水雾耦合作用模式对火灾烟气的控制效果.结果表明:顶部排烟加快了柴油燃烧速率,顶部排烟耦合细水雾的冷却作用明显.在火灾增长阶段(50s),细水雾耦合顶部排烟对于烟气控制效果最优;在火灾充分发展阶段(90s),细水雾耦合顶部排烟作用易引起沸溢及轰燃,且细水雾喷洒瞬间,火焰强化现象最明显,CO含量迅速上升.顶部排烟对于能见度的提高效果明显;单独施加细水雾虽然能起到控制烟气的作用,但会使能见度进一步降低;在顶部排烟的耦合作用下,烟气经细水雾吸附沉降后能见度的提高速率增大.  相似文献   

9.
在研究传统细水雾添加剂的基础上,取长补短,采用物理工艺制备出新型复合添加剂,针对典型火源(酒精池火、煤油池火与木垛火),改变添加剂浓度开展了一系列灭火实验。结果表明:新型复合添加剂显著增强了细水雾的灭火性能,可提高灭火时间5~8倍。随着细水雾中添加剂含量的不断增加,油池火的灭火时间呈现出先快速下降,而后略微增长的趋势;而木垛火的灭火时间表现为平缓下降,并趋于稳定。含新型复合添加剂的细水雾灭火是物理化学复合作用机制,但主导灭火机理是燃料表面的冷却与隔离作用。  相似文献   

10.
低压环境下氮气-水低压双流体细水雾抑灭油池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民用飞机货舱低压变动环境下火灾特点,进一步探寻低压双流体细水雾灭火技术在低压环境的应用。采用马尔文粒径仪和低压燃烧测试舱等设备,对自行研发N2-水低压双流体细水雾系统进行测试;研究该系统的雾场特性和低压环境下的灭火特性机理。发现N2压力低于0.4 MPa便可得到雾场均匀、粒径较小;且方便可调双流体细水雾。低压舱内灭火实验结果表明,在低压下可有效地扑灭油池火,灭火时间呈现随环境压力降低而减小趋势。揭示火焰周围逆流扩散流动场和水雾对火焰与油面的冷却隔离作用,在抑灭油火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利用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建立商业综合体3D模型并采用分层转化方式转化为火灾动态模拟(FDS)计算模型,分析大空间综合体超快速火中高压细水雾与火焰相互作用过程,研讨单一喷头Ⅱ级高压细水雾在不同喷射速度、雾化角以及水雾压力因素下与火焰相互作用过程,分析细水雾控火效能。研究结果表明:雾化角增大一定程度,细水雾控火效能提高;大空间综合体在不同雾化角高压细水雾施加初期造成湍流扰动比受限空间更加剧烈且温度有回升现象,最佳雾化角大于受限空间;喷射速度增大一定量值,降温速率与幅值均增大,充分发展阶段温度震荡幅度及时间区域小;随着压力上升至临界压力,温度回升之后波动小,对火源控制效果越好,当超越临界值,火焰横向扩展并加快高温烟气中一氧化碳(CO)流动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替代哈龙的新型清洁灭火剂对民航运输锂离子电池火灾作用特性,基于动压变温实验舱,实验设定了80 kPa,60 kPa和40 kPa的压力环境,使用全氟己酮(Novec1230)、2-溴-3,3,3三氟丙烯(2-BTP)和细水雾进行灭火实验。根据它们的灭火机理,从实验现象,降温效果和一氧化碳浓度三方面分析了三种灭火剂的灭火效果。结果表明,变压条件下Novec1230和2-BTP主要通过化学抑制的机理有效降低锂离子电池火焰中自由基H·和OH·浓度,实现快速灭火;而细水雾的降温和抑制温升效果要明显优于Novec1230;同时灭火效果会随环境压力的下降而增强;在较低环境压力下,2-BTP对于灭锂离子电池火的综合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3.
利用火灾动力学仿真软件(FDS)软件模拟研究低、中、高3种压力下细水雾对汽油池火的抑制过程。对比分析细水雾压力为1、3和5 MPa时的火焰区域内温度变化、烟气中O2和CO体积分数变化、灭火时间以及灭火用水量等情况。结果表明:细水雾抑制池火的过程可分为3个阶段,分别是火焰初步抑制阶段、火焰增长阶段和火焰再次抑制阶段。增加细水雾的释放压力,可以明显降低火焰温度,有效抑制火焰的发展。综合考虑灭火时间和灭火用水量的影响,中压细水雾具有灭火迅速、节约用水的优点。  相似文献   

