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复方丹参合剂中丹参与三七之间相互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复方丹参合剂由丹参,三七和冰片三味中药组成.利用紫外可见光谱(UV-Vis);红外光谱(IR);高效液相色谱(HPLC)和飞行时间质谱(TOF-MS)的方法,分别比较了丹参单煎液,三七单煎液和丹参与三七的合煎液的谱学行为.发现丹参与三七共煎可产生抑制三七溶出的效应;同时通过IR,HPLC和TOF-MS的实验表明在合煎液中有新的化合物产生.三七与丹参的相互作用并不是单味中药间的简单加和.复方中各味中药之间存在的相互作用为进一步研究复方丹参的药理作用提供了有用的信息.  相似文献   

2.
对于常见中药复方痛泻要方的分煎液和合煎液中芍药苷和橙皮苷的溶出量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进行分析比较,以确认是否适合采用临床颗粒复配方法使用。发现合煎更有利于芍药苷和橙皮苷的溶出,使得药效更为明显一些。同时对合煎液和分煎液中丹皮酚含量进行测定,均未发现丹皮酚。痛泻要方临床建议采用合煎服用汤剂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研究柴胡达原饮多种分煎、合煎方式对柚皮苷、橙皮苷、新橙皮苷、和厚朴酚、厚朴酚5种成分溶出的影响.将柴胡达原饮方中10味中药材,按照君臣佐使分为4组:A(黄芩、柴胡),B(枳壳、桔梗、厚朴、草果、青皮、槟榔),C(荷叶),D(炙甘草).按照排列组合排成15种组合方式.采用UFLC检测提取液中柚皮苷、橙皮苷、新橙皮苷、和厚朴酚、厚朴酚的含量.运用SAS 9.1对数据进行相关分析和综合评判.结果发现:5种成分均能达到基线分离,各成分均有较宽的线性范围和良好的线性关系;枳壳在合煎、分煎中受到的影响与青皮、厚朴是不同的;较佳组合为ACD+B,柚皮苷、橙皮苷、新橙皮苷、和厚朴酚、厚朴酚的含量分别为1.3130、0.6370、1.9420、0.8786、0.6110 mg/mL.ACD+B方式分煎,5种成分的溶出最大;相关分析能较好地揭示各组分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4.
化学浸提法研究中药党参中活性铝的溶出及形态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KCl,NH4Ac,HCl,NaOH 4种浸提液将中药党参中存在的铝浸提溶出,得到党参中铝的不同形态,采用铬天青S(CAS)分光光度法进行定量测定,得到中药党参中活性铝的形态分布,并对影响铝溶出的若干因子进行了探讨.浸提液中铝的回收率为97.0%~109.3%.  相似文献   

5.
附子药对配伍规律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临床常用附子药对:附子-人参、附子-干姜、附子-黄芪、附子-生地黄、附子-甘草为研究对象,研究附子单煎液、附子药对单煎混合液和附子-甘草药对合煎液对小鼠腹腔注射的LD50值.研究附子-甘草药对单煎混合液与合煎液中乌头类生物碱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附子-人参、附子-干姜、附子-黄芪、附子-生地黄、附子-甘草药对单煎混合液的LD50分别是附子单煎液LD50的1.13、1.40、2.08、2.21和5.48倍,附子-甘草药对合煎液的LD50值测不出来.与附子-甘草合煎液相比,其单煎混合液中总乌头碱、新乌头碱和次乌头碱含量分别降低了34.0%,43.1%和67.0%.说明附子与上述药对配伍使用,可明显影响乌头类生物碱的含量及毒性.  相似文献   

6.
三维大孔氮化碳材料的制备及其血液相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粒径640 nm的单分散二氧化硅胶体晶体为模板,由四氯化碳和乙二胺回流加热制备出氮化碳的前驱物;将其填入模板的缝隙中,在氮气中热处理,形成氮化碳/二氧化硅的复合物;用氢氟酸除去二氧化硅模板,制备出三维大孔氮化碳材料. 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X射线衍射 (XRD)、选区电子衍射(SAED)、元素分析、红外光谱(FT-IR)、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对其形貌结构、元素组成、键合状态进行了形貌和结构的表征. 采用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和凝血酶时间(TT)对其体外抗凝血活性作了初步的评价,发现制备的大孔氮化碳对血液不会造成促凝,说明其可能成为一种新的血液相容性材料.  相似文献   

