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本文介绍了地下车库排烟与通风的设计方法,包括防烟防火分区的划分、排烟排风系统的设计以及消防补风系统,探讨了地下车库通风与排烟系统的形式,同时分析了地下车库排烟系统与排风系统完全合一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2.
住宅厨房排烟的共用竖烟道的设计方法改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现代住宅厨房采用共用竖烟道排烟系统的运行特点:排烟动力主要来源于排油烟机提供的风压,热压的作用很小;提出了住宅厨房集中排烟系统“控制最小排烟量”的设计方法。该方法是将排烟系统中最小排烟量确定为某数值,通过求解非线性方程组确定竖烟道截面积。“控制最小排烟量”的设计方法能客观地反映集中排烟系统的运行特点,确保排烟系统中每户厨房排烟均达到要求。此方法在江苏省住宅厨房集中排烟系统建筑图集新标准的制订中得到应用。  相似文献   

3.
采用热烟试验方法在某地铁站侧式站台进行了机械排烟试验,发现由于站台内补风方式不合理,导致火灾时排烟风机不能有效地排出烟气。对此提出了改进意见,并采用场模拟软件FDS对站台排烟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显示对补风方式进行改进后能有效地提高排烟效果。  相似文献   

4.
说明大型影剧院建筑特点及其设置防排烟设施的必要性,探讨该场所防排烟方式的选择,防排烟设置部位,机械排烟量计算,以及大型影剧院自身存在的问题.并指出影剧院建筑内机械排烟系统与通风系统相结合,通篇文章体现该场所防排烟设计简便实用性.  相似文献   

5.
说明公共娱乐场所设置防排烟设施的必要性,探讨该场所防排烟方式的选择,防排烟设置部位,机械排烟量计算,以及公共娱乐场所自身存在的问题。并指出多层民用建筑或人防工程内公共娱乐场所机械排烟系统与通风系统相结合,通篇文章体现该场所防排烟设计简便实用性。  相似文献   

6.
针对某拱形“十”字型换乘地铁站,通过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研究拱形站厅层发生火灾时,侧部排烟模式下排烟口处烟气层的吸穿问题以及主侧排烟口位置对拱形站厅排烟效果的影响,并探讨开启站台层机械补风以及打开站台层屏蔽门进行自然补风的两种补风模式对站厅层机械排烟的影响。结果表明:拱形站厅的主侧排烟口对整个站厅的排烟效果起着决定性作用;当主侧排烟口与站厅拱顶的距离在1.8 m以内时,主侧排烟口开始接触并排除烟气的时间相近;主侧排烟口与站厅拱顶的间距越大,火灾发生时主侧排烟口附近烟气层越容易发生吸穿现象,得到拱形站厅内2.5 MW火灾情况下主侧排烟口距拱顶间距的适宜范围。建议站厅层发生火灾时,开启站台机械补风或站台屏蔽门,从而为站厅层提供更安全的环境。  相似文献   

7.
 火灾集中排烟模式下,隧道两端射流风机需向隧道内部补充新风,以使排烟区域向火源附近排烟口方向集中,缩小烟气影响范围。从烟气控制效果出发,提出排烟效率、烟气蔓延范围、能见度3个指标作为判定合理机械补风的依据。以某越江隧道工程集中排烟为例,采用火灾动力学模拟软件FDS对-2.8%坡度隧道在不同排烟口开启方案(上游3个/下游3个、上游2个/下游4个、上游1个/下游5个)、不同纵向补风风速(0、1、2、3m/s)下的12 组火灾工况进行模拟计算。结果表明:纵向补风风速对集中排烟效果影响显著,本隧道区段火灾集中排烟时的合理纵向补风风速为2m/s,小于纵向通风时的临界风速值。  相似文献   

8.
范天峰  朱利伟 《科技信息》2012,(27):377-377,422
说明歌舞娱乐场所设置防排烟设施的必要性,探讨该类场所防烟与排烟方式的选择,防排烟设置部位,机械排烟量计算等,并指出机械排烟系统与通风系统相结合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9.
高层建筑走廊机械排烟量与排烟口数量的数值模拟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排烟量的确定是防排烟系统合理设计的一个重要因素,通过高层建筑内烟气流动的数学模型,采用k-ε双方程三维紊流模型对高层建筑火灾时不同排烟量以及相同排烟量不同排烟口数量情况下走道的烟气状态进行模拟,通过分析满足最大安全疏散时间时,其走道人眼特征高度1.5 m处的烟气的温度以及浓度,得出每平方米排烟量72 m3/h为此典型高层建筑的最合理机械排烟量.且当排烟量不变时,可通过增加排烟口数量来更好地控制走道的烟气状态,为防排烟系统的合理设计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分析了民用建筑地下汽车库排烟与排风系统的特点,提出了地下汽车库排风与排烟系统优化设计的方案。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火灾场景下自然排烟和机械排烟2种方式对火灾发展的影响,指导人员进行安全疏散和为消防队灭火救援提供参考依据,采用FDS软件模拟的方法对特定餐馆模型在不同排烟方式下厨房、走廊、餐厅的温度、能见度、CO浓度变化情况和烟气蔓延过程进行分析探讨。结果表明:综合3项安全指标考虑,自然排烟模式下走廊区域在火灾发生后81 s内为最佳逃生时间,而在机械排烟模式下,最佳逃生时间延长至100 s.自然排烟模式下,餐馆所有区域在277 s后均处于危险状态,而机械排烟能够将烟气控制在局部范围内,餐馆一半以上区域没有受到火灾波及。与自然排烟相比,机械排烟有效地将各个区域到达3种危险状态的时间推后,为人员的安全撤离争取了宝贵的时间。从而为保证火场人员的安全疏散和消防人员的灭火救援提供有利条件。因此,餐馆的防排烟系统设计宜选用布置合理、参数可靠的机械排烟系统。  相似文献   

