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史树彬 《科学技术与工程》2021,21(12):4918-4923
水驱油田开发过程中,由于储层非均质性以及注采参数与井网不匹配,造成优势通道发育,注入水低效无效循环严重.为了对注采井间各方向优势通道进行定量描述,基于物质平衡理论与叠加原理,在考虑井底流压变化的基础上,建立了油藏井间动态连通性反演模型——阻容模型,并运用人工蜂群算法进行求解,通过模型求解得到了不同注采井间的连通系数,经验证该系数合理表征了油藏井间动态连通程度.针对优势通道发育造成注水井在各注采方向上水驱不均衡、剩余油饱和度分布差异较大的问题,基于最优化理论,以当前各生产井含水率条件下生产井总产油量最大为目标函数,结合油水井动态生产数据,建立一种基于井间动态连通性模型的注采参数优化方法,并利用优化算法对该模型进行求解.实例应用表明:利用本文方法优化注采参数后,含水率得到明显控制,注入水驱替效率明显提高,并且本文方法仅需要油水井的动态生产资料,简单实用,对矿场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刘倩 《科学技术与工程》2012,12(18):4352-4355,4368
三塘湖盆地马朗凹陷石炭系火山岩储集层以基性、中性熔岩为主,储集空间有3种类型,可分为原生孔隙、次生孔隙和裂隙。烃碱流体对火山岩储集层的改造作用主要反映在次生孔隙带的形成、发育程度上。这取决于烃碱流体碱交代作用引起物质的带入与带出的比例。目前研究区镜下鉴定结果表明火山岩次生孔隙大量发育,其中碱交代蚀变、溶蚀使孔渗增加,表明烃碱流体对马朗凹陷深部地层作用的广泛性。次生孔隙连通成次生孔隙带,原生孔隙通过裂缝和次生孔隙带连通构成了良好的油气运移通道和储集空间。  相似文献   

3.
为了确定直井注水、水平井采油的联合井网井间连通情况,建立考虑裂缝非均匀产液的多级压裂水平井多井干扰试井解释模型,运用Green函数、Newman乘积法得到井底压力解,绘制无量纲压力和压力导数典型曲线图版,进行参数敏感性分析。多级压裂水平井多井干扰试井模型典型曲线划分为7个流动阶段,其中在系统干扰流阶段,压力导数曲线下降,且注水井的注水量越大,其下降程度越大,当周围注水井的总注水量小于多级压裂水平井产量时,压力导数曲线呈阶梯状下降特征,最终表现为一条水平直线段,当周围注水井的总注水量大于观测井产量时,压力导数曲线将一直下降,呈现下掉特征;注水井到多级压裂水平井的距离越近,系统干扰流阶段持续的时间越长。实例应用表明,提出的模型能够确定注采井间连通情况、判别多级压裂水平井来水方向,指导油田开发措施的制定。  相似文献   

4.
识别注采连通关系对油田开发方案制定及剩余油分布描述具有重要的基础作用,多层合采油藏注采量的准确劈分严重制约着井间连通性的精准识别。本文首先根据开井及储层改造等影响产量重要因素来确定劈分时间节点;再基于生产、射孔、封层、酸化压裂及产吸剖面等监测资料,采用“节点内线性内插,最后一个时间节点线性外推”的劈分法,进行注采量劈分;随后,基于阻容模型建立多层井间动态连通性模型,定量识别多层井间连通情况;最后根据实际生产资料建立判断系数,验证模型计算结果。应用该方法对实际油田的100余口井进行注采劈分,计算动态连通系数,通过示踪剂监测、判断系数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动态连通系数与示踪剂监测结果吻合程度高,与判断系数拟合趋势好。该方法能有效提高多层油藏井间连通性识别精度,具有很好的实用价值,为同类油藏调整注采关系、制定剩余油挖潜方案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5.
为了确定注水井的注水推进方向、波及范围和水驱路径的变化情况,进一步落实注水井与周围井的注采关系。了解注水井水驱平面发育状况,平衡注采矛盾,合理调整开发方案,应用“井问电位篮测技术”,利用附近油井和水井形成闭合的回路测量其电动势的变化情况,对注水井注水波及范围、断层封闭性等注水优势方向进行监洲,为下步调整决策提供依据,对改善油田开发效果、提高开发水平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水平井注采井网条件下加密水平井产能评价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以水平井井网整体开发的油藏,后期加密的水平生产井产能评价过程应综合考虑其他油水井的干扰影响。基于镜像反映原理与微元线汇理论,给出任意水平井注采井网条件下加密水平井产能正、负因子的定义,建立任意水平井注采井网条件下加密水平井稳态产能评价半解析模型,在考虑井网内部其他油水井干扰以及井筒内由于井壁摩擦与流体加速度造成的压力降对加密水平井产能影响的前提下,定量分析不同油水井工作制度、不同注采井距对加密水平井产能的影响。应用实例表明:新模型的产能计算结果与实际产能相对误差小于15%,是水平井注采井网条件下加密水平井产能评价的一种有效手段;井网内部油井产能随水井注入量的变化呈线性变化,胜利油田某油藏的合理注采井距应控制在1.0~1.5倍水平段长度。  相似文献   

