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利用创制具有蓝粒基因的小麦异位位染色体的后代材料与具“Probus”突变体的不育基因的不育株杂交,根据F2代蓝粒子种子和白粒种子分离比例及其植株的育性表现对所需易位染色体4BS.4AgL进行初步筛选,然后用细胞学手段进一步鉴定,结果均得4BS.4AgL易位染色体,易位系的结实正常,这在遗传研究上和以蓝粒为标记的核型不育杂交小麦系统创制中有重要的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紫粒小麦漯珍1号×白粒小麦8901杂交后代遗传分析表明,紫粒小麦漯珍1号的粒色性状受2对独立的显性基因控制;采用SSR技术结合BSA方法,筛选到了2个与色素基因相连锁的微卫星标记--2A染色体短臂上的Xgwm47和3A染色体长臂上的Xgwm155.  相似文献   

3.
为发掘和利用黑麦属野生种非洲黑麦(Secale africanum)所携带的优异基因,我们用四川栽培小麦与人工合成的硬粒小麦非洲黑麦双二倍体杂交回交,将分子标记技术应用于早期世代选择,结合染色体C带技术与基因组原位杂交技术,在BC1F5代获得了抗条锈病的新品系L15-,经鉴定它具有非洲黑麦的1R染色体与小麦1B染色体形成的1RS/1BL易位染色体,该易位系的获得增加了1RS/1BL易位系的遗传多样性,是研究非洲黑麦基因遗传和小麦抗病育种的新种质.  相似文献   

4.
小麦雌性育性双向极端群体QTL定位策略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极端不育群体中计算重组频率(c值)初步筛选QTL位点的基础之上,利用普通小麦中育性正常的良种藁城8901(P1)与雌性不育系XND126(P2)杂交F2群体中的189株隐性极端不育株和63株极端可育株组成的双向极端群体为定位群体,构建了连锁图,分析定位了小麦雌性育性位点taf1,获得了与F2平衡群体相同的定位位点.分析发现与taf1位点连锁较紧密的标记,其c值较小.利用极端群体的策略能快速有效的定位小麦雌性育性QTL在染色体上的位置.  相似文献   

5.
小麦雌性不育遗传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为了探明小麦雌性不育的遗传规律,以小麦雌性不育系fs与育性正常的小麦品种或种的杂交一代和二代为材料,对其雄性育性和雌性育性进行了两年的观察,其杂种一代和二代的雄性育性正常,雌性育性在一代正常,二代多数组合出现1 4或1 16的雌性不育株,初步认为小麦雌性不育依试验亲本选材的不同表现为一对或两对隐性基因的遗传,雌性不育的表达可能涉及到两对主效基因的参与并且受环境的修饰.  相似文献   

6.
小麦雌性不育基因的微卫星标记定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普通小麦新601×雌性不育小麦XND126的F2群体作为育性调查以及基因标记群体.通过对育性基因的分析,确定在此组合中雌性不育基因由1对主效基因控制;结合混合分组分析法(Bulk Segregant Analysis,BSA),首次对小麦雌性不育基因进行了SSR分子标记,通过对一千对微卫星引物的筛选,确定微卫星引物cfd36标记与主效基因连锁,遗传距离为20.2cM.  相似文献   

7.
利用回交群体对小麦雌性不育基因的SSR标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普通小麦新601、雌性不育材料XND126及其BC1群体的育性进行了观察.分析结果表明,此组合中雌性不育表现为1对隐性基因的遗传.结合集群分析(Bulked Segregant Anal-ysis,BSA)法在亲本间筛选了1 080对微卫星引物,并利用回交群体对小麦雌性不育基因进行了SSR分子标记,确定微卫星引物cfd36标记与雌性不育基因连锁,其遗传距离为13.0 cM.  相似文献   

8.
水稻光敏与温敏核不育基因之间互作效应与利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育不育期败育彻底、不育性稳定的光、温敏不育系是目前两系法杂交稻制种安全可靠的重要保证.本研究利用光敏不育系7001S与安全型温敏不育系广博S,广培S杂交,将农垦58S光敏不育基因与安农S温敏不育基因重组在一起.进行了重组体的不育性和不育稳定性研究.安农S核不育基因使得重组型光敏不育系的不育性变得非常稳定,不同来源的重组型光敏不育系互交杂种F2代光敏不育株率达70%以上,容易从中筛选到不育起点温度低的重组型光敏不育系.将光敏不育基因回交转移到广博S和广培S中,得到与广博S或广培S相似的重组型光敏不育系光广博S,光广培S,其不育起点温度提高.用光广博S(或光广培S)为父本与广博S(或广培S)杂交产生了不育起点温度极低的温敏不育F1代;用广博S与其重组型温敏不育近等基因系光温广博S杂交,其F1代不育起点温度也很低.研究表明,光敏不育基因与温敏不育基因重组,能够解决光敏不育系难获得和败育不彻底的问题;短日高温下,光敏不育性对温敏不育性表现上位作用;控制农垦58S不育类型不育起点温度表达的遗传因子与安农S不育类型的很可能不同,建立安全型温敏不育系的带有光敏不育基因的近等基因系(重组型光敏不育系或者重组型光温敏不育系),用其作为父本与安全型温敏不育系杂交,其F1代可代替安全型温敏不育系用于生产.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染色体易位情况下 ,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杂交及回交世代的方差组成。  相似文献   

