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模糊检索能极大提高系统处理非精确信息的能力,因而基于模糊语言的数学模型至关重要.在一些系统中,“模糊”的内容又与性别息息相关.本文提出伴性模糊检索的概念并给出相应的数学模型.实践证明.此模型能极好帮助用户在系统信息模糊的情况下检索出所需信息.  相似文献   

2.
火区巷道风流热力阻抗的研究张兴凯,王英敏根据流体力学的基础理论建立了矿井火灾时期火区巷道风流热力阻抗的理论数学模型,分析了实际规模火灾实验的热力阻抗变化规律,给出了取值范围.通过实测值与理论计算值对比,说明热力阻抗理论数学模型对矿井火灾实际情况的适性...  相似文献   

3.
数学模型方法是用数学语言表达事物的状态、关系和过程,经推导、演算和分析、形成解释、判断和预言.在信息社会的今天,它在信息转换和信息加工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是信息转换和信息加工的有效工具,是信息的载体.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应用BP网络在辊道窑炉温度过程中建立数学模型的方法.所研究的辊道窑炉的烧成段有八个区,靠燃料阀门开度调节温度.选取三层网络,辊道窑炉烧成段各区的燃料阀门开度作为网络的输入,各区的温度作为网络的输出,隐层节点数取10,建立温度过程数学模型.通过计算机仿真计算和实测温度曲线比较,满足误差范围要求.证明人工神经网络建立的数学模型能较准确计算辊道窑炉参数,为实现辊道窑炉生产过程的优化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对中国南方地面及井下共464个沥青、油、气显示点的层位、产状、改造机制和改造时期统计分析认为:油气显示产状丰富,裂缝(断裂)占优,晶洞和孔隙次之,溶孔和溶洞最少.断裂作用是中国南方中、古生界海相原生油气藏最主要的改造机制,其次是隆升剥蚀作用.不同区块有不同的改造机制,中、下扬子区油气显示与张性正断层及其张节理密切相关,上扬子区为断裂和隆升剥蚀的联合作用.油气显示的原始改造期为燕山晚期—喜山早期,其次为喜山晚期.各构造区块原始油气藏的改造时期不同,中、下扬子区为燕山晚期—喜山早期,上扬子区为燕山晚期—喜山期,江南隆起具有分段性,北段从海西期就开始被改造,直至喜山早期,而中段和南段的改造时期为燕山晚期—喜山早期.  相似文献   

6.
聚合物驱复合油藏试井模型与典型曲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考虑了聚合物溶液在地层中存在扩散、对流和不可及孔隙体积等物化作用,建立了聚合物驱复合油藏试井模型,通过有限差分算法对数学模型进行了数值求解,研制了典型曲线图版.研究表明:典型曲线存在5个流动段,聚合物溶液初始浓度越大,过渡段和内区径向流段上翘幅度越大;外区原油黏度越大,两区共同作用段上翘幅度越大;内区半径越大,不可及孔隙体积系数越小,内区径向流持续时间越长,内外区过渡段出现越晚.  相似文献   

7.
基因芯片是一项急速发展的新技术,该技术大致包含芯片设计、芯片制作和数据分析三个主要环节.该文综合介绍了在基因芯片的数据分析中所采用的信息挖掘方法,特别是一些行之有效的数学模型和算法.当前,基因芯片的信息挖掘已成为生物信息学研究的热点之一,而数学技术的应用将促使基因芯片技术日趋完善.  相似文献   

8.
以16Mn钢焊接接头为研究对象,对焊接残余压应力场下的疲劳裂纹扩展特性进行了研究.测定了应力比为0.2,0.4,0.6条件下,母材、热影响区、焊缝的疲劳裂纹扩展速率,同时对残余压应力场的变化情况进行了分析和研究,提出了预测16Mn钢焊接接头疲劳裂纹扩展速率的数学模型  相似文献   

9.
糖浆浓度激光自动检测过程的数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糖浆浓度激光自动检测过程的机理分析,以糖浆过饱和度的一般定义为依据,对糖浆浓度与折射率、折射率与临界角、临界角与亮区长度以及亮区长度与像元数的关系等进行了数学描述,最后导出了测量过程的数学模型.  相似文献   

10.
珠江三角洲区域稳定性分区评价—引入灰色系统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灰色聚类理论应用于珠江三角洲区域稳定性分区评价,建立了灰色系统数学模型.定量分区评价考虑了介质结构、活动断裂、地震、工程地质等因素,共7个指标,采用模型运算,将本区划分为稳定、基本稳定及次不稳定3个区和8个亚区.控制区域稳定性的主要因素是断裂的活动性和断块运动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11.
用陆地卫星TM数据制作遥感影像图,在遥感影像图上识别旋扭构造,建立旋扭构造的数学模型,用已知金矿矿脉、岩脉、断裂、河流为控制点,用旋扭构造的数学模型绘制旋扭构造的旋回面(断裂破碎带),即预测的金矿矿脉,再用地质资料的钾化、绢英岩化,黄铁矿化等金矿围岩蚀现象和地面调查资料验证,为化探,槽探、钻探作准备。  相似文献   

