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采用近红外光谱扫描不同掺伪样品,用偏最小二乘线性判别法分别建立掺伪大鲵黏液粉的2分类(纯大鲵黏液粉和掺伪样品)和5分类(纯大鲵黏液粉、掺入土豆淀粉、大鲵肉粉、大鲵蛋白粉和大鲵皮粉)定性判别模型;用偏最小二乘回归分别建立4类掺伪大鲵黏液粉的定量校正模型。结果表明,原始光谱经一阶导数+标准变量变换预处理后,所建2分类和5分类小二乘线性判别定性模型的校正集和预测集均无误判数;大鲵黏液粉掺入土豆淀粉、大鲵肉粉、大鲵蛋白粉和大鲵皮粉的定量预测模型能够较好地验证黏液掺伪成分。  相似文献   

2.
大鲵(Andrias davildianus),俗称娃娃鱼,在我国的古籍中又称大鲵为孩儿鱼、啼鱼、狗鱼等等。大鲵是有尾两栖类动物中的个体最大者,全长一般在1米左右,大者可达2米以上。分类学上,大鲵属于两栖纲、有尾目、隐鳃鲵科、大鲵属,该属只有两种,即分布于日本的日本大鲵和分布于我国的大鲵。化石资料表明,大鲵的祖先早在2亿5千万年前就已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铜离子暴露对中国大鲵的毒性效应,以中国大鲵幼体为研究对象,采用慢性染毒法,将大鲵幼体暴露于0mg/L、1.0mg/L、1.5mg/L和3.0mg/L的铜溶液中30d,观察铜离子胁迫下的大鲵幼体临床症。之后立即对大鲵幼体进行解剖并观察其皮肤、肝脏、胰脏和小肠组织的病理变化,同时采集大鲵幼体的皮肤、肝脏、胰脏和小肠,利用石蜡切片和HE染色对大鲵幼体的组织病理损伤进行观察。结果表明,随着铜离子浓度的增加,大鲵幼体异常行为与其体表黏液的分泌也越加频繁;铜离子胁迫会导致大鲵幼体膀胱显著膨大并充斥大量尿液;铜离子对大鲵幼体皮肤的真皮结构、肝脏和胰脏细胞会产生一定的病理损伤,但对大鲵幼体皮肤、肝脏、胰脏和小肠组织结构未造成毒害效应。本研究表明,铜离子胁迫30d后会对大鲵幼体产生一定的毒性效应,并且毒性程度与铜离子的浓度呈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4.
为了预测大鲵的生长发育与良种选育,对1~5龄大鲵(Andrias davidianus)的体重和10种形态性状进行了6次测量,并对大鲵的体重与形态性状进行了相关分析,构建并筛选出大鲵的生长模型,获得大鲵月龄与形态指标的线性回归方程。结果显示:与大鲵体重密切相关的形态性状依次是头宽、头长、尾宽、尾高、前肢长、后肢长、全长、尾长、腋至胯距、体高等,它们可作为大鲵良种选育的重要指标。Logistic模型作为大鲵生长模型的拟合效果最好:Wt=4.449/(1+4 689.334e-0.19t)。大鲵月龄与主要形态性状的线性回归方程为M=-3.332+0.847T1+0.424T2-0.418S+3.259 H-6.745T3,它可作为鉴定大鲵年龄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5.
本文研究温度对禁食大鲵碳代谢和氮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温度的升高,禁食大鲵的碳代谢和氮代谢均上升,其代谢率升高;禁食大鲵的代谢率很低,15℃时,每日每公斤体重的蛋白质消耗为0.7g左右,从理论上证明大鲵的耐饥饿能力很强;雄性大鲵比雌性大鲵的代谢率稍高。  相似文献   

6.
笔者最近对皖西大别山区金寨、霍山两县大鲵产地资源进行了综合实地考察,了解到近些年来该产地资源量严重衰竭。认为保护大鲵和对大鲵繁殖的研究已是当务之急,并对大鲵资源的保护和繁殖研究提出了具体的意见。  相似文献   