10.
杂种优势的形成与杂种一代中亲本基因的表达方式改变有关.为深入研究小麦杂种优势形成的分子机理,利用通过抑制性差减杂交(SSH)方法获得的小麦Rab类GTP结合蛋白基因片段为探针,筛选普通小麦品系3338三叶期叶片cDNA文库,获得了一个小麦Rab家族基因TaRab.同源性比较和序列分析显示,该基因与拟南芥Rab类GTP结合蛋白基因具有90%氨基酸序列相似性.结构分析表明,它具有GTP结合蛋白4个典型结构以及Rab家族成员特有的YYRGA结构域.半定量RT-PCR表达检测结果显示,TaRab基因在叶片的表达水平要高于其他组织器官.研究还发现,该基因在三叶期、分蘖盛期的根系和叶片中为杂种下调表达.采用电子定位方法,将TaRab基因初步定位在7B染色体的着丝粒区域和C-7DS5-0.36两个区域.在此基础上,对Rab蛋白基因差异表达与杂种优势表现的关系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1.
利用电位法研究尿嘧啶银配合物的组成形态及相应的稳定常数.电位法实验结果表明,尿嘧啶银络合物的主要形态有AgL2及Ag(OH)L2两种(L为尿嘧啶),各自的稳定常数分别为108.9及1 011.4.二者在溶液中各自的组成分数取决于OH-浓度大小.随着OH-浓度增大,银络合物形态由AgL2转化为Ag(OH)L2.另外,推断出两种银配合物的结构式.  相似文献   

12.
利用3个来源于野生稻与栽培稻杂交后代的反向温敏不育系R6S、N13S、Tb7S为材料,开展了反向温敏不育系不育性遗传研究,结果表明反向温敏不育系N13S的育性是细胞核内1对隐性基因控制的;Tb7S的育性是受隐性核基因控制的,F2代的育性分离比为9∶7,不育性状表现为2对基因的独立遗传;R6S的F2代育性分离比为37∶27,受细胞核内的3个隐性基因位点分别位于不同染色体上而通过互补作用的独立遗传.为进一步分离、定位及克隆有关这些反向温敏不育基因及发展分子标记辅助选择选育反向温敏不育系奠定了良好的遗传学基础.  相似文献   

13.
1 项目背景 谈及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赵昌平难掩感激之情.赵昌平刚刚开始从事杂交小麦研究时就得到了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1995年以来,赵昌平曾先后主持过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二系杂交小麦的生物技术研究"、 "光温敏不育小麦生态生理及异交生物学特性研究"、 "小麦光温敏不育基因的标记定位和克隆"和"光温敏雄性不育小麦雄蕊细胞骨架结构与败育机理研究"等项目.现任北京杂交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首席专家的赵昌平博士,多年来一直从事小麦科学研究,主要研究领域为小麦栽培理论与技术、小麦遗传育种、小麦分子生物学等.  相似文献   

14.
durum小麦的代换系di-sub5D(5B)与添加系di-adde4ts杂交,再用di-sub5D(5B)进行回交,在自交后代中选育出了易位系1032。该易位系染色体数2n=28,表现型为非蜡质。这一结果证明了在durum小麦中也可以利用5B染色体效应,通过诱发部份同源染色体间的配对,获得易位体。  相似文献   

15.
染色体杂交技术(CHT)是作者发明的一种无性杂交技术.运用该技术,在特定条件下,供体植株的染色体片段和受体植物的染色体发生整合.经CHT形成的具有杂交染色体的杂合子(Zygote),经过反复的有丝分裂和分化产生新类型植物.新型植物简称Z1,供体和受体植物则分别被命名为Zd和Zr.获得Z1植株是该技术的关键.通常,与Zr相比Z1的表型将发生明显地改变.文中图示了大量植物通过该技术发生了表型的改变.高等植物染色体杂交的本质是基因杂交.首次提出杂交基因的概念.杂合子包含来自于供体植物的基因以及供体植物和受体植物无性杂交形成的融合基因.F1代植物是从Z1的有性自交(或杂交)而来,简称ZF1.许多性状在ZF1、ZF2代发生剧烈分离.文中也详细解释了性状分离和稳定的原因.总之,无性的染色体杂交技术与有性杂交相结合的方法将成为改善多基因调控的性状和创制植物新品种的最有效的育种方法.  相似文献   