7.
为了深入了解垦利油田垦90断块注采井的连通状况,油层渗透率、非均质性等的变化规律,2000年12月到2001年12月间对K90和K90-X109井组实施了放射性同位素示踪监测试验。根据监测结果,为该断块的后期注水开发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8.
探讨注采连通关系及注水量合理利用的问题。鉴于当前描述注采连通关系、优化注水量的电容电阻模型未考虑生产井间干扰和注采井合理影响范围,通过引入生产井间干扰因子和注采井影响系数矩阵对其进行改进。改进后的注采连通新模型判别注采动态连通性,并通过构建注水效率与连通系数的关系式,提出一种注水量优化调整新方法。从连通系数和注水效率2方面对新方法的可靠性进行验证,并在冀东油田高5断块进行应用。研究结果表明:与现有方法相比,新方法计算结果与生产实际数据更接近,历史拟合时间短,快捷省时,只需要现场的地面生产数据,基本数据较易获取。  相似文献   

9.
基于井间动态连通性计算低渗油藏窜流通道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低渗透油藏窜流通道的普遍发育造成注水开发效果变差。为此,提出了基于低渗透油藏井间动态连通性研究定量计算窜流通道的方法。利用井间连通性模型计算得到注采井间连通系数将由注水井注入、窜流通道产出的未起到驱油效果的无效循环水劈分到各注采方向,进而定量计算出各注采方向上窜流通道的体积和渗透率等物理参数。现场应用结果表明:该方法可有效描述低渗透油藏的窜流通道,为调剖措施的实施提供指导,具有一定的矿场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本文阐述了压裂措施情况、压裂措施效果及压裂措施应用的意义,运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利用测试跟踪、动态分析、现场跟踪等手段,通过分析2009年高台子油井的压裂效果情况,发现油井的压裂效果的好坏与施工过程的质量以及连通水井的注入状况有关。压裂后对地层也产生一定的影响,压后的注水压力有很大幅度下降,静压有所上升,流压有所上升,生产压差、总压差减少。同时还总结出要获取一口井好的压裂效果,必须做好压裂井压前的准备、压裂施工工程中的质量监督和压裂后的强化管理。压前,要对压裂井周围所连通的井进一步完善注、采系统,做好对应连通压裂层段的提压、增注工作,恢复和提高油层压力。压裂后造成的地层高压现象应采取适当的方法来缓解,对于油井关井的其连通的水井也要相应的控注,以上措施对防止套变的发生,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井间示踪剂监测技术是从注入井中注入示踪剂段塞,在周围观测井中监测示踪剂产出情况,得到示踪剂产出曲线,通过数值分析,求出油层特性参数。本文介绍了三种不同示踪剂同时在柳10断块沙三5油藏应用的井间监测技术,得到了注入流体的突进速度,监测了油水井井间的连通状况,以及高渗层渗透率分布等,为柳10断块下一步调整方案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2.
为了探索薄差储层储量有效动用的技术途径,解决油田开发过程中的实际问题,明确注采井组对应压裂的增产效果及最优裂缝参数,采用以电模拟实验为主、数值模拟为辅的方法,对注采井组对应压裂的增产效果进行评价,并得出了在"四注一采"井组中注采井组对应压裂的最优裂缝参数。结果表明,对于同等的压裂规模,注采井组对应压裂的增产效果优于单独压裂油井,单独压裂油井的增产效果优于单独压裂水井;"四注一采"井组的注采井组对应压裂的最佳压裂规模组合为:油井裂缝穿透比42%、水井裂缝穿透比13%;注采井组对应压裂的最优裂缝导流能力为40μm~2·cm。故对于薄差储层,采用注采井组对应压裂技术进行改造,具有良好的效果,并在注采井组对应压裂时,应以油井压裂为主。实验研究结果为薄差储层注采井组对应压裂的裂缝参数设计提供了有效的参考,对于提高老油田表外储层的开发效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陈涛平  王丽丽  姜超 《科学技术与工程》2013,13(17):4787-4792,4807
为了研究在水驱及聚驱的基础上,水平井-直井联合布井方式对提高侧积夹层采收率的影响情况,根据数模研究的注水方向和水平井起始及终止位置对采收率的影响,优选了侧积夹层水平井的布井位置研制了侧积夹层室内物理模型进行了室内实验研究。结果表明:采用直井注水井注-水平井采的实验方案,含水率下降了17%,采收率提高了4.99%;采用直井油井注-水平井采的实验方案,含水率下降了25%,采收率提高了4.83%;采用直井油水井合注-水平井采的实验方案提高侧积夹层采收率9.82%,;远离水井及油井的侧积体剩余油多,临近油井的侧积体剩余油少,直井水井与油井同时注高浓聚合物,水平井分段开采时侧积体1、2、3分别提高采收率1.73%、6.98%、5%.但水平井不能穿过侧积体4,否则总采收率会下降。  相似文献   