7.
 比较单味海藻组、生甘草组、炙甘草组、海藻与生甘草合煎组、海藻与炙甘草合煎组、海藻玉壶汤(生甘草)组、海藻玉壶汤(炙甘草)组不同组别的小鼠急性毒性,进行单味药、反药组合及含反药组合复方的急性毒性观察与评价,为基于临床的十八反研究提供用药依据.分别制备海藻煎液、生甘草煎液、炙甘草煎液、海藻与生甘草合煎液、海藻与炙甘草合煎液、海藻玉壶汤(生甘草)煎液、海藻玉壶汤(炙甘草)煎液作为不同组别的受试药物,参照小鼠急性毒性试验方法,根据预实验结果,进行单味药、反药组合及含反药组合复方的小鼠急性毒性试验比较研究,试验数据用Bliss法计算半数致死量LD50及LD50(n),满足LD50条件的海藻组、海藻与生甘草合煎液组、海藻与炙甘草合煎液组给药后连续观察7d,其余各组连续观察28d并记录体重.结果表明,实验各组对小鼠急性毒性强度为:海藻组>海藻与炙甘草合煎组>海藻与生甘草合煎组>炙甘草组>海藻玉壶汤(炙甘草)组>海藻玉壶汤(生甘草)组>生甘草组.海藻组LD50值为35.67g·kg-1·d-1,海藻与炙甘草合煎组LD50值为44.29g·kg-1·d-1,海藻与生甘草合煎组LD50值为50.98g·kg-1·d-1,分别相当于临床70kg人每kg体重日用量的145.2倍,182.6倍和211.5倍;在LD50(n)实验中,炙甘草组连续给药第8天死亡数量达到半数,LD50(8)为70.69g·kg-1·d-1,生甘草组LD50(19)为82.98g·kg-1·d-1, 海藻玉壶汤(生甘草)组LD50(7)为79.24g·kg-1·d-1,海藻玉壶汤(炙甘草)组LD50(6)为77.49g·kg-1·d-1.由此得出结论:海藻煎液、海藻与炙甘草合煎液属小毒范畴,与文献记载相符.通过反药组合单味及复方的小鼠急性毒性试验比较研究,有利于为进一步锁定毒性物质基础及后续实验展开提供依据,亦也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中药复脉汤复方与单方提取物化学成分的分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中药复方和单方提取物中化学成分的差异。以中药传统煮法制备复脉汤复方和单方的提取物,采用HPLC法,考察并确定最佳的检测波长,并采用优化的色谱条件对复脉汤的合煎和分煎提取物进行测定,比较其HPLC图谱的差异。结果表明,加醇合煎、水合煎、水分煎的提取物均未发现明显新峰,但三者各共有峰相对积分面积存在差异,加醇合煎和水合煎提取物中主要化学成分的提取率大于水分煎提取物,且共有化学成分的比例也不同。  相似文献   

9.
按照传统煎煮法提取中药枸杞、红花和菊花中金属镁,采取正辛醇和不同的酸度模拟枸杞、红花和菊花三味中药中的镁在人体胃肠中的溶解状态,用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枸杞、红花和菊花中微量镁的总含量、水煎液中镁的溶出率,以及水煎液中人体的胃肠液酸度条件下水和辛醇中镁的溶解性,实验结果表明胃肠液酸度变化及中药配伍对三味中药中镁溶解状态...  相似文献   

10.
HPLC法测定茵陈蒿汤颗粒液与合煎液中栀子甙含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茵陈蒿汤颗粒液及合煎液中栀子甙的含量。每付茵陈蒿汤颗粒液中栀子甙的含量为496 .0 2mg ,每付合煎液中栀子甙的含量为 180 .49mg。茵陈蒿汤颗粒液中栀子甙的含量高于合煎液  相似文献   

11.
采用薄层扫描法测定白芍配伍前后芍药苷的含量,展开剂为三氯甲烷∶乙酸乙酯∶甲醇∶氨试液(8∶1∶4∶1),检测波长575 nm,参比波长700 nm.比较白芍单煎液和小建中汤复方煎液中芍药苷的含量变化,探讨小建中汤配伍的合理性.结果发现,该方法的精密度、稳定性和准确度良好,芍药苷在1.93~19.3 μg范围内线性良好,白芍单煎液和复方煎液的方法回收率分别为98.3%和95.9%,单煎液中芍药苷的含量明显低于复方煎液(P<0.01).表明白芍在小建中汤中配伍可以增加有效成分芍药苷的煎出量.  相似文献   

12.
0 引言中药五味子为木兰科植物五味子的干燥成熟果实,药用价值极大.但对其挥发油中主要化学组分的构成却众说不一,且前人工作多集中于研究南五味子,北五味子挥发组分的研究成果报道不多.我们选用产自辽宁的北五味子,提取其挥发组分,然后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进行鉴定.  相似文献   

13.
采用正辛醇-水分配体系模拟中药水煎液中铁在人体中胃肠的分配情况,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研究了黄芪与泽泻及其水煎液中铁的含量、水煎液中水溶态铁、醇溶态铁的含量.结果表明:铁的水煮溶出率均较低,中药中铁的形态与中药成分、作用靶位(胃肠)的酸度有关,酸度对中药中铁的溶出率及水煎液中铁的形态影响较大.这些结果对黄芪与泽泻的综合研究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4.
运用计算机辅助UPLC-TOF-MS技术快速分析共煎煮对四物汤化学成分的影响。通过与空白组比较实现信号滤噪,用自制自动化预鉴别Searcher软件与自建四物汤化学成分数据库数据进行自动化比对,并用自制Sourcer程序分析四物汤信号的单药来源,实现化学成分快速鉴别。用t检验p值排序法寻找四物汤药味共煎煮过程中含量发生变化的化学成分。结果显示,从四物汤水煎液中快速鉴别信号达187个,其中鉴别出19种存在多离子证据的化学成分。四物汤共煎煮后大多数成分有较单独煎煮煎出减少的趋势,只有极少数成分在单煎液中没有信号或信号很弱,而在共煎液中信号明显,推测共煎煮过程中可能只有极少量新生成的化学成分或药味固有成分煎出大幅增加。  相似文献   

