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层次分析法在长江堤防安全评价系统中的应用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长江中下游堤防的安危直接关系两岸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该文根据影响长江堤防安全的主要因素,在设定的多层次指标体系基础上,将层次分析法(AHP)用于堤防的安全评价中,其中考虑了信息不全的AHP和不确定的AHP。该方法将复杂的问题分解成若干层次,在比原问题简单得多的层次上逐步分析,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根据所得到的最终安全评价得分能够综合评价堤防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决堤防工程中的防渗问题,尤其自1998年我国的特大洪灾之后,水泥土防渗墙施工技术即在堤防加固工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主要介绍了水泥土防渗墙的基本概念以及其在长江中下游堤防中的应用情况;分析了长江中下游的地质条件,并据此研究和对比了防渗墙渗透系数对渗透效果的影响;提出了防渗墙渗透系数在10-6 cm/s量级、厚度不小于0.2 m是合适的结论。以其对今后的堤防防渗工程和设计会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3.
为定量评价长江中下游近60年来泥沙情势变化,运用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均值差异T检验,累积曲线法等方法对长江中下游宜昌、汉口和大通3个水文站1954~2016年输沙量与长江流域年均降水量进行趋势和突变检验,采用累积量斜率变化率法,定量评估长江流域降水和人类活动对长江中下游输沙量变化的贡献率,评价长江中下游...  相似文献   

4.
为获得荆南长江干堤的安全特性,在层次分析法及模糊一致理论基础上,考虑堤防工程水、土两相系材料的特点,建立了模糊综合评判系统结构模型。通过正态型的模糊分布隶属函数,结合两种权值理论实现了对堤防工程的安全综合评判。在模糊综合评判结论的基础上,结合模式识别的间接方法,提出了广义多维加权模糊识别模型,实现了对典型堤身段的安全模式识别,并对模型指标体系作了敏感性分析。  相似文献   

5.
三峡工程是长江治理开发的关键工程,具有巨大的防洪、发电、航运等综合效益,并有利于改善环境与生态,对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影响。三峡工程投运后,改变了长江的水沙条件,引起库尾变动回水区泥沙淤积;清水下泄对中下游河道长时间、长距离的冲刷,导致洞庭湖的冲淤变化及江湖关系的调整,对中下游的河势控导和堤防护岸等工程的防洪安全以及航运带来新的问题,需列专项进行研究,加强观测和进行加固处理。应研究发挥三峡工程在保持和改善环境与生态中的作用,并采取措施将其造成的不利影响减到最低程度;要加强水污染防治,保护长江流域水环境;应按照“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原则,加快长江开发与保护的步伐,使长江为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6.
紧密结合黄河下游堤防工程的实际情况,在分析影响堤防安全的各个因素的基础上构建了多层次多指标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主客观组合赋权的方法,将层次分析法和熵权法有机结合用以确定各评价指标权重.在此基础上,根据黄河下游堤防工程实际情况定义了评价集和对应隶属函数,构建了模糊综合评价矩阵,对黄河下游堤防工程安全进行综合评价,并结合济南市天桥区堤防段安全综合评价结果,分析了该方法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7.
以修复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作为切入点,基于生态足迹理论与方法,测算了长江经济带各省市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生态赤字及生态投入与生态补偿标准,并探讨了长江经济带生态补偿的政策思路;结果表明:2013年长江经济带整个流域内均为生态赤字,生态压力较大,特别是长江中下游生态安全问题严重,化石能源地、草地和水域等土地资源开发过度;通过构建长江经济带生态补偿标准模型,得到长江中下游地区对长江上游地区总的生态补偿额为514.797 5亿元,有助于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和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荆江大堤安全度模糊综合评判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荆江大堤工程管理现状和国内外堤防工程安全评价成果的研究,并综合考虑大堤的工程地质条件、河势稳定性、渗流稳定性、滑动稳定性、应力分布及应力水平、附加位移变形、地震液化可能状态等影响堤防安全度的主要因素,应用模糊数学理论,建立了堤防工程安全评判的理论框架,构建了堤防工程综合评判的体系和综合评判模型,得出了荆江大堤安全性综合评判结果.结果表明,52个堤段的综合评判结论与大堤现状比较吻合.  相似文献   

9.
基于软土地基上堤防工程地震破坏的严重性以及土性参数变异性大的特性,将风险分析理论引入堤防工程当中,建立堤防工程地震风险评价方法.针对液化和滑坡两种主要破坏形式结合可靠度理论确定了相应的破坏概率计算模型,并在地震危险性和地震易损性概率分析的基础上,确定了堤防地震经济损失的估算方法,拟定了堤防地震风险评价标准.将该方法应用...  相似文献   

10.
针对黄河下游堤防情况,采用单一性指标评价堤防的安全程度,并运用事故树分析原理,考虑影响堤防安全的各种基本事件之间的逻辑关系,综合统计堤防溃决的概率及堤防安全保证率.对两种评价指标进行了分析比较.  相似文献   