14.
针对目前大庆长垣外围低产低效水平井比例较高,亟待开展水平井井组剩余油分布特征规律研究等问题,开展了水平井、直井联合开发注采井网流线和压力分布特征研究。应用源汇理论及压力叠加原理,建立直井、水平井、压裂水平井以及直井与水平井联合开发压力场模型,采用Euler方法对模型进行了求解,模拟了二注、三注和四注3种井网形式的压力场和流线分布。研究表明,不同完井方式水平井组压力场和流线分布特征主要规律一致;水井位于正对水平井的边井位置处,水井与水平井之间易形成线性推进;水井位于非正对水平井的角井位置处,不易形成线性推进,形成大面积的低压力区域;压裂水平井特别之处在于,水井非正对水平井时外侧裂缝压力梯度场大于内侧裂缝。通过与实际井组数值模拟研究的剩余油结果对比,进一步验证了研究结论的准确性,最终达到指导水平井组剩余油分布特征研究及开发调整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水驱砂岩油田小层注采关系分析方法和应用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一些老砂岩油田开采初期缺少油藏监测资料,在多层合采的情况下,引起含水上升的小层注采关系不清,进入高含水开发阶段后,平面矛盾和层间矛盾加剧、无效水循环严重等问题,以吉林扶余油田的油水井试验,打破常规动态分析方法,从分析小层水驱方向入手,结合生产资料、电测资料、沉积微相和多井的现场信息,对受效井逐层分析,提出一套小层注采关系分析方法,为油水井动态分析提供了新的途径。经示踪剂验证,与分析结果吻合。利用该方法对研究区井网进行全面调整后,开发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6.
遵循最大产液量目标及注采平衡的原则,在确定合理井网密度的基础上,根据油井产液指数、生产井最小井底流压、水井吸水指数、注水井最大井底流压,建立了同时确定合理注采井数比、合理压力保持水平、合理生产压差、合理注水压差、最大产液量、油井合理产液量和水井合理注水量的数学模型.应用实例表明模型实用、可靠.  相似文献   

17.
以五点井网为研究对象,在考虑启动压力梯度的基础上,建立油藏注水物理模型和数学模型,并对其差分求解.研究了启动压力梯度、注采井距、渗透率等因素对产油量和注水量的影响,绘制了不同因素影响下的地层压力等高线图.结果表明,启动压力梯度、注采井距越小,渗透率越大,则油井的产量越高,注水井的水驱控制程度越大,波及范围越广,且注采井距对水驱控制程度的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18.
为了深入了解垦利油田垦 90断块注采井的连通状况 ,油层渗透率、非均质性等的变化规律 ,2 0 0 0年 1 2月到 2 0 0 1年 1 2月间对 K90和 K90 - X1 0 9井组实施了放射性同位素示踪监测试验 .根据监测结果 ,为该断块的后期注水开发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9.
应用注水井、生产井的现有资料和优化控水技术基本程序 ,分析了产油井产水量高的原因 ,建立了调剖井的定量的筛选标准 ,对马寨油田生产井和注水井的调剖处理进行了排序和程序设计 ,对调剖技术和马寨油田近三年优化控水措施的结果进行了讨论和分析 .最优化控水技术的关键是评价注水井和油井的连通程度 .评价结果表明生产井和注水井之间存在很好的相关系数时 ,调剖后 ,生产井一般均受到好的影响 .  相似文献   

20.
在压力场基础上采用Pollock方法进行流线追踪,得到渗流场的流线分布;利用隙间速度加权方法将注水井的流量分配给每条流线,得到定量化的流线分布。在此基础上,通过计算注采井之间的流线总流量,得到定量化的注采受益关系及注水井有效注水率;计算注水井每个生产阶段的有效注水率,得到注水井的有效注水率动态曲线。应用实例表明,该方法绝对误差小于5%,对水驱油藏注采受益关系及注水效果定量评价具有现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