12.
遥感信息模型与地理数学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从大量的遥感信息模型,地理图像信息模型的实践中,提出符合地理科学自身规律的非线性数学方法,解决了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结合的宏观复杂性问题。从形式逻辑推理发展到辩证逻辑的计算,从抽象公式的计算发展到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结合的、公式与图像结合的计算。提出了物理变量与地理参数的区别,从而开创了以地理科学为背景的数学研究,进而为发展地理数学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我国东部中新生代含油气盆地大部分为断陷盆地,对断陷盆地的油气藏保存条件进行综合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以盆地构造演化史研究为基础,对成藏期以后断裂的封闭史、构造抬升剥蚀、岩浆活动、地下水活动、盖层封闭和控油断层封闭进行了定性和定量分析,总结了断陷盆地油气藏保存条件的研究内容和以模糊评判为主的评价方法。将该方法应用于阜新盆地油气藏保存条件的研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云模型是在传统模糊数学和概率统计的基础上提出的定性、定量转换模型。为了建立油气藏与圈闭面积、圈闭闭合幅度、油气运移通道、地层孔隙度、烃源生油与圈闭形成时间、空间匹配性等因素的定性定量关系,传统的多域信息评价方法多采用因素硬化值构建定性定量关系模型,这很大程度受制于专家的知识和经验。结合云模型和灰关联分析,考虑油气圈闭评价因素的模糊性、随机性和小样本不确定性,实现圈闭多域信息的定性与定量间的转换,提出了一种油气圈闭多域信息评价新方法。对中国西北顺托果勒某地区提取的圈闭进行评价,分别划分出了Ⅰ、Ⅱ和Ⅲ类圈闭,其中Ⅰ类圈闭占圈闭总数的37.5%;Ⅱ类圈闭占圈闭总数的37.5%;Ⅲ类圈闭占圈闭总数的25%,与实际开发评价结果吻合。  相似文献   

15.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红车断阶带油气分布复杂,油气藏类型多,有稠油、正常油和轻质油,还有干气藏。稠油主要分布在断阶带上盘,正常油和轻质油分布在断阶带的下盘及断阶带之间。油气产层多,从石炭系到白垩系均发现油气。采用原油轻烃及天然气碳同位素判断该区油气源,指出油气来自昌吉凹陷二叠系风城组和乌尔禾组源岩,并指出各期油气的分布及次生改造特征。结合源岩生烃史与构造演化史,建立了成藏模式,指出有利的勘探方向。  相似文献   

16.
随着遥感技术的发展,运用烃类微渗漏遥感探测进行直接找油成为油气勘探的发展趋势。国内外众多学者的研究表明,烃类微渗漏会造成岩石、土壤和植被的异常并在遥感影像上得到表现。基于油气烃微渗漏理论,研究了土壤吸附烃、黏土矿物、碳酸盐矿物和二三价铁离子作为识别油气信息的光谱特征,通过对吉木萨尔地区SASI与CASI航空高光谱遥感数据进行处理与分析,使用混合协调匹配滤波(MTMF)方法完成了矿物蚀变填图,提取到研究区烃类微渗漏异常信息,为下一步的野外实地勘探提供了有效资料。  相似文献   

17.
目的为多种能源矿藏(床)的富集定位研究以及协同勘探提供参考。方法由鄂尔多斯盆地及邻区重、磁异常场、遥感影像特征识别出该盆地内、中、外3个环弧构造(体),从盆地构造演化和后期改造角度分析3个环弧构造(体)的构造样式,研究油气、煤、铀矿等多种能源矿藏(床)同盆共存与环弧构造(体)的空间关系。结果内环体是南油北气、煤集中分布区和有利勘探区,内环体边缘是砂岩型铀矿分布区和有利勘探区,中环弧带是含煤地层和砂岩型铀成矿层出露区和勘探区。结论多种能源矿藏(床)产出在环弧构造(体)的不同部位,在空间分布上具有一定的规律。  相似文献   

18.
理论与实践表明了遥感图象中线性结构的提取对于大面积陆地的化学探矿及石油与天然气蕴藏的预测,有很大好处。考虑到实际地质构造与遥感图象的吻合度,采用条纹检测方法进行线性结构的提取,经实验,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9.
泡沫复合驱微观驱油特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微观仿真光刻玻璃模型进行了驱油实验 ,对于亲水及亲油性不同的介质 ,利用图像采集系统将驱替过程的图像转化为计算机的数值信号 ,然后采用图像分析技术对碱表面活性剂聚合物泡沫复合驱的微观驱油特性进行了分析。特别对泡沫的挤压与占据作用、乳化油滴渗流、泡沫的选择性堵塞作用的分析结果表明 ,多元泡沫复合驱油过程中形成 3个条带 :前沿条带是混气复合体系及乳状液渗流 ;中间条带既有前沿条带中的两种渗流 ,也有泡沫渗流 ;后沿条带无油 ,以泡沫渗流为主。泡沫对驱扫盲端残余油有很大的优势 ,大泡将小泡挤入盲端 ,小泡将盲端中的油挤出。泡沫也具有明显的选择性堵塞作用 ,被驱出的油相及乳化的油滴可沿着泡沫之间的液膜绕过泡沫向前运移 ,这对于开发非均质性油藏极为有利。  相似文献   

20.
应用水色卫星对海水油及COD的遥感探测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应用水色卫星(SeaWiFS,1997年由美国发射)近海监测海水COD及油污染状况及其分布,在广东珠江口、大亚湾等近海海域,进行了水体波谱测试与分析,建立了与水色卫星相应波段的COD及油的质量浓度信息提取模型,并用此模型处理了1998年6月30日过境的水色卫星图像,得到了珠江口、大亚湾近岸水域COD及油分布的专题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