14.
该文对细水雾与固体木垛火相互作用问题进行小尺度模拟实验研究.利用热电偶、数码摄像机等测量了细水雾作用前后燃烧场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细水雾扑灭木垛燃烧的明火效果较好,但不能有效抑制阴燃现象,且喷雾气压、预燃时间和木垛结构形状对灭火过程有显著影响.在一定范围内,喷雾气压与灭火时间成反比关系;预燃时间与灭火时间成正比关系.  相似文献   

15.
进行细水雾抑制Φ600 mm酒精池火缩尺模型实验,通过对火焰和燃料表面温度、火源根部附近氧气体积百分比、火焰热辐射和地板接收到的热辐射等参数的测试,对比分析不同压力和雾流量单、双喷头细水雾耦合纵向通风系统的灭火机理及最佳运行参数。结果表明,点火后480 s开启2个K=0.5的细水雾喷头灭火的最佳工作压力为8 MPa,所需雾通量为8.94 L/min。继续增加压力,K=0.5双喷头细水雾灭火效率提高的幅度减小。双喷头细水雾灭火的主导机理为隔绝稀释氧气、火焰的冷却作用以及地板接收到的热辐射的衰减作用。点火后480 s开启火源上风侧单个K=1.2细水雾喷头灭火的最佳工作压力为10 MPa,所需雾通量为12 L/min。单喷头细水雾灭火的主导机理为对燃料表面的冷却作用。  相似文献   

16.
通过模拟实验进行了细水雾作用下不同固体材料表面火蔓延特性的小尺度实验研究。实验在小型风洞中进行,在有细水雾和无细水雾作用的情况下,分别在不同来流速度条件下深入研究了4种典型固体材料表面火蔓延的规律,定性的描述了细水雾对不同固体材料表面火蔓延的抑制作用,通过比对分析,揭示了细水雾作用下不同类型固体材料表面火蔓延的变化规律,为细水雾的实际工程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通过实验研究了沥青喷雾燃烧特性以及细水雾抑制沥青喷雾火的有效性.细水雾雾场特性由LDV/APV系统测量.实验中的温度数据由热电偶测量,沥青喷雾火自由燃烧时火焰结构则由热像仪获取.实验结果显示,喷雾火燃烧时最高温度发生在火焰团内部.当压力比比较高时(pw/Pf>2.65),细水雾对沥青喷雾火有较好的抑制熄灭作用;而当压力...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单、双开口受限空间自然通风条件下,细水雾抑制酒精池火的机理和有效性.方法在3.6 m×1.5 m×0.6 m的实验模型中部设置直径500 mm酒精作为火源,距离火源中心1 100 mm的位置布置高压细水雾喷头.在自然通风工况下,点火8 min后启动细水雾,改变开口的位置、数量及细水雾施加压力,对比分析不同开口条件下细水雾灭火的机理和有效性.结果对于双开口受限空间175 k W酒精池火,6 MPa及以下的细水雾可以有效抑制轰燃,但不能实现灭火;7 MPa、8.37 L/min细水雾可在54 s内有效灭火,比单开口受限空间灭火时间缩短了56 s.结论细水雾熄灭双开口受限空间酒精火的主导机理是对火焰和热烟气层的冷却作用,细水雾熄灭单开口受限空间火灾的主导机理是对地面接受到的热辐射的冷却作用.  相似文献   

19.
细水雾与油池火相互作用之初往往会使燃烧剧烈,强化火焰。实验研究与理论分析表明,雾滴在可燃物表面蒸发是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通过改变燃料种类、喷头雾特性参数等实验工况发现火焰强化程度主要决定于燃料的挥发性以及雾滴的直径、速度等参数。而在油盆中加水后燃料表面温度降低、火焰功率下降,火焰强化现象随着加水量的增加而逐渐弱化乃至消失,细水雾系统的灭火时间也明显缩短。  相似文献   

20.
细水雾有效雾通量的称重法测量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雾通量是影响细水雾灭火性能的关键参数之一,前人研究它对灭火性能影响时,通常分析的是细水雾的总通量.为了将与火焰或燃料发生相互作用的细水雾从总量中加以区分,定义这部分雾通量为有效雾通量.测量雾通量主要有两种方法,一种是量杯收集法,另一种是间接测量积分计算法.在量杯收集法的基本思路上,提出了有效雾通量的称重测量法.通过建立细水雾发生系统与电子天平实时称重系统,实验验证了称重法测量的可行性.结果表明:称重法可以实时、有效获得细水雾的有效雾通量;且不同高度平均雾通量随高度变化的规律与一定假设前提下的理论推导结果能够较好地吻合,由此得到了有效雾通量空间分布的近似计算方法.在计算获得了有效雾通量空间分布的基础上,如果通过实验得到有效雾通量与细水雾灭火性能的对应关系,就可以分析出不同雾场不同区域的灭火性能分布,有效减少灭火实验次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