11.
初析长江河道采砂的利弊得失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长江中下游河道采砂的现状进行了分析,重点分析了无序采砂对长江中下游的河床稳定和航运交通所造成的危害,认为在一段时间内全面禁止在长江中下游河道非法采砂是完全正确的,从长远来看,由于河床稳定和航道整治的迫切需要,长江中下游河道采砂不可避免,但惟有依法科学有序地进行长江河道采砂才能够变害为利,使长江中下游河道采砂为国民经济在新世纪的可持续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12.
长江中下游的河床纵剖面演变分析及预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预测长江中下游河床纵剖面的演变趋势,利用最小能耗率理论计算了该江段的平衡河床纵剖面,研究了这些河段河床演变规律及其未来的变化。分析了长江水库拦沙、河道采砂、近期水沙变化、未来引水及需水量增长等因素。结果表明,长江中下游河床纵剖面还未达到动态平衡,大部分江段以淤积为主。在没有人类活动影响下,达到动态平衡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由于引水和需水量的增长,未来长江中下游达到动态平衡需要淤积更多的泥沙。  相似文献   

13.
董春永 《科技信息》2011,(5):I0369-I0369
阐述了镇江市润州区长江堤防管理工作的现状、存在的问题,论述了润州区长江堤防管理改革的目标,对堤防管理工作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
长江中游洪灾的历史地理考察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从历史地理角度考察,长江中游洪灾是其他形水系缺陷,流域环境恶化,堤防修筑草率共同作用的结果,与历史时期相比,现代大型水库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其地形水系的缺陷,但与此同时,流域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堤防抗洪能力依然薄弱,人类环境管理失败所致的流域生态环境恶化依然是长江中游洪灾的根本原因,实施流域综合治理战略是减轻长江中游洪灾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5.
堤防整治工程对临水的区域经济与社会“性命攸关”,如何找到一种能够真正抵御百年一遇洪水的堤防整治工程技术与方法,一直是水利建设部门的头等大事,本文通过对3种水下护底方法在长江堤防隐蔽工程中应用后的优缺点分析,给今后的堤防整治施工工作有了一定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6.
针对船舶防火安全分级中有许多不确定因素的特点,引入神经网络的理论,意在提供一种应用于对船舶分级安全性能评估的方法,并对长江9艘客轮进行了分级应用。  相似文献   

17.
江汉平原堤防存在的问题与防洪减灾措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根据多年在湖北省堤防工作中遇到的实际情况,分析了荆江堤防和江汉中下游堤防存在的六大问题-堤防防洪标准偏低、湖泊调蓄能力降低、堤防安全性系数不高、沿堤老化的排水设施(涵闸、泵站)病险多、河道防洪系统存在缺陷、防汛抢险的通道局部不畅;提出了防洪减灾的措施-堤防加固、河道整治、水库调蓄、易发生洪水的低洼区及湖区建设规划、城市防洪以及非工程防洪措施等。  相似文献   

18.
长江安庆段环境质量剖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江安庆段地处长江中下游,紧临安庆市,该地工业类型主要有石油化工、纺织、印染、机械加工等,工业及生活废水经石门湖、破罡湖、皖河等支流汇入长江,本江段岸线平直,水流较大,自净能力强,经监测评价,总体水质状况良好,水质级别属于清洁级。  相似文献   

19.
由南京林业大学曹福亮教授主持的“4个南方重要经济林树种良种选育和定向培育关键技术研究及推广”和张金池教授主持的“长江中下游山丘区植被恢复与重建技术”获2007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4个南方重要经济林树种良种选育和定向培育关键技术研究及推广”项目组运用森林培育学和林木遗传育种学理论,对银杏、丛生竹、印楝和喜树等树种高效栽培的理论和技术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建成了4个树种种质基因库,选育出了4个树种的优良种源、家系、无性系和单株,创新集成4个树种的组织培养体系、苗木繁育体系、资源定向培育技术体系和技术推广体系,制定了相应的规程、标准或规范。该成果在生产实践中技术转化程度高、应用范围广、推广面积大,实施效果显著。
“长江中下游山丘区植被恢复与重建技术”成果以长江中下游山丘区为对象,通过长期定位监测,系统研究区域环境特点及森林植被退化机理,以及植被恢复与重建的基础理论。从流域整体或系统水平的区域尺度上,提出了立地经营类型划分的论点,揭示了长江中下游山丘区森林土壤地力变化机制,以及影响植被恢复与重建的主要障碍因素。研发了优良植物材料选择与应用技术、次生林择优封育补植技术、低丘陵林农复合经营技术、森林土壤地力变化与维护技术、极度侵蚀红壤植被恢复技术等10项关键技术,筛选了30多种植被恢复与重建优化配置模式,实现了技术研究的集成创新。  相似文献   

20.
苏皖两省铁路沿线自然灾害以水成因为主,并具有发生频率高、持续时间长、季节分布集中、群发性和地域性的特点。据此,可以划分出长江以北淮河中下游灾害多发区、长江以南灾害常发区和皖西北灾害少发区等三大灾害区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