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文化强国战略的重要内容和途径之一,文化外译的作用日益增强。作为翻译活动的一种表现方式,文化外译文本对现实译语受众产生影响的大小与译者的受众意识密切相连。译者的受众意识是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为了达到译文信息的预期传播效果而选择的与受众理解程度贴近的表达方式的一种个体意识。译者心理是译者受众意识形成与变化的基础,而透过受众意识也可以帮助人们了解译者心理。本研究以冯骥才《符号中国》英译本为例,从译者的文化心理和审美心理出发,探讨文化外译活动中译者的受众意识,希望可以为创造高质量的文化外译样本,使中国特色文化走向更广大的国际舞台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2.
翻译过程中译者的文化取向决定译者的翻译策略,不同的译者,由于文化取向的不同对同一作品往往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红楼梦》的两位译者,杨宪益与霍克斯,本着不同的翻译目的,在其翻译中分别采用了以异化为主和以归化为主的翻译策略。作者认为异化策略在保存源语文化特色和传播源语文化遗产方面更为有效。  相似文献   

3.
归化和异化是翻译策略中争论的焦点 ,拟从翻译的文化语境、读者的文化心理、译者的文化态度以及翻译策略的实例分析等四个方面出发 ,对文化传播的翻译策略进行了探讨 ,并指出适度异化是进行文化传播的积极手段和有效途径。但强调异化 ,不是否认归化 ,异化和归化始终是翻译策略中的一对矛盾统一体。  相似文献   

4.
随着全球化进程步伐的加快,世界各民族间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跨文化翻译的桥梁作用也更加突出。外宣翻译的有效进行能传播中华民族的优良文化,树立中国在国际中的良好形象。在外宣翻译活动中,译者不再是单纯意义上的被动复制者,而是具有更强主动意识的文化传播者。在外宣翻译译者的共同努力下,他们将在全球化的文化舞台上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语言是交际的工具,是文化信息的载体和容器。而文化差异则是翻译的主要障碍;若忽视了语言与文化所处的环境及其对象性与代表性,便难以获得成功的译文。因此,只有从文化的角度讨论语言与翻译,译者才能消除其中障碍,达到相互沟通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主要研究英译本《满格木莫日根》中的独特赫哲族文化图式以及赫哲族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提出译者在翻译文化负载词时可多采用异化的翻译策略,旨在更好地传播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增进不同民族间的相互理解,促进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7.
海洋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下,中国政府提出了“一带一路”的发展战略,为海洋文化的对外传播提供了有效途径。以海洋类题材文学作品英译为例,从译介文本的选择、译者模式的建构以及翻译策略的使用等方面试析中国海洋文化“走出去”的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8.
小说翻译中的文化缺省和文化误译总是不可避免的。造成文化缺省和误译的主要原因除了语言文化本身的特异性和译者文化认知处理方面的局限性之外,主要是译者的单一文化心态,即译者的主体性。从《浮躁》Turbulence英译本误译分析的结果看,地域文化、方言土语、民风民俗等文化翻译的“滞阻点”是“归化”的翻译观,而非文化缺省本身。  相似文献   

9.
语言是信息的载体,是传播知识的媒介,是沟通各行各业各个领域的重要手段.语言也是文化的载体,它反映、记录和储存文化,并使文化的传播成为可能.而在语言这个符号系统中,词汇是对文化的影响最为敏感的一个层面.  相似文献   

10.
语言与文化互相关联,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因此不同的语言反映着不同的文化。译者所从事的不仅是语言上的转换,更应是文化信息的传递。译者应分析词语概念意义与社会文化意义的相同性及相异性,理解和处理好翻译中的文化因素。  相似文献   

11.
翻译是不同语言文化之间沟通的桥梁。作为一种中介活动,翻译不是一个简单的语言文字转换过程,它更要求译者考虑到不同的文化背景、原作的含义、目的语文化背景下的表达等等多方面的因素。文章试图从对翻译的定义入手,来说明以语言转换为基础的翻译实际上与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接着分析了翻译中存在的主要文化交流障碍。  相似文献   