16.
HD9802-9S是以HD9802S为母本、以固优12为父本杂交选育的一个温敏核不育系。人工气候箱鉴定该不育系转育起始温度高于HD9802S,表明HD9802-9S和HD9802S两个品系的育性调控基因有差异。构建HD9802-9S/R446 F_2群体和HD9802-9S/R144 F_2群体,每个群体中随机选择100个不育单株和100个高度可育单株分别构建可育混池和不育混池进行BSA重测序。统计并计算每个BSA重测序结果的ΔSNP-index值,并以95%和99%置信水平作为筛选的阈值。高于95%置信水平的ΔSNP-index定位于2号染色体上总长为3. 24 Mb的候选区域和7号染色体上0. 69 Mb长度的候选区域内;高于99%置信水平的ΔSNP-index定位于2号染色体上总长为1. 87 Mb的候选区域内,在7号染色体上没有候选SNP,两个群体的定位结果相同。因此,HD9802-9S的不育主效基因定位在2号染色体,7号染色体上可能存在其他控制育性的QTL位点。HD9802-9S的2号染色体上存在64个控制花粉育性表达的候选基因。这些结果为进一步研究它们与tms5之间的关系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7.
研究特异性染色体易位相关与非相关软组织肉瘤间p53突变情况及差异。选取软组织肉瘤样本82例,其中特异性染色体易位相关软组织肉瘤样本40例特异性染色体易位非相关软组织肉瘤样本42例;运用PCR-SSCP和DNA序列测定的方法检测p53基因突变。在82例软组织肉瘤中共检测出22例p53基因突变,其突变率为26.8%(22/82)。40例特异性染色体易位相关型软组织肉瘤中发现6例p53基因突变,其突变率为15%(6/40);42例特异性染色体易位非相关型软组织肉瘤中发现16例p53基因突变,其突变率为38.1%(16/42)。二类软组织肉瘤p53基因突变有差异,PCR-SSCP技术是筛选大宗标本基因结构微小改变的好方法。  相似文献   

18.
使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可以获得目标性状的个体从而提高育种效率.以HD9802S/(HD9802S/R287) BC1群体为材料,利用BC1群体中随机选择的32个高度不育单株和32个高度可育单株,以及涵盖水稻12条染色体的22个SSR标记,通过连锁分析进行染色体定位,将温敏核不育基因(HDtms)定位于第2号染色体上;利用软件QTL Ici Mapping 3. 0进行染色体分群,HDtms被划分到第2号染色体上.在第2号染色体上覆盖筛选得到10个SSR标记,以回交群体中428个单株为材料绘制连锁图谱,图谱全长112. 21 cM,平均图距为11. 21 cM,HDtms在标记RM5897与RM12783之间.在此区间内筛选到与HDtms连锁紧密的SSR标记.其中RM12747是得到筛选率最高的分子标记,为90. 135%,且在HD9802S与R287间具有多态性.说明对温敏不育性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可初步使用该分子标记.  相似文献   

19.
小麦雌性不育系XND126属于生态遗传型不育系.通过SSR分子标记分析,在2DS染色体上定位了一个雌性育性主效QTL位点.为了构建高密度遗传图谱并精细定位该主效位点,用2DS参考遗传图谱上的14对SSR标记,研究了59个育性正常的普通小麦品种与XND126的DNA多态性,筛选到不同生态型多态性较高的品种共12个,每个品种多态性标记达12~13个,这些品种可以用作杂交亲本,构建新的QTL精细定位群体.在品种组成的群体中,与主效基因位点最近的标记,表现出有较多的品种与雌性不育系具有差异.  相似文献   

20.
两套小冰麦异附加系列的研制工作是郝水教授主持的国家“六五”攻关生物工程方面的专题之一。该项目经过8年的研制,全部完成了国家科委生物工程中心下达的指标,并于1987年8月14日通过国家教委主持的鉴定。用异源基因改良小麦是小麦育种的重要途径。天兰冰草(Agropyron intormod—ium)含有许多抗病等重要的基因,通过染色体工程的途径把这些基因转移给小麦,受到国内外广泛重视。它的基本过程是先把冰草染色体引入小麦,然后再通过易位把冰草染色体上的有用基因整合到小麦染色体上,以达到改良小麦的目的。有计划地开展此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