12.
针对高层民用建筑消防设计中防排烟的重要性,本文从自然排烟设施达不到排烟目的,设置机械加压送风防烟设施部位所要求的余压值难以形成,机械排烟设施的排烟效果不明显,防排烟风机的配电不符合规范要求、应设机械防排烟设施的部位未按规范要求设置等方面论述了高层民用建筑的防排烟系统的设计和施工中问题,并分析了对策。  相似文献   

13.
针对高层民用建筑消防设计中防排烟的重要性,本文从自然排烟设施达不到排烟目的,设置机械加压送风防烟设施部位所要求的余压值难以形成,机械排烟设施的排烟效果不明显,防排烟风机的配电不符合规范要求、应设机械防排烟设施的部位未按规范要求设置等方面论述了高层民用建筑的防排烟系统的设计和施工中问题,并分析了对策。  相似文献   

14.
消防的重点,一是灭火,二是防、排烟。灭火为断火、烟源;防、排烟则为逃生提供安全通道,并利于初期灭火。关于灭火系统的文章已有多方面的论述。本文则对防排烟系统做一些粗浅探讨。  相似文献   

15.
大空间中庭及周边房间烟气运动和消防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对大空间中庭结构内火灾及周边房间火灾的烟气运动情况进行了分析。着重分析了周边房间发生火灾后烟气及热羽流对上层房间的影响和烟气在中庭顶部的积聚和沉降情况。分析结果表明,在大空间内合理设置排烟系统对保证其消防安全至关重要;在大空间中庭内部排烟充分的情况下,可将大空间中庭作为与之相通的建筑结构的蓄烟空间和排烟途径,在其消防设计中可对中庭设置普通开口而不设置机械排烟系统。分析结果为大空间中庭及其周边房间的消防安全设计与评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为了给城市地下交通隧道中存在环路系统提供防排烟系统设计参考依据,以某城一地下交通隧道为例,进行1:3缩尺模型实验,探讨环路隧道中烟气蔓延和温度变化情况。实验得出,在纵向排烟下外环路具有良好的排烟效果,但内环路烟气发生回流,形成烟气环流,因此在环路隧道纵向通风的基础上建议使用外环路排烟方式进行排烟。  相似文献   

17.
以高层综合楼为研究对象,通过查阅国内外高层综合楼火灾相关资料,认为发生火灾时烟气具有毒害性、减光性、恐怖性、蔓延迅速等特点,是造成群死群伤的主要原因.因此,对建筑防排烟设计进行安全评析至关重要.选取一幢高层综合楼为工程实例,依照《建筑设计防火规范》(以下简称《建规》)、《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以下简称《高规》)、《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简称《车规》)等消防技术标准,对该工程项目的防排烟设施进行审核评析.通过计算,复核了机械防烟系统的送风机选型、机械排烟系统的排烟风机选型等设计参数,对审核发现的问题提出整改建议.  相似文献   

18.
防排烟系统的竣工验收与维护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伟 《科技信息》2010,(26):372-372
本文首先介绍防排烟分区、防排烟方式、防排烟设备及附件,然后介绍防排烟系统的验收,最后介绍防排烟系统的维护管理。  相似文献   

19.
为研究多出入匝道的存在对隧道纵向排烟系统效率的影响,采用通风网络对某多匝道城市地下道路分段纵向排烟系统的烟气控制效果进行了模拟分析,得到了不同火灾场景中风机运行的最佳策略。结果表明,对于该城市地下道路而言,火灾发生时各段排烟风机不必全部运行即可达到所要求的临界风速值,火源段下游竖井附近风机需逆转运行才能防止竖井上游烟气向下游扩散,从而提高其排烟效率;若主线隧道发生火灾,匝道风机最好停止运行,以帮助主线隧道达到较好得控烟效果。  相似文献   

20.
建筑群附近风环境的品质,直接影响地面行人的舒适与安全。以深圳大运体育中心主要建筑为工程对象,采用一种新的湍流脉动流场生成方法(discretizing and synthesizing random flow generation,DSRFG)模拟风场的实际湍流边界条件,基于数值模拟计算软件Fluent,对深圳大运会体育场馆为中心10 km范围内的山体和主要建筑物进行全尺寸大涡模拟计算,得到各风向角下体育中心速度场分布。结合当地气象资料,采用超越阈值概率法对体育场馆周围场地行人风环境进行预测与评估,并对风环境较差地区的成因进行分析并提供改良建议。结果表明:该研究方法可以较准确地预测出建筑群周围风环境分布,并为类似体育场馆设计的合理性以及行人风环境的研究与优化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