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所"字结构是现代汉语里常用的一种指称事物的句法结构.这种句法结构,语法学界已有详细的论述,但是对于它结构的分化情况,却极少涉及.本文从"三个平面"理论的角度分析"所"字结构处于非定语位置上时的分化情况,进而说明造成这种分化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对“于”字比较句和“比”字句的结构和功能进行比较分析发现,“于”字比较句的句法结构和成分比较单一,语义语用功能较为狭窄;“比”字句对各种复杂句法结构的容纳性强,语义语用表达功能更加灵活多样;它们在现代汉语中的语体分布也不一致。两种比较句各有独自的语义语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简说“W+的+N”中的“W+的”岳中奇零引言0.1在现代汉语中,以作词性词语为中心、其间加“的”的偏正结构,是一种最基本的句法结构。如果我们把这种结构中的中心语记作“N”,把中心语前面附加的实词或短语记作“W”,那么,这种结构就可以表示为“W+的+N...  相似文献   

4.
“所”字结构中的“所”字是个颇具争议的文言虚词.通过句法和语义两个层面对“所”字结构中的“所”字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所”字结构中的“所”字具有指代上的模糊性和句法上的粘附性,“所”字实属具有指代意义的结构助词,而“所”字结构中的“所”是代词的说法与词类的划分标准存在冲突.不同类别“所”字结构中的“所”字句法语义具有差异,应具体语境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5.
歧义现象是指一个语言片断可以作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义理解。从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角度,深入了解歧义现象,并对结构歧义进行分化认知,有助于加深我们对英语句法结构复杂性、精细性的理解,同时,对掌握句法结构的分析方法和进行英语教学也很有帮助。  相似文献   

6.
“所字结构”,不论文言、白话,使用都很广,也无论古代、现代,争论都很大。现在,论者们常常喜欢把“所字结构”和“的字结构”相提并论。这,固然与两个“结构”并存的语言现象有关,但也与两个“结构”。相似的词类属性和语法功能分不开。而况语法的比较分析,不独有利于认识现代汉语里的“所字结构”,而且有助于探讨古代汉语里的“所字结构”,甚至于沟通古今汉语研究的道路,是值得重视并倡导的好方法。笔者愿就“所字结构”和“的字结构”的关系,谈谈现代汉语里的“所字结构”,以就教于同好和专家们。  相似文献   

7.
现代汉语中的歧义结构比较常见,采用层次分析法可以分化因层次关系不同而造成的歧义,但对于因语义关系不同而造成的歧义则无能为力.配价分析的着眼点是句法结构中核心动词和其强制支配的名词性词语之间的必然联系,因此将配价分析的“动元”概念引入歧义结构的分析,可以较好地实现原因的解释和歧义的分化功能.  相似文献   

8.
根据功能解释语法学派多年探索所得出的重要命题,即所有句法结构均可找到其功能解释,本文试图从“让步”这一语义功能出发,从词汇语法层面描写和解释英语让步概念的表达方式,阐述其特殊句法结构。  相似文献   

9.
“所”是古汉语研究中争论最多的一个虚词,大家各执一端,难有定论。陈望道先生早在三十年代就指出,研究虚词必须连带注意虚词所跟的实词或虚词所在的句子组织,才能确实指出虚词的功用。①本文试用“变换”分析的方法,对“所”字结构作一初步探讨。一、一般认为,“所”字常用在动词前面和动词组成一个名词性的词组,“所”字所指代的一般是行为的对象。但是离开上下文,“所”字结构本身一般不能明白表示是人还是物,更不能“具体”表示是什么人,什么事物,因此“所VP”结构中,(VP为动词或动词性词组),往往还可在之后出现其指代…  相似文献   

10.
本文试从符号学的宏观视角,对“所”字在自然语言中实词虚化的结构形式作一粗浅探索,旨在对“以字训字”的传统的虚词诠释方法有所突破,使古汉语虚词灵活性的特点能得到比较科学的说明  相似文献   

11.
古代诗歌中有一种人们屡见不鲜的现象,常常以为是写作技法,至多被认为是一种句法结构,从《诗经》始,这种回环结构就已存在,历代诗家自觉不自觉地运用着,心有灵犀地丰富着,使这种回环结构成为诗的一种基本结构。现代诗更是借鉴和延伸了这种结构。词语破碎处,万物皆存。  相似文献   

12.
汉字是由各种笔画组成的,要使每个人的字写得正确、美观、规范,就必须按照一定的法则组织笔画,这一法则就是结构。又称“结体”、“结字”和“间架”。 汉字的间架结构一般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独体字,如人、中、大、个、心等字,独体字是由不等数量的基本笔画组成的独体结构的字。这种字的结构与笔画有着密切的关系,正如古人所说:“笔画生结构”,就是说笔画是结构的基础,结构的产生离不开笔画。  相似文献   

13.
关于“比况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比况结构是现代汉语中比较常见的一种句法结构。对这种结构,语法学界曾有过一些论述和分析,但我们感到仍有些不足之处。本文仅就管见所及,分别就比况结构的构成、比况结构的句法功能、比况结构的表意作用和关于“象……似的”格式等四个方面提一些肤浅的补充意见,请同志们指正。  相似文献   

14.
变换分析法是研究语言句法结构的变换关系的一种方法,一般是用未分析共时平面的语法结构形式的。通过变换分析未研究历时形态的被动句式的发展演变情况,可以看出汉语中被动句式的发展经历了一个由“为”、“见”字句等发展为“被”字句的过程。  相似文献   

15.
变换分析法所涉及的原则和规律,有助于对古汉语句法结构中的语序变化作出正确的认识。文章从句法变换的角度,对古汉语语法研究中关于句法成分“前置”“后置”的说法进行了评论,指出一些教材和专著中的有关阐述不尽符合客观的语法事实。  相似文献   

16.
试论古汉语定语后置说的理论错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汉语定语后置说的影响越来越大,但它在语法理论上却难以自立。首先,它在实际运用中已经导致一些不该出现的错误;其次,这一理论与有关的语法规则不断发生矛盾抵牾;第三,通常被说成定语后置的语言结构其实都是“定语+中心语”的通常结构,这一点,可以通过对其中“之”字、“者”字所起的语法作用的正确分析从理论上得到充分证明。  相似文献   

17.
平面理论的诞生是传统语法观内涵的一次大嬗变。“句法结构”的内涵辨析。词组结构不是句法结构。语法是词法、词组法和句法的总和。平面理论应用层次观点。句法平面与词组法平面有质的区别。  相似文献   

18.
文言文中连词“而”所连接的成分最主要、最常用的是动词或形容词性词语VP和AP。在战国文献中,这类由VP或AP所构成的连词“而”的常用组合分布趋向一致,并在句法结构和语义关系上形成一些共同的结构特点,但战国初、战国中和战国末,这类常用组合带有不同的句法特征和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19.
王锳同志《关于古汉语中“所”的用法与词性》一文(见一九八二年第一期《贵阳师院学报》),笔者读后很受启发,愿“也谈”己见,就教于王锳同志、读者、方家。题中“古汉语”系泛指文言,是相对现代汉语也即白话说的,不限指先秦两汉的书面语言。“所”的用法与词性,论述限于动词前面的“所”,且偏重于“所”字结构中的“所”,“所”字结构自是论述的重点。  相似文献   

20.
本通过“女”字意象的分析,揭示“女”字以及从“女”字的汉字结构所蕴含的人化景观。分别从“姓”的意蕴,婚姻习欲等两个方面,探究从“女”之字形,字义所反映的古代化观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