7.
中国大鲵的繁殖生态暨行为学观察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秦岭地区天然水域大鲵简易繁苗法和仿生态亲鲵培育池繁苗的基础上,论述了促成大鲵繁苗的8项生态因子.秦岭地区大鲵繁育日度与江汉平原区存在较大差异;大鲵在不同产区繁殖期和繁殖盛期的时间,建议各地应抓住当地的繁殖时机做好繁苗工作.记述了大鲵在催情效应期亲吻、顶腹、嬉戏、交尾等繁殖行为.对大鲵繁殖配组的性比、繁殖日度、繁殖时间、雌雄性腺发育同步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8.
中国大鲵(Andrias davidianus)的胚胎发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中国大鲵(Andrias davidianus)胚胎发育过程的外部形态及器官发育特点进行了详细地描述,为中国大鲵胚胎发育制定出完整的分期标准.中国大鲵胚胎发育过程依据形态学和组织学特征可以划分为6个阶段:卵裂阶段、囊胚阶段、原肠胚阶段、神经胚阶段、器官形成阶段、孵化阶段,共20个时期.从整体上来看,中国大鲵的胚胎发育特征与东方蝾螈(Cynops orientalis)、黑斑蛙(R.nigromaculata)大体相似,主要的差异表现在早期卵裂方式以及消化系统的发育方面.形态学及组织学观察表明,中国大鲵卵裂并非盘状卵裂类型.同时,中国大鲵胚胎发育过程中前三次卵裂均为经裂,胚胎消化系统的发生发育迟缓,无平衡器或口吸盘等,这些均为中国大鲵胚胎发育的显著特点.  相似文献   

9.
笔者最近对皖西大别山区金寨、霍山两县大鲵产地资源进行了综合实地考察,了解到近些年来该产地资源量严重衰竭.认为保护大鲵和对大鲵繁殖的研究已是当务之急,并对大鲵资源的保护和繁殖研究提出了具体的研究意见.  相似文献   

10.
中国大鲵皮肤的组织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了中国大鲵皮肤的组织学结构,结果表明:(1)中国大鲵皮肤存在着丰富的皮肤呼吸结构。(2)中国大鲵皮肤上的疣瘤在头部的背面及腹面构成特定图形,这是其特有的。(3)同爬行类的鳄蜥相比较,中国大鲵皮肤结构仍呈以水生为主的特性。  相似文献   

11.
以人工养殖大鲵鱼尾为原料,使用碱性蛋白酶水解法提取大鲵油.在加酶量、酶解时间、pH值、温度4个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利用正交试验法优化了提取大鲵油的工艺条件.结果表明,较佳酶法水解条件为温度50℃,时间1 h,加酶量1.5%,pH值为6.所得粗大鲵油符合国家二级粗鱼油标准.粗大鲵油中共检测到16种脂肪酸,其中饱和脂肪酸占24.1%,不饱和脂肪酸为62.5%,其中DHA为4.7%,EPA为4.2%.  相似文献   

12.
在世纪相交的近十年内,随着我市经济结构较大规模调整和全世界珍稀动植物的保护、开发力度加大,一个资源优势独特、发展前景广阔、充满无限生机的大鲵隐形产业在全市范围内悄然兴起。最近,市委、人大领导和市科技局、水利局等部门负责同志,深入到汉台、城固、留坝等县区的部分大鲵养殖场点和汉中天成大鲵研究中心及其繁殖基地,对大鲵适生环境、驯繁技术环节、产业发展现状和市场前景进行了调查,并就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与天成中心的专家、教授和相关部门领导进行了分析研究,初步提出了全市保护大鲵资源、发展大鲵产业的一些思路、设想和建议。  相似文献   

13.
通过观察在全人工繁育条件下大鲵的胚胎发育及器官的形成过程,对比仿天然生态养殖的大鲵胚胎发育过程,对大鲵从受精卵到孵化为幼苗出膜进行了连续系统的形态学观察.结果发现:人工繁育的大鲵在胚胎发育至神经胚期和器官形成期,有明显的"神经沟出现"、"视泡形成"和"心脏跳动"的特征,因而在传统分期的基础上增加了"神经沟期"、"视泡形成期"和"心脏跳动期",从而将大鲵的胚胎发育过程细化为23个时期;虽然同种大鲵的人工繁育和仿生态养殖方式绝大部分发育时期的外形特征基本相同,但在卵裂期和神经胚期依旧存在差异;并利用人工繁育技术,提高其孵化率,为进一步研究大鲵的人工繁育提供理论基础和实验材料.  相似文献   