15.
为评价桉树叶水溶物对水环境的影响,该研究采用固相微萃取(SPME)与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检测技术(GC-MS)研究了桉树叶在不同浸泡时间下的溶出物的组成与含量。在桉树叶溶出物中共发现139种化合物,但不同浸泡时间所获得的溶出物化学组分差异较大。与文献报道过的结果比较发现,采用SPME前处理方法可以鉴定出更多的化合物;同时,该研究也对桉树叶溶出物组分中相对丰度高(1%)、检出率大(80%)的22种化合物进行了相对定量分析。结果发现有7种组分和总有机碳(TOC)随浸泡时间增加而增加,其中TOC在浸泡30 d时到最大值(5 848 ng/m L)并保持稳定。对溶出物样品中常规水质参数的分析结果发现,COD和TN超过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规定的Ⅴ类水质标准,而在浸泡15 d后,其溶出物中的氨氮(NH+4-N)超过Ⅲ类水标准。因此,在水库等水源地附近种植的桉树,其桉树叶溶出物对水体环境质量存在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概述了近年采光合细菌捕光色素蛋白复合体LH2的结构研究状况,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各组分的功能、特点及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17.
以醋酸铅和钛酸四丁酯为原料,乙醇胺为矿化剂,采用水热法成功合成出PX相钛酸铅纳米针,利用X射线衍射,扫描电子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对其物相、形貌和微观结构进行表征.纳米针经560℃退火后发生相变,且生长方向也随之改变.  相似文献   

18.
将四水合醋酸镍和L-半胱氨酸分别作为镍源和硫源,采用一步水热法成功制备出了Ni_3S_2纳米空心球材料.分别利用X射线衍射仪、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扫描电子显微镜以及透射电子显微镜等仪器分析材料的形貌、组分和物相结构.结果表明:制备出的Ni_3S_2为尺寸均一的空心球,直径约300 nm,且具有良好的分散性.将制备出的Ni_3S_2压在泡沫镍上制成电极,研究其超级电容器的性能,结果显示:Ni_3S_2纳米空心球具有优良的倍率性能和循环性能,这归因于材料优异的稳定性和特定的空心球状结构,不仅为电极反应提供了丰富的活性位点,还有效缩短了电子以及离子的扩散路径.  相似文献   

19.
具有大的自旋基态和磁各向异性的Dy~Ⅲ离子在很多构筑的单分子磁体中能够较好地显示单离子磁弛豫性质,通过在Dy~Ⅲ离子配合物中引入3d过渡金属离子构筑3d-4f化合物,可探究不同金属离子之间的磁相互作用以及过渡金属离子对Dy~Ⅲ离子化合物磁性能的影响.采用六氰合铬酸根作为氰根前驱体和具有相似结构的含氧有机物作为辅助配体,以溶剂挥发法与稀土Dy~Ⅲ离子构筑了两种局部配位几何结构为三角十二面体(D_(2d))的氰根桥连3d-4f异双核配合物1DyCr和2DyCr.对配合物1DyCr和2DyCr进行了结构表征、热稳定性测试和磁学性质探究,热稳定性测试结果表明化合物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磁性研究表明化合物1DyCr具有较大的磁各向异性,而两个化合物中Dy~Ⅲ与Cr~Ⅲ离子之间可能存在较强的反铁磁相互作用,导致产生较强的磁化强度量子隧穿(QTM)效应而不表现出磁弛豫行为.  相似文献   

20.
溶出过程中三水铝土矿微观结构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三水铝土矿在铝酸钠溶液的溶出过程(液-固反应)中颗粒微观结构的变化规律.利用ASAP2020Micrometitics测量仪及扫描电子显微镜分别检测了颗粒的比表面积、孔隙结构(孔隙平均尺寸和体积)和表观结构.用BET法、Langmiur法、t-plot法及BJH法分别计算了颗粒的比表面积,同时用BJH法还计算了颗粒的孔隙结构.结果表明:颗粒比表面积和孔隙体积有相同的变化规律,即随溶出时间延长先增加后稍有减小;孔隙平均尺寸呈先减小再稍增加后降低;SEM照片显示三水矿颗粒的表面结构在溶出过程中逐渐变得疏松;在三水铝石的溶出过程中,矿石颗粒与溶液的接触面积不与颗粒直径的平方成正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