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张坡 《南阳理工学院学报》2014,(2):16-22
当前,我国城乡公民参与社区事务的广度和深度都还不够,客观上存在着外部环境阻碍公民参与、社区自组织及公民的能力和素质不能满足公民参与的需要等问题,这与社区治理的客观需要不相适应。在我国城乡一体化的背景下,公民参与的实现有赖于从宏观着眼、统筹城乡社区治理及公民参与的制度设计,有赖于在此前提下公民参与法治建设的推进、政府职能的转换以及公民意识和能力上的提高。 相似文献
2.
马文娟 《湖北三峡学院学报》2008,(Z2)
中国公民社会已经崛起,民间组织则是公民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合理地培育和发展民间组织,实现公民社会,才能真正转变政府的职能,朝着服务型政府转变。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基层群众自治制度",这是我党不断推进公民社会发展的生动体现,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社会的新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3.
李平 《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13,(4):465-468
中国现代民主政治建设不仅需要公民的有序参与,而且需要社会管理及社区治理模式的创新。在评述公民有序参与社区治理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目前中国公民参与社区治理面临的经济发展水平、文化因素、外在动力机制和法律法规等四个方面的现实困境,从政府如何加强公民参与意识的培养、构建公民有序参与的文化和制度,完善法律法规以及加强社会管理等层面,探讨了公民有序参与社区治理及参与模式创新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4.
5.
6.
近年来,公民教育在世界范围内越来越受到重视,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培养社会发展需要的民族精神,提高公民的道德意识,增强公民的政治参与能力已成为各国公民教育的重要课题。本文简述了西方社会公民与公民教育的基本概念,公民教育的不同模式,分析了在全球化发展背景中,民族国家公民教育面临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推进居民社区参与是健全基层群众自治机制的内在要求,是构建社会治理共同体、实现共建共治共享社区治理格局的必要条件。社区参与具有结构性、阶梯性和层次性,居民参与积极性不高、参与层次低、参与深度不足等“弱参与”困境是当前阻碍我国社会治理共同体形成的重要原因。依据参与主体的主动程度、参与行为的组织化程度和参与结果的影响程度将社区参与分为表面参与、浅层参与和深度参与三个类型。研究发现,利益、组织和情感是影响社区参与层次转换的重要因素,社区参与通过利益关联的理性选择机制、组织嵌入的结构化机制和情感认同的情感投入机制发挥作用,利益分化、组织悬浮和认同缺失是阻碍社区参与层次转换的制约性因素。 相似文献
8.
9.
现阶段我国正处在急剧的社会转型期,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关键时期。社区是人类生活的最基本的共同领域,推动社区实现善治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当前在我国社区治理中主要面临着政府全能型的主导地位没有改变、社区居民参与滞后和社区组织发展不充分等方面的困境。针对此,基于治理理论的视角,从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有限政府和服务型政府、提升社区居民的参与程度和促进社区组织的充分发展三个方面论述社区治理的应对之策。 相似文献
10.
赵浪 《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13,(6):63-66
新型农村社区治理是中国社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创新社会管理的重点领域。文章运用抽象分析和文献研究的方法,梳理了国内外农村社区治理的研究成果,阐述了我国新型农村社区的特点,分析了当前我国新型农村社区治理面临的困境,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只有在宪政的背景下,人们才能真正地当家做主,从而通过手中的选举权、监督权,来实现对国家权力的最终控制。公民监督是构建权力制约机制的基石。公民监督是政治民主的本质要求;公民监督是维护政治稳定的有效安全阀;公民监督是提升人的主体性的基础;公民监督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当前我国的公民监督体制还面临着许多困境,需从不同方面进行完善。 相似文献
12.
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重要论断,而网络问政是推动社会治理创新的必然选择.通过网络问政,可以充分收集民意,密切联系民众,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使 政府工作融入群众,更加关注民生,更接“地气”,网络问政已成为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3.
《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5,(4):6-9
城市社区民主自治存在民主自治行政化严重、基层自治组织发育不完善、社区基层群众民主参与程度不高等诸多困境。这是由传统社会治理模式的制度惯性、社区民主自治但不自主、基层群众政治参与冷漠等一系列原因造成的。治理理论为我们提供解决路径,重新构筑行政与自治的有效平衡、塑造利益相关性治理网络、积极引导多元自治主体的介入等。 相似文献
14.
张勇敏 《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14,(3):26-31
文章通过对宁波市政府“居家养老服务体系”项目运行中政府与民间组织关系的实证分析得出:在社会结构日益多元化背景下,不同类型的民间组织参与社会管理的不同形式而生成政府与民间组织不同互动关系的“合作治理”模式,需要重新定性政府与民间组织之间的法律关系;需要用“软法”来规范“合作治理”中政府和民间组织的法律行为;政府应通过提供多元的公共服务供给机制、有力的资金保障、科学的民间组织培育机制和监管评估执行来消除民间组织参与公共服务领域的制度性障碍,使民间组织更加规范,同时也使自己的行为更负责任. 相似文献
15.
城市社区治理是我国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到更高一级阶段的必然要求。城市社区安全感与社区归属感意识淡薄,依靠培育社区社会资本,政府改革内容、目标与社会关注焦点难点相结合,培育多元化的城市社区治理主体,促进社会治理力量的发展与营造社区文化,满足城市社区居民的文化需求等措施,为社城市区居民营造社区安全感与社区归属感。 相似文献
16.
陈第华 《温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5):22-26
年初南方罕见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明显暴露了我们公民精神的缺失。公民精神内含着公共利益意识、权责意识、互信意识和宽容意识,这些意识的彰显对提高公共危机治理效能不可或缺。公民精神的培育,不仅要调整公民教育的内容体系,发挥公职人员的模范作用,而且要扩展公共生活空间,让公民在实践中知晓和培育公民精神。 相似文献
17.
城市社区治理现代化是指向性破解城市社区治理难题的客观选择,对于国家治理体系与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有着重要意义。城市化进程加快与社会结构分化给城市社区治理现代化建设带来很多问题,表现为:治理主体关系混乱、社区人才匮乏和自治力量薄弱等多重现实困境。文章通过对城市社区治理和城市社区治理现代化内涵的探讨,基于对城市社区治理现代化建设困境缘由的剖析,借此探索城市社区治理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18.
公民精神是指公民具备良好的公民常识,且具有参与政治生活的积极态度和能力表现,主要包括积极维权意识、自觉履行义务意识、严格遵守规则意识、主动的公民自治意识四大方面。培育中国公民精神,必须结合中国国情,同时可以借鉴国外相关理论如理性选择制度的"行动者与制度互动"的思想。一方面,公民要养成自主批判和积极行动的公民精神,坚决维护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另一方面,国家要改革完善宪政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公民精神提供健康的成长土壤。 相似文献
19.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的当代中国,公民社会的日益形成,公民政治日益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石。公民社会的形成是以社会成员的公民化为重要标志的,社会成员的公民化也是公民政治发展的必要条件。公民政治可以促进公民社会的进一步完善,公民社会为公民政治提供社会保障,两者都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文明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20.
全球化视野下的公民意识内涵探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俊卿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
公民教育是世界各国教育发展关注的热点。培育良好的公民意识是发展公民教育的关键。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公民意识的内涵有了新的拓展和突破,只有立足于全球化的公共精神、树立全球意识、进行多元身份教育和共同伦理教育,才能够切实提高公民意识水平,促进公民教育又好又快的发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