12.
红色文化旅游外宣翻译的目的是传播国内红色旅游文化,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结合受者的阅读方式和表达习惯等,准确传达原作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将翻译目的论与外宣翻译相结合,以翻译目的三大原则为指导,通过分析三明市红色文化旅游外宣翻译特点与问题,探究红色文化旅游外宣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3.
经济、文化的全球化,带来了民族文化的危机,也带来了民族文化的机遇,博物馆应当寻求与观众文化的切合点作为其文化传播理念,激活历史,创建多元文化,让参观环境充满人文色彩,在历史与当代,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之间建立起有效沟通的桥梁。  相似文献   

14.
文化预设及其翻译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化预设是沉积于源语及源语读者心中的文化因素,是指导原语读者世界观、生活方式及行为方式的基本准则,这无疑是翻译实践中的一大障碍。本文对文化预设的含义、特点和功能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并得出结论:对于源语与目的语的不同的文化预设,译者要采取各种翻译策略以求在译文中最大限度地重构源语文化预设,帮助目的语读者消除阅读中出现的意义真空,建立语义连贯,达到跨文化沟通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汉诗中的数字意象属于审美范畴,具有形象、生动、传神等特点,对于汉诗意境的构建起着独特的作用。译者应深入地研究汉诗数字意象的文化意蕴,采取异化和归化相结合的文化翻译原则,运用具体的译法处理具体的数字意象,以达到准确地传播汉诗文化经典的翻译使命。  相似文献   

16.
《孙子兵法》英语复译本在“中学西传”中发挥了无可替代的关键作用。由于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存在,西方译者对中国文化进行解读时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误读。任何的误读形式都与译者身份密切相关。就《孙子兵法》Minford译本而言,译者采取的有意识误读的翻译策略是由其多重文化政治身份所决定的。本文尝试从文化社会学的“文化误读”概念入手,基于对Minford译本副文本的描述与解释,探讨“文化误读”与“译者身份”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提出译者对源文本的误读反映了译者本人及译者所属群体的社会心理及意识形态观念。  相似文献   

17.
公共危机与跨文化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跨文化传播的产生与发展和公共危机紧密相连。从主体关系上讲,公共危机是指不同文化群体的人之间传播活动的一种障碍,它使人产生焦虑与不确定性,从而使文化间的交流失去平衡,表现为权力关系的博弈影响文化间的理解与沟通,此时,跨文化传播就失去了和谐的前提条件,自身也陷入危机之中。另一方面,公共危机也呈现着跨文化传播的新问题,砥砺着人们的跨文化传播思想,成为跨文化传播研究的内在动力。  相似文献   

18.
译者的双重文化身份使得他不可能完全忽视译语的社会文化因素,相反,译语的社会文化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译者对原文的理解和阐释.从意识形态、文学传统和规范、文化价值观3方面对译者的影响来看,翻译批评理论体系中应涵盖这些方面,以便对译文作出客观、科学、全面的评价.  相似文献   

19.
受全球网络化传播的影响,民族文化正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呈现出全球化、同质化、美国化、动态化和大众化等特点。不同文化之间不仅进一步加强了沟通、理解和融合,同时也伴随着激烈的摩擦和冲突。我国可以借鉴别国经验,发展和保护优秀的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20.
文化误读在文学作品翻译中普遍存在,《红楼梦》在海外传播中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诸多"文化误读"现象。本文从目的论的视角,以霍克斯的《红楼梦》译本为范例,对其中有意识地文化误读现象进行客观分析,认为在批评这些误读的同时,应看到译者当时的翻译目的,从而更好地了解误读的根源,更加客观地看待霍克斯的译本及其在当时的背景下产生的积极效果和对《红楼梦》的海外传播作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