14.
大鲵皮肤黏液的抗氧化性及安全性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大鲵皮肤黏液的抗氧化性及急毒性安全性评价,利用邻苯三酚自氧化法和DPPH法,测定了大鲵黏液对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及DPPH自由基的清除率;通过对小鼠灌胃饲养实验检测大鲵皮肤黏液的急毒性,并采用气质联用色谱分析黏液中的毒性成分。结果显示:大鲵黏液对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清除率为6.77%,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率为90.25%;大鲵黏液全粉的LD50值为4.64 g/kg,毒性成分为二甲基二硫醚(C2H6S2)。表明大鲵黏液具有抗氧化性和低毒性,经脱毒后可开发为保健产品。  相似文献   

15.
为了研究大鲵蜕皮中具有抗菌活性的小分子肽,采用SDS-PAGE电泳和SephadexG-75凝胶层析分离分析大鲵蜕皮中的成分,并采用氯化三苯四氮唑微量稀释法检测了抑菌活性。结果表明:大鲵蜕皮含有一种分子量约为15 000的小分子肽,该物质对5种试验菌种均有一定抑制活性。大鲵蜕皮发现的小分子肽可能是一种新的抑菌肽,其可能为大鲵人工养殖创造出新的产业价值。  相似文献   

16.
为了寻找适合大鲵生活的各类水体环境因子以利于大鲵的保护和人工养殖,对湖南省壶瓶山自然保护区进行了实地考察,并对保护区内9条溪流中的11个断面和室内大鲵饲养池进行了水质分析.分析结果表明,保护区内野生大鲵适宜于生存在清澈透明、水流速度缓慢、水温为9~25℃、pH值为中性或弱碱性、溶解氧含量高、硬度大、COD低于15 mg/L、TP低于0.02 mg/L的清洁水体中.  相似文献   

17.
两栖动物以大鲵最负盛名。湖南是我国大鲵的主要产地之一,特别是在湘、鄂、川、黔的武陵山地区,素以个体大、数量多而闻名中外。传说大鲵的叫声似婴儿啼哭,因此又叫做“娃娃鱼”。虽然它们生活在水中,但有四肢,用肺呼吸,皮肤光滑无鳞且有丰富的粘液腺,应属两栖动物,不是鱼。大鲵会发出像婴儿那样的啼哭声吗?为此笔者作过一些调查访问。七十年代末,桑植县外贸单位常收购并运出大鲵,通常仓库内存有百条以上,大者十多公斤,小的也有一公斤左右,  相似文献   

18.
中国大鲵的周围神经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道了中国大鲵周围神经的起始、经行和分布。其特点为:NⅡ、NⅢ、NⅣ、NⅥ非常纤细,眼球很小,而NⅠ粗大,侧线神经仍存在。前、后肢的神经在经行和支配上彼此对应。文中还结合大鲵的生态、行为等,讨论了中国大鲵神经系统在两栖类中的原始性。  相似文献   

19.
利用组织学观察、扫描电子显微镜及凝胶电泳分析技术,研究中国大鲵产卵期输卵管结构及分泌特征,探讨了输卵管与卵外胶膜形成的关系.产卵期中国大鲵输卵管显著增长,管壁增厚,管径增大,输卵管粘膜上皮向腔内突起形成皱襞,内表面纤毛密集,单管状腺分支增多,腺细胞内充满胶质.产卵期中国大鲵输卵管这些结构特征与其功能是相适应的.产卵期中国大鲵输卵管液蛋白成分电泳检测显示中国大鲵输卵管液的分泌主要集中在弯曲部的中后段.卵外胶膜与输卵管液的蛋白成分比较也表明:弯曲部中后段输卵管液与卵外胶膜存在有较多相同蛋白带,该段是构建中国大鲵卵外胶膜的主要场所。  相似文献   

20.
太白寻鲵记     
大鲵属两栖纲隐鳃鲵科,俗称娃娃鱼,是现存有尾两栖类中体形最大的一种,身长可达1米以上。多年来由于大鲵肉质鲜嫩,遭到人为滥捕,加之自然环境的破坏,其野外生存状况不容乐观,因此被国家列为二级保护动物,我国濒危动物红皮书和国际自然及自然资源保护联盟(IUCN)都将大鲵定为极危种。为了了解大鲵的生存状况,我们开展了一次全国范围的大鲵生境